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10:24:53幻羽

略探--禪宗與華嚴宗之禪法交涉+略識--華嚴經禪思

略探--禪宗與華嚴宗之禪法交涉

禪宗惠能門下三系諸禪師年代為:

 

一、荷澤神會(688~762)→洛陽無名(722~793)→清涼澄觀(737~838; (華嚴宗)

 

荷澤神會→磁州智如(723~811)→益州南印(705~78219 →遂州道圓(?)→圭峰宗密(780~841)(華嚴宗)

 

華嚴宗的五位祖師當中,明顯記載學禪並遊禪境者,有初祖杜順、四祖澄觀、五祖宗密,二祖智儼與三祖法藏並未明確記載其學禪生涯,但也不能因此說其對禪無任何交涉或心得。

 

杜順原本就依禪師出家,而且成就高深的禪觀,並研究《華嚴經》而獲得深旨,因之作《法界觀門》及《一乘十玄門》等闡揚圓融無礙之法界大緣起。而後並經由澄觀及宗密作註予以發揚。杜順、澄觀及宗密同與禪有密切關係的華嚴論師、禪法對其華嚴思想的形構也有著相當的影響。

 

澄觀以撰述註釋八十華嚴之疏鈔聞名,有關其禪思想方面的重要論作有日人吉津宜英的〈澄觀的禪宗觀〉。是以《行願品疏》中說「修證淺深」來討論所悟的內容、悟入的方法及種種悟相,對了解澄觀的禪宗觀亦有相當的幫助。

 

二、南嶽懷讓(677~744)→馬祖道一(709~788)→ 百丈懷海(720~814)→潙山靈祐(771~853)→仰山慧寂(804~891);(潙仰宗)

 

南嶽懷海→黃檗希運(?~855)→臨濟義玄(?~867(臨濟宗)

 

臨濟義玄→興化存獎(830~888)→南院慧顒(?~952)→風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26~993)→汾陽善昭(947~1024)→石霜楚圓(986~1039)→黃龍慧南(1002~1069);(黃龍派)

 

石霜楚圓→楊岐方會(992~1049(楊岐派)

 

三、青原行思(?~740)→石頭希遷(700~790)→天皇道吾(748~807)→ 龍潭崇信(?)→德山宣鑒(780~865)→ 雪峰義存(822~908)→雲門文偃(864~949); (雲門宗)

 

雪峰義存→玄沙師備(835~908)→羅漢桂琛(867~928)→法眼文益(885~958);(法眼宗)

 

石頭希遷→藥山惟儼(751~834)→雲巖曇晟(782~841)→洞山良价(807~869)→曹山本寂(840~901(曹洞宗)

 

以上五家二派後世稱為五家七宗。五家中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成立於晚唐,雲門宗、法眼宗在五代十國期間成立。晚唐之會昌法難,不僅京城寺院受到嚴重毀損,南方也免不了遭殃,可說是全面性的災難。

 

如潙山遭澄汰,至宣宗復教由裴休禮請回寺,由於裴休勤於問道,促使潙山學眾逐漸增加而成大道場。

 

臨濟在北方亦遇戰亂,不得不他去,經太尉護持捨宅為寺,之後向南移住興化,得嗣法弟子存獎延伸法脈。

 

曹洞弘化皆在江西,法席亦盛,但好棲隱。如曹山經「南平王鍾傳盡禮延招,而寫大梅法常之〈山居頌〉:「『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何得苦追尋。』贈與,辭卻不出。」

 

及至宋代,潙仰法系已不明;雲門至北宋佛日契嵩仍鼎盛,但是契嵩實已偏重文學著作,乃至到南宋時法脈已不可考;由此似可看出其經歷風霜之後對世間榮華富貴不寄任何希冀之心,唯安於道業之決心是其志願矣。

 

雲門、法眼在比較安寧的南方,各得到國主的信仰擁護,很平穩的發展其宗門。

 

縱上所觀,從中唐、晚唐到五代十國不斷的戰亂中,君王、士大夫對宗教的關切與參予,實是寺院興衰之重要因素之一。經過摧殘的長安、洛陽兩京之經濟文化破壞無遺,進而轉向南方的杭州(吳越)等地,以致禪宗的發展也向南方集中了。

 

法眼宗在宋初極其隆盛,但延壽後即逐漸衰微,在北宋中葉,法脈就斷絶了;曹山一脈也已中斷,僅洞宗雲居道膺一系傳燈,但始終不盛。在南宋,五家中僅臨濟與曹洞流傳,但是曹洞始終不及臨濟,因此「禪宗史上有『臨天下,曹一角』之說。」

 

而且據說傳至郢州大陽警玄(943~1027),警玄年已八十卻未有嗣其法者,乃以洞上旨訣託臨濟宗人浮山法遠代求法嗣。及至投子義青參謁浮山法遠開悟後,法遠即交付洞山宗旨令嗣警玄宗風。曹洞傳至宏智正覺(1096~1156),提倡「默照禪」而漸趨興盛,並批評「看話禪」為石頭禪。

