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3 23:38:13十悦

一个人的DJ

一个人的DJ

你看,我到底还是有点不自在。不知道是不是有阵子不做节目的缘故。
别,请别开灯。我还是习惯昏暗。这有助于我流畅表达。
总算安稳落座。
你们把直播室改了样子,是宽敞很多,可总觉得怪怪的。到底还是习惯以前的布局。
好了,可以开始了。
RECORD。


(一)
说这段话的时候,背景是《钢琴课》的原声。就是“我们的故事”那个小题头的背景音乐。这几个月来,我的流光飞舞一直在用这首曲子作垫乐。
要离开了。这是和大家的最后一顿饭。
我的大学。一半已走。而我的学生DJ生涯,也即将休止。不管是否圆满。我不知道,是不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一旦被赋予上“最后”二字,就会即刻沉重起来。
我是今晚主角。可我依旧素着。从头到脚。我欠身,去和他们一一碰杯。我们喝着温和的葡萄酒。那一口口暗红色液体,在我骨子里烧了一把火。
捧过大大小小的礼物。堆在那,厚厚一摞。精致的包装,象一场落幕前的华丽背景。

小宝笑笑地向我走来。双手捧两张CD,簇到眼前。
一张,封套是台里的全家福。还有一张,封套是我,黄昏中兀自回眸。站在22楼的窗前。窗外亮,是白色。窗内相对暗黑。那个回头动作,成了黑色剪影,留在底片上。还落墨着一行字迹:流光飞舞,看镜中的自己,念成长的台词。
这些这些,好沉哪。沉的我都握不住。而眼里,早已涨满泪水。
过去的日子,过去的声音,竟然那么璀璨地再现,张扬而生动。

“小哈。现在节目中的你真的快乐很多。甚至有夏天的味道。不过,还是觉得你的声音你的节目,都更适合深夜。依然有张艺的影子。……”
“恭维的话,就不说了。但你真的已经很张艺了哦。无论语气,停顿,还是一句话的眉峰转角,太象了!还有口头禅……”
“我想,作为一个广播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从她(他)自己的节目里得到快乐。我知道,你做流光飞舞做的很快乐,我想这就足够了。……最后,希望你永远喜乐。”

我静静地躺在漆黑里。
0点时分,刚听完《都市夜归人》,我开始听他们说话。听这些与我相处了一年两年的同事朋友们说话。在我即将告别之时,悄悄地,他们把想对我说的,都刻进了CD里。封存。
啪,CD的封套落到地上。我俯身,拾捡起散落一地的回忆。


(二)
还是选了这首《try to remember》作垫乐。黎明哑哑的声音,让低缓歌声里,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延宕。以前每到夏天,张艺总爱用这首作说话时的背景音乐的。
夏天,一个多么丰盛的季节。它载不动那么多哀伤啊!可是,偏生它还在无以抗拒地承袭着。
我对着话筒说话。手里竖着的笔左右来回地转着。
转啊转啊。
淡出淡入。叠划。
风扇的扇叶在高速飞快地旋转。
“为什么报广播台?”
“我喜欢张艺。所以想体会做广播的感觉。”

01年夏天。几百人中的平凡一个。一身墨绿军装。一身的年轻。象一匹马,桀骜不驯,红的如同一个惊叹。我没有满腹的豪情壮志,没有谄媚讨好。我只是淡淡地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刚进大学,单纯的还是个孩子。我正视那些考官,咬出这些字眼。
后来的日子。我每晚都听张艺说话。彼时,我把《都市》作为我学习的蓝本。
转眼入冬。

12月11日。一个周四。
傍晚,照例是我的节目。
从凌晨开始,我满脑子里就都是她。铁了心,今天节目就说她。做节目有时侯真的是需要有私心的。否则,感情绝对不够真实。这和新闻不同。说话,到底是一件很私密很私密的事情。
小野丽莎的垫乐。带点爵士,带点小资,很符合我的标识。
我在回想她的首次登场,那在我记忆中烙下印记的首次。

