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7 22:56:42老酷

美軍M-1系列主力戰車關鍵報告

【美國 M-1主力戰車諸元介紹】

型號:M-1艾布蘭 Abrams系列主力戰車

製造國:美國

製造廠: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部門 GDLS

使用國家:

M-1:美國
M-1A1:美國、埃及
M-1A2:美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

車體尺寸(m):長9.83 寬3.66 高2.37(至砲塔頂)/2.89(含車長機槍槍架)

戰鬥重量(ton):
M-1:54.5
M-1A1:59~65(後期型)
M-1A2:69

發動機/馬力:Lycoming Textron AGT-1500燃氣渦輪*1/1500

推重比(hp/ton) :
M-1:27.5
M-1A1:25.42~23(後期型)
M-1A2:21.7

極速(km/hr):
M-1:72.4
M-1A1:66.7
M-1A2:66.7

續航力(km):
M-1:470
M-1A1:464
M-1A2:412

乘員:4人

主要火力武裝:
M-1:M-68A1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M-1A1/A2:M-256 120mm 44倍徑滑膛砲*1

次要支援武裝:
M-240 7.62mm同軸機槍*1
M-2 12.7mm車長用機槍*1
M-240 7.62mm裝填手用機槍*1
M-250 66mm煙霧彈發射器*2
從1960 年代起,美國就打算研發一種採用全新技術的主力戰車,希望一舉跳脫以往M-46/47/48巴頓(Patton)系列戰車的基本設計,但是過程並不順遂,一波三折。

美國第一個計畫是1958年推出的T-95,由於技術不成熟、問題叢生而快速地夭折,只好繼續沿用M-48的技術發展出改良型的巴頓:M-60戰車作為真正全新主力戰車完成前的過渡車種;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與西德合作進行「70年代主力戰車」MBT-70計畫,最後由於技術問題以及雙方意見不一而在1970年取消,只好各自研發本身的下一代主力戰車。

美國陸軍從1971年展開新一代XM-1主力戰車的研發案,並於1973年分別交由克萊斯勒(Chrysler) 軍品部門與通用(General Dynamics ,GD)汽車進行開發,雙方分別在1976年推出一輛原型車。經過評估測試後,由克萊斯勒的設計獲勝,成為今日的M-1戰車,不過克萊斯勒在1982年將其軍品部門賣給了通用,所以生產M-1的廠商就變成通用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GDLS)。

此時,美國與同樣在研發新一代豹二戰車的西德達成協議,待雙方戰車推出原型車後進行測試,獲勝者將成為美軍下一代的制式主力戰車。1976年下旬,美方的XM-1原型車與德國豹二AV原型車在美國亞伯丁戰車測試場一同進行測試,評估結果認為兩者在機動力、火力的表現不相上下,但在防護方面XM-1略勝一籌,因此美國陸軍便正式選擇了M-1。

M-1於1978年正式公開,並開始製造11輛原型車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燃氣渦輪、變速箱、履帶以及燃油供應有若干問題,經修改、排除問題後,反映在1979年起生產的110輛M-1初期量產型上。第一輛先期量產型M-1則在1981年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美國陸軍並在1981年二月正式採購7058輛M-1戰車,至1984年訂單總數已經追加到7467輛,汰換了第一線部隊中的M-60系列。

相較於老一代的巴頓系列戰車,M-1不僅全面採用全新的技術,整體設計也跳脫了以往美製戰車笨重、龐大、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刻板印象。

美國陸軍將M-1命名為艾布蘭 Abrams戰車,以紀念已故陸軍參謀會議主席、曾是美軍裝甲部隊著名指揮官的克雷頓.艾布蘭 Creighton W. Abrams上將。於是,M-1的輝煌戰鬥旅程就此展開。

M-1的整體構型與巴頓系列戰車截然不同,車身低矮得多,至砲塔頂的高度僅2.4m。不同於以往美製戰車圓而龐大的鑄造砲塔,M-1的砲塔本體為鋼板焊接製造,構型方正緊湊,裝甲厚度從50mm到125mm不等,正面與側面都有傾斜角度來增加防護能力,故避彈能力大為增加;此外,擁有先進的查布漢複合裝甲。

M-1的人員編制依然維持傳統典型的四名乘員,車長、駕駛、砲手與裝填手。

從M-4以來,美國戰車的設計哲學就是盡量在戰車三要素──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間取得平衡;但是礙於科技限制,老一代的美製戰車都無法有效兼顧以上原則,或者變成各項性能都不突出。M-1則由於科技的飛躍進步,不僅同時兼顧上述三個方面,而且在每個方面的表現都遠遠超出上一代的主力戰車。動力方面,M-1並非使用一般戰車慣用的柴油機,而是一具萊康明Lycoming的AGT-1500燃氣渦輪(在測試階段時,XM-1也曾評估德立台大陸廠Teledyne Continental的AVCR-1790可變壓縮比柴油機,最大功率同樣為1500馬力),能使用多種燃油,最大出力達1500匹馬力,使得重達 54.5ton的M-1擁有27.5的超高推力重量比,不僅擁有72公里的時速,加速度與越野機動力也是上一代主力戰車望塵莫及的,甚至連法國AMX-30等銳意追求機動性能、寧可犧牲裝甲的戰車都自嘆弗如。

燃氣渦輪的推力重量比較大(柴油機則得將一部份推力分給冷卻系統),加速度、肅靜性都是柴油機望塵莫及的,啟動也比柴油機快且容易(在寒冷氣候中尤為明顯),但是耗油量與熱訊號大於柴油機;此外,戰車用燃氣渦輪是較新的技術,構造也比柴油機複雜,換句話說:引擎可靠度與可維修性將成為重大的問題。

早期型M-1最令人詬病的,就是燃氣渦輪的過於耗油以及可靠度問題。依照美國陸軍的慣例,M-1車上攜有發動機的七成組件,並能由乘員自行換修。與AGT-1500燃氣渦輪匹配的是艾力森 Allison X-1100-3B自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M-1的駕駛員以一個T型桿來駕駛戰車,油門也設於桿上;由於採用自動變速以及液壓輔助動力轉向,大幅減輕了M-1駕駛員的工作負荷,較能集中注意力於戰鬥、增進操作效率與減低疲勞。

M-1採用傳統的扭力桿懸吊系統,履帶為雙鞘式的T-156,承載輪則有七對。第一、第二與第七對承載輪使用經過強化的扭力桿,並且以旋轉式減震器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