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7 02:07:18老不休

養生思想實踐--唐代醫家道士孫思邈的形神觀與實踐

系統編號:094FJU00183012
出版年:95
研究生:邱詩云
研究生(英文姓名):Cindy Chiu
論文名稱: 唐代醫家道士孫思邈的形神觀與實踐
英文論文名稱:The Taoist Doctor Sun Szu-miao’s Aspect of Physque and Spirit in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莊宏誼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Zheang ,Ho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系
學號: 492905123
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關鍵詞: 形神 ; 食養 ; 孫思邈 ; 藥王 ; 食療 ; 養生 ; 煉養 ; 道教 ; 道醫 ; 形神觀 ; 醫家 ; 道士 ; 孫思邈 ; 形神觀 ; 擺脫生 ; 代表性 ; 術儀 ; 形神觀 ; 藥物學
英文關鍵詞: Sun Szu-miao ; Sprit ; Physique
被引用次數: 1
[ 摘要 ]
從古至今,生死一直是一大課題,人的一生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在面對死亡,人生在世莫不是把人生幸福置於最大的追求目標,可是每一個人卻又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束縛。為了超脫出形體的局限,而追求精神的永恆,因而衍生了形神問題。中華道學歷史淵遠流長,道教與道家的根本思想在根本精神是相通的,道教從萬物與我為一體的概念發揮之下轉而著重在個人身心的和諧,道教徒在隨順自然的人生信念外,著重於調和自己本身以及宇宙和諧的實踐工作。
道家思想對中醫有著極大的影響,道教與中醫因而有著密切關係,其中又以祝由、祕方、氣功診病等構成獨立於中醫之外的獨特醫療治病系統。道教各種養生術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年)時代萌芽,道教在一千八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傑出道士和道教學者從事道教方術(包括醫藥、養生、煉丹等等)的研究。由於道教認為在世上應多行善積德,才能成仙。歷代名道多兼修醫學以救災應世,研究出許多煉形養神的方術,並爲此付出畢生的精力。歷代道醫虔誠進行道學與醫學的實踐與探索中,也同時為中國醫藥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眾多重要中醫藥學著作中,都收錄有大量道教醫方。
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皆道教養生大家,都有醫著傳世,其思想具相當代表性;其中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觀其一生,歷經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太宗、高宗五帝王,壽享一百零二歲,可以肯定其養生經驗是行之有效。孫思邈著有《氣訣》、《攝生真錄》、《養生要錄》、《燒煉秘訣》各一卷,醫書《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收集自漢至唐代許多醫學理論、用藥、針灸等成果,兼及食療、導引、按摩法。「行醫以救急濟危」是他修道煉丹的根本目的,他不僅有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還對臨證各科及藥物學、養生學等各個方面,有著重大的貢獻。孫思邈的中心思想裡除了歷代醫家遵行的《黃帝內經》思想外,其宗教思維對其形神觀有著密切的交涉,他承續了上古以來的道家文化與道教煉養思維,表現在他對於禁術術儀的運用,他這樣一位具備深厚醫學知識的道士,企圖以其長期實踐的經驗能為後世留下貢獻。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使用文獻資料 9

第二章 孫思邈形神思想溯源 11
第一節 先秦時期 12
一、《管子》 13
二、《莊子》 16
三、《荀子》 20
四、《呂氏春秋》 21
第二節 秦漢時期 24
一、《黃帝內經》 25
二、《淮南子》 32
三、《太平經》 35
四、《周易參同契》 39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41
一、《黃庭經》 42
二、《抱朴子內篇》 46
三、《養性延命錄》 52

第三章 孫思邈的形神觀 57
第一節 孫思邈的形神論 58
一、形 64
二、神 67
第二節 形神的關係 70

第四章 孫思邈形神觀的實踐 79
第一節 養性以安神 79
一、少求保生 80
二、退居養志 82
第二節 養命以安形 85
一、食養安身 85
二、藥養袪疾 88
三、導引行氣 92
四、起居有節 94
五、天時相應 97
六、房中固精保生 100
七、老年養護…………………………………………………………101

