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15:48:58幻羽

【懂得人類的淚水嗎?】

           

                       釋星雲大師說“眼淚”

有流過眼淚?人的一生多少都曾經有過流淚的經驗!有痛苦的眼淚,有傷心的眼淚,有興奮的眼淚,有歡喜的眼淚。總之,凡是喜怒哀樂,情激動時,都容易流淚。

眼淚,有英雄的眼淚,有情人的眼淚,有忠臣的眼淚,有孝子的眼淚。眼淚又分「有聲無淚」的眼淚,曰「」;「有淚無聲」的眼淚,曰「哭」;「抽淚流」的眼淚,曰「泣」;「無聲無狀」的眼淚,曰「悲」。

眼淚的生,總說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具有潤澤眼睛功能的自然生理現象,一種是感情激動而流的眼淚,屬於情緒的反應作用。

有人說,女人是淚水做的,男人是泥土做的。意思表示女人善於流淚,像孟姜女的眼淚能哭倒長城,像祝英台的眼淚能哭開梁山伯的墳墓。

其實,男人也一樣會流淚。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就是哭出來的;諸葛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情景,也是強忍著悲痛,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掉下英雄惜英雄的眼淚。

俗語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佛教史上,佛陀也曾流過眼淚。當時一些外道用批評、毀謗等種種方法破壞佛法,甚至用棍棒、刀劍等試圖打擊僧團,但佛陀都如如不動。後來外道說:「我們都來做你的弟子,吃你的飯,穿你的衣服,但不奉行你的佛法,反而破戒、污僧。」這時佛陀不禁流下眼淚,很無奈地說:「那我就沒有辦法了」。

日本的空也禪師,有一天遇到一群盜賊攔路搶劫,空也禪師雙眼流下淚來,盜賊哈哈大笑,說:「真是一個沒有用的出家人,這麼輕易就被我們嚇得哭了起來。」空也禪師說:「我並非怕你們,而是看到你們如此造業,想到你們將來必定要吃苦受報,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淚。」

所以,眼淚有感動的眼淚,有歡喜的眼淚,有慈悲的眼淚,有無奈的眼淚。像弘一大師在最後臨終時寫下四個字「悲欣交集」,這句話可謂道盡了人生的百味雜陳,真是有血有淚。

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眼淚要流在值得流的地方,不到緊要處,不但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任何人都應該要有淚不輕流!

              

眼淚可以代表任何一種情緒,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文:湯瑪斯·狄克遜

(湯瑪斯·狄克遜(Thomas Dixon)是倫敦瑪麗女王大學人類情緒歷史研究中心的主任。)

眼淚是一種在全世界有著通用含義的符號。從古代起,哲學家和科學家就試著尋找哭泣的含義。他們認為人類有著共同的情緒表達語言,而哭泣就是這種語言的組成部分。但是,眼淚本身沒有任何含義。無論是在眼眶中徘徊打轉還是滴落臉頰,旁人都只能暫時性的猜測這些鹹鹹的淚滴背後到底蘊藏著什麼情緒。只有知道更多關於特定心理狀態和社會狀態的資訊之後,我們才能更清楚全面的瞭解哭泣者的眼淚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因悲傷、不幸和哀痛而哭泣,也因喜悅和歡樂而落淚。有的人因為看到他人飽受苦難而落下同情憐憫之淚,有的人因為目睹他人慘遭壓迫而湧出憤怒不平之淚。當然,有的時候人們落淚的理由也可能非常簡單:打了個哈欠或者切了個洋蔥。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記者哈莉特·馬蒂諾(Harriet Martineau)曾翻譯過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晦澀難懂的著作。在這個過程中,她因為狂喜入迷而流下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淚滴。我的一個朋友是蒸汽機車的狂熱愛好者。第一次在國家鐵路博物館看到創下時速記錄的綠頭鴨Mallard)號蒸汽機車頭時,他不禁哭出聲來。淚水是一種有著通用意義的符號象徵,但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它又有著不同的含義。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有著通用意義的符號象徵,原因在於淚水可以代表任何一種情緒。

作為表達感受通用語言的一部分,如果哭泣只能代表一種含義,那這種情緒必然是悲傷。通常來說,說到哭泣人們最常聯想到的感受就是悲痛。不過在去年夏天的倫敦,我們也看到了太多喜極而泣的畫面。