那是个傍晚,很好的一个傍晚。初夏的风哆嗦着梧桐叶。
KFC里。
她明晰的脸在我的视野中心出现。我的心轻轻地抖了一下。是一种被感动的心情——她的眉黛间若隐若现一抹淡淡的忧伤。孤僻,专注,好像在写着什么。仅仅这点,就把她和其他女孩子简单地区别开来。同学快两年,我居然毫无察觉她安静的一面。
是的,她太过优秀了。我不喜欢与灵魂比我高尚的人交往。这点上我很赞同苏青。太完美的人,总是清高孤傲的。对她,我只是远远地观望。看她的嘻嘻哈哈,看她的风风光光。那时,她的成绩永远是最好,没有人能够超过。念的是理科,可所有文科老师都宠她。因为她有一手好文笔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在那座本就夺目全城的学校,她的光彩还是一样的熠熠绽放。而我,是卑微的杂草,成绩平平,落寞地缩在角落,躲在别人身后。没有人知道我的颓败,也遇不见我的盛放。
目光还是不期而遇了。她挥手和我招呼,递给我一张写满歌词的餐巾纸——

后来知道。
那天她的WALKMAN里正放着张艺的《都市夜归人》,录下的。偶而,她会把节目录下,反复聆听。
我看见她时,耳机里正放着那首《她沿着沙滩的边缘走》——她最爱的歌。她一边听,一边信手拿起一张餐巾纸,把早已镌刻在心的歌词,复写在纸上。
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首歌,和这个唱歌的人,也都正是张艺的最爱。
接下来,就是我日日雷打不动地听张艺。这个女子以她的灵气和智慧,轻易就把我征服。以至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的最后一小时,我都是这样伴着她和音乐度过。


可是,故事的发展并没有想像中的圆满。
我和她,并没有因为那次的交谈而相识相知起来。到底有文理科之分。到底她太优秀了。因为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碰面也是难得的事。唯一和她一起上的就只有语文课。听她从身后不远处,陡然站起,清朗淡然地回答问题。
校园内碰面不多,可上学放学路上,偶尔还是会遇见的。如果遇上了,两个人就会相视一笑,一边疯狂地踩车,一边笑眯眯地说张艺,说《都市夜归人》。我落了的她给我补上,她落了的我给补上。我们说东爱,说我们都喜欢的柴门文漫画的那个结尾,一起哼唱都喜欢的《爱的代价》……这些细节,浅浅深深地,伴着那段艰涩的成长。
即便和她并不算要好,可在心里,我到底是如此的感念她。
是她,让我完成了生命里的一个暗转。
是她,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那部分。
在高中那些被幻想和自卑追的停不下来的日子,和她的交往,让我感到温暖。

再后来,很大很大的城市,一下子就没了她。
她去了上海。
没能走进清华园,没能走在北方亮眼宽阔的马路上,没能吃上豪爽的酸辣粉炸酱面——这些,都不是她心里最深的痛。离开南京,离开张艺,离开《都市夜归人》,才叫她刻骨铭心的伤怀。即便在线收听,可毕竟无法夜夜都听的完整了。而我对她的感念,在进了大学,进了广播台后,越来越强烈。

今天是12月11日。是她20岁的生日。整整的,完满的。
现在,她在和我一夜火车之距的上海。我是没办法赶去亲自给她过生日,没办法吃上她的蛋糕了。虽然她听不见我现在的节目,可在寒风中,我还是要大声地对她说一句:生日快乐。我想念你。
……

