下一代,樓奴
下一代,樓奴
文/林玉鳳
年前看了一部學生電影,內裡都是未來澳門的虛構情節,其中一幕很叫人心酸:年邁的父親內疚的跟兒子說:“對不起,這房子我和你爺爺供了兩代還未供完,連累你這一代還要繼續供!”電影的這個情節,隱隱然在諷刺澳門的未來,是一個樓宇單位需要三代才可供畢的地方。
年輕人有這種想法,不奇怪,像這個系列開始時說的,因為八、九○以後的一代,世界觀和之前幾代的人很不一樣,其中一個原因是樓價高得讓他們不敢輕易外出闖盪,怕將來更不能在澳門置業。在澳門,樓價貴我們很容易歸咎於官商勾結、歐文龍或其他腐敗事情,這些當然都是原因,可是,看了不同地方的例子,我覺得那種從香港傳染或學習得來的炒樓致富風氣和價值觀,其實也是主因。
再以亞洲人最崇拜的新加坡做例子。新加坡的組屋有很多特點,其中一個之前沒有提及的是訂價機制。新加坡組屋在早期是以家庭收入作為訂價標準的,也就是貧者可以以更低價買入同一個單位,因為政府會有補貼,後來,組屋曾經以包括土地和建築費用等成本作為訂價標準。上世紀九十年代,組屋改以市場樓宇價格作為訂價的參考,結果令樓宇價格跟隨市值樓波動而大幅上升,剛開始時新加坡政府以為這是個讓居民擁有的物業增值的好方法,組屋市場化又令政府收入增加,可是,2000年初亞洲經濟不景的那幾年,組屋需求突然下降,政府大幅減少供應,之後經濟回升需要增加,才又因為組屋供應不足價格大升,當地有政黨估計,“從2006到2010年的四年之間,組屋公開市場的售價漲了大約66%”,令反對政府的聲音大增,年輕人對執政黨更是批判尖銳。新加坡的執政黨在2011年選舉首次遭遇得票率大幅下降的情況後,李顯龍就曾經公開承認,組屋市場化的政策出了問題。過去幾年,新加坡政府重新以家庭收入和成本作為組屋的最重要訂價標準,雖然公式沒有公佈,不過從政府的政策看,用政策讓大家可以靠樓宇增值賺大錢的年代經過去了。
因為,這一代人越是多人靠炒樓發達,我們的下一代要一生或幾代都做樓奴的機會,也會更大。
(買不起樓的年代 · 十二)
文:原載2015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s://fbcinema.net/wp-content/uploads/2015/10/vlcsnap-2015-08-03-23h30m07s10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