無論是奧運會還是殘奧會,運動員們都肆意地宣洩著自己的情感。頒獎儀式中,冠軍運動員所屬國家的國歌緩緩響起。此時,無數人也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在這些深情的熱淚裏,我們看到了驕傲和欣喜。在奧運會開幕式和奧運會結束後一個讓人熱淚盈眶而體驗情緒高潮的集會活動中,倫敦市長伯里斯·詹森(Boris Johnson)多次誇耀自己因為奧運盛會而揮灑飽含愛國自豪感的熱淚1872 年,查理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寫下《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在當時,達爾文稱英國人很少哭泣也許是符合事實的描述。2012 年,倫敦市長和英國民眾毫無保留地宣洩著自己的感情,徹底推翻了達爾文的觀點。

我自己的例子也能證明這一點。當我的兒子在聖托馬斯醫院呱呱墜地時,泰晤士河上正在舉行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慶祝大典,成百上千條船隻穿梭不停。得知產房內那場令人擔憂不已的緊急剖腹產手術圓滿成功後,我灑下了歡喜和釋然的男兒淚。

眼淚有三種屬性:人體分泌物、病症和象徵符號。各種解釋眼淚的理論在面對這三種屬性時都不能做到自圓其說。同為人體分泌物,我們應該以對待尿液的方式對待眼淚嗎?同樣是病症,我們應該以對待皮疹的方式對待眼淚嗎?都是象徵符號,我們應該以對待藝術品的方式對待眼淚嗎?要想正確解釋眼淚的內涵,需要解釋者掌握生理學家、醫生或者形而上學者才具備的專業知識嗎?

伯里斯·詹森將自己的喜極而泣形容為眼睛的射精。這樣一來,他就有意將兩種人體分泌物─眼淚和精液混淆在一起。反對在公共場合哭泣的人表示,流淚是一種情緒上的失禁。這種說法起源於十九世紀晚期的精神病學文獻,其核心觀點是認為當眾哭泣應該被貼上與當眾小便一樣恥辱標籤。2011 年,BBC 第四頻道拍攝了一部關於當眾哭泣的紀錄片,出品人是著名喜劇演員喬·布蘭德(Jo Brand)。布蘭德極力反對當眾哭泣,她認為我們只應該在極少數的場合流下淚水,而且應該私下裏默默流淚才對。紀錄片播出後,網上有大量觀眾留言點評,充分證明和布蘭德持同樣觀點的人並不是少數。一位網友寫道:

如果你想要哭,那請找個沒人的地方默默擦眼淚去吧。小孩子和沒有男子氣概的外國人也許能在公眾場合哭泣,但是任何超過八歲的英國人都應該有自控力才對。

這種評論似乎與二十一世紀的主流看法有些違和。但是它也尖銳的提醒人們,英國人心中還存在一種沉著堅定,不露感情的思想理念。早在達爾文著書闡述情緒問題的時候,這個理念就開始萌生。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理念發展到全盛時期。將哭泣比喻為情緒失禁的說法表明,眼淚應該是厭惡和恥辱的代表。

在二十世紀中期的數十年中,政府開啟一個名為民意調查Mass Observation)的研究項目,對英國人日常生活的很多領域進行了探究。上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設計了一份由一系列問題組成的調查問卷:你是否在看電影時哭過?如果有,哪部電影讓你潸然淚下?你哭的程度如何?如果你還記得,究竟是電影的哪個情節讓你淚流不止?這種在公共場合哭泣的行為是否讓你感到羞愧?如果是,那麼羞愧程度如何?在這套問卷中,科學家同樣深入瞭解了受訪者對人造黃油和外國人的看法。

很多受訪者否認自己感到羞愧,但是其中一位受訪者(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的答案直擊問題核心:我看電影時從來沒哭過。倒是中途去過廁所。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因為我浪費了電影票的錢。

另一位同樣四十多歲的未婚男子則回答道:我不因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因為哭泣就好像感激之情一樣正常。這表明我依舊具有被感動的能力。在電影院昏暗的環境掩護下,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沉浸於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這時候,我們情緒的反應模式與獨處一室面對悲傷之事時的反應模式非常類似。

