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5 10:07:36Aeo

金融服務差異化時代 向有錢人學理財

文章分享~(....可是我忘了是那本雜誌的 對不起啊 原作者)

近年來,台灣已逐漸走向資產兩極化的「M型社會」。昔日的「中產階級」,若無妥善的理財規劃,很可能成為「新貧階級」。富裕階級的投資人,卻往往有專業的金融機構,提供專屬的理財服務,「有錢人」究竟如何理財?一般上班族,能否從中「偷學幾招」?

文/張翔一

理財觀念異中有同

有錢人的錢從哪裡來?國際萬事達卡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王月魂,將亞洲地區年收入在七萬五千美元以上的新貴階級,依據財富來源,分為「專業致富型」、「繼承財產型」與「創業致富型」三種。

「財富來源、個人背景不同,投資規劃也會不一樣,」王月魂說。

許多人會自己做功課。一名外商私人銀行理財專家表示,「專業致富型」的富裕人士,通常擁有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和理財專員溝通時,往往會有較多的意見和討論,「例如一些私人銀行的客戶,兩年前就在講大陸市場,或是一些領先的科技產業,甚至農產,」他說,「這反過來給我們一些新的想法。」

有錢人更懂得分散風險。「我們資產超過三百萬以上客戶中的八成以上,自己就很有風險分散的概念,」陳怡如表示,通常愈有錢的投資人,不管是企業主或繼承大筆財產,多半愈習慣「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財富門檻更高的私人銀行部份,富裕投資人甚至會考量政經局勢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將部份資產佈局不同國家,「這方面的境外投資,他們的態度往往更保守,傾向低風險、固定收益的投資,多半獲利率比定存高就好,」一名外商私人銀行理財專家說。

所以,理財專員較易與富裕投資人在風險分散上產生共識,只需要針對個別投資比例進行溝通。「反而是許多中產階級,會希望把投資全部集中在短期看好的市場,」陳怡如說。

與有錢人相比,一般人風險承受度本就較低,但因為想要「賺錢」,往往較不顧及風險控管,一旦突然面臨連續虧損,只好逢低殺出。相反的,富裕投資人的資產較多,風險承受度高,長期投資下,獲利的機會反而增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關鍵就在這裡,」一位證券市場資深分析師說。

德盛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以自身經驗建議受薪階級的投資人,應該先衡量自己可接受的風險,再盡量在範圍內,追求高獲利的商品,「而不是本末倒置,用可能的獲利做為投資判斷的優先依據。」

投資方法之外,稅務也是富裕人士關注的重點,「對有錢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繳不該繳的稅,」陳怡芬指出,而某些金融商品,正是節稅的環節之一,比如說透過REITs投資房地產,就沒有土地增值稅等成本,又或者加買投資型保單,投資之餘也可以減少稅賦。

「現在看到許多年輕人,認為保險是不必要的支出,這是錯誤的觀念,」匯豐銀行副總裁及分行經理蔡季霖認為,「保險也是身價的一環,」受薪階級除了向富裕人士學習,透過保險節稅外,也等於同時用較少的資金,取得風險管理和資產保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