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2 20:54:51老酷

記述電影:硫磺島的英雄們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1945年2月18日到3月22之間,美軍與日軍之間發生的激烈戰鬥,日軍戰死約22,000人,被俘1,083人,美軍死亡人數6,821人,受傷約21,000人。

硫磺島位於東京南方約1080公里,關島北方1130公里,是東京與塞班島之間隸屬於小笠原(Ogasawara)群島的火山島,因為島的表面多半是硫磺的蓄積物覆蓋住,因而得名,島最長的部分從東北到西南約八公里,最寬的地方有四公里,最窄的部分只有八百公尺,島的面積約為21-22平方公里,最高的山是為處於南邊的摺缽山(Mount Suribachi),高度約為169公尺。

戰略價值

美軍佔領塞班島之後,長程攻擊的B-29轟炸機已經可以直接進行對日本本島的轟炸,但是這個距離對於護衛戰鬥機來說太遠,無法全程護送,毫無保護下的轟炸機容易被升空攔截的日軍零式戰鬥機擊落,因此為了確保轟炸機的安全,達到長距離轟炸的效果,又能維持轟炸機的生存機率,硫磺島對美軍勢在必得。

前兆

日軍在1941年攻擊珍珠港時,就將大約3800名陸軍兵力配置在硫磺島北邊的父島(Chichi Jima),加上原本約有海軍官兵約1200名常駐在父島,在這裡建設了小型水上飛行基地,無線基地與氣象觀測所,配置各種炮艦,驅逐艦與掃雷艦隊等,硫磺島也在海軍的建設下在摺缽山的東北方約兩千碼處建設機場,剛開始時有1500名海軍與約20架飛機配置在這個機場。

美國佔領馬歇爾群島之後,1944年二月開始對卡洛琳群島與特拉克島進行大規模空襲,讓日軍重新考量美軍的作戰方式,為了加強對美軍抵抗能力,日軍將卡洛琳群島、馬里亞那群島以及小笠原群島劃入「絕對國防圈」,下令死守。1944年三月,小畑英良(Obata Hideyoshi)中將指揮的第31軍守備「絕對國防圈」,父島守備隊則隸屬於小笠原島的陸海軍部隊管轄。

1944年二月美軍正式佔領馬歇爾群島後,日軍開始增援硫磺島,從橫須賀海軍基地調派500人,從父島調派500人,在1944年3到4月間登陸硫磺島,增加的守備部隊為13支砲兵隊,200挺輕、重機關槍,大約4552挺來福槍,總兵力達到5000人以上,再加上守備隊的120米海岸炮,12門重行對空炮,以及30門25厘米對空機槍。

1944年夏天,馬里亞那群島失守之後,小笠原群島的重要性大幅增加,日本軍方高級將領知道從此美軍將大幅增加對本土的空襲,原本的軍需生產計畫將會遭到破壞,敵前士氣將受到嚴重打擊,可是帝國海軍幾乎已經喪失所有的主力艦艇,就連戰鬥機也損失慘重,為了防止美軍登上日本本土,於是軍事參謀計畫小笠原群島最後防衛作戰計畫,原本預計因為1944年一年之間嚴重傷亡的的戰鬥機數量,要在1945年三四月間生產到3000架已經是不可能,而眼前生產的戰鬥機續航距離也不超過890公里,不只無法支援硫磺島的作戰,就連台灣週邊海域的防衛作戰也無法完成。

於是日本軍參謀本部就單獨強化硫磺島防衛,並且作出以下的評估:

「依照目前的狀況,硫磺島已經不可能為我軍引導出陸海空作戰最後的勝利,為了進行本土防衛作戰,我們需要拖延時間,我軍決定在該區主要進行拖延戰術的防禦設施,阻止敵人前進。配合我方陸海軍飛機的小集團自殺攻擊,潛水艇的突襲與傘兵步隊的行動,這是目前我方唯一能進行的策略,作戰期間,因應情勢採用適當的對敵戰略是我方能夠利用的最後手段。」

1945年元旦,盟軍的攻擊已經直接打到日本本土,美軍從馬里亞納群島出動轟炸機攻擊日本,當時硫磺島以無線電預警美軍轟炸機前往日本的情形,所以當美軍轟炸機到達日本都市上空時,市民早已避難完成,並且日軍高射炮早已架好等待轟炸機的到來,為躲避高射炮的攻擊,盟軍只能在高空9000-10000公尺的高度進行轟炸,效果十分有限。

在菲律賓雷提島戰役接近尾聲後,盟軍原本計畫兩個月的時間進行沖繩登陸計畫,但最後計畫作罷,因此計畫改變成為進攻硫磺島,登陸計畫名稱定為:特遣行動”Operation Detachment”。