其實,眾多受訪者也是分成兩派:有的感到羞恥,有的毫無愧疚。不過他們都將淚水與尿液對比,甚至將淚水與性腺分泌物對比。在他們看來,淚水是人體在黑暗環境中分泌出來體液,是值得我們享受的東西。無論是在電影院這樣的半公共場合還是自己家中這樣的私密場合,淚水都能給我們帶來豐富的體驗和感覺。

淚水與人體分泌物之間的聯繫雖然在二十世紀似乎有了新的發展,但這絕不是什麼創新。早在 1586 年,英國牧師、醫生蒂莫西·布賴特(Timothie Bright)就寫下了頗具影響力的《論憂鬱》。很多人都是這篇文章的忠實讀者,其中就可能有莎士比亞。

布賴特表示,淚水是一種與尿液相差無幾的排泄物。為了諷刺約瑟夫·艾迪生在 1712 年發表的著名悲劇《卡托》(Cato: A Tragedy),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寫出了詩歌《一位看了卡托之後想上廁所的女士》(A Lady Who P-st at the Tragedy of Cato)。在這首詩裏,蒲柏描寫了一位看了悲劇《卡托》的女士。相比於其他人看完此劇後的淚流滿面,這位女士反而尿意正濃。

而在意第緒語(中東歐猶太人及其在各國的後裔所說的一種語言——譯者注)中,人們用一個傳統的詞語形容哭泣。翻譯過來,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眼睛的小便

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裏,眾多現代科學發現進一步為英國人這種古老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支援。近幾十年來,在眼淚問題上被引用最多的理論家當屬美國生物化學家威廉·弗雷二世(William H Frey II)。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便堅稱我們應該以字面含義來對待將流淚比作人體排泄物這種形容。

1982 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弗雷表示哭泣是一種外分泌過程,與呼吸、小便、排泄和出汗沒什麼區別,都能將人體內有毒物質排放出來。在哭泣過程中,人體排出的是所謂的應激激素。弗雷從生物化學角度對哭泣是情緒失禁理論進行了闡述分析。不過,他的解釋也只是一系列影響力巨大的重要理念的衍生品而已。十九世紀誕生的對思想的心理分析模型就是這些理念的其中之一。

利用心理分析解釋眼淚這一方式的核心是兩個理念:壓抑和回歸。二十世紀中葉,這兩個理念逐漸成為心理學正統,被眾多專業教授和社會大眾所接受。壓抑的理念表明,眼淚是此前被壓抑情緒的溢出和排放。回歸的理念則表明,成年人哭泣的現象可以被認為是某種回歸嬰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時期)體驗和情緒的行為。

1893 年,約瑟夫·布羅伊爾(Josef Breuer)和西格蒙德·佛洛德(Sigmund Freud)就《歇斯底里現象的心理學機制》(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這篇文章展開了初步探討。這期間,兩人解釋了被壓抑的創傷性經歷記憶如何能在多年後演化成歇斯底里的臨床症狀。他們認為催眠能幫助我們接觸到這些創傷性記憶。在他們看來這些記憶屬於異物,應該被從人們的心智中清理出去。布羅伊爾和佛洛德表示,一旦病人能夠敞開心扉暢談創傷性經歷記憶,他們身上的歇斯底里症狀就會消失。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一理論都能解釋眼淚的作用。總的來說,眼淚可能讓我們健康,也可能讓我們患病。

面對創傷事件時,人會產生很多有意或者無意的反應。與這些反應一樣,眼淚也具備對人體有益的功能:幫助人們宣洩情緒或者強烈的感情。人們認為情緒是一種精神性質的液體,我們需要將其排出體外。哭泣剛好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為了宣洩情緒,布羅伊爾和佛洛德還提出了另一個類似的權宜之計:復仇行為。簡單說,眼淚與其他言語和行為一起共同發揮了發洩情緒的作用,是人們感情的溢出管道和放氣閥門。

雖然眼淚在佛洛德的理論中可以發揮健康的發洩作用,但它在其他場合下也能危害人體健康。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艾美夫人(Frau Emmy von N)。她前去找佛洛德看病,稱自己感到困惑,而且伴有失眠和突然哭泣的症狀。每次哭泣發作,都會持續數個小時。佛洛德診斷後認為,她的眼淚是一種歇斯底里的症狀。