 

正覺住持浙江寧波天童寺前後三十年,將其寺院建造一新,其中建有「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燈鑑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游華藏界海,所以輝耀塵世,使生厭離,以發起善根。」從這段記載可見其對華嚴的喜愛與重視,也可從他的語錄中看出許多,如:「百城人已歸,彈指開樓閣,入門俱是佛家風,帝網光明相映奪……多身在一身中安居,一身在多身中辨道……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其中不乏說的都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體遍一切處,因陀羅網之重重無盡的圓融無礙大緣起等思想,可見他是深入研究華嚴教海的。

 

至北宋間成立的黃龍、楊岐二派即承存獎續傳之臨濟法燈。黃龍系由祖心至第六傳之日本僧明庵榮西回去創臨濟宗,於內地則不繼,進入南宋即絶。由楊岐一派繼續興隆臨濟宗,至大慧宗杲(1089~1163)更被譽為劃時代的禪匠,盛倡「看話禪」,並對曹洞宗之宏智正覺提倡的「默照禪」評為邪禪。原因在他年輕時曾於郢州曹洞宗參學兩年,並得曹洞宗旨,但是心中仍自疑傳授之禪法豈合佛祖自證自悟之法?雖受傳付法卷,似乎不感相契,後終於離開曹洞。經過十多年後終在圓悟克勤座下大徹悟。

 

(宏智正覺與大慧宗杲兩人在實踐方法上縱有不同,而目的是一樣的。但也不妨彼此知音,當宗杲住持阿育王寺而造訪天童時,二人即相得甚歡。正覺曾戲說,若我先去,你當為我主持後事。因此示寂前寫遺書請宗杲主禮一切。)

 

大慧宗杲是位喜愛且是位深入研究《華嚴經》者,從其語錄中例舉一二:「如普賢菩薩從佛華莊嚴三昧起,普慧菩薩如雲興致二百問,普賢菩薩如瓶瀉以二千酬,又何曾思量計較來?蓋得法自在,稱法性說。」。又「善財童子至毘盧遮那大樓閣前舉體投地,從地而起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行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乃至不著一切世間窟宅者之所住處。」

 

大慧宗杲曾勘破學人死記《碧巖集》公案,實際並未開悟,因此為免再有其他學人專記語言之弊而把《碧巖集》之木刻板燒了,因為法離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所以他說:「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事實上,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的緣起無礙大圓融思想是南宗每位禪師語錄中皆可見的。這不僅是華嚴思想也是禪的實踐。

 

大致上兩宋的佛教政策延續以往的制度,並無多少改變,但刻經事業比前為積極,而且士大夫參禪者眾,因此文字禪的流行更為普遍。在此時代也曾因天災造成年荒而賣度牒籌經費做為賑濟而增加許多僧人,所以佛教各宗在兩宋間是發達繁榮的。

 

尤其華嚴宗經過長水子璿(965~1038)以及晉水淨源(1011~1088)的發揚而再度活躍起來。總之,佛教在宋代更為繁榮了。若依聖嚴法師的研究,大慧宗杲是承襲惠能「道由心悟,豈在坐」的頓悟方法,而宏智正覺則採「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的達摩禪風了。

 

大慧宗杲所傳的徑山派數傳即息,因此,臨濟宗的傳承是圓悟克勤的另一弟子虎丘紹隆一派傳續不絕。而宏智正覺亦數傳即不明,續傳曹洞的是天童如淨一脈,如淨得日僧道元嗣法,將曹洞禪帶回日本發揚。

 

一般人對禪宗的認識,大概就是從世尊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這種「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方式開始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誤以為禪宗既不立文字,為何會有特別多的文獻留下來?其實不立並不是不用,而是超出文字相的束縛,如指月之指非月亮,但必須透過指而見月,這樣的說明在禪宗眾多祖師的言行錄中俯拾可得。

 

這些宗派的祖師皆出於六祖惠能之源流,但各有接人之方便,因此,讓人以為每一家的禪是不同的,而產生法有高下之分別,以及對經教之菲薄。在此除了想探究各家禪法、思想之外,還有他們共同的基因。這不僅是從諸佛、諸祖乃至一切眾生都具有的共同性質,也是眾生成就佛道的素質。所以探討此五家或可釐清些許主張禪教二分的說法,並指出不二的佛性。

 

在華嚴宗方面,以澄觀(738~839)與宗密(780~841)皆受過禪法之薰習並重視禪法之實踐工夫,在他們的著作中亦對禪法提出其見地與評述,因此在華嚴思想中禪學,澄觀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法界玄鏡》、《答皇太子問心要》,以及宗密的《註華嚴法界觀門》、《禪源諸詮集都序》、《圓覺經略疏》、《行願品疏鈔》、《禪門師資承襲圖》等,是以探討華嚴之禪學思想。

