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2 13:25:45幻羽

☆禪宗的人間佛教☆ ~ *釋太虛*大師+ *純鋼琴輕音樂*

                        


                                                             ☆禪宗的人間佛教☆ ~ *太虛*

                                                                       民國22年12月8日,寫於武昌世苑


「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斯二語,堪能代表禪宗有出世之修養有入世之精神也。 禪宗於日常生活中,有主宰,不隨物轉,縱居聲色名利場中,不妨與世推移,混俗和光,能於淤泥而不染,可為塵 世中解脫人也。龐居士云﹕「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此偈道破了禪宗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簡易,極其明白,為禪宗特色也。

古語云﹕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云﹕「人之一心,萬理具備焉。」 禪宗可貴者,在紅塵浪裏,覓個不受惑的人,同時要覓個孤蜂頂上的漢
,此二人是一是異﹖從此再進一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古德謂﹕「披毛戴角入囗來,優缽羅華火裏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依此義,作禪宗的人間佛教。      


禪宗之由來 

佛教是人間的宗教,故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尤其是禪宗 ,觸境逢緣,無不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千峰寒色,雨滴岩花 ,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禪機。古德謂﹕「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就是目睹煙林,而談妙義﹔雲台寶綱,而盡 演圓音。翠紅鱗甲,普現色身三時,霞峰霧沚,同轉根本法輪。古德偈云﹕「土面灰頭不染塵,華街柳巷樂天真,金雞唱曉瓊樓夢,一樹華開浩劫春」。

昔日有一樓子和尚,因從街市過,經酒樓下,偶整襪帶少住,聞樓上人唱曲云﹕「你既無心我便休」,樓聞忽然大悟﹔從此號樓子和尚。偈云﹕ 「因過花街賣酒樓,忽聞語唱若離愁
利刀剪斷紅絲線,你若無心我也休。」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因為一切眾生,無始至今,為殺盜淫妄,愚癡貪瞋,迷卻自己,雖然 在迷,本性不失﹔如月在水,不曾失卻,只為攪沙搖濁,不見全月,致令泥底耕撈,轉攪轉失 ,一旦止卻撈耕,勿投沙土,勿搖勿攪,圓月本在。

諸佛出世,教導眾生,止卻塵勞,而登壽域,故釋迦世尊於臘月八日,明星出時,忽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今教離妄想,如我無異。」頑石禪師偈云﹕「夜半明星出現時,分明喪盡目前機 ﹔若言總具如來相,也是空拳誑小兒。」智論云﹕「諸佛斷 法愛,亦不立文字,亦不莊嚴語﹖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故始從鹿苑,終至鶴林,於其中間,未曾說一字。及至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億眾,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摩訶迦葉,稱為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者,乃為人間佛教之源泉也。      


禪宗之人間初機教化 

初心人學佛,須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持五戒十善等教。但依金口聖言,莫順庸流妄說。常念柔和善順,不得我慢貢高。以慈心相向,不得惡語傷人。見賓客,須欣然迎 接﹔逢尊長,須肅恭迴避。慎勿見色聞聲,流蕩邪心。智徹禪師云「初機入道,四眾安頓手腳處,須講究根本、始末 、來源、去就。何為根本﹖以五戒是為根本。何為始末﹖以長久不戀心是為始末。何為來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為來源 。何為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處是為去就。學人既要明此一件大事,來源去就,必須堅持五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馳,心無散亂,動靜閒忙,純一正念,方與工夫上稍有相應分。前云四眾者﹕先舉在家二種,首以孝順父母,敬重內外六親眷 屬,坊巷鄰里,當知尊卑貴賤,謙讓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順父母之情也。此孝順二事,世人以為常語,不知其理,甚優甚廣。