第五章 結論…………………………………………………………………………105

參考書目………………………………………………………………………………109
[ 參考文獻]
《三元延壽參贊書》,李鵬飛〔元〕。第31冊,頁161~207。
《三皇內文遺秘》,撰人不詳。第31冊,頁245~252。
《中山玉櫃服氣經》,碧嚴先生〔唐〕撰,黃元君注。第37冊,頁735~742。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張果〔唐〕。第6冊,頁823~827。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撰人不詳〔唐〕。第31冊,頁429~441。
《太上黃庭內景玉經》,魏華存〔晉〕。第10冊,頁107~113。
《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魏華存〔晉〕。第10冊,頁114~116。
《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撰人不詳。第31冊,頁216~244。
《太无先生服氣法》。第37冊:726~727。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幻真先生〔唐〕。第37冊,頁742~748。
《存神煉氣銘》,孫思邈〔唐〕。第31冊,頁53~54。
《坐忘論》,司馬承禎〔唐〕。第38冊,頁616~625。
《抱朴子內篇》,葛洪〔晉〕。第47冊,頁639~762。
《保生銘》,孫思邈〔唐〕。第31冊,頁55。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唐〕。第44~45冊。
《孫真人攝養論》,孫思邈〔唐〕。,第31冊,頁104~106。
《真誥》,陶弘景〔梁〕。第35冊,頁637~640。
《張果先生服氣法》,張果〔唐〕。第37冊,頁731~732。
《雲笈七籤》,張君房〔北宋〕編輯。第37~38冊,頁677~702。
《黃帝素問靈樞集註》,史松〔宋〕校釋。第36冊,頁661~663。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胡愔〔唐〕。第11冊,頁455~465。
《道德真經註》四卷河上公章句。第20冊,頁123~158。
《養性延命錄》,陶弘景〔梁〕。第31冊,頁79~95。
丁培仁,《道教辭典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6年。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9年。
丁福保編著,《佛學辭典》,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年。
山田慶兒.廖育群.李建民,《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方詩銘編,《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王天正〔宋〕註譯,王雲五主編,《中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王世舜、韓慕君主編,《老莊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
王卡主編,《道教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卡撰,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王平著,《《太平經》研究》(1992年北京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冰〔唐〕注,高保衡、林億〔北宋〕等校正,孫兆重改誤,《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
王利器,《葛洪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二版,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慶餘.曠文楠,《道醫窺祕-道教醫學康復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朱邦賢主編,《中醫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四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牟鍾鑑,《中國道教》,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主編,《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中編,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何法盛〔劉宋〕,《晉中興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佚名〔先秦〕,河北醫學院校釋,《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呂明進編著,《溫病學》,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86年。
呂鵬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宋天彬,《道教與中醫》,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年。
李長福.李慧雁,《孫思邈養生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收錄有孫思邈〔唐〕,《孫真人衞生歌》、《孫真人枕上記》、《孫真人養生銘》、《存神煉氣銘》、《保生銘》、《孫真人攝養論》、《孫真人福壽論》。)
李昉〔宋〕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李昉〔宋〕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房,1998年。
李昉〔宋〕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房,1995年。
李昉〔宋〕編,《太平廣記》,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88年。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李時珍〔明〕著,尚志鈞、任何校注,《本草綱目》,金陵初刻本,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李經緯、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李經緯.李志東,《中國古代醫學史略》,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李豐楙編撰,《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四版,台北:中國時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杜琮、張超中注譯,《黃庭經注譯.太乙金華宗旨注譯》,二版,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杜寶元譯注,《晉書》,台北: 暢談國際文化,2004年。
辛冠潔、丁健生、蒙登進主編《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桓譚,齊魯書社,1982年。
周履靜《夷門長生秘書十二種》,台北:自由出版社,1976年。
季紹良、余明哲、陳國樹、李家屏主編,《中醫基礎理論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品石,鄭曼青,《中醫中藥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二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邱進之主編,《中國歷代名道》,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邱鶴亭注譯,《列仙傳今譯.神仙傳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南懷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5年。
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四版,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段玉裁〔清〕注,鍾宗憲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9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八版,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台北:水牛出版,1988年。
凌紹雯〔清〕等纂,高樹藩重修,《新修康熙字典》,台北:啓業書局,1979年。
卿希泰,《道教哲學與中國哲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夏乃儒主編,《中國哲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孫思邈〔唐〕,《千金翼方》,收入劉更生、張瑞賢等點校,《千金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孫思邈〔唐〕,《備急千金要方》,二版,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年。