             2012-09-11 03:18:22

略識--華嚴經禪思

在所有佛教經典中,《華嚴經》體系雄闊,義海贍博,氣勢恢弘,妙喻紛呈,機語雋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建構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哲學體系,對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禪宗機鋒公案、禪宗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體探討《華嚴經》、華嚴宗的禪悟內涵對禪宗思想的影響,是佛教史、禪宗史上一個嶄新而重要的課題。

 

華嚴禪思的根本特徵是圓融。表達圓融妙喻的是《華嚴經》中奇妙的帝釋天之網。它取材於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顯出圓融諧和的絢麗景觀。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表達圓融境的禪思禪詩,彰顯出珠光交映、重重無盡、圓融諧和的美感特質。

 

華嚴思維,是大乘圓教的悟性思維,蘊含著豐厚的禪悟內涵。對《華嚴經》的禪悟內涵,可以從夢幻泡影的大乘空觀、消除分別的不二法門、絕言離相的禪悟智慧三個方面來探討。

 

《華嚴經》精譬地表達了大乘空觀思想。經文指出,只要體證到過現未三際的空性,則萬法無從安立,不執假有,不溺頑空,即可見性成佛: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華嚴經》以豐富的象徵,表達了對空的體證。其中最為常用的譬喻有:

 

1>“佛觀世法如光影。”“知諸法門悉皆如幻,一切眾生悉皆如夢,一切如來悉皆如影,一切言語悉皆如響,一切諸法悉皆如化。夢幻光影,當體即空。菩薩解脫的智者觀察諸法,如夢幻光影,便不會執著癡迷,不會心逐境轉,而保持心靈的空明與自由。

 

2>觀聲緣起如穀響,是故得成此光明。”“ 解了一切世,種種諸音聲。了知音聲性,常樂寂靜地。明解諸世間,一切悉如響。猶如語言道,宣明種種法。眾生樂染著,虛妄之音聲。如彼音聲相,世間亦如是。音聲穀響,當體即空。以此心境觀照塵寰萬象,便可鬧中取靜,喧中得寂,自在灑脫,無牽無著。

 

3>諸有如夢如陽焰,亦如浮雲水中月。” “ 如有見陽焰,想之以為水。馳逐不得飲,輾轉更增渴。……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熱時焰,諸行如芭蕉。心識猶如幻,示現種種事。陽焰泡沫等本是眾緣合成,系幻覺所生,癡迷眾生執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愛。菩薩洞知其幻,欲想自滅。

 

4>“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靈是一個技法嫺熟的繪畫大師,世間的種種形色都是它的繪畫,沒有一件東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眾生之所以無差別,在於它們都是世間現象,因此都虛妄不實。

 

《華嚴經》有著天才的想像力,充斥著精彩絕倫的譬喻,表達了對空的直觀體證。經文所描繪的一切諸法,均虛幻不實,為華嚴的性空緣起奠定了基礎。

 

《華嚴經》強調要對一切法離分別,提倡不二法門:若於佛法中,其心隨平等,入不二法門,彼人難思議。”“ 指相對的觀念,又叫邊想二邊。相對的觀念產生於分別心,而分別心是痛苦的根源。

 

《華嚴經》通過對十二因緣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繪了由於分別而產生的生死輪回因果鏈。為了斬斷輪回之鏈,經文反復強調要不生分別心,離絕相對念。這種不二,有三個層次:

 

首先,要離絕一多之類的世俗常情的相對觀念:寂然不動離邊想,是名善入如來智。”“ 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 “不動離二邊,此是如來智。……不生分別心,是念佛菩提。……無有一與多,是名隨佛教。同上一多之類的相對觀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將之斷絕。

 

其次,要離絕解縛之類的學佛初階的相對觀念。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 臻于學佛初階者,離絕世俗分別念,追求涅槃聖境。殊不知輪回生死固然未悟,執著涅槃同樣沉迷:離諸分別心不動,善了如來之境界。……能所分別二俱離,雜染清淨無所取。若縛若解智悉忘,但願普與眾生樂。”“ 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若能通達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動。離諸分別的心靈如同虛空,絕能所,超染淨,忘解縛,泯有無。如果高推聖境,就會墜入解脫深坑,陷於新的執著。

 

復次,要離絕不二之類的學佛進階的相對觀念。諸法寂滅非寂滅,遠離此二分別心。知諸分別是世見,入於正位分別盡。通過對世俗之智的揚棄,不執著於一多之類的世智層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層面上升到第二層面,進入了學佛初階的不二法門,此時對能所、有無之類的相對觀念也悉行棄捐,是深邃通脫澄明高遠的甚深般若智慧。而般若的特性在於隨說隨掃,不斷地否定,甚至對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掃除。

 

由於不二法門是超越言語分別的,它是對佛境的直觀體證,如果將不二作為一種觀念,就淪於增語、戲論,仍然是。大乘空觀諸相皆空,不二法門遠離分別,由此生發了絕言離相的禪定智慧。對形相的破除和對言語的揚棄,成為《華嚴經》的重點。

 