略言孝者,四事供給,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敬愛侍養,是為孝也。順者,順父母之顏色,順父母在理 之所欲,凡有所為,不違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順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動心,此是世間孝敬善道,天倫之理, 何異常乎﹖更能持齋奉戒,念佛參禪,欲求大乘,了脫生死 ,此是出世間大孝大善也。四恩普報三有均資何一生父母而不報乎﹖」 又五戒者,止殺為首,五常以仁為首,故不殺可謂仁。 仁者,慈也、忍也、博愛也。好生惡殺,故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遠庖廚」,此是仁之戒也。 不盜,義也。義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 當行則行之﹔合用之物,當取則取之。非義而不行,不義而不取,故君子見得思義,夫子之時,路不拾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雲。」此是義之戒也。

不邪淫,禮也。禮者,中也、履也、大體也。家語云﹕ 「昔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人嫠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 嫠婦趨室而託焉,魯人閉戶而不納,嫠婦自誦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 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納也。』婦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 ,未有似於此者。』」所謂焉有邪淫之事﹖此是禮之戒也。  不飲酒,智也。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智與日者 。若人有智,如天之有日,智不安日,故曰為智。智日昇空 ,無幽不燭,是以飲酒昏亂真性,則智慧之心不明矣﹗浮雲翳空,則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經云﹕「飲酒者犯三十六種失功德事」,故書中酒誥制戒亦嚴,義和酖湎於酒辱身敗德, 故禹惡旨酒好聞善言。

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葷酒,自云﹕「不飲酒無昏迷障」。孔子曰﹕「不為酒困」。皆謂酒能昏智亂性,眾聖皆止,此是智之戒也。 不妄語,信也。信者,誠也、實也、真重也。昔有二賢士,即范張也。千里之途,半年之約,范約九月十五日至謁 ,張具雞黍而待之,時至人來,誠信君子,故無妄也,此是信之戒也。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順天理而行,守死善終之道,稍有其過,則喪身敗德,無善道稱之揚名於後世矣﹗何況佛教中四眾,念佛參禪,欲求無上妙道,又是出世間大善大因緣,永脫輪迴,到涅槃岸,得大安樂,而不遵此人間佛教之根本五戒,欲脫輪迴到涅槃岸者,不可得也。      


禪宗之人間佛教工夫 

又參禪者,必身心寂靜,專參一話頭,或參念佛是誰。 或參父母未生以前誰是本來面目。專精一心,久之自有悟入。趙州云﹕「三十年不雜用心,除著 衣吃飯是雜用心。」又云﹕「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現時有一般口頭誑禪,五戒不持, 禪非真參,逢人指手畫腳。胡說亂道,說他已證幾地,已得甚麼。此等誑妄,皆是魔外住世,斷人善根種子,切勿信順 ,必須依諸佛聖教,祖師言論,相合不逆,方可信也。古德 云﹕「切莫信道不須參,古聖孜孜為指南」。黃檗云﹕「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蠅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工夫自然有進步也。今摘錄參禪入門於下,以便參禪用工借鏡也。   

佛法工夫,第一要立堅志。蓋志者氣之帥也。人若立 有堅志,如統軍百萬,威神八面,天日可貴,何事不成乎﹖凡畏難者,志不堅也。因循者,志不堅也。立 志若堅,反難為易。今於佛法工夫也,亦是如此。志 堅則事成。俗諺云﹕「男子無志,純鐵無鋼﹔女子無 志,爛草無穰」。中峰歌云﹕「也無難,也無易,只 貴男兒有真志。」佛法工夫,此志,尤為最要﹗ 

佛法工夫,全在於覺,要知佛法一念覺,即一念佛﹔ 一念不覺,即一念凡夫。蓋因覺即是佛,佛即是覺, 佛與凡夫,只在覺與不覺而已。  佛法工夫,有一句妙訣,只有四字曰﹕「堅持正覺」。要知信力日堅,謂堅固而不更變也 。念力日持,謂持執而不厭久也。正覺者,圓明普照 ,不偏不虧也,人能發此正覺本性自然顯露,一切妄 心,不待驅除而自降伏。譬如日光一照,黑暗盡明矣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 妙法,惟在於此。譬如知是做夢,則不昏迷矣
佛法 工夫,立志要堅,又要有恒。若不有恒,多至半途而廢,或少有得而自止,是皆自棄,深可惜也﹗   佛法工夫,最怕間斷。若勤工一月,已臻上乘,只須間斷十日五日,彼上乘者,不知何在﹖更不得援前月之勤以自恃﹗ 