在佛洛德的另一個案例中,一位女性患者定期在丈夫生病、衰弱和死亡的紀念日中哭泣不止。佛洛德稱這屬於令人傷心的私人紀念日回憶。在這個病例中,他認為哭泣不是歇斯底里的表現,而是一種發洩的延遲。這種發洩雖然來得晚了些,但是也能幫助病人排解情緒,將創傷排出體外,從而起到有益健康的作用。

佛洛德的理論與達爾文和其他十九世紀進化論理論學家的觀點非常契合。據這些理論學家研究,人類有很多種排解過度緊張能量的管道,而哭泣便是其中一種。對達爾文來說,哭泣只是其他有益行為的副作用而已。達爾文首先進行觀察,發現引起流淚的原因最初是眼睛內任何外來異物的刺激。接著他猜測嬰兒大聲啼哭期間雖然雙眼緊閉,但是引起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淚腺受到壓迫刺激。

達爾文猜測稱,經過多代的遺傳進化,嬰兒啼哭與疼痛和饑餓之間的聯繫逐漸擴展成哭泣與各種痛苦心理狀態之間的聯繫。這樣一來,即便沒有異物刺激人們也會流淚和啼哭。佛洛德認為眼淚能帶走精神上的異物,從而給人體帶來釋放。這樣來看,他受達爾文觀點的影響可謂非常深刻。佛洛德對眼淚的解釋總是能讓人想起達爾文的觀點,因為他強調哭泣在行為語言層面上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能幫助我們排出逐漸增多的大腦刺激

如果說佛洛德和布羅伊爾從本質上將哭泣理解成一種排泄功能,而眼淚則與其他體液具有類似的功能,那麼後世的心理分析領域的理論學家便用多種奇怪卻神奇的方式將這個理論進一步擴展。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多篇文章中,極具影響力的菲利斯·格裏納克(Phyllis Greenacre,美國人,佛洛德學派學者)提出一個觀點:我們可以將女性因為神經緊張而哭泣理解成小便的代替行為。在這個理論中,我們能看到陽具崇拜理念的身影,而女性的哭泣行為則是試圖模擬男性小便。

格裏納克又把女性哭泣行為進一步細分:嚎啕大哭和淚流不止。嚎啕大哭是指哭的很厲害,流下的眼淚量很大;淚流不止則是指悄聲哭泣,但是淚滴不斷滑落臉頰。格裏納克解釋說,這兩種哭泣都與嬰兒時期奮力小便這一行為有關。在這個解釋裏,她透露出對陽具的強烈羡慕。大體來說,這兩種女性心理上的不同在於前者因為沒有陽具而感到悲傷,而後者還在反抗,腦海中暗含一種自己有著男性陽具的錯誤幻覺。對於淚流不止的女性而言,她們的哭泣是模仿童年時看到的男性小便行為。實際上,她們一直很渴望自己也能擁有陰莖。

不是所有人在解釋哭泣時都如此看重小便這個行為。對於其他心理分析學家來說,解釋哭泣的關鍵還是眼淚和羊水之間的關係。1959年,湯瑪斯·斯紮斯則(Thomas Szasz)在給紐約醫學心理分析學家協會(Society of Medical Psychoanalysts in New York)講課時表示,哭泣可能代表了不自覺的回歸胎兒狀態,也就是置身於羊水之中的那個階段。這樣說來,哭泣就是一種關於回歸的幻想,好像自己重新回到那種被子宮內鹽水環境所包圍的狀態。

但是,心理分析學家又將如何解釋 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那些因為喜悅和驕傲而出現的淚水呢?1956 年,精神分析醫師桑德爾·費爾德曼(Sandor Feldman)發表了經典論文《在大團圓結局時喜極而泣》(Crying at the Happy Ending)。與我們看到的表像不同,他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喜極而泣這種東西。有的人因為電影大團圓結局而潸然淚下,有的人因為生命中某個時刻(孩子出生、與分離已久或者身處險境的愛人團聚、獲得奧運會金牌)而流下驕傲喜悅的淚水。這些人也許會認為自己的眼淚源於心中的喜悅。實際上,費爾德曼稱這些眼淚只不過是遲到的負面情緒發洩,或者是某些負面情緒發洩管道的替代品。

