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0 00:05:55幻羽

*禪宗語錄* +*禪宗公案*

                   

                                                                                                       *禪宗語錄*    

                                                                                           來源:中國佛教網

禪宗語錄是禪宗祖師說法開示弟子的記錄書。禪門高僧平日說法開示弟子,多以通常俗語直說禪法宗旨,由其侍者或者參隨弟子加以記錄,然後編輯成冊,就成為語錄。舉凡師徒傳法心要、參悟驗證、方便施化,諸方學士參學所得,並互相問答、詰難、辯論、參究等內容,都屬於禪宗語錄。語錄的特點是口語化,通俗化,以白話形式出現。 

禪宗語錄最早來自《六祖壇經》。該經《疑問品》、《坐禪品》、《機緣品》等品目中,收錄了禪宗六祖惠能禪師與四眾弟子之間問對、勘驗及得法因緣。比如《六祖壇經·機緣品》中有一則永嘉玄覺禪師求法的語錄:

永嘉玄覺初參惠能禪師,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平?」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自六祖惠能之後,禪宗語錄日益發展,逐漸演變成禪門的一種專門文體。唐代禪宗語錄並不多,每種語錄都記錄一位禪師的言談。高僧類的有《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和《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收集道一、懷海一生的主要法語。《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為黃檗希運於宛陵時上堂說法的內容。 

宋代是禪宗語錄發展的鼎盛期,出現了形式各異的語錄。當時比較有聲望的禪師都有弟子為其編輯的語錄,而且還出現了諸多禪師的語錄集。賾藏主集的《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就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語錄。書中廣采南嶽懷讓以下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凈、佛眼、東山等四十餘家唐宋禪師語錄。此後又有師明集《續古尊宿語錄》六卷,收錄上起南嶽懷讓直至隱山璨等共七十餘人語錄。 

除了這些綜合類的禪師語錄之外,宋代還出現了「拈古」「頌古」「評唱」「擊節」等新的語錄體裁。拈古、頌古主要輯錄禪師的公案附以議論,評唱、擊節則是對拈古、頌古的再評述。宋代的拈古、頌古以天童正覺、雪竇重顯、投子義青、丹霞子淳等四位禪師的最有名:評唱則有圓悟克勤的《碧岩錄》十卷,擊節有克勤所撰的《擊節錄》二卷等。     

元代禪宗評唱體語錄也流傳較廣。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萬松行秀評唱的《從容庵錄》六卷、《請益錄》二卷和從倫評唱的《空谷集》、《虛堂集》各六卷。明代語錄,大多是輯錄當時禪師的言行,或者對前代語錄的重新編輯整理。明代語錄雖然數量很多,但並沒有新意。清代禪宗語錄漸漸趨於衰落。 

禪宗語錄又細分為廣錄、語要、別集、通集等。將祖師法語作詳細之記錄,稱為廣錄,如《馬祖道一禪師廣錄》、《雲門匡真禪師廣錄》等;僅記錄重要部分者,稱為語要,如《百丈懷海禪師語要》;又僅集一人之法語者,稱為別集;集多人之法語者,則稱通集。  

                                            

                                                                                                            *禪宗公案* 

                                                                                              來源:中國佛教網   

禪宗公案的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後來為禪門所採用,是指將歷代禪門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南,天長日久成為一種思考對象,或修行坐禪者之座右銘。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之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作為後代依憑之法式,故稱公案。從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門之正令,以判迷悟者類之,故彼擬名公案。

通俗地說,公案就是對禪宗祖師言行範例所做的總結和歸納。對於公案定義,圓悟禪師在《碧岩錄》第九十八則評曰:「古人事不獲己,對權垂示,後人喚作公案。」蓮池大師《正訛集》亦云:「公案者,公府之案牘也,所以割斷是非。而諸祖問答機緣,亦只為割斷生死,故以名之。」自此,禪宗行人就把禪宗祖師的言行視為公案,也就是把禪師的言行視為判定是非,衡量迷悟的標準,以此來印證禪宗學徒對禪的宗旨是否予以領悟。   