硫磺島的陣地構築

栗林忠道(Kuribayashi Tadamichi)陸軍中將(戰死後晉升為上將),1944年5月擔任小笠原地區集團軍司令部第109團師長,前往父島任職,他判定美軍即將登陸硫磺島,於是將司令部移往當時沒有防備的硫磺島,並且利用島上的洞窟構築地下陣地。

根據計畫,全島將會以地下隧道的方式成功連結,最深的地方深達15公尺,為了不要延遲工時,不必要的禮節一律免除,全力進行陣地建構工程。

可是在地下的猛烈溼度與溫度,以及硫磺所噴發出來的酸性瓦斯,讓士兵們只能在坑道內短戰工作,再加上美軍的潛水艇阻擋物資運送到硫磺島,因此原本28公里的地下陣地計畫只完成18公里,完成率不到70%,而且摺本山內的坑道還沒完成,美軍就已經攻過來了,但是實際在戰鬥發生的時候,這些地下坑道發揮了十足的防禦效果。

栗林忠道中將最初抵達硫磺島時,島上還配有八十架戰鬥機,但是到了七月四日,美軍戰艦進行近距離砲擊,兩天內幾乎將島上所有的建築物擊毀,飛機從八十架打到只剩四架。

讓日軍驚訝的是美軍沒有在1944年的夏天進行登陸作戰,但是栗林中將相信美軍一定會進行登陸作戰,他決定要讓登陸部隊付出慘痛的代價,在沒有海軍與空軍的支援下,相對起制空權與制海權都在美軍的手中,栗林知道要長久守住硫磺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進行持久防禦戰的第一步,就是下令將島內所有的平民百姓後撤到日本,接下來就是成立島內全面防衛計畫,第三十一軍司令官小畑英良(Obata Hideyoshi)中將,在1944年初從馬里亞納群島撤守到硫磺島,負責硫磺島的防衛,原本他依照當時的交戰守則,將砲兵陣地佈置在海邊,但是栗林主張,守住海岸線是沒有意義的,將自動兵器與步兵分散開來防禦後方才是重要,於是,主要重型武器都裝置在摺本山的山麓與斜面,另外千鳥(Chidori)機場的北面高台也架設許多大型重裝武器。

接下來,要防範盟軍艦炮攻擊,栗林從日本本土找來礦山技師,設計地下要塞,完成後的地下要塞具有良好的換氣效果,並能在猛烈的砲火中,受到最小影響。

同時,從本島的增援部隊開始集結,除了栗林將軍第109步兵師團外,再加上大須賀 應(Osuga Kotau)少將從父島移師到硫磺島的5000人組成的獨立混合團,塞班島陷落後,池田益雄(Ikeda Masuo)大佐指揮的第145步兵連隊的2700撤退到硫磺島,其餘增援軍在1944年的7、8月間抵達,守備部隊大約在多了12700人,再加上第204海軍建設大隊1233人上岸之後,加速水泥的碉堡與其他要塞的建築速度。

1944年8月10日,市丸利之助(Ichimaru Toshinosuke)少將被派駐到硫磺島,率領海軍航空部隊的地上後勤人員2216人到硫磺島,市丸少將曾經是有名的空軍英雄,但在1920年代中期,因為發生飛機事故,導致身體不便,開戰之後轉任後勤業務。
接著硫磺島新到的配備還有專門對付戰車的五個砲兵隊,但是大部分的補給船艦都被美軍的潛水艇或是飛機擊沉,因此1944年秋天為止,幾乎很少的物資能夠上得了硫磺島。

到1944年末,75厘米以上的砲有361門,320厘米的大砲12門,150厘米中型迫擊炮與81厘米輕型迫擊炮65門,80厘米以上的艦炮33門,75厘米以上的高射炮94門,再加上超過200門的20到25厘米高射炮,69門的37到47厘米的對戰車砲。還有重達90公斤射程2-3公里的8英吋彈,到射程7公里以上的重達250公斤的砲彈,共計70門各式火箭砲與操作人員到達。

為了繼續強化硫磺島防禦工事,在滿洲長時間從軍並且派駐在釜山的戰車第26聯隊指揮官男爵西竹一(Nishi Takeichi)中校,率領600人與28輛戰車組成連隊搭乘「日秀丸(Nisshu Maru)」輸送船,在七月中從日本本島出發,途中被美軍潛水艇USS COBIA擊沉,28輛戰車全部沒入海底,死傷兩人,一直到12月才得到新的運補,戰車22輛登上硫磺島。

