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01 20:58:21顏士凱
羅羅湯馬西──文字的魔毯(上)
(圖:《鐵面特警隊》的蓋皮爾斯〈右〉與羅素克洛〈右二〉)
“電影不是學者的藝術,而是無文化者的玩意兒。”──溫納何索(德)
○ ‧前言:羅羅湯馬西
這篇稿子是近日應香港友人之邀而寫,也是借著這個機會,將自己糾結了多年的「書寫電影」的情結,不羈理性地理了一部份出來。
很高興的是,不需勞駕太多的自我面壁思過,無庸動用太多他人字字珠璣,發現這次的「書寫電影」釋放出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壓抑情懷。
感覺上有點近乎友誼因此更堅定,思緒上好像天上飛的與地上走的,沒怎麼驚動科學系統與社會網絡,就搭上了線。
很可能是,我在戲院外面走的時間,比(書寫電影的)他人在戲院裡坐的時間久。(據很多專家強力表示,人的老化就從腿開始)
雖然就完整性而言,此文離我向前走的目標還一段不小的距離,然而,為了符合本文的主旨──文字的電影「動、力」,我還是做了些剪輯(真抱歉的是,還是超過香港友人的文數限制)。
忍不住要一提的是,在這個剪輯過程中,想起最多的竟然不是那一部電影,而是老杜(杜斯妥也夫斯基)。
大概是我最初認識老杜的文字,以及他那狂野到不行的敘述熱情時,正也遇到我從詩意的古龍轉換跑道到史意的金庸時;大概是武俠片開始被我從戲院裡帶出場之時──老杜常在我那時的凌晨漫遊中,一路拉著我的手(停下來把我的筆叉進小紙片裡);來自我腳底的熱度與腦海中他的武當綿掌,令我的青春過得很滾燙。
在最初書寫電影時,正巧搭上我的社會科學火車期。「綿掌」不覺中戴上西式白手套,影像後面不斷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穿梭(由法國人李維史陀帶隊),中華道統不時來到耳邊對我說話;
就這樣在西方論文的格式的跑道蹦跳了起來。有天終於忍不住脫下這付白手套,於是一併也把「書寫電影」封藏了起來。
這樣的表現形式,那樣(西方學院式)的知識系統,引我懷疑其對人的生命活力的壓迫感,壓碎感,以及堵塞你柔情般的直覺。
最關鍵的疑問是:自古以來,人類很容易犯下「陷在其中,忘記自拔,或難以自跋」的錯誤。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那段時間,見識不少國內乃至國外赫赫有名的大學者,有人甚至在學術研討會中,經過與會人士輪番檢討,逼得他最後不得不低頭承認「我的基本假設有問題」,那些現場經驗令我當時震驚到,第一次發現我是在場中唯一「沒有假牙」的人。
記得電影《鐵面特警隊》(1997)中,那個野心十足的(被凱文史貝西如此嘲笑的)「大學生警探」蓋皮爾斯(Guy Pearce的近作是2002《時光機器》),有次問凱文史貝西:「你還記得你當初為什麼當跑來當警察嗎?」凱先生說他忘了,他反問蓋先生。
蓋先生說:「羅羅湯馬西。」
原來蓋先生的父親也是個警察,當年為了抓一名搶匪,卻反遭那名搶匪的黑鎗致死。這名搶匪後來始終沒抓到,蓋先生於是在心中給他取了個名字,羅羅湯馬西。這個名字成為他後來非緝兇歸案不可的,最強烈意象、動力,也成為他信仰的符號。
很詭異又很俗常的是,人常犯這種錯誤:進到了那個當初最想投入的領域,過了一段時期,愈是老沉(or老陳)於個中環境(community)生態之道,那個個人最初的純淨信念,以及同時併存的火浪熱情,反而卻喪失或遺忘了。
人,多半是「這樣衰老」的。「書寫電影」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與困境。
許多人最初投入「書寫電影」,內心中與握筆的拳頭裡,既飽藏且大膽地釋放出電影的活力與熱情(我至今始終忘不了,在最初「書寫電影」的時期裡,我的體溫常常是升高的)。
然而,時日久之,(肉體與筆之)筋骨僵之,現實必須顧之,利益必須罩之,電影的活力隨之從其筆、腦與心溜之。──滾燙的青春就這樣被人們說成悠悠離其遠去。
世界並沒有因此貼著人更近,卻壓得人更碎,擠得人更精(金)明(名)。
猛然有一天,世界翻了一個身(其實早就翻過不知幾萬次了,只是這次沒先知會他),他在猛然醒悟中,不是發現世界離他遠矣──而是那個裝滿了全世界熱情的火光與水流的他,已然再也不可能喚回。
「書寫電影」很離奇又奇妙的是,它教人「不斷試圖」(一旦你遺忘了這條線,你就不可能再找回你的「羅羅湯馬西」)回返到沒有文字,乃至沒有文化的赤裸裸狀態(嬰兒?!)中,去重新尋找那份天地人合一的渾沌狀態──真力四射,活力八開。
這種狀態不是運轉任一種文字(理論與表現形式)可以致之,也不是知識與經驗積累可以轉之。──只有不斷保有「羅羅湯馬西」的人,可以親近之。
