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8 21:50:06Recollections

我們與惡的距離 臺劇觀後感分享




這部劇,一直都在我想看的清單裡面,但是討論度很高的劇我通常都會放著等到熱潮退卻後才開始觀看。剛好今年金鐘這部劇簡直囊括大多數的獎項
*戲劇節目獎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戲劇節目導演獎
*戲劇節目編劇獎

整部劇只有10集,但是沒有任何一分鐘是拖沓荒廢沒必要的,真的很精彩,我超開心台灣能拍出這麼棒的作品,真得很值得驕傲的一部好劇。

但其實內容分析那種,我沒很擅長,相信很多專業影評劇評應該寫很多專業的東西,我就只是一個普羅大眾,以我個人角度來說,這部劇就是我們社會的縮影,我們天天可以看見的世界,我認識的台灣環境就是這樣,我很喜歡這部劇的多角度切入,我超佩服編劇的。

大概4年前,我看到幼小得姪子,我忽然覺得從一個失蹤的幼童,與疏忽照顧的家人,這個社會會給予他們什麼樣的譴責與看待,當時的我很想把我感受到的社會縮影寫進去,但始終在我本子裡,沒寫出來。但是當我看到「我與惡的距離」時,我就知道,這個idea可以放下了,這部劇的角度更多元更好。

我很喜歡導演林君陽所說的:「我們為負面新聞搖頭嘆息,轉頭卻對人口出惡言,忘了自己也會影響這個世界。」
很喜歡每一集開頭,一個社會事件,所謂的媒體,所謂的網路世界,所謂的鍵盤魔人,他們是怎樣以他們的文字來撼動與論風向。

我看這部劇的當下,解答了我很久的疑惑,我記得「2016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我一直很有印象小燈泡的媽媽始終都是冷靜的,也是很有理智,當時的我其實分常不能理解,我非常佩服,因為那是我做不到的層次,小燈泡的媽媽說過:「小燈泡的離開是有意義的,她或許肩負著什麼使命。所以我們有機會多做些什麼,其實很願意去做,對我們來說,這樣想是一個安慰。」

她沒有聲嘶力竭的要兇手以命償命,也沒有痛恨兇手的家人,她只是悲傷可卻冷靜,她說:「我曾經這樣想過,比如之前類似的殺人事件,如果我們大家很有意識地去努力些什麼,或許後面的發生率會變低。」

在「我與惡的距離」劇中,很多場景,也更加深我對一些事更加釐清自己的想法。
李曉明突然被提前執行死刑
那一幕,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覺是什麼,我個人是非常非常得難過,那一瞬間我彷彿是律師王赦得角度,殺了難道可以停止這類的悲劇再發生嗎?
對於「廢除死刑」,以前我是百分之百抗議的,但是現在的我,對於抗議這個想法,會停頓一下。

宋喬安所在的daily新聞部

全劇,我覺得新聞部的生態與現實,我覺得是可以窺見一角的,編劇非常用心安排。
收視率,點擊率,重口味新聞標題,記者道德,新聞標題殺人等等部份,完全沒有減少,我真的相信這樣的劇本,真得是要給編劇大人一個最大的掌聲,處處環環相扣,給觀劇的民眾一個警醒與巴掌。今天這樣的新聞環境,我們好意思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今天台灣媒體得沉淪,就在於觀眾的素質低落,劇中的新聞平台「快訊」是一個為追求收視率點擊率不擇手段的平台,記者得每一個無腦問句,令人翻白眼的片段,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我們每天看得新聞!我們天天喊記者與新聞素質要提高,但我們點擊與觀看得卻是那些標題黨新聞與無腦內容農場網文,哈囉?這雙重標準還好意思說別人??當然編劇大人也是想給大家一點光明面吧?所以當喬安想改變「品味新聞」,讓「品味」真正座落在新聞台上,我以為收視率會如同現實,跌落到谷底,但編劇打我臉了,品味新聞依舊是收視率第二,我記得NEWS哥說了一句:「我愛死我們台灣觀眾了,他們真的太有品味太有水準了。」我忽然冷笑了一下,好諷刺啊,希望台灣民眾真的像劇裡一樣是個有sense的觀眾。