西中佐發現硫磺島的荒地上戰車使用不便,於是將戰車上的砲作拆下來當作固定砲使用,將砲身隱藏在不容易看見的岩石地形中,而戰車的車體則加以掩埋。

1944年年底,硫磺島加速要塞化,島上豐富的黑色火山灰混合水泥,可以混合出更高品質的混凝土,摺本山北邊的碉堡都加上鋼筋建築,碉堡後達1.2公尺,同時,洞穴、水泥要塞與碉堡,用精巧的設計連結起來,吸收1944年初夏美軍大量空襲與建砲射擊的經驗,讓他們往地下更深的部分潛入,將要塞建造得幾乎到達金剛不壞的地步。

西卡洛琳群島的沛里琉島,是日軍受訓將地下洞穴發展成「藝術地下壕」的地方,硫磺島守備隊用科學的建構方式,建設許多地下陣地,很幸運的是,硫磺島上的火山石非常的軟,用小型手動工具就可以工作,地下陣地的大小從小到幾人用的小洞穴,到大到三四百人可同時收容的洞窟甚至還有房間,個是各樣,每個洞穴都有不止單一個出入口,樓梯甚至相互連絡的通道,由於設施的大部分地方都有硫磺瓦斯噴出,因此能夠讓空氣流通也是建設的注意項目之一。

栗林忠道中將在硫磺島的北部的北村約500公尺的東北方向,地下20公尺處設立水泥的司令部,配屬三個小房間,他自己用一個之外,其餘兩個給他的幕僚使用,這個地下設施還外接有150公尺的各式不同尺寸隧道。

在島的第二高地上,簡稱382高地南邊,日軍建築無線電發報所與氣候觀測所,這個氣候觀測所南東方的高台上,建立硫磺島全軍砲火指揮本部,由街道長作(Kaido Chosaku)大佐總指揮,建設一作巨大要塞。島的北方其他的高地也有許多出入口隧道挖掘,其中所有地下要塞中完成度最高的要算北村的中央南方所作的主通信所,長50,寬20公尺的地下要塞,牆壁與天花板的厚度就如同栗林中將所指示的相同,地下20公尺,周圍有150公尺的隧道與司令部聯繫。
要塞計畫中最困難最偉大的部分要算連結所有防禦設施的地下通道。依照計畫,這條通道在地底下長度有28公里,完成時將能夠串聯島內的北部與南邊的地下設施,就連摺鉢山的北斜面也有,但是實際上一直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這隧道只完成了18公里。

在地下從事防禦工事的日軍遭遇許多困難,首先是激烈的肉體勞動,再加上沒有戴上防毒面具,曝露在3-50度的地熱高溫與硫磺瓦斯下,很多時候工作五分鐘就很難在繼續工作下去,而且自從1944年12月8日以後,美軍經常性的在硫磺島轟炸,許多人員還要被分派去修理飛機場。

就在守備隊全力將硫磺島要塞化的同時,栗林中將製作出最終的硫磺島防衛計畫:

為了不讓美軍看見我方的位置,日軍的火砲在美軍上陸準備的砲擊期間,保持沉默不還擊,不對美國軍艦進行砲擊。

美軍登岸之際,不對岸邊的登陸美軍進行抵抗。

美軍一旦進入內陸500公尺,本山飛機場北邊附近所配置的自動兵器集中炮火全力反擊,同時,海岸北邊的高台炮火與南方摺鉢山的砲擊開始反擊。

給予登陸部隊最大損傷後,大砲從千鳥飛機場附近高台往北邊移動。

栗林中將這個反登陸計畫在於強調降低敵人的登陸人數的彈性防禦,當然這樣的持久抵抗需要儲備足夠的但要與糧食,當時儲存了糧食足夠使用2.5個月。

在硫磺島防衛戰即將發生的最後幾個月,栗臨中將宣布防禦工事不能與訓練課程相牴觸,為了要讓士兵有更多的受訓時間,他12月初下令將北邊的機場作業停止,並且預估敵人將在1945年2月11日發動登陸攻擊,在這段期間,兵士70%的時間受軍事訓練,30%的時間繼續防禦工事的進行。

在美軍的潛水艇與空軍的持續妨礙下,1945年2月,最後集结在硫磺島栗林中將麾下的陸海軍合計約有21,000~23,000人之間。

栗林中將在美軍侵攻的數月間,變更多次防禦計畫,根據1945年1月最新的作戰計畫,內容要求相互支援,建構能夠死守的軍事陣地,甚至能夠配合大規模反擊、撤退與自殺突擊等多功能設計的軍事基地,摺缽山附近的硫磺島南方配備相互支援的海岸砲碉堡,組織半獨立的防衛區,也就是將硫磺島的南方以摺鉢山為主與北方高地建立成兩個獨立的大型軍事重砲火網。
犬養小支支 2006-11-28 16:39:05

偶也有看完

十字軍 2006-11-05 22:05:14

寫的不錯^^
我有全部看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