“電影不是學者的藝術,而是無文化者的玩意兒。”──溫納何索(德)
○ ‧前言:羅羅湯馬西
這篇稿子是近日應香港友人之邀而寫,也是借著這個機會,將自己糾結了多年的「書寫電影」的情結,不羈理性地理了一部份出來。
很高興的是,不需勞駕太多的自我面壁思過,無庸動用太多他人字字珠璣,發現這次的「書寫電影」釋放出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壓抑情懷。
感覺上有點近乎友誼因此更堅定,思緒上好像天上飛的與地上走的,沒怎麼驚動科學系統與社會網絡,就搭上了線。
很可能是,我在戲院外面走的時間,比(書寫電影的)他人在戲院裡坐的時間久。(據很多專家強力表示,人的老化就從腿開始)
雖然就完整性而言,此文離我向前走的目標還一段不小的距離,然而,為了符合本文的主旨──文字的電影「動、力」,我還是做了些剪輯(真抱歉的是,還是超過香港友人的文數限制)。
忍不住要一提的是,在這個剪輯過程中,想起最多的竟然不是那一部電影,而是老杜(杜斯妥也夫斯基)。
大概是我最初認識老杜的文字,以及他那狂野到不行的敘述熱情時,正也遇到我從詩意的古龍轉換跑道到史意的金庸時;大概是武俠片開始被我從戲院裡帶出場之時──老杜常在我那時的凌晨漫遊中,一路拉著我的手(停下來把我的筆叉進小紙片裡);來自我腳底的熱度與腦海中他的武當綿掌,令我的青春過得很滾燙。
在最初書寫電影時,正巧搭上我的社會科學火車期。「綿掌」不覺中戴上西式白手套,影像後面不斷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穿梭(由法國人李維史陀帶隊),中華道統不時來到耳邊對我說話;
就這樣在西方論文的格式的跑道蹦跳了起來。有天終於忍不住脫下這付白手套,於是一併也把「書寫電影」封藏了起來。
這樣的表現形式,那樣(西方學院式)的知識系統,引我懷疑其對人的生命活力的壓迫感,壓碎感,以及堵塞你柔情般的直覺。
最關鍵的疑問是:自古以來,人類很容易犯下「陷在其中,忘記自拔,或難以自跋」的錯誤。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那段時間,見識不少國內乃至國外赫赫有名的大學者,有人甚至在學術研討會中,經過與會人士輪番檢討,逼得他最後不得不低頭承認「我的基本假設有問題」,那些現場經驗令我當時震驚到,第一次發現我是在場中唯一「沒有假牙」的人。
記得電影《鐵面特警隊》(1997)中,那個野心十足的(被凱文史貝西如此嘲笑的)「大學生警探」蓋皮爾斯(Guy Pearce的近作是2002《時光機器》),有次問凱文史貝西:「你還記得你當初為什麼當跑來當警察嗎?」凱先生說他忘了,他反問蓋先生。
蓋先生說:「羅羅湯馬西。」
原來蓋先生的父親也是個警察,當年為了抓一名搶匪,卻反遭那名搶匪的黑鎗致死。這名搶匪後來始終沒抓到,蓋先生於是在心中給他取了個名字,羅羅湯馬西。這個名字成為他後來非緝兇歸案不可的,最強烈意象、動力,也成為他信仰的符號。
很詭異又很俗常的是,人常犯這種錯誤:進到了那個當初最想投入的領域,過了一段時期,愈是老沉(or老陳)於個中環境(community)生態之道,那個個人最初的純淨信念,以及同時併存的火浪熱情,反而卻喪失或遺忘了。
人,多半是「這樣衰老」的。「書寫電影」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與困境。
許多人最初投入「書寫電影」,內心中與握筆的拳頭裡,既飽藏且大膽地釋放出電影的活力與熱情(我至今始終忘不了,在最初「書寫電影」的時期裡,我的體溫常常是升高的)。
然而,時日久之,(肉體與筆之)筋骨僵之,現實必須顧之,利益必須罩之,電影的活力隨之從其筆、腦與心溜之。──滾燙的青春就這樣被人們說成悠悠離其遠去。
世界並沒有因此貼著人更近,卻壓得人更碎,擠得人更精(金)明(名)。
猛然有一天,世界翻了一個身(其實早就翻過不知幾萬次了,只是這次沒先知會他),他在猛然醒悟中,不是發現世界離他遠矣──而是那個裝滿了全世界熱情的火光與水流的他,已然再也不可能喚回。
「書寫電影」很離奇又奇妙的是,它教人「不斷試圖」(一旦你遺忘了這條線,你就不可能再找回你的「羅羅湯馬西」)回返到沒有文字,乃至沒有文化的赤裸裸狀態(嬰兒?!)中,去重新尋找那份天地人合一的渾沌狀態──真力四射,活力八開。
這種狀態不是運轉任一種文字(理論與表現形式)可以致之,也不是知識與經驗積累可以轉之。──只有不斷保有「羅羅湯馬西」的人,可以親近之。
上一篇:花園與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