費爾德曼表示,驕傲或者喜悅瞬間的背後是我們對生命和歡樂短暫本質的清晰認識。看到小孩也許會令人溫柔地哭泣,但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小孩終將向我們一樣失去純真,度過田園牧歌一般的童年後便會進入醜陋的成人社會。據費爾德曼觀察,小孩自己在看到大團圓結局時不會哭泣,而是會笑。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接受人會死亡的這個事實。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結局時,你大概就學會了在看到大團圓結局時哭泣。“死亡的結局必然來臨。因此費爾德曼總結說:世間沒有什麼喜極而泣,只有傷心的淚水。”

將哭泣看做情緒失禁的理論目前在科學界不算流行,不過它在社會上的傳播度和接受度倒是一直很廣。通過實驗,威廉·弗雷二世稱自己展示了情緒化的眼淚能發揮排泄應激激素的作用。但是目前為止,其他人還從未成功重複他的實驗。佛洛德提出的壓抑和回歸的觀點已經不再佔據主導地位——女性哭泣是想要模仿男性小便,從而實現自嬰兒以來的夢想——人們表示佛洛德的這個理論太過稀奇和令人難以置信,其可信程度與古代內科專家或者中世紀神學家提出的種種理論差不太多。

2012 年,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克林布(Michael Trimble)出版了《人類為何喜歡哭泣》(Why Humans Like to Cry)一書。2013 年,心理學家艾德·威格爾茲(Ad Vingerhoets)發表了《為什麼只有人類哭泣》(Why Only Humans Weep)一文。在這些科學領域對哭泣的最新探索中,人們發現證據並不支持哭泣是情緒溢出或者宣洩的這個理論。

克林布和威格爾茲都將目光放在了人類文化形態的歷史和進化之上,研究了音樂、戲劇、文學和宗教儀式等領域。通過將研究成果與自己專業知識結合,他們試圖更好地理解哭泣這種神秘的人類現象。兩人都認為,導致人類哭泣的心理狀態是具有普遍性的。不過他們對人類哭泣行為觸發的條件太過廣泛模糊,本質上將所有東西都包含了進來。

克林布強調悲劇、憂傷、同情、憐憫和希望。不過,他的解釋以神經學為基礎,前提是眼淚與最模糊的心理學分類——“情緒有一定的聯繫。雖然科學家最終拒絕在心理學和神經學領域將認知和情感拆分開來分析,但是情緒的確無所不包,幾乎涵蓋了所有心理狀態。

威格爾茲列出的導致眼淚產生的關鍵前因變數,不過他的清單也很廣泛討論了無助和失去的狀態,但也將個人恩怨、怒火、拒絕、不恰當的感受、自怨自艾、喜悅以及其他由音樂和電影帶來的情緒包含其中。對於威格爾茲而言,幾乎所有在胎兒時期、嬰兒時期、愛情關係以及社交關係獲得的情緒狀態都能導致我們留下淚水。換言之,情感上的隔離能導致哭泣,不同情緒的碰撞也能導致哭泣。比如說失去和悲傷能讓我們淚流滿面,成功和喜悅則會讓我們老淚縱橫。

達爾文有一點說得對:眼淚不可能單純的與任何一種心理狀態綁定在一起。他寫道:無論是截然相反的情緒還是壓根就沒有情緒,人類都可能流下不止的淚水。淚水本身沒有內涵。在特定心理狀態、社會狀態和事件中的淚水則可以意味著一切。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寫道:眼淚,無用的眼淚。我不知道它們的含義。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想要弄清楚眼淚的意義,想要找出眼淚的內涵。

                  

           淚水的醫學症狀報告及淚水延生情緒的歷史

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一般定義為由於痛苦或激動而流淚出聲。亦有研究指出除人以外的其他哺乳類動物也會哭,如狗和貓。

哭除了表達情緒之外也常作為一種傳遞資訊的信號,例如嬰兒或一般的小孩在不舒服或不滿意等的時候,就會哭著向父母傳遞資訊,或是餓了、渴了、熱、冷、痛、尿床等。當父母或監護人聽到哭聲時便對其作出適當的處理。一般在兒時尤其是在嬰兒期,哭聲也可能是患病的徵兆,所以哭常是醫生發現嬰幼兒患病的信號。

