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1 11:44:39國文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

作者簡介--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健將,畢生以發揚儒家學說,排拒佛、老思想為己任,主張文道並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氣勢雄奇,語言精鍊,筆力遒勁,條理明暢。如為了闡述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而作的〈師說〉,文中反覆議論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獨特的見解,其結構謹嚴、脈絡通貫,句型駢散兼用,筆法亦錯綜而變化多端,是論說文中的典範。另〈原毀〉也是韓愈極有名的論說體散文,旨在探究毀謗惡習的根源。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養作對比,從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與「忌」,實為「毀」的根源。全篇逐層闡析,說理透徹,富於邏輯,遣詞用字雖平淺,卻頗有古勁之風。

-------題解----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為朋友送行而寫的「贈序」,但韓愈意在言外,旨在勸阻朋友遠行,因不便直說,故含蓄委婉地於文章中旁敲側擊,或以「古」「今」對比,或從「有合」之意轉折至「不合」。文雖不長,卻富於情理,極盡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見得韓愈高奇的文才及風格。


-------課文--【送董邵南序】-原文---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吾
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
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序】--翻譯:--
 - 燕趙一帶,古代傳說那裡有很多意氣慷慨,憤激不平的人。董生應考進士科,接連幾次沒有被主考官錄取,懷著優異的才能,無處發揮,沉悶地要到那個地方去。我預料他一定會遇到意氣投合的人。董生呀,好好努力吧!
 - 照你的才能卻碰不上好時機,假如是嚮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一定都會愛惜你的,何況燕趙的俠義人物,仁義是他們的本色!可是我曾經聽說過風俗是隨著教化轉變的,我怎麼料得定,今天那裡的風俗與古代傳說的不會有兩樣呢?暫且拿你這次的出行來檢驗它吧。董生,好好努力吧!
 - 由於你的北行,我很有些感觸。請你替我憑弔一下望諸君的墓,並且到那裡的市街去看看,是否還有從前那樣隱在屠夫中有才能的豪傑?請為我告訴他們:英明的皇帝正在上位,可以出來作官了。

------------課文賞析--

-照常理講,文章一開頭當然要從勖勉董邵南開始,作者實際上也是這樣寫的。
-然而作者卻把筆勢蕩開,從戰國時代說起。
--「所謂燕 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就是指樂毅、廉頗、藺相如、李牧、荊軻、高漸離以及不知姓名的「狗屠」等人。這些都是傑出的人才,都有治國安邦的志向和本領。
-如果董邵南到了北方遇上了這一類的人,那是會情投意合,施展抱負的。
-但這裡作者卻有一句話沒有明說出來,即這些人才雖曾一度被當時諸侯國的統治者賞識和重用,可他們都是被用者而非用人者。
-假如今天當地有權勢的軍閥藩鎮也同唐王朝統治下的「有司」一樣,那麼董邵南的命運依然是個未知數。
-這番意思作者留到下文再透露,但心裡卻暗暗為董擔心。所以作者在突如其來地提過第一句話之後,便掉轉筆鋒為董鳴不平,代他發了一通牢騷,然後用「吾知其必有合也」做為安慰勉勵之辭,再用「董生勉乎哉」正面作一小結,希望他此行不虛。這是「送行」的正面文章,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是為第一段。