基於大乘空觀和不二法門,《華嚴經》提出了無生無滅的思想:諸法無生亦無滅,亦復無來無有去。”“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 諸法從本來,無生亦無起。無相無有成,亦無去來義。

 

無生無滅,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觀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觀照這本相的澄明襟懷。經文從本體無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執相的理由,批評了凡夫著相的癡迷,並指出分別取相是輪迴的根源: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 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回生死獄。

 

此經還進一步指出,不但對世俗的幻相不可執著,對佛的相狀也同樣不可執著: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禦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因此,獲得了佛智的人,就要遠離幻相:一切諸如來,遠離於眾相。既然著相的根源是由於分別,而分別會導致清淨眼的喪失,因此就應當遠離分別,離言絕相,才能見到如來。

 

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華嚴經》的觀點,言語是幻法,作為幻法的言語不能表徵真如實相,並且,言語與分別總是聯繫在一起。

 

一切言語,皆從覺觀而生,才有覺觀,便形紋彩,發萌芽於境上,起兆朕於心中。心境對治,便為質礙。要想體證真如,必須離絕言語。但是,離絕言語並不等於不使用言語,超越形相不等於不使用形相:常於諸法不作二,亦復不作於不二。於二不二並皆離,知其悉是語言道。

揚棄言語、形相的深層意蘊乃是揚棄言語、形相的分別性指向,而要擺脫言語、形相的分別性指向,往往又必須使用帶有分別性指向的言語、形相:非言何以知乎無言,非相何能顯乎無相?《華嚴經》偈云: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
又偈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斯皆以相顯無相也,則無言不礙言,無相不礙相。故知無言即言,曾無別體。相即無相,豈有異形?

 

由此可見,無言,何妨言滿世間;諸相,不礙萬象紛紜。以《華嚴經》為宗經,對《華嚴經》進行研究、持受、弘揚,中國佛學史上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新的佛學宗派,這就是華嚴宗。華嚴宗在汲取《華嚴經》禪悟內涵的基礎上,對圓融境界予以特別強調,並集中體現於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其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徹底取消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恢弘雄闊、重重無盡的境界。

 

1>華嚴的緣起觀--佛教各宗都承認事物或現象均依據特定條件而產生、變化和毀滅,緣集則有,緣散則無。《華嚴經》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大乘空觀觀照下的諸般事物,因為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所生,本身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因此萬法皆由緣而起。這種由於自性空而產生的緣起,也叫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宗鏡錄》卷8一切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從緣生。緣生之法,本無自體。依心所現,悉皆無性。以緣生故無性,以無性故緣生。  諸法緣起性空,沒有自性,這就避免了萬物因有自性而勢必互相妨礙的理論困難。緣起是佛教各派遵循的基本原理。華嚴緣起觀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

 

2>淨心緣起--《華嚴經》把一切諸法視為法身佛的體現,清淨法身充滿世界,一切眾生都是清淨佛智的體現,無一眾生不具如來智慧。《華嚴經》卷51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眾生具足如來智慧,卻又顯現雜染之身,受輪回之苦,這是迷妄執著的結果。只要離棄迷妄顛倒想,徹悟自身中的如來智慧,就會與佛無異。依妄為眾生,離妄則為佛。將佛性看作是本明純淨、毫無雜染的清淨至善的圓明體,是華嚴宗佛教學說的特點所在。華嚴宗認為一切凡聖諸法、有情無情,都是清淨佛智、如來藏自心的體現,這就是淨心緣起說。

 

但是,純淨至善的本覺為什麼會產生迷妄眾生乃至於地獄、餓鬼等惡法?這是淨心緣起說所遭遇到的難題。依《遊心法界記》,法藏在論及事理圓融時,分為兩門,一為心真如門,一為心生滅門。心真如為理即真諦,而心生滅為事即俗諦。法藏謂此等理事即真俗二諦圓滿融通,而不相隔礙。宗密解釋為:謂六道凡夫,三乘賢聖,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造業受報,遂名眾生;修道證真,遂名諸佛。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虛妄,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生滅二門,未曾暫闕。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4這仍然是以《起信論》的心具真如門、生滅門之義,來解釋不變的靈妙真心隨緣而起生滅變化。這是華嚴宗對本覺真心如何生起凡俗眾生乃至雜染諸法的最系統解釋。對此澄觀也從迷悟的角度加以解釋。他說,眾生與佛,原本無二,由於迷悟不同,導致了眾生與佛的區別。迷真起妄,故假號眾生,體妄即真,眾生即是佛。《大華嚴經略策》: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

 

3>性起緣起--性起說是華嚴哲學的核心。性起說與以往的緣起說不同之處在於,它著重從人的先天本質上立論。法藏《華嚴經問答》卷上說,緣起說是法從緣而起,緣指事物法賴以產生的條件,指產生或生起;而性起則是以不起為起,依本體而顯現一切現象,不需要任何條件。一切事物或現象是本體直接的、全部的顯現,它們的生起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性起緣起說強調現象不待緣而產生,強調本體及本體所顯現的現象絕對實在,永恆不變。法藏以性起觀點解釋緣起。為了避免緣起詞義的混亂,法藏將之分為三乘一乘兩種:三乘緣起者,緣集有,緣散即無。一乘緣起即不爾,緣合不有,緣散不無。” 在法藏看來,一切現象都是佛智慧本體佛性、一心、法界的作用或表現,均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容攝、相互平等的和諧統一中。據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以及其他學者的看法,性起說強調了三方面內容:

 

首先,用一與一切解決了本體與作用、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問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兼有表徵本體與作用、現象與現象的兩層意義。在表徵本體與作用時,它所說明的是本體顯現時,各種各樣的事物間具有相同的本質,其強調的是本體與作用、本質與現象的等同;在表徵現象與現象時,它所說明的是現象間的主伴關係,既強調部分與部分的協調,也強調整體與每一部分的依存。

 

其次,用以不起為起說明本體世界與現象界、解脫界與輪回界的關係。性起說認為作為世界本原的佛性是真實的、絕對的存在,它所直接顯現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同樣也是真實、絕對的存在。因此它所描述的世界,既是現象界又是本體界,既是輪迴界又是解脫界,但它的重點,則是將現實世界作為人生終極歸宿。

 

華嚴二祖智儼則指出:佛性者,是一切凡聖因。一切凡聖皆從佛性而得生長。佛性是一切眾生之因、之體。智儼還譬喻說佛性有如一個無上大池,各條河流都從池中流出,河流雖別,水體全同;佛性又如泥土,瓦片雖異,泥土無殊。不僅有情眾生是佛性的體現,而且一切理事、世間現象,也是佛性的顯現。華嚴三祖法藏,也強調佛性是一自性清淨圓明體,其《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云: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以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其三,以事事無礙說明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間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和諧統一關係。從事與事融通和諧,逐一推展到每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無礙關係,即是重重無盡。在這個意義上,性起緣起又叫無盡緣起

 

華嚴宗名列中國佛教的「教下三宗」。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有判教和止觀,只是華嚴宗強調佛陀所證得的「一真法界」,多出一份玄妙離奇的描述,因此常被誤為光說不練的「名相佛教」和「口號佛教」。事實上,華嚴宗和天台宗一樣,重點不在哲學,而在止觀。修行的目標是在於悟入經中闡述的「一教圓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佛境界。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素有「經王」之稱,說明如何進入佛陀所證得的法界實相。自古以來,就有「讀過華嚴,方知佛家富貴」之語。《華嚴經》的重點則以這朵蓮花的清淨莊嚴來描述「佛境界」,說明證此境界的因位果報。《華嚴經》就是顯發「一心法界」體用,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理事圓融的華嚴三昧。(1.真空觀 2.理事無礙觀 3.周遍含容觀) (1.事法界 2.理法界 3.理事無礙法界 4.事事無礙法界)

 

怎麼樣修才能悟入《華嚴經》的境界呢?答案是念誦法。根據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華嚴經傳記》指出,《華嚴經》從晉代譯出以來,修行本經獲得成就者大多以讀誦及拜經這兩種方法,從晉代到唐代許多行者,包含華嚴宗的初祖杜順,乃至唐代的名醫孫思邈,都是讀誦《華嚴經》成道,證入甚深三昧,因而修行《華嚴經》的風氣大盛,其高妙的智慧與哲學受到眾人的肯定,遂形成中國大乘佛教重要的宗派。所以法藏大師特別以〈念誦〉與〈轉讀〉兩篇來闡述,後來誦經與拜經就成為華嚴宗修持的主要法門。

 

《普禮拜法一十五拜》。這儀軌是天台智者大師所作的。是法藏大師當時的江南所盛行的,其間都引寂滅道場等七處八會的佛菩薩名號。法藏大師順便提到:智者大師仍判《華嚴經》為圓滿頓教。

 

有關本儀軌的內容略說如次:

1. 香讚:「爐香乍熱,法界蒙熏……」

2. 主白:「遮那妙體,遍法界以為身,華藏莊嚴,等太虛而為量,維此法會不異寂場,極依正以常融,在聖凡而靡堅,……」

3. 眾白:「仰祝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十方施主,增益福田,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4. 南無華嚴教主盧舍那佛(三稱)

5.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6. 誦《華嚴經》

7. 補闕圓滿真言

8. 唱華嚴字母

9. 迴向

10. 總迴向

11. 拜普賢行願品或者是《禮華嚴文》

 

從這部儀軌以《爐香讚》為首,並有「仰祝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推測該儀軌應該是禪門清規所規定的諷誦的功課。而《禮華嚴文》僅有一篇文章雖是宋代隨州大洪山遂禪師所作,年代比較早,是此儀軌當中一部份,故《禪門日課誦》當中所收錄的《諷華嚴經起止儀》與《禮華嚴文》應該都出自於此。

 