科學認為哭對人的心理、人體等都有保護的作用。

當人內心極度不快時,哭是一種發洩方式,哭後能使人心情暢快。科學家常建議,當遭遇嚴重精神創傷,陷入憂慮和絕望,不吃不睡時應設法大哭一場。 科學家同時還認為如果在該哭時強忍住不哭可能會憋出病。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相當於慢性自殺。 他調查發現,長期不流淚的人的患病機率比流淚的人高出一倍。費雷同時指出,男子的胃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長期不哭者占了多數。通常大人或小孩,都認為哭是幼稚、低級或不懂事的行為。所以要讓自己不愛哭,必須讓自己有男子漢氣概,讓自己成熟、變強或懂事。大多數人民對愛哭的人很反感, 尤其以學生最為嚴重,以及征對多數身障生。 人的淚水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殺滅病菌的功能。因此哭能滋潤眼角膜,使眼睛得到清洗,更可起到殺滅病菌的效果。科學家亦發現,人在悲痛時流的眼淚和傷風感冒及風沙入眼時流的眼淚,其化學成分是不同的。

淚水還有重要的防護作用,當眼睛有異物入侵時,便會自然反射分泌淚水,可及時沖走異物。

科學家認為哭鬧對新生兒而言,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哭鬧時,新生兒全身得到了運動,這樣對血液迴圈、消化和排泄都有幫助,因此促進能新生兒成長。

哭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影響,如抽泣時會使呼吸失去規律,呼吸時粗時淺,也導致心律不規律。

常有人認為過度的哭會使人視力受損,甚至使雙眼失明,但這並不準確。大哭後會使視力模糊,這是眼球肌肉十分疲勞,睫狀肌收縮導致的結果,此時只要作好休息就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流淚過多並不會導致瞎眼。

角膜破皮才會導致雙眼失明,一般人哭的時候會用手或紙巾去擦或揉眼睛,但這可能損及眼球表面的角膜,倘若用力過度,可能導致角膜破皮、引發感染,不及時處理,可能致使角膜潰瘍,此時眼睛可能會劇痛、不停地流淚,這將致使視力嚴重受損,嚴重的會雙目失明。

雖然哭得過度會令視力有機會受損,但是只要正確地處理,不但不會嚴重雙目失明,而且可以是一種舒緩心情的好方法。

哭在心理上常被劃分為正常哭和變態哭。這是由於哭是人之常態,但也有些人無緣無故地也會哭。

如:三國時期魏國的思想家、文學家阮籍每每鬱悶出遊,無路可行便悲傷痛哭,這就是窮途之哭。出處:《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閣序》:阮籍倡狂,豈效窮途之哭!

唐代有個人叫唐衢,每次讀文章都要哭,喝完酒也要哭。這些都稱作稱變態哭。

中國人因害怕或痛苦而哭,對女性的傳統觀念更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哭在日本經常被理解為感動喜極而泣在日本得到充分體現,在日本的電視劇集、電影、動畫……等所有媒體中均有哭的表現。而日本人亦已接受這樣的哭,即是無表情而流淚,或者是又哭又笑,哭笑不分。

 

哭嫁─

哭嫁是中國某些地區或民族的嫁娶傳統,例如漢、土家、藏、彝、壯、撒拉等民族。在出嫁之日,少女會在離開娘家時會唱哭嫁歌,如壯族哭嫁歌。哭嫁源于古時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雖然現今婚姻自由了,在結婚時仍會有哭嫁,但這僅僅是一種儀式罷了。而這些哭嫁歌都是少女于出嫁前夕,在娘家向老婦學習的歌曲,內容主要是咒駡把她娶去的男家的人,因為傳統婦女命途多舛,出嫁可謂一生苦難之始,所以她們在離娘家時先要罵盡這一生的悲涼。不過這些歌謠大多是口耳相傳,很少以文字紀錄。

現今,在大中華地區,很多還原古代的婚禮表演節目,也有哭嫁這一環節。

 

哭牆─

為悼念故國或故人而修建的牆。世界上有兩座哭牆:一座在中東耶路撒冷東區老城東部,一座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碑與林肯紀念堂之間的草地上。