李大芝與應思悅
他們是加害者家屬的角度,一個我們從新聞上,永遠無法真正了解的角色。他們其實都是正常人,跟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NEWS哥的話也很經典:「我們都是好人,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是啊,誰會希望自己的家人去傷害別人,他們其實也不知所措,把對加害者的怨恨加諸在他們身上,真得很不應該,可我們知道歸知道,卻轉頭還是用文字傷害了他們。李大芝被宋喬安發現身份後,發現自己家人被偷拍而暴露真實地址時,她悲憤得對新聞部所有人說「我哥是殺很多人,但你們殺得人沒比他少。」新聞平台,鍵盤魔人,還有冷漠的我們,不斷地殺了更多無辜的人。
應思悅的部份,我關注道德是精神病患照顧上得艱辛,她雖然有經營一間飲料店,但是是一間小小的店,她也必須經常上班,她跟一般上班族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可是照顧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家屬,會耗去多大的精力,說實話,再沒看劇之前,我沒想過。編劇跟導演把應思悅的故事線發展得很完整,我很喜歡,她從一個待嫁準新娘,弟弟發病,父親病倒,未婚夫及其家人的不諒解,到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的,她是個很堅強的角色,她與李大芝的姊妹情誼真得很讓人動容,她們在彼此走入低谷時都適時成為對方的陽光,引領對方走出黑暗。

宋喬安的家庭生活
宋喬安一家代表的受害者家屬。酗酒,精神外遇,離婚,小孩叛逆等議題,都拿捏得很剛剛好。當然還是偏向簡單化這一家得痛苦,但是如果把太多時間花在這上面,除非要做出像韓劇「我的大叔」那種黑暗治癒戲,不然就容易拖沓,可這也不是最重點的核心,所以把重點痛苦著墨媽媽的部份,也是挺不錯的,雖然我覺得妹妹天晴的部份,稍微有點可惜,但這太考驗小演員了,所以算了XDD

宋喬平與林一駿所代表的精神科醫師
這一趴,我覺得是很少劇會談到得部份,雖然比例不是很多,但是足夠了。如果宋喬平是代表所謂「理想的精神科醫師」(雖然劇中是精神科社工師)象徵的話,林一駿就是「現實的精神科醫師」。「抽離」其實才是一個身處精神科的工作人員最該做的,但現實跟理想走勢會有差距,當你休息時刻接到病患家屬的求救電話,接還是不接?於理,不該接,於情,怎能不接?雖然篇幅不多,但是我們可以窺視到一小片,精神科醫師得無奈。其中一段是立委來找醫院那段,我白眼翻到天邊去,但這就是現實常見的,不是嗎?

王赦所代表的法扶律師
我們對於幫助罪犯辯護的律師,給予嚴重譴責並稱「黑心律師」,輕判罪犯的法官給予「恐龍法官」的名號。但是就像王赦吶喊的那句:「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劇中的王赦只是想保住這個「法治的社會」而不是情緒煽動可以隨意殺人的社會,他那聲嘶力竭與痛不欲生得演技,讓我覺得,影帝你真的很強耶,他就是推波我哭得大功臣,那種無助,那種悲傷,很難不被感染。藉由他的角度,我們看到法扶律師眼中的精神障礙罪犯,他想去理解,他想去化解,他想減少產生下一個悲劇,而不是單純用一槍解決來社會的憂慮,然後渾然不知這個社會默默再度孵化下一個罪犯。

雖然對於李曉明的部份,這部劇著墨不多,有點可惜。將加害者角度的重心放在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應思聰,並在結尾讓應思聰真正好轉回歸社會。畢竟只有10集,所以也是能理解啦,而且剛好可以給我們這個社會一個省思,一槍真的能解決我們這個社會生產出來的罪犯嗎?對於更生人,我們是否把他們推向黑暗?

剛剛在Wikipedia看到「我與惡的距離」的頁面,發現原來李曉明的原型是鄭捷(2014年臺北捷運襲擊事件),那陳昌是王景玉(2016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嗎?

剛剛詳細得觀看Wikipedia裡面關於2014年鄭捷的隨機殺人事件的內容,我才發覺,真的,這真的是李曉明,雖然不是持刀而是開槍,但是從角色設定到快速執行死刑槍決,是一樣的。哇~難怪當初看劇覺得很熟悉,但又想不起來。

尤記得當時要槍決,我記得新聞呈現方式,確實跟劇裡一樣,我剛剛回頭查詢當初新聞,哇,原來快訊是影射蘋果日報嗎?(我亂說的XD)那個法務部次長說得話,跟劇裡的一模一樣耶!!

但台灣人民是健忘的,這部劇好歸好,但台灣人民的新聞素養在哪?會不會改善,我們只能看下去。
GOO 2020-08-13 01:55:51

很不錯的分享~!

http://eet.cc/index.php/vod/detail/id/57649.html

新聞台Blog小天使 2019-10-09 11:46:31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哈燒文章,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哈燒文章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內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