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8 11:59:07顏士凱

一個人‧兩顆心──《小城之春》(下)

(圖:田壯壯重拍《小城之春》,弄得「兩心」全失,非常值得現代人與不現代的人,玩味)


五‧青春的幻滅與蠕動

即便時隔多年,我仍記得大學時,每年都有系上的學弟妹以極困惑的表情問學長:「他們(教授與文化界赫赫知名之士)在文章中說得那麼義正嚴詞,為什麼卻做出完全背離文章的言行來?」從角色扮演觀點來看,大家都知道「寫者與作者是不同一個人」,但若爆發近乎金獅大獎與爛片之間如此天壤之別的差距狀況時,「作品(者)究竟為何物?」乃至「文字與言說難道竟是一人一時間的發春?」等大哉問,便教人難掩對人世幻滅之悲想。


「也許這之間的差距還隱匿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也許是青春的幻滅者對「我所身在的時空」仍抱持的一點希望,甚至是最後的希望之問。


然而,就影片的成就來問,自舊版而新版,田壯壯這位孤傲不群的第五代大導演,所帶給影迷的恐怕是近乎幻滅的。但,這卻也正反映看電影的人最常踏入的「電影陷阱」:以出現在眼睛正前方的「現在影像」,來作為其新世界觀評斷之依據的「核心」!──電影本質上的感官特性,常常使觀眾的「眼睛」淪為像「嘴」吃東西般的幻覺;尤其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觀眾,尤其是看電影的同時習慣吃東西的觀眾,眼睛下方的心田(而不僅是後方的腦神經)較難跟著一起蠕動。


是的,蠕動。然而,真正的心田蠕動者,是不會僅看到從《藍風箏》到新版《小城之春》,這之間都同樣述說著「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故事。看出來這兩者間都同樣在述說「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故事的人,必然也是從費穆版中汲取到該片最神妙處的人:節奏與氣味無比微妙的扣合。


田壯壯很清楚這絕不是他的本性與專長。在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田壯壯一直是把人物放在電影最核心處的第一人。然而,在那被打成反革命的十年教訓中,喜歡下棋的他,在第三年時突然想拍《棋聖吳清源》。雖然,他在2002年11/09的發表記者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有的棋局就和當時的重大事件緊密相關」,然而,對於這位總也充滿內憂的導演,從與吳清源多年來接觸的經驗上,必然教他發生了一個空前的大困惑:為何此人不但沒像先聖先賢所教訓的「玩物喪志」,反而竟使人的智慧更飽滿、意志更堅定?


半路殺出來的《小城之春》,於是成為這位被打成反革命的導演,從自己內心底處心甘情願地「革心」之試金石。妙的是,田壯壯真的很老實的在「革心」,他對舊版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不動,而對人所觸及的各種「物」大動手腳──這位對整個中國社會總也憂心憧憧的導演,竟然也學起現在的年輕人,大張「玩物」之心!


六‧一個人‧兩顆心

對於了解田壯壯的人(尤其是那些看過他第四部電影《搖滾青年》,所展現的不是一部眾望所歸的娛樂片,而是近乎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痛苦電影),在這個毫不改革的電影表象下,竟然隱藏著如是玩物的自我大革命,不禁要訝然問「人為何『物』」?


從我們在前面所描述田壯壯在物這個方向上的大動干戈來看,田壯壯無寧還是對於自己如是革自己的心,感到悲觀的。且看他在一開始時,「頭上插著一朵大紅花」準備手舞足蹈一番,電影快近尾聲時,全片出現了舊版所沒有的一個驚人場景:戴禮言眼見妻子與老友因酒「瘋」發,他默默退到庭院中放聲大哭了起來,而他當時所懷抱的正是那棵「在黑夜中」的大紅花樹!


以同樣是「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故事來言志,《藍風箏》教人強烈感受到影片的那股斷然之心,但《小城之春》竟然教試圖玩物以革心的田壯壯,最終再也忍不住抱物(樹)放聲大哭。於是,我們看到這趟來台灣的田壯壯,老是低頭,總是欲說還休;他好像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那個白流穌。田壯壯知道他根本玩不出現代年輕人的心,同時也失去了對自己過去的那份自信心。於是,田壯壯「逃到」遙遠的雲南,老老實實地去拍紀錄片《茶馬古道》。


無論是「鏗鏘無聲」的《藍風箏》,或者是「飄動玩物」的《小城之春》,田壯壯的這兩顆心都難以獲得開解。

而無論是作者有意的違心之論,或寫者無意的離心之作,旁觀者也都難以從這兩顆心中獲得解脫。

於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恐怕只有一件事:只要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很少有電影如此有心去提醒觀眾),我們只有在試圖將這兩顆心「運動地交替」以「看」。


當然,幻滅之問不太可能因此獲得開解;然而,青春活力卻有可能因此再被喚回。

在心的這種(雙向)運動中,我們的視野將會在看進與看出「之間」,再造心導管的暢通能力,我們那忍不住起伏而挺起來的胸膛,將掀起左右心房再度相互細語的心聲。


當然,說如是壯大起來的心眼將使人從此海闊天空,或也太過眼高得腳底虛浮;但至少可教這個放浪又憂鬱的時代之人,較能把滯塞之心「運動」起來──而這正是電影這個迷人的東西最迷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