西牆,又名哭牆(希伯來語:הַכֹּ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人稱之為布拉克牆(阿拉伯語:حائط البراقā'i Al-Burāq)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內,聖殿山山下西側。這是環繞第二聖殿庭院的古城牆的殘存部分。在四面牆之中,西牆被認為是當年最靠近聖殿的,使它成為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通常認為,西牆由大希律王興建於西元前19年,但最近的發掘表明希律王生前並未完成此項工程。牆底部的大石塊區段是于希律王時期修築;上方中型石塊區段於奧米亞王朝時期修築;頂部小石塊區段修築時間於奧斯曼帝國時期之後。現存西牆總長488米,猶太人聚集祈禱的那段位在聖殿山西南端猶太區裏的大廣場,其他部分隱身在穆斯林區的建築物後。

許多個世紀以來,西牆一直是猶太人祈禱和朝聖的地點。最早記載猶太來此祈禱的文獻可以追溯到4世紀。從19世紀中葉起,猶太人試買下西牆和其鄰近地區,但沒有成功。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在20世紀早期興起後,西牆成為猶太社區和穆斯林袖之間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擔心西牆被用於猶太民族主義對聖殿山和耶路撒冷主權的宣示。西牆下的暴力行為變得司空見慣,於1930年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以解決穆斯林和猶太人對西牆所有權的問題。

1948年以阿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西牆,長達19年之久都禁止猶太人前往,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佔領老城。佔領後三日,以色列拆掉西牆邊有770年歷史的摩洛哥區,讓猶太人有更多祈禱的空間。

西牆一詞最早出現於猶太經典,但其聖殿西牆所指是否與今日相同,亦或是聖殿群內其他牆壁並不而得知。猶太文獻記載中,最早稱其為西牆的是11世紀的Ahimaaz ben Paltiel

哭牆或是描述其為令人哭泣的地方19世紀的英國文學被廣泛使用。會有這類描述,是因為猶太人經常到此悼念他們被消失的聖殿。

19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開始稱之為al-Buraq,相傳穆罕默德將神獸布拉克拴於牆內。

始建於西元前19

希伯來聖經記載,所羅門聖殿(第一聖殿)於西元前10世紀建在聖殿山上,西元前586年毀於巴比倫王國之手;第二聖殿於西元前516年建成。

西元前19年,大希律王對聖殿山展開大規模的修築,除了重建、擴大第一聖殿外,更將基座延伸使規模倍數成長,今天的西牆是當年基座擋土牆的一部分。

2011年,以色列考古學家有個驚人的發現,他們在西牆的基石中找到大希律王死後才開始用的羅馬錢幣。這個埋有錢幣的基石是由猶太浴禮池填起來的,在西牆的南段,屬於大希律王修築計畫的一部分。這似乎顯示大希律王死前(西元前4年)築牆工程尚未完成,與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看法相符。他認為修築計畫是在希律王的曾孫,Agrippa II在位時完成的。這表示大希律王在世的時候皇家柱廊和羅賓遜拱門很可能也尚未完成。第二聖殿在西元70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期間,被羅馬帝國所毀。

西元100500年,羅馬帝國和基督教興起

在西元135年羅馬帝國平定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後的幾個世紀,猶太人被禁止前往耶路撒冷。不過有證據指出,西元23世紀時,羅馬帝國允許猶太人到橄欖山及聖殿山朝拜。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後,允諾信仰自由,讓猶太人在每年埃波月的聖殿被毀日進入耶路撒冷,在殘餘的牆邊哀悼已經失去的聖殿。

從西元333年波爾多朝聖者的資料寫道,猶太人每年來到這裏,他們在石頭上塗油、朝拜、哀歎著。他們撕下身上的衣服,然後離開。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禁止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僅允許他們一年一次到這邊,哀悼他們民族的命運。

基督教文獻中也記載道,西元4世紀時,猶太人在購買西牆周圍的祈禱權遇到很大的阻礙。西元425年,加利利的猶太人向拜占庭皇后歐多西亞請願,希望猶太人能在聖殿遺址旁祈禱。皇后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猶太人終於得到官方的允許,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定居。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來源於中國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後世搬演為戲劇《寒衣》。孟姜,孟為庶長子或庶長女;姜為姓,是美女的象徵性稱呼,在《詩經》中多次出現,如《詩經·國風·鄭風·有女同車章》有句彼美孟姜