禪門禮拜《華嚴經》的儀軌當中有唱誦「華嚴字母」的儀節。什麼是「華嚴字母」呢?為什麼要唱誦「華嚴字母」?原來華嚴字母是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當中說到的「四十二字觀門」,也就是眾藝菩薩傳授善財童子唱誦四十二梵字而獲得菩薩解脫的妙法。唱誦字母原來是為了顯發般若本體的妙用,按《般若經》稱此「四十二字觀門」為「觀字義法門」,又稱為「悉曇四十二字門」、「四十二字陀羅尼門」。

 

《大智度論》說這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之根本,稱為「字母」。菩薩聽聞此字母,則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因能從唱誦字母過程當中顯發蘊含的義理。因而菩薩若能受持誦讀這些字母,並為他人解說,則可獲增強識念、知慚知愧、堅固心念、智慧開達等二十種功德。這就是唱誦字母的功德利益。《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眾藝菩薩對善財童子所說的就是這個法門。

 

眾藝菩薩說修此法門的重點是以「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如眾藝菩薩所說:「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眾藝菩薩是這樣時常唱誦字母,以觀察體相來修行,因此能夠「智入其中。無疑無礙。無愚暗。無頑鈍。無憂惱。無沈沒。無不現證。」發其般若妙用,所以能夠證得種種功德,善巧一切世間與出世間之法,通達到於彼岸的智慧。

 

因而眾藝菩薩通達諸方技藝,文字算數與醫方咒術之學,並能了其底蘊,能夠善療眾病,也能驅趕鬼魅、怨憎咒詛等種種非人干擾。更可以了知金玉珠貝等一切寶藏出生地方,分別品類,勘其價值,才能以此救濟安民,攝護一切眾生。所以眾藝菩薩說修此法門能夠達成菩提心願,得到保護一切人眾所居所的能力,這就是眾藝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本旨,即是修此華嚴字母的功德。

 

字母唱誦其實是念誦法門的根本,所以不獨見於《華嚴經》,還有《摩訶般若經》、《大智度論》、《光讚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大般若經》、《大方等大集經》、《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等都有提到。因此不僅是華嚴宗有,天台宗、真言宗都有這樣的行法。然而天台的行法已經失傳,而真言宗又受到武宗滅佛打擊一蹶不振。獨有華嚴宗的字母唱誦最為有名,傳承至今,連禪宗都將其列入《禪門日課誦》當中。

 

                      ※「華嚴四十二字觀門」※

 

修學華嚴字母其主要方法有「唱誦字母」和「觀想字母」二種儀軌,如下簡略說明之。首先了解「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字。依序為:阿、多、波、左、那、邏、柂、婆、茶、沙、嚩、哆、也、瑟吒、迦、娑、麼、伽、他、社、鏁、柂、奢、佉、叉、娑多、壤、曷攞多、婆、車、娑麼、訶婆、縒、伽、吒、拏、娑頗、娑迦、也娑、室左、侘、陀。

 

以上的字母有一合、二合、三合,三種類型。一合共有三十三個;二合共有八個;三合只有一個。一合是單字(單音)。二合是由兩個字(音)拼成一個字母。三合是由三個字(音)拼成一個字母。

 

華嚴共修會中,誦持《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時,每當誦完一卷經,每卷經末帶大家唱誦的就是其中的三個字母。從第一卷開始,每卷順序、依次取三個字母,到第十四卷才將四十二個字母全部唱畢;再從第十五卷開始,三個字母為一組,重頭依次排列。即四十二個字母,每經過十四卷重複全部唱誦一遍(但自第七十三卷起,每卷唱四個字母)。

 

「四十二字門」的「字門」,與「字母」有何不同?有些經中稱「字門」為「陀羅尼門」,兩者又有何不同?

 

首先介紹「字門」。依《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字門」即「以字為門」;由此門而入則以法悟諸法之理,故稱為「字門」。又《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則稱「字門」為「字印門」,而「四十二字門」的名稱為「海印三昧陀羅尼門」,意為:如大海能印現一切。

 

「字母」義,如《文殊師利問經.字母品》所述: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何說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稱阿( ) 字時是無常聲,稱阿( 引去) 字時是遠離我聲,稱伊( ) 字時是諸根廣博聲,稱伊( 引去) 字時是世間災害聲,稱迦( ) 字時是入業異熟聲,稱佉( ) 字時是出一切法等虛空聲,稱誐( ) 字時是甚深法聲,稱伽( ) 字時是摧稠密無明闇冥聲,稱拏( 鼻聲呼) 字時是除諸煩惱聲,稱多( ) 字時是真如無間斷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切諸字入於此中。」

 

「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可知此處是將「字母」視同「陀羅尼字」。「字門」是由「字母」( 單一或複合字母) 組成,字母又譯作「陀羅尼門」有時直接譯為「陀羅尼」或稱「咒」。也有經典將「字母」稱為「字印母」。而「四十二字門」的另一名稱為「大海陀羅尼」或「大海印三昧陀羅尼門」。對於「四十二字」,可以徧示所有的陀羅尼,即「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

 

