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閱讀:約翰.凱吉(John Cage)《4分33秒》
寒露閱讀:約翰.凱吉(John Cage)《4分33秒》
英語:4′33″、Four minutes, thirty-three seconds、Four thirty-three,是由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創作的曲子,任何樂器或樂器組合皆可演奏。此曲最特別之處為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要演奏出一個音。
《4分33秒》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最著名的音樂作品之一。
.任何樂器或樂器組合皆可演奏《4分33秒》,但比較常見的版本是以鋼琴演奏。可是,根據《4分33秒》的樂譜顯示,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要奏出一個音。一般來說,鋼琴演奏者在樂章之間會做出開合琴蓋、擦汗等動作,而在演奏這首樂曲期間聽眾聽見的各種聲響都可被認為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因此,《4分33秒》具有機遇音樂的特徵。而因為這部作品在演奏時演奏者不會演奏出一個音,所以常被稱為「四分半鐘的寂靜」。另外,因為此曲的演奏會被環境與觀眾行為影響,所以每次演奏期間發出的聲音都會不同。
此曲子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長度為30秒;第二樂章長度為2分23秒;第三樂章長度為1分40秒。
《4分33秒》的首次公演是由大衛·都鐸於1952年8月29日在伍德斯托克進行。在約翰.凱吉(John Cage)構思《4分33秒》前,他已經創作了一些以寂靜作為音樂主體的作品,如1934年的《雙長笛二重奏》(Duet for Two Flutes)、1946年至1948年期間的部份《奏鳴曲與間奏曲》(Sonatas and Interludes)作品、1951年的《變化的音樂》(Music of Changes)、《雙田園曲》(Two Pastorales)和《預置鋼琴與管弦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prepared piano and orchestra)、以及1952年的《等待》(Waiting)。
約翰.凱吉(John Cage)對《4分33秒》的構思始於1947年至1948年左右,即約翰.凱吉(John Cage)進行其作品合集《奏鳴曲與間奏曲》的編修工程期間。
當時,凱奇於瓦瑟學院「作曲家的自白」演講中指出他有了創作《4分33秒》的靈感。但他亦覺得此曲會被其他音樂界人仕認為是不可理解的。他本人更指出「我不希望它出現。甚至對我來說,演奏《4分33秒》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或者是一個笑話」。因此,約翰.凱吉(John Cage)延至1952年才創作此曲。
風格與影響
他們錯過了[《4分33秒》的]重點,因為根本沒有寂靜這一回事。
他們認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靜的,全因他們不懂得如何聆聽偶然音樂。在第一樂章中,你可以聽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風。在第二樂章中,雨水開始敲打屋頂,發出淅瀝聲響。而在第三樂章中,觀眾在談論或步行時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音。 — 約翰·凱奇在《4分33秒》首次公演中的演講。
此曲在音樂界引起過震撼,也是現代音樂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約翰.凱吉(John Cage)指出,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抹平,全因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約翰.凱吉(John Cage)亦認為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因此他創作的《4分33秒》就表現了這樣的一個過程。《4分33秒》亦代表了約翰.凱吉(John Cage)「任何聲音都能構成音樂」的觀點。約翰.凱吉(John Cage)曾在許多場合中指出《4分33秒》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保羅·赫加蒂指出約翰.凱吉(John Cage)的《4分33秒》開創了噪音音樂這個音樂種類。對赫加蒂來說,噪音音樂是指由隨機噪音組成的音樂。《4分33秒》是一個自動性主義作品的例子。自動性主義作曲家都會在作品中盡量減少作曲家及演奏者的介入,並以環境、聽眾和表演者所發出的聲音作為曲子的主體。作曲家及演奏者在《4分33秒》中幾乎沒有介入,因此是自動性主義作品中的傑作。
寒露閱讀:約翰.凱吉(John Cage)
約翰·米爾頓·凱吉(英語: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勛伯格的學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52年作曲的《4'33"》,全曲三個樂章,卻沒有任何一個音符。他是機率音樂(英語:aleatory music)(aleatory music,或「機會音樂」(chance music))、延伸技巧(英語:extended technique)(extended technique,樂器的非標準使用)、電子音樂的先驅。雖然他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但仍普遍被認為是他的年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同時是一位蘑菇專家。
凱吉在音樂上的一大「貢獻」是發明(或至少是大大推廣)了「加料鋼琴」(又稱「特調鋼琴」)這種樂器。更早的作曲家如考埃爾甚至埃里克·薩蒂雖然也曾有過類似實驗,但毫無疑問凱吉是這一樂器的正式創造人。這種樂器的「製作過程」就是在普通鋼琴弦里插入各種物品,以產生特殊的聲音效果。
即興音樂(即「偶然音樂」)是讓表演者可隨著不同演出場合自由發揮的音樂創作技巧,即興音樂的表現方式以下面三種最為常見:不跟步驟的隨性作曲;讓表演者自行選擇如何演繹曲子;使用非傳統或全新的創作組合、樂譜或音符,讓表演者可跳脫出原曲目規則,得以盡情詮釋曲子。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即興音樂因約翰·凱吉的推廣而廣受歡迎。
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1992, 其實他是一個很多樣化的作曲家,也是從古到今引起最大爭議的一個作曲家。
支持他的人認為他是天才,而反對他的人則跟本不願意認同他是個作曲家。他繼承了瓦雷士「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音 」這種想法,同時也將這種想法推演至我們可以想像的 極限。
自1939年起,他展開了對音樂一連串的探索。 從最早期(建構Construction)系列的三首打擊樂曲、 到假想風景, (Imaginary Landscape)系列中的 大量電子發聲器及 1940年間發明的預置鋼琴作品 (所謂的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是指在鋼琴的弦上栓上 螺絲或是橡皮等不同材質的物品,改變鋼琴的音色而 造成敲擊樂器的效果),這時期他開始了與現代舞蹈家 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b.1919)的合作,並在哥倫比亞大學修習東方的禪學同時跟隨日本佛學教育者學習。之後他將機遇的觀念與易經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創作了<易之音樂, Music of Changes>(1951) ,這首曲子的演奏次序是由演奏者擲銅板決定的。
4'33"更是引起了無 數的爭議,因為這是一首有三個樂章、總長度四分三十 三秒、沒有半個音符的曲子。
這首曲子被「作曲者」 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從這曲子中我們也能夠最清楚 地知道他的創作理念。從四分三十三秒以後,他仍在許多不同的領域繼續進行了許多不同的嘗試。雖然他的作法(尤其是「四分三十三秒」)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性, 但從許多其它的創作之中,約翰.凱吉的作法的確帶給了當時的音樂界許多不同的方向、激發出許多新的想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5Njg4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