知杞梁因水土不服,已病死了,屍體與大量其他瘟疫、過勞而死的民工一起埋葬於萬人坑,並因官方對城牆位置的遷徙,他們的墳墓竟淪于長城之下。孟姜女放聲大哭,八百里長城為之倒下,卻發現城下都是民夫的白骨,她向上天許願希望能找到夫婿的骨骸,於是她以發簪刺破了自己手指,滴血在一堆枯骨之中,鮮血附著在一具枯骨上,孟姜女痛哭一場,把衣服蓋在此具屍骨上,將之掩埋,當場投海自盡。

一說秦始皇聽聞此事,覺得孟姜女貞烈可風,加以召見。見到美貌的孟姜女時,始皇一見傾心,欲納為嬪妃,但孟姜女要求秦始皇需至秦皇島親自祭拜萬杞梁,秦始皇答應;孟姜女捧著杞梁屍骨到秦皇島時,在今孟姜女廟所在投海自盡。

華北把孟姜女送衣之行,抵達長城的十月初一日,視為祭祖的節日,稱為寒衣節。

閩南、臺灣傳說認為孟姜女滴血時,枯骨受到血的滋潤,於是逐漸長出血肉,變為人形,孟姜女非常驚訝,向長城邊的土地廟請示,神諭卻要她把屍骨撿骨、裝袋。孟姜女一裝之後,屍骨就變回原狀。孟姜女非常憤怒,於是土地神顯靈,出來解釋情況,原來是土地神認為杞梁壽命該終,人死不能復生,聚攏遺骨有安定死者靈魂之效,這也是閩南人拾骨葬的由來。又算出杞梁身軀無法完全復原,就算是長出了皮肉,也只會變成身軀畸形,終身殘廢,才告知孟姜女這樣作,土地神並答應幫她永遠守護夫婿的墳墓,隨後孟姜女殉節。

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

接著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杞梁、萬喜良或範喜良等,其妻成為孟姜女。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元代開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臺,成為戲劇。

明末顧炎武的《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

清代在秦皇島建有孟姜女廟。

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城東附近約6公里的望夫石村後山崗上,建有孟姜女廟(又稱貞女祠),塑像面對大海,供人膜拜。

據《山東通志》載:杞梁墓,在臨淄縣東三裏,齊莊公襲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事見《檀弓》1967年封土因整地夷平,遺址尚存。


生命總是在自己的啼哭中開始,於別人的淚水裏抵達終點。醫學上認,眼淚有潔眼球的作用,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應激性反映,從胎兒時開始,就有了基礎淚。於是,淚水就給生命打上了烙印,直到生命結束後,或許還有淚水在記憶已經飄逝的靈魂。

人是情感的動物,有七情六欲,不能長期壓抑在心底,顯現於外,不外乎表情、語言、動作等,喜也好,悲也罷,哭著笑著,淚水就在眼中積聚,水一樣地流,一滴一滴便是情感的世界。這世界裏有也有假,有呼喚也有陷……

淚水不僅與傷感、悲痛有關,也和喜樂有關。怒極反笑,喜極而泣,人在巨大的驚喜或者幸福之前,一時難以找到最好的表達情感的方式,而淚水往往先之一步淋漓而出。笑中有淚,性情率,然其後之諸多感慨複雜情感一時之間是難以道盡的,全部凝聚在這奪而出的液體之中了。

淚水似乎與女子有緣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黛玉硬是勾走了無數男人的心,都指望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可想而知。有淚水,男人往往自作多情地要去憐香惜玉,女人也往往順水推舟小鳥依人,淚水就成和諧愛情的一種潤滑劑。

男兒有淚不輕彈,所以男人習慣于把眼淚藏在心底,讓在血液裏流動,這是文化傳統的影響。裝出來的堅總會有崩潰的一天,當男人正要哭的時候,一定要當心,那可實決堤的海一發不可收拾。但大多數男人都會選擇在無人的角落或者最親近的女人面前傷心欲地哭一場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用笑容掩飾著淚水。

敢笑敢哭,是性情人。心,淚水也有一顆感動的心,我們用淚水滋潤世間的善美;有一顆憐憫的心,我們用淚水去祭奠痛苦和哀傷;有一顆誠的心,我們用淚水去溫暖苦痛的靈魂。人生總在淚水中前行,酸哭辣百味嘗盡,或許,了淚水,就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