在《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中提到華嚴四十二字得旋陀羅尼,於月輪中「觀想」字形的修行方式以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 即圓明字輪),並進一步悟入般若波羅蜜四十二字門的觀行方法,即是「旋陀羅尼」觀行,如經文:……復應悟入般若波羅蜜「四十二字門」,了一切法皆無所得,能觀正智、所觀法界,悉皆平等,無異無別。修瑜伽者,若能與是「旋陀羅尼」觀行相應,即能現證毘盧遮那如來智身,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圓明字輪」圖,其內容是四十二個梵字在外圍,自十二點方向順時鐘排明,中心有毘盧遮那如來( 大日如來) 的種子字,使成一切佛的成就。如下圖梵文與中文對照。

 

二、字母出處與唱誦功德--唱持字母,主要出自於唐代實叉難陀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卷之十七,經文描述如下:

 

……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字智,汝可問之,當為汝說。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頭頂禮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眾藝。我恆唱持入此解脫根本之字。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無邊差別門;唱「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照法界;唱「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斷差別;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得無依無上;……

 

經文中提到唱誦字母,可入般若波羅蜜門。也就是說,善知眾藝菩薩傳授善財童子藉由唱誦四十二梵字而可以獲得菩薩解脫的妙法。唱誦字母原來是為了顯發般若本體的妙用,按《般若經》稱此「四十二字觀門」為「觀字義法門」,又稱為「悉曇四十二字門」、「四十二字陀羅尼門」。《大智度論》說這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之根本,稱為「字母」。菩薩聽聞此字母,則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因其能從唱誦字母過程當中顯發蘊含的義理。

 

《華嚴經》中這一位現身說法的善財童子,他因為聽了文殊菩薩的開示發了菩提心,想要學習修行菩薩道。文殊菩薩指示善財童子說:要了解菩薩道,要親身去參訪善知識,並且要經歷修行中的五十三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佛,於是善財童子經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拜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在第四十四參到達「迦毘羅國黃色城」中,見到的這一位善知識叫「眾藝童子」,又叫「幻智字母善知識」,這是因為他所證得的解脫法門名叫「菩薩善知眾藝字智解脫門」,即:以無礙智窮究世間的技藝。

 

因為眾藝童子是等覺位的菩薩,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智慧。這位善知識是一位語言專家,專門研究語文學,他恆持字母,乃因為字母是書寫解說的根本。這四十二個字母,即為一切文字的根本。就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八之說,此四十二字係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能了其義。

 

由上所引,而了解世間眾務皆因有字母才有語,因語而有名,因名而有義,祗要能了其義,將可獲得眾多利益。因此,凡是要想進入般若波羅蜜門的人,都應該先要認識字母。《文殊五字經》中說:「受持此陀羅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成就三種般若解脫法門。」

 

《大智度論》說:此字是實相門,它可以顯現三種般若:

 

1、名字般若----持梵字名時。這是在文字、義理上的探討。--《大般若經》卷四九亦謂:「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諸文字陀羅尼門。何等文字陀羅尼門?謂字平等性、語平等性入諸字門。云何字平等性、語平等性入諸字門?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由是,《大般若經》稱四十二字門為文字陀羅尼。

 

2、觀照般若----經字音、字義了解悟入無生理時。這是在止觀禪修中的實際體驗。

 

3、實相般若----證得一切法無生、無滅之平等境界時。 這是能觀的般若與所觀的實相不二的清淨寂滅相。

 

以上所述的字義門中將般若無相之理趣放入四十二字之中,每字代表一個般若門,由此觀字義之有相,理解字義中所具之無相義而進入實相,無生之境界,即是觀四十二字門之方法之一。

 

修持華嚴字母所得的功德有:

 

得大智慧等二十種功德--《大般若波羅蜜經》記載:華嚴四十二字母能讓人深入般若波羅蜜多時,得大智慧門,因而從唱誦字母中顯發蘊含的義理如:善現!菩薩摩訶薩能聽如是入諸字門印相印句,聞此通利,為他解說,不貪名利,由此因緣,得二十種殊勝功德。何等二十?謂:得強憶念,得勝慚愧,得堅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覺,得殊勝慧,得無礙辯,得總持門,得無疑惑,得違順語不生恚愛,得無高下平等而住,得於有情言音善巧,得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得緣起善巧、因善巧、緣善巧、法善巧,……善現!是為得二十種殊勝功德。

 

如上所說陀羅尼不只是唱誦字母,也要「印相印句,聞此通利」,記憶力會更堅固持久。由其誦習熟慮即能貫通義理,辯說無礙,所以四十二字陀羅尼,成為修學大乘法門的重要地位。

 

華嚴字母的修學,傳入漢地時,就有人修學「四十二字門」。如南北朝.慧思(西元515-568)所著的《四十二字門》,又作《四十二字門義》,可惜今已不存。其內容主要解說《大品般若經》所說之四十二字門,並將四十二字門配於大乘菩薩修行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此四十二字門,至明代中葉即頗為盛行。