那天的节目,整整30分钟,全是关于我和她的这些往事。节目里放的,也都是她最爱的歌:《她沿着沙滩的边缘走》,《爱的代价》,《习惯自己》……
第二天,我把节目刻录成CD,作为迟到的生日礼物,给她寄去。
迷蒙寒冷的十二月。我忽然相信:小小的邮票锯齿会咬啮住我们的这段感情。并且,愈发的磨合。
后来,她拼命地打我电话,拼命地给我写信,告诉她的感动……
长久以来,在我心中,她就好像我和上海的一个纽带。那座我曾经为之魂牵梦绕的城市,她先我一步到达,再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上海的小资只是表象,拼搏残忍才是实质。还叮嘱我,将来真若去到那里,定要摈弃感动和柔软。要不,会伤的很深。

谢绝转载

(三)
寒假刚一放,我就去上海找她。
早前和她联系过的。于是,她就守在地铁站口,等着接我。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我们相见。微笑。拥抱。
我等她下课。然后,我们同撑一把伞。她带我看复旦,和我一起在同济的操场上奔跑。晚上,两个人挤在一个被筒里,互相搓脚取暖。自然而然地用她寝室里挂在宽带上的电脑,在线听张艺,听《都市夜归人》。听到张艺咯咯地笑,我们的心,也开放出巨大的笑容。听张艺幽幽地说故事,淡淡地读信。隔着几千公里啊,可是却那么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地感受着。感受着节目里张艺所有的细微心情。多么幸福的事情。再后来几天,我们一起喝酒,彻夜聊天。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话。琐碎的,关于无疾而终的爱恋。也许是太久没见了,如此的想念。
密林一般的青春,终于在经过了重重迷雾后,被我们钻了出来。我给她带去的果子,呆在时间里变软了。然后腐坏。看到果子自己吃自己,我们还是开心。距离和物质,在感情的面前,不堪一击。

越是离的近,越是隔的远。有时候,真的相信这样的话。
当年,我们曾经那么近在咫尺,却从没象现在这般好过。或许,因为我们都大了,更能成熟地去体恤彼此的心。而我,或许改变更多。不再象从前那么自卑。听着张艺,做着我自己的广播,在别人的肯定和赞许中,我自信了。于是能够不再仰望,而只是平视她。现在的我们,成了彼此最好的听众,最温暖的依靠。

她带我去华亭路淘旧货,带我在深夜穿行这座陌生城市。灯火明明灭灭。我们都不说话,我们就那样听着彼此忽深忽浅的脚步,听着彼此忽深忽浅的喘息。那一刻,我们终于恍然:原来,兜兜转转这么久,我们的根,其实一直还在南京。一直还停留在一个女子暗夜的声音中。

(四)
好了,人差不多都走没了。现在,广播台偌大的地方,就剩我一人。
还有些话。是非说不可的。要继续说完它们。
换了首垫乐。张艺正在用的。

我喜欢在台里的感觉。一个人,或者,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偶尔,会有昏暗的灯光滚进小小直播间的每个角落。当然,此刻是没有的。天还亮着。
昨天,台里节目本学期的第二次评选。还好,分数排第四——在总共十四档节目中。我笑了。眉宇绽放。
很好,完满的收梢。

刚进台时,专职是编辑。可是因为我的不安分,做了DJ。半年多的时间,我体验了在话筒前絮叨自己心情的真实。其间的起起落落,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也因为这难得的双重身份,我经历了比其他人更为丰富的成长。
都市夜归人五年了。而我真正听,大概也就三年左右时间。你看,我自己的节目,不过才几个月大,要说再见,都还是忍不住泪水,哭的唏哩哗啦。真不知道张艺你,如果要到非离开不可的时候,你又会怎样去和它告别?听的时间不很长,可是,它是我两年来做广播的蓝本,是我最爱最爱的节目。
这两年,一直被我看作是一段异程,一段出轨的异程。我想,我将来一定还是做不了这行的。所以,在说完这些后,在虔诚地向我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说再见后,我会离开。默默的。然后,再次地汇入声色洪流,去走那条属于我的路。