 禪宗公案的內容很廣,凡禪宗祖師「拈弄」或「評唱」的因緣或「上堂」、「小參」所作垂示的話頭,後人都稱之為「公案」。師徒之間的機鋒、現存祖師的語錄,或偈頌,也都屬公案範疇。 

禪宗公案在唐代開始流行,至宋代達到鼎盛。《碧岩錄》三教老人序說:「嘗謂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其來尚矣。」 

在禪宗師徒機語問答中,形成了許多固定的問答句式。禪宗學徒將這些機緣問答之語記錄下來,匯集在一起,作為參禪者的指示。天長日久,這些語錄便成為禪宗學徒思考研究的對象或坐禪的座右銘,並作為後代禪者依憑的範式,後人於是將此稱為「公案」。運用「公案」一詞最早的是唐末僧人黃檗希運禪師。他在《傳心法要》中說「既是大丈夫,應看個公案!」至五代宋初,「公案」則被大量運用於禪僧的參禪活動之中。 

禪宗的公案數量很多,禪門公案總數約有一千七百多則,其中最常用的也有五百多則。如《房山夜話》上曰:「且如禪宗門下,自二祖安心、三祖懺罪、南嶽磨磚、青原垂足,至若擎叉、逑棍、用棒、使喝,及1700則機緣,莫不八字打開,兩手分付。」     

在禪門中經常使用作為啟發弟子悟性的也只有五百多則。其餘則大多比較冷僻或重複,或缺乏參究價值而不為所用。通常而言,公案不可以邏輯推理或一般常識來解釋,因為禪宗之精神,超越任何言語之表,超越一切思量分別。所以,師家經常使用公案,利用公案的非邏輯性特徵來觸發學人,以使之體證真性。 

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公案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一是用作禪悟之工具,即修禪者可以在眾多的公案中隨選一則進行參究,通過此則公案的參究以達到覺悟的目的;二是用作考驗之方法,即用祖師的公案對自己的修行進行考驗:三是作究竟的指點,即師家不用邏輯性的語言,而是用公案對弟子進行指點教化;四是用作權威之法范,即師家可以用公案對弟子的覺悟進行印證;五是用作印證的弟子悟道的符信。 

公案多記載在禪宗祖師的語錄之中。禪宗最初只有獨家語錄,即某一個禪師的個人語錄,其後,語錄之書日多,遂編選匯集為公案之書,其中以《碧岩錄》、《從容錄》、《無門關》、《正法眼藏》、《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人天眼目》、《指月錄》、《續指月錄》等最為著名。   

 此外,公案中大多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稱為「話頭」。如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答:「無!」此一對話即一則公案,而「無」字即是話頭。參禪時,在公案之話頭下功夫,稱為「參話頭」。

參話頭的做法,是以溈山靈佑門下的香岩智閒為最早。香岩在溈山門下時,溈山說:「將汝學得者一概不談,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為了這一話頭,香岩苦參數年,始由大疑深疑而覺悟。至大慧宗杲之後,參話頭的風氣更為盛行。一般之所參,多為「趙州狗子」一則公案之話頭。 

師家以言語示予學人之公案,稱為「話頭公案」。但公案並不局限於話頭公案,有時師徒之間的行為亦可構成一則公案。如「南泉斬貓」即是,南泉普願(748—834)一日見兩堂僧人爭一隻貓,遂即將貓提起,說「道得即不斬。」眾人無言以對,南泉將貓斬為兩段。後遇到弟子趙州從諗(778—897),以此事相說,趙州便脫下草鞋,戴到頭上。這就是一則以行動構成的公案。 

與此相似的還有「磨磚作鏡」公案:

馬祖道一禪師當年在南嶽傳法,常獨處一室坐禪,不接待來訪者。一天,南嶽懷讓禪師弄了塊磚到他庵外磨了起來。磨了半天,馬祖才問道:「你磨磚作什麼?」懷讓禪師說:「磨作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懷讓便道:「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懷讓又說:「你若是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禪,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懷讓禪師以「磨磚作鏡」的動作告訴馬祖道一禪師,禪宗的修行在於自悟自心,並不拘泥於單純的坐禪形式。他想以此破除弟子對坐禪的執著,希望他能從觀照自心中明心見性。這也是這則公案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禪宗提倡以心傳心,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理論基礎上,倡導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主張。這個主張首先由六祖慧能明確提出,逐漸產生十分廣泛的影響。他們反對以邏輯性進行思維、語言活動,故往往通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或最一般的對話,互相之間進行佛法的激盪,智慧的啟發,以期由平凡小事,照見本有之佛性,得到覺悟。這樣一種修學方法,使得禪宗公案具有極大的非邏輯性,超越一般人的思維方式,不易為人所懂。禪宗公案一般均具有這些語言特徵。 

到了宋代以後,隨著公案的使用日漸廣泛,又出現了拈古、頌古、評唱等風尚。拈古即先舉出一段大事,言外參異。如雲門禪師說:「釋迦初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起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即是舉出釋迦初生一事,以震動人心,啟發學人。

頌古則是拈舉古事,然後再加以頌唱。如頌二祖侍初祖得悟云:「九年面壁待當機,立雪齊腰未展眉,恭敬願安心地決,覓心無得始無疑。」宋代以後頌古之風極盛,尤以雪竇重顯、天童正覺等人為最。評唱則是在頌古的基礎上,再加唱頌,其中以圓悟克勤、萬松行秀等人為最。以上拈古、頌古、評唱是在公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宋代以後禪宗諸家參究的主要法門。 

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而從唐代始,禪門各宗就傳誦著許多祖師言行和內省經驗,後來陸續記載在各類語錄和燈錄中。如風幡、立雪、柏樹子、西來意、拈花微笑、當頭棒喝等公案,均膾炙人口。「公案」被視為禪門傳法的「血脈」,祖師「直指」的法門。其作用在於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五分別智」。

「參公案」,即指參究「公案」中的禪宗歷代祖師大德的言行,從中悟出禪理。這種修行方式始於唐代,興盛於宋代。 

所謂「公案」,原本指古代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借用「公案」一詞,並引申為將歷代禪師的語錄作為學人參究的對象,以此判斷迷與悟,啟發智慧。     

初期的禪宗力主「內證」禪法,即自我「體認」和師生之間的相互「參究」。中晚唐至五代,除少量記述禪師的《語錄》外,很少有文字留下來。到了宋代,不僅《語錄》增多,記言形式的《傳燈錄》也隨之而出現,特別是彙編「公案」的「拈古」、「頌古」之風大興,後又在「拈古」、「頌古」基礎上,大加「評唱」、「著語」、「擊節」之類,註疏「公案」。使參公案的修行方式愈演愈烈。著名的公案結集有《碧岩錄》、《正法眼藏》、《無門關》、《擊節錄》、《從容錄》、《人天眼目》、《空谷集》等。

 據禪宗史籍稱,公案有1700則。這個數字是否確實,姑且不去管它。不過通常使用的頂多在500則左右,況多有重複,為禪門經常參的公案就少得多了。一般以參慧能、南嶽、青原、馬祖、百丈、南泉、趙州、黃檗、臨濟、溈山、仰山、洞山、雲門、黃龍等禪師的公案為主。     

禪門公案包括些什麼內容呢?簡要地說有: 

1.記述歷代禪師的軼事,也包括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等菩薩、西天二十八祖等有關禪的故事; 

2.記載歷代禪師的語錄,如說法時的示眾語、參究時的禪機酬答、偈頌等;

3.歷代禪師的問題,即所謂「話頭」; 

4.闡述禪宗「五家七宗」的禪法宗風。 

 那麼,參公案起什麼作用呢?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1.作為禪門中學人參禪悟道的工具,要求活學活用; 

2.作為考驗學人的方法,測驗其悟性程度;  ​

3.作為禪師權威宗風,通過「殺」(即迅速截斷學人的妄想迷執)、「潔」(即復活、開啟學人的悟性)之機,集中心力;  ​

4.作為學人是否開悟的印證,也就是真如本體(指絕對真實的心性本源)的客觀化; 

5.作為學人修禪的究竟(即對佛性領悟的程度)的指示,以便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