孫思邈〔唐〕,《銀海精微》,台北:力行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孫思邈〔唐〕,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孫思邈〔唐〕,林億〔宋〕等校,《千金翼方》,四版,台北:自由出版社,1995年。
孫思邈〔唐〕,林億〔宋〕等校,《備急千金要方》,二版,台北:自由出版社,1976年。
孫思邈〔唐〕,劉更生、張瑞賢等點校,《千金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孫思邈〔唐〕著,華佗仙述,《醫經祕錄》四卷,台北:皇極出版社,1979年。
席裕康輯,《內外功圖說輯要》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二版,台北:自由出版社,1971年。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台北:民主評論社,1961年。
桓譚〔漢〕,《新論》,收錄於《新論.風俗通義.中說》,台北:台灣中華,1966年。
班固〔漢〕,《新校漢書集注》第2冊,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72年。
秦越人〔戰國〕撰,《難經》,唐湘清編著,《難經今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72年。
郝勤、楊文光,《道在養生-道教長壽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務成子.梁邱子〔唐〕註,《黃庭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莊周〔周〕,郭象原注,林聰舜導讀,《莊子》上、下冊,台北,金楓出版,1996年。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許慎〔漢〕,《說文解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2年。
郭見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二版,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郭慶藩〔清〕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郭慶藩〔清〕集釋,《莊子集釋》,台南:唯一書業,1975年。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年。
郭靄春編著,《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二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陳可冀.周文泉主編,《中國傳統養生精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77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續考》,二版,台北:明文書局,1976年。
陳道瑾主編,《十大名醫》,台北:世界文物,1991年。
陳鼓應,《黃帝內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圖書公司,1991年。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二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陶弘景〔梁〕,曾召南注譯,《新譯養性延命錄》,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陶弘景〔梁〕撰集,《真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思想家》,台北:文津出版,1986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張作記、張瑞賢輯注,《藥王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張君房〔宋〕輯,《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嵇康〔三國〕,崔富章注譯,《新譯嵇中散集》,台北:三民書局,1998。
彭蔚安,《中國醫學入門》,台北:立得出版社,1998年。
曾召南注譯,《新譯養性延命錄》,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二版,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5卷,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閔智亭、李養正等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台中:東久出版社,199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4冊,台北:藍燈文化,1991年。
楊上善〔唐〕撰注,〔清〕蕭延平校正,王洪圖、李云增補點校,《黃帝內經太素》,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楊維傑編,《黃帝內經靈樞譯解》,三版,台北:樂群出版公司,1978年。
楊賓儒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楊繼洲〔明〕,《針灸大成》,修訂三版,台北:世一書局,2001年。
葛兆光著,《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洪〔晉〕,《抱朴子內篇》,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二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葛洪〔晉〕,《抱朴子內篇》,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
葛洪〔晉〕,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二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董俊彥,《桓子新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董俊彥,《桓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鄒衍〔漢〕,《五行大義》,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廖育群,《岐黃醫道》,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廖潤鴻〔清〕,《針灸集成》,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2001年。
蓋建民,《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年。
趙立剛主編,《歷代名道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鄢良,《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北京:明文書局,1994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冠才、林飛、廖化、徐建華主編,《諸子百家大辭典》,台北:華齡出版社,1994年。
劉建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上冊,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鄭素春、莊宏誼合著,《氣學與養生一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台北:莊宏誼,2004年。
蕭天石主編,《夷門長生祕書十二種》,台北:自由出版社,1976年。
蕭漢明,《道教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薛公忱,《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韓廷傑.韓建斌著,《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魏子孝.聶莉芳著,《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羅熾,《太平經注釋》上、中、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譚其驤等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譚電波、寧澤璞主編,《道教養生》,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邱詩云 2011-07-19 17:39:11

邱詩云,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唐代醫家道士孫思邈的形神觀與實踐》,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