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值,還是增值?
要保值,還是增值?
文/林玉鳳
買樓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不是大家的答案都一樣的呢?我想不是吧。很多人窮一生努力希望買到一間房子,只是希望可以讓自己終老的時候,有一片瓦頂,撐起老來無憂的天空。可是,在現實世界,也有很多人買樓是為了賺錢的,而且不限於從事房地產業的朋友。可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買樓能夠賺錢,這個近乎常識的因果表述,其實不是必然的。
去年有好幾篇在互聯網世界被大量轉發的報道和文章,都在探討德國的房地產價格長期不會大漲的原因。其中一篇被廣泛轉貼的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葉家興的文章,指出了箇中的政策影響:“首先,政府依據人口需求訂定詳盡建房規劃,維持市場供需穩定。德國總家庭數約3600萬戶,而可居住的房屋總量接近3800萬單位。供給相對過剩的房屋市場,加上透明的市場資訊,讓投機炒作無所遁形。 此外,嚴厲的稅收政策也是關鍵,包括非自住房屋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的交易稅,以及買賣價差獲利的資本利得稅,都壓縮房屋炒作的獲利空間。健全的法律規範也為穩定房價提供法律保障,建商定價超出合理房價20%即要付出罰款,超出50%以上更構成刑事犯罪的要件,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對投機炒作形成有效恫嚇。”
將超出合理房價五成視為刑事罪行,這是從定價的源頭實行的嚴厲政策,是會嚇死多數亞洲房地產商的政策,不過,這個政策背後最重要的理念,不是為了懲罰房地產商,而是不把房地產視為可以替政府或任何人賺錢的產業,當房地產最重要的職能是為大家提供住所,政府不依賴房地產的稅收,人民也不奢望、不打算從房地產的漲價潮中賺回一桶桶金,德國就能在過去十年全球因為熱錢問題而引發的極速漲格潮中獨善其身,到了今天,還能讓多數人用三年的年薪就能買得起房子。
可是,要大家都放棄房屋的增值功能,最多只能保值,可以嗎?
(買不起樓的年代 · 十一)
文:原載2015年12月24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s://i1.kknews.cc/large/16c300006f696c2549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