 佛法工夫,全要自參自悟,即至親厚之父子師友,俱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藝,可以傳授得的。譬如他 人吃飯,只是他腹飽,己腹仍定飢餓。慧思大師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自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此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也。   佛法工夫,要清早起,乃天地清爽之氣,最堪取卻, 不在乎五更眠,三更起,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佛法工夫,要知塵世有許多惡境,如生老病死,憂愁 困苦,名纏利鎖,驚風駭浪,即或小有喜悅者,亦是 空花不實,暫時不久,需要看得透徹,纔知佛法是救 我出離苦海之事方欣欣樂為也。 

佛法工夫,最怕說閒話,管閒事,要知閒話閒事,俱令人心散神飛,無益有損﹔且將好光陰虛度,真為可 惜﹗   佛法工夫,若是用功多時,未免疲倦。也要行步走走 閒散閒散熙養精神,俟有精神,再去用功,自然明覺 。精進苦呆,呆下苦工,不獨性昏不靈,而體弱之人,疾病生焉﹔疾病生而工夫歇,豈不欲速反遲﹖佛法工夫,一日要見一日的精進,勿謂今日不學而有 來日,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 呼老矣,誰之愆歟﹖﹗ 

 佛法工夫,雖不可停緩,亦不可過於急遽,譬如善走 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則氣力有餘 ,而筋骨不疲。若倚恃著氣力強健,走過百里之外, 自然疾趨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行矣﹗做工夫 人,往往生出病來,皆由如此。   佛法工夫,如身體困倦,可將兩肩前後上下用力扭轉 數十遍,則週身血脈流通,精神爽快,不生諸病,此修養家轆轆雙關法也。   佛法工夫,日間精進,不可懈惰,不必言矣﹗凡每晚 用工只可更餘,不必過久,人若過子夜不睡,則血不 歸肝,他日病由此致,又有一種人,能煉魔不臥,殊 不知佛法工夫豈在於睡不睡耶﹖ 

佛法工夫,行住坐臥,俱可用工﹔或坐多時,亦可行動。或行多時,何妨再坐,不專於坐也。有學長坐不臥者,六祖曉之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 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此明透坐臥之機矣﹗ 佛法工夫,最要發一個破生死的堅硬心,看破世界身心,都是假緣無實。若不發明本具底大事,則生死心 不破,則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佛法工夫,要把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將血肉身心, 如死去一般,只要究明底這一念字現前。這一念子, 如倚天長劍,若觸其鋒者了不可得,如淘滯磨鈍,則劍去久矣﹗ 

佛法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令人困於枯寂而不覺,要知動境人喜厭離,靜境人多歡喜,良以世人一向在喧 鬧場中,一與靜境相應,如食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 ,自然貪著,而不自知也。需要急急識破
﹗  外道教令身心斷滅,化為枯木寒灰,亦從靜境而入。若歲久月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隨於無知,即與枯木寒灰 何異﹖工夫處於靜境,只要發明衣線下一段大事,不 必在靜境,始得於大事中求其靜相,了不可得,纔為得也。  佛法工夫,全要定慧,要知定與慧,如同表裡,是二 非二,缺離不得。人要明心見性,成佛成祖,只在定慧上用工。知得定慧之妙,則易如反掌﹔不知定慧之 妙,則難若登天,難易俱在自己之能幹也。