--第二段其實一上來就可以從「然吾嘗聞」云云接著進行轉折,向相反方面說去。
但那樣一來,不僅文勢局促,語氣也嫌過於直率。所以用退一步的說法作進一步的申述。意思說即使夠不上「感慨悲歌之士」(指路見不平、敢於為董拔刀相助之士),而只是對「仁」、「義」存有嚮往、仰慕之心的人,也會加以愛惜的,何況那兒的人本性就是激昂慷慨、居仁行義的呢!這樣一寫,作者在不知不覺中把兩種不同性情的人給合二而一了。
-蓋「感慨悲歌之士」與行仁義的人並不完全屬於同一範疇,前者本是指一些智者、勇者、有烈性者、有獻身精神者,後者卻是儒家孔孟學派所提倡的忠臣義士;但作者卻於行文的曲折委婉中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照我看,這不是概念的偷換,而是概念的統一。
--即韓愈認為,戰國時代的那些傑出的英雄人物,同儒家的仁義思想並無矛盾。正由於唐王朝當時的「有司」不行仁義,才使得像董邵南這樣德才兼備的人遠走他鄉,這是作者表示不滿的地方。然而,遠在燕 趙的那些軍閥藩鎮又是怎樣的人呢?在韓愈看來,他們仍然是一群不仁不義之輩,連「慕義」、「強仁」者都算不上,所以作者才接下去說「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耶」,意思指燕趙既同樣也沒有能夠賞識和重用人才的統治者,那些「感慨悲歌之士」即使活到今天,是否受到禮遇,也就很值得懷疑了,所以「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而第二次說「董生勉乎哉」的涵義就同第一次不一樣了,只希望董去到那兒碰碰運氣,「好自為之」吧。這不再是安慰和勉勵,而帶有惋惜遺憾的味道了。於是作者在第三段開頭處說了一句比較坦率直截的話:「吾因子(一本子作之)有所感矣。」但前面的文章已是一路紆曲縈回,迤邐而來,這裡自然不宜放筆縱論。因此作者用巧妙含蓄的手法點醒董邵南,同時把自己心情上的矛盾和觀點上的分歧也和盤托出,讓董自己去判斷抉擇。望諸君是樂毅的封號,而樂毅的一生是頗值得董邵南借鑒的。
--他曾受燕昭王重用,立下了破齊的戰功;如果昭王不死,樂毅完全有可能在滅齊之後占領整個中原地區,進而與秦、楚相抗衡。可惜昭王一死,燕惠王就聽信讒言,收回了樂毅的兵權,迫使他只有逃亡到趙國,終於鬱鬱死去(詳見史記 樂毅列傳)。
-樂毅的命運尚且如此,董邵南又怎能肯定遇到明主或知音呢?韓愈請董代表自己去憑弔樂毅的墳墓,既切合董游燕 趙的生活實際,又暗示董應反躬自省,確是含蓄而巧妙。
-下面的「狗屠者」,即史記 刺客列傳中所載的燕國的「狗屠」。傳上說:「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荊軻死於秦,高漸離也因替荊軻報仇,被秦始皇所殺;獨狗屠不知下落。但燕太子丹當時只重用了荊軻一個人,狗屠並未得到尊重。可見韓愈說的「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實指唐王朝當時身居燕 趙而被埋沒的人才。韓愈請董邵南轉達自己的意見,言外卻是針對董的北行認為真乃多此一舉。
-這就把第一段的意思給自行抵銷了,卻正好反映出韓愈本人對董赴河北一事所存在的自相矛盾的心情。而這種矛盾心情體現於字裡行間,則是第一段的「吾知」與第二段的「吾惡知」,以及兩次說「董生勉乎哉」的不同涵義。特別是最後一段,表面上寫韓愈託董邵南在抵達燕趙以後為他辦兩件事,實質上卻是由對董的慰藉鼓勵轉而成為對董的惋惜和擔心,只是沒有直截了當地責怪董罷了(當然,如前所述,韓愈是不忍責怪他的)。這既表達了自己對董的慰勉和同情,又盡了朋友間善意的規勸之道。
-在這樣一篇蘊藉而精鍊的短文中,作者竟把如此複雜矛盾的心情用含蓄而並不晦澀的抒情筆調給圓滿、縝密、深刻而工巧地表達出來,這正是韓愈「以詩為文」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是他駕馭文字能力最見功夫的表現,也是值得我們大大借鑒和欣賞的地方。

----------

本文寫作技巧的三大特色

--第1個 以詩為文,情韻綿遠--

--韓愈是古文大家,也是傑出詩人,他「以文為詩」用散文的筆法寫詩,嗟哉董生行句法參差,韻腳靈活,無疑是把詩給散文化了。而本篇送董邵南序篇幅短小,抒情委婉可說是一篇無韻之詩,是「以詩為文」的典型,錢穆 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云:「韓公其贈序一類,皆可謂之散文詩,由其皆從詩之解放來,而仍不失詩之神理韻味也。」

--第2個-- 一唱三歎,轉折多氣--

一句「董生勉乎哉」便有兩種不同涵義,第一段,上接「吾知其必有合也」,作安慰勉勵之辭,為「送行」的正面義;第二段「董生勉乎哉」上接「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轉為惋惜遺憾之辭,有「好自為之」的意味。此外,第一段「吾知」和第二段的「吾惡知」也是就同一層面的不同轉折發揮。

--第三個-- 措辭深婉,意在言外----

韓愈對董個人的處境是十分同情的。所以從韓與董的私人關係來考慮,作者希望董在這次遠遊之後能找到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希望他「有合」,即遇上知音而不致長期投閒置散,埋沒於當世,可是,作者也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董到了河北也未必就能受到禮遇和重用。因為那些軍閥藩鎮主要是為了擴展兵權,掠奪土地,搜刮民財,對抗朝廷,而不是勵精圖治,效命國家,延攬和珍惜人才;相反,在燕趙之地難道就沒有人才被埋沒嗎?何況韓愈的主導思想本來就是一貫強調唐王朝應當盡早收回被藩鎮割據的土地和恢復對那些「獨立王國」的統治權的。因此他在董邵南北行的這件事上,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他必須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告知董邵南,可又不便直說,不能在為朋友送行的文章裡寫進阻止朋友成行的內容。那麼,他只有用深微曲折、含蓄委婉的筆墨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難怪後世讀者要感到「妙遠不測」了。

----------修辭精華---

--1 設問法分為兩種--

--第1-疑問--:「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答案不知道,有待董生之行證實。

--第2-激問--(反詰):「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  「惡」作「怎麼」解釋,答案在反面:「今異於古」。

--2 譬喻--

「懷抱利器」  原指銳利的器具,此比喻傑出才能,為保留喻依的「借喻」。

--3婉曲--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表面意義是「以董生之行卜燕趙風俗是否今異於古」,實際上是「董生此行未必有合,大可不必多此一舉」,婉轉表達作者不願董生北行的態度。

--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表面上是「要董生勸屠狗者出仕朝廷」,實際上是「燕趙不可往,往必不合」的本意。

--4 省略---

-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出」字前省略「仁義」二字。

- 「吾因子有所感矣」  「子」下省略「之不得志而遊河北」八字。

-- 5象徵--

「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望諸君」象徵

「不得志之人」;「屠狗者」象徵「隱於市井之豪俠義士」。

上一篇:師說

下一篇:祭十二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