我不知道说话是不是缓解压力的最好的一种方式。但我始终将说话看作我最爱的一种方式。因为它能帮助我释放一些什么,和理解一些什么。不会让我象莉香那样,背负着太多自己的,还有别人的包袱,沉重行走。
互相补给着,互相补给着。总有些河流到海里去。总有些河从海里流出来,河奔跑,以便海安静着。
互相补给着,互相补给着。总有些话流到心里去。总有些话从心里流出来,我说话,以便心安静着。
这是我和广播亲密相伴的两年来,最深的领悟。

STOP。
急急地推上音乐,把头埋在掌心。身体止不住地抽搐。许久,再次打开话筒,还是哽咽。窗外,是模糊的回声,紧挨着我的说话,不过相隔半秒。刚才的心境,在回环中再次上演。

你看。我又坐回了话筒前,一个人,淡淡地对自己说话。
这些,那些。从前。现在。
不过不会再刻录了。
这些话是不用刻进CD里的。因为,它们早已经埋在我心里。


(五)
一个人的DJ。
我是我自己的DJ。
我说最真的话,说给自己听。

多好,我用自己最爱的节目,用最欣赏的方式,去完满地道别了我一个人的DJ生涯。
这样一段和自己说话的日子,是大学四年里最好的时光,永远永远的,在我心里不断REPLAY着。

(写成于2003,夏)





PS:后记
《一个人的DJ》——这大概是demo和memo风格结合最完美的一篇文章了,也是于我四年大学生涯而言,最具意义最具分量的一篇文章。
写成于200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在广播台办公室的那台电脑上,存放在叫我名字的一个文件夹里。
虽然,现在回头再看,它是那么的不成熟,语句零碎,结构松散,豪不流畅,但其间的那份感情,是绝对真实的,也是我最为珍惜的。我很高兴,也有点暗自庆幸,当时自己没有偷懒,而选择了及时记录,否则,以当下的状态,如何去找回彼时的心情?

差不多又三年过去了,很多转变,却是突如其来。 
对上海,已经不再向往。而北京,才是心中圣地。
都市夜归人也结束了,结束于她七岁不到的时候,因为要配合音乐台的大改版。
至于张艺,对她没有喜欢,更没有迷恋了。我只是有点失望。在公车上偶尔听到她的《夜动听》,我不忍回想前后两个节目的巨大差距,不忍去想,她怎么甘心放弃理想放弃追求,去做这么没有灵魂的一档节目?顺带的,我讨厌联通,倒不是因为我自己用的是移动,而是我一直觉得,就是联通炫卡把张艺和都市给毁掉了,深夜的安静节目,被冠名“炫卡”,这么不靠谱的事情,完全就是自己糟蹋自己嘛!商业要和艺术结合,总得先考虑一下是不是搭调吧!决策失败,或者就是想钱想疯了。于是,心中那个不食烟火清新寡欲的形象,也一并遭弃。        
尽管想着北京,想着其他一些地方,但我对上海,还是有几分牵挂在的,因为要好的朋友生活学习在那;因为实习的那个暑假,我曾遇见了许多善良的给我无私帮助的人们,所以,尽管身边一直充斥着上海太物质太空洞豪无文化底蕴的论调,但我还是要说,我觉得上海挺好,挺温暖的,有它的人情味在。

七月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因为第二天早上就要随大部队开驻Z城了。突然,收到L的短信:看你过去的文字《一个人的DJ》,让我完成生命中暗转的那个人应该是你,就像你的那个朋友一样。
看着这句话,当时就心里一震——原来,竟然有人这样珍惜着你的字,珍惜着你这个人。
这条短信,我一直都不舍得删,一直存在手机里。时间显示是:2005年7月3日,22点42分。号码显示是一串数字(L号码已换)。可是,那也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串数字组合。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对我,对清扬,对L来说意义也很大。记得两年前的暑假,文章刚写好,我当时人在无锡给小朋友们上课,也是L在夜晚发来短信,说看这篇文章看到泪流满面。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文字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传情效用上了。

上一篇:旧作05

下一篇:小S的风之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