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1 11:45:42國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作者簡介--

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健將,畢生以發揚儒家學說,排拒佛、老思想為己任,主張文道並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氣勢雄奇,語言精鍊,筆力遒勁,條理明暢。如為了闡述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而作的〈師說〉,文中反覆議論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獨特的見解,其結構謹嚴、脈絡通貫,句型駢散兼用,筆法亦錯綜而變化多端,是論說文中的典範。另〈原毀〉也是韓愈極有名的論說體散文,旨在探究毀謗惡習的根源。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養作對比,從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與「忌」,實為「毀」的根源。全篇逐層闡析,說理透徹,富於邏輯,遣詞用字雖平淺,卻頗有古勁之風。



--------題解--
祭十二郎文,唐代韓愈作品,寫於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韓愈的姪子韓老成(大哥韓會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韓湘子即是老成之長子。十二郎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鄭氏撫養成人,共歷患難,因此感情特別深厚,--但是長大之後,韓愈本人在外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孟郊告知韓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韓愈又疑問六月二十二日老成還在寫信,種種的疑點讓韓愈悲從中來。韓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


-----以下是-祭十二郎文-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  今吾使建中祭汝,弔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以下是-祭十二郎文-的【翻譯】------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愈聽到你死訊以後的第七天,才能含著哀傷,表達內心的誠意,派遣建中從遠處備辦應時佳肴為祭品,祭禱你十二郎的亡靈:
--唉!我年幼就沒有父母,等到長大以後,始終不曉得父親的模樣,只有依靠著哥哥嫂嫂過活。哥哥中年
時,死於南方,那時我和你年紀都還很小,跟著嫂嫂護送哥哥的靈柩回到河陽安葬;不久以後,又和你到江南謀生。雖然孤單困苦,卻不曾有一天分開過。我上面有三位哥哥,都不幸很早就去世了。承繼先人香火的,在孫輩裡只有你,在兒輩裡只有我;兩代都是單傳,孤獨無依。嫂嫂曾抱著你並指著我說:﹁韓家兩代,只有你們兩人了!﹂那時候你年紀比我更小,應當不會記得的;我那時候雖能記憶,卻也不了解她話中的悲痛。

-我十九歲那年,才來到京城。以後過了四年,回去看過你一次;又過了四年,我到河陽去掃墓,正遇到你護送嫂嫂的靈柩回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做事,你來探望我;只住了一年,就請求回去接你的妻兒同來。第二年,丞相去世了,我離開汴州,你不能來。
--這一年,我到徐州佐理事務,我派遣去接你的人剛走不久,我又離職,你又不能夠前來。我想就算你能跟我一起到徐州來,也只是暫時做客,不能久居;若要圖謀長久之計,最好是往西回到故鄉,等我成立家業以後,再接你來同住。唉!誰想得到你竟忽然離開我而去世了呢!我和你都還年輕,以為雖然暫時相別,以後終能長久住在一起,因此才離開你到京城去謀生,以求取微薄的俸祿;如果那時知道會這樣的話,就算是大國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會片刻離開你而去就任的。

--去年,孟東野到江南去,我託他帶給你的信裡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可是視力已經有點模糊,頭髮也漸漸變成灰白,牙齒也動搖了。想到父親和諸位叔父及哥哥們,都是身體健康卻早年去世,那麼像我這樣衰弱的體質,豈能長久存活?我無法到江南去,你又不肯前來,恐怕有一天我去世了,會讓你懷著無窮的悲傷!﹂誰想得到年輕的竟然先去世而年長的反而活著,強壯的人竟會夭折而病弱的人反而健在呢!

--唉!這消息是真的嗎?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來的消息不確實呢?如果是真的,以我哥哥那樣的美德,為何使他的後嗣夭折呢?像你這樣的純正賢明,為何不能承受他的福澤嗎?年輕的、強壯的竟然夭折死亡,年長的、病弱的反而存活保全嗎?不能認為這是真的;是做夢,是傳聞不確實,可是東野的信函,耿蘭寄來的喪報,為什麼在我的身邊呢?唉!這消息是真的了!以我哥哥那樣的美德,卻夭折了他的後嗣!像你這樣的純正賢明,應該能繼承其家業的,卻不能承受他的福澤了!所謂天理實在難以測度,而神意實在難以明白!所謂情理真的不可預測,而壽命真的無法預知啊!雖然如此說,我從今年以來,灰白的頭髮有些已經變成全白了,動搖的牙齒有些已經脫落了。體力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萎靡,還能有多久不跟著你死去呢。如果死後還能有知覺的話,那麼我們分離不了多久;如果死後沒有知覺的話,那麼,悲傷的日子便沒有多久,而不悲傷的日子就沒有盡期了!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輕而強壯的都不能保全,像這樣幼小的孩子,又怎麼能期望他們能長大成人呢?唉!悲傷啊!唉!悲傷啊!

--你在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常常痛得很厲害。﹂我說:﹁這種病,住在江南的人,常常會有。﹂不曾把它當做是值得憂慮的事。唉!難道說你竟因此而喪命嗎?還是另外有別的病而致死的呢?你的來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卻說你是在六月初二去世;耿蘭的喪報裡,沒有寫日期。大概是東野的僕人,不知道向家人問清楚日期,而耿蘭的喪報,不知道應該說明日期。東野寫給我的信,是向僕人詢問的,僕人隨便說個日期來回答他罷了。是這樣呢?或者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遣建中來祭奠你,並慰問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如果還有吃的食物,能夠守滿你的喪期,那麼就等到喪期滿了再接他們到這裡來;如果不能守滿你的喪期,那麼就立即接他們到這裡來。其餘的奴婢,也要他們為你守喪。我有能力為你改葬,一定將你安葬在先人的墓地上,這樣才算是我的心願。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也不知道日期;你在世的時候,不能照料你和你住在一起,你去世時,不能撫屍以傾訴哀痛之情;入殮時,不能守在你棺木旁邊,下葬時不能親臨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因而使你夭折;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不能和你相依為命,廝守到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在世時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後不能和我魂夢相接。這都是我造成的,還能埋怨誰呢?蒼天啊,我的悲傷何時才有盡頭呢!從今以後,我將不再留戀人世間的榮華了!我將在伊水或潁水邊購買幾頃田地,度過我的餘年,教導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長大成材;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他們出嫁,我的心願就是這樣罷了。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情意卻沒有盡頭,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唉!悲傷啊!希望你來享用這些祭品吧!

----------

賞析----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本文收入《古文觀止》,其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明代茅坤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上一篇:送董邵南序

下一篇:張中丞傳後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