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28 00:19:41小鳳

特殊凝聚力


香港的七一遊行以後,大家都說要汲取香港的教訓,可是,香港的教訓究竟是什麼?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是經濟不景導致民心背向?是港人的民主訴求與政府的認知有差距?是有人存心與政府過不去?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列出不只一個有針對性的教訓出來,大家可以對問題的徵結有千百種解讀的方法。不過,這裡至少有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有比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香港不滿政府的市民確實是不少。

香港問題複雜,我沒有能力三言兩語說出個所以然來,可是,如果重溫香港特區政府在回歸後首幾年的改革,不論是教育的,醫療的,房屋的以至公務員的,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其施行的結果都是受影響的人在面對利益受損的同時,要背負政策支持者的道德譴責。教師在面對教改時資格備受質疑,如果不是因為沙士襲港,醫護人員的命運其實也不遑多讓。這一類的施政後果,應該說,與整個社會後來的民心背向有一定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有一種利益叫既得利益,讀歷史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改革觸動了某某既得利益階層之類的說法,當我們覺得改革是正確的時候,既得利益四個字,基本上是負面的。如果我們在判斷人對改革的反應時,可以先把對與錯一類的道德判斷放在一旁,以平等和寬容的態度給予受影響的每一個人一個發言權,又有讓政策制定者發揮一下解釋權,政府與公眾多一點互動,大家有時間表態又有時間消化和接受,這對制訂一個可以為不同利益階層接受的政策應該有幫助。

上回說我們應該從咪錶和狗的事件中汲取教訓,其實就是一個香港的教訓。

年前居澳的內地朋友說笑話謂,在北京,人人都是政治評論員,就是在街上看到兩個乞丐吵架,他們吵架的主題也可能與政治有關。他問我,覺不覺得在澳門,跑出來為政府辯護的人特別的多,儼如澳門人都是政府發言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機制讓受影響的人表達不同的意見,澳門人都是政府發言人,其實是一個誤會。當然,如果大至賭權開放,小至狗屎咪錶的政策都有序得當的推廣與施行,受影響的公眾不致有受罰的委屈,民心真的歸向,我們社會具有的那種特殊凝聚力,還是會讓大家為政府說好話的。

(澳門人都是政府發言人之四.完)

200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