 

除了玄奘翻譯的二十種功德之外,另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卷第四,〈摩訶般若波蜜陀隣尼品〉第二十,也說二十種功德,如下所言: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是四十二字所入印者,持諷誦者,若復為他人解說其義,不以望見持諷誦者當得二十功德。何等為二十:

 

一者得強識念力、二者得慚愧羞恥力、三者得堅固行力、四者得覺知力、五者得辯才工談語力、六者得陀鄰尼不難力、七者所語不說不急之事、八者終不狐疑於經、九者聞善不喜聞惡不憂、十者亦不自貢高亦不自卑、十一者進止安詳不失威儀、十二者曉了五陰六衰、十三者善於四諦十二緣起事、十四者善知識因緣事、十五者善於法慧能滿具諸根、十六者知他人所念吉凶報應、十七者善於天耳徹聽自識宿命、十八者善知眾生所生、十九者能消諸漏、二十者善於往來處處教授。

 

另其諸經記載之功德--據《金剛頂經.曼殊師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載,文殊菩薩之五字陀羅尼(阿、多、跛、左、娜)即此四十二字門之前五字,若能受持此五字陀羅尼者,即可入於如來一切法平等之境,速成摩訶般若。又《華嚴經.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七:有諸眾生,鬼魅所持,怨憎咒詛、惡星變怪、死屍奔逐、癲癲羸瘦、種種諸疾,咸能救之,使得痊愈。無疑、無礙、無愚暗、無頑鈍、無憂惱、無沉沒、無不現證等。發其般若妙用,所以能夠證得種種功德,善巧一切世間與出世間之法,通達到於彼岸的智慧。

 

因而眾藝菩薩通達諸方技藝,文字算數與醫方咒術之學,並能了其底蘊,能夠善療眾病,也能驅趕鬼魅、怨憎咒詛等種種非人干擾。更可以了知金玉珠貝等一切寶藏出生地方,分別品類,勘其價值,才能以此救濟安民,攝護一切眾生。所以眾藝菩薩說修此法門能夠達成菩提心願,得到保護一切眾生的能力,這就是眾藝童子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本旨,即是「唱誦利人天的功德」。

 

修持字母的方法--梵唱之修持:「華嚴字母」除了是唱誦儀軌,更是修行方法的一種。由眾藝菩薩傳授善財童子唱誦四十二梵字而獲得菩薩解脫的妙法。雖然「華嚴字母」都是以漢文音譯梵文的形式出現,對一般人而言,會產生不知該如何唸的問題。即從梵文或以羅馬拼音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易於學習,且能正確地掌握讀音,不會因為遇到一些古漢字,不知其讀音而障礙學習的興趣。

 

其實「華嚴字母」的梵唱旋律,常令佛弟子與資深音樂人感動,非常的攝受,認為是梵唄音樂中的經典曲目。因此流傳至今,各門唱法不一。若要學習唱誦,可以尋找佛門出版的CD 教唱,令法門永流傳。因此,我們慶幸處於科技發達的電腦時代,對於梵文的字形與讀音學習,是便於學習的。

 

觀想月輪之梵字--先觀字相,後入字義。「阿」字相觀云:「八葉白蓮一時開,炳現阿字素光色」。是以唱「阿」字時即是相也,入般若波羅蜜門即是無相智也。又觀月輪之字相,在《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中的記載: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毘盧遮那如來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者最初於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跏趺坐,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於一一佛菩薩前,慇勤恭敬,禮拜旋遶。

 

……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清涼,廓然周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復應於月輪內,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光明。文中所述,觀想字母的方法,要能清楚地觀想梵字的字形,於心中有圓明皎潔的大月輪,於月輪內觀右旋布列四十二個梵字,放金色光。

 

畫像持誦法--畫像持誦法,是於白氎(精細毛織布)之上,繪文殊師利菩薩,坐於月輪之中,輪內則周旋書中五字陀羅尼(阿、多、跛、左、娜),四面畫八供養及四攝。行者對此像前,如法念誦而作是言:「諸法自性成就」。念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功德,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如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品》(五字咒法)經文:

 

我今當說「畫像法」,或白氎、絹素等中,畫文殊師利菩薩,坐月輪中,輪內周旋書五字,四面畫八供養及四攝。如大壇法。對此像前,如法念誦而作是言:諸法自性成就,念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飛騰虛空,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又念誦數滿一俱胝,離諸苦惱。滿二俱胝遍,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三俱胝遍,證悟一切諸三昧門。四俱胝,遍獲大聞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透過以上之說明,了解從梵文入手,對於字形、字音能清楚掌握,是修學的方便門。對於修持字母甚深的義理,無論是「唱誦字母」或「觀想字母」,都是經過千年來的傳承,高僧大德的啟發、琢磨、整理和弘揚,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又是佛教梵唄的一顆明珠,堪稱東方文明最完美「歌樂」之一。所以我們值得慶幸,能遇學此法門,唱誦利天人,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2012-09-11 1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