佛法工夫,最要緊的是一個切字,如用心切,則懈怠不生。若能在切字上體貼,不愁生死心不破,不愁不 到佛祖地位。捨此切字,別求佛法,皆是癡狂外道矣 ﹗   佛法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擔子,放亦不下﹔如覓要堅的失物相似,若覓不著,誓不休。其心中但不可 生執、生著、生計﹔執成病,著成魔,計成外。果得 一心一意,如覓失物相似,則三種渾然沒交涉,所謂生心動念,即乖法體也。  佛法工夫,不可沾著世法,佛法中尚不可沾一點,何況世法﹖若真正話頭現前,履冰不見寒,蹈火不見熱 ,荊棘林中,橫身直過,不見有掛礙,始可在世法中 ,橫行直撞,不然,盡被境緣轉將去,欲得工夫成一 片,任多年,也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尋文逐句,記言記語,不但無益,且 與工夫作障礙,把真實工夫,反成緣慮。   佛法工夫,最怕思維,做詩做偈做文賦等。詩偈成則 名詩人,文賦工則稱文人,與參禪總沒交涉。   佛法工夫,凡遇著順逆境緣動人念處,便當覺破,提 起話頭,不隨境緣轉,纔得有成,或云﹕不打緊,這 三個字,是誤人學者,不可不審也。  佛法工夫,凡於世上一切事物,可愛可憎可喜可悲的 種種情思,俱皆丟失,惟存我的正覺,不顧其餘。又要做一個沒用的人,任他來恥笑我,我也只是個不知不理,我只照管我自己的正覺,時刻 莫懈。   

佛法工夫,做的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 。如人不識路,便好尋路,不可說尋不著路,便罷了,如尋著路的,貴在行,直至到家乃可,不可在路上 站著不行,終無到家的日子。  佛法工夫,不怕錯,只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成祖的根基,出生死的要路, 破魔網的利器也。釋迦佛於外道法,一一證過,只是不坐在窠臼裏,將知非便捨四個字,從凡夫直到佛位 ,此意豈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處,只消一個 知非便捨,便做得一個淨白的好人。若抱定錯處為是 ,不肯知非,縱有活佛現前,救他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
 合眼,坐在鬼窟裏作 活計。昔人謂黑山下坐,死水裏浸,濟得甚麼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纔是得力處。一句話頭,頓在眉 睫上,行裏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裏,只要明一 句話頭落處,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 得個省力,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佛法工夫,最怕認識神為佛事﹔或揚眉瞬目,搖頭轉 腦,將謂有多少奇特。若把識神當事,入外道無疑,真是走錯了路,甚為可惜﹗ 

 佛法工夫,只在一則公案上用心,不可在一切公案上解會,能解得,終是解會,非悟也。法華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  圓覺經云﹕「以思維心測 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得。 」洞山云﹕「擬將心意學禪宗,大似西行卻向東。」 大凡學鑿公案者,須皮下有血,識慚愧始得。 佛法工夫,最怕落空,話頭現前,那得空去,只此怕落空的,便空不去,何況說話現前耶﹖此是參學之初機最為切要者也。      


禪宗的人間生死觀 

世人之志,不出飲食男女,富貴功名,為人生所達之究竟也。然而人生數十寒暑,就是功名富貴,也不過石火光中 ,爭長競短﹔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豈知狐眠敗砌,兔走荒台,盡是當年歌舞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 場。忽爾物壞境遷,眾苦縈纏,逼迫而來,前路茫茫,未知 何往﹖從茲始知悔過,臨渴掘井何為﹖自恨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臨行揮霍,怕怖愴惶﹔穀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者先索,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 。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感傷歎訝,哀哉切心。古德云﹕「鴻飛天外跡留沙 ,人去黃泉名在家。」又云﹕「悉得百華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永嘉云﹕「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步。 」

法華經云﹕「汝等莫得樂居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被所燒。」此皆世人之生死也。 若是悟道之士,臨命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 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靈不來,死時性靈勿往,湛然圓寂,心境一如,若能如是,直下承當,不為三世所拘繫, 便是出世人也。千萬不可有一分毫趨向,若見善相,謂佛來迎,種種現前,亦不歡喜﹔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怖畏 。但自觀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古德云﹕「作有義事, 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散亂心。散心隨情轉,臨終被業牽 ﹔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又寶覺禪師作生日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若能如是觀者,則真悟道之人矣﹗


禪宗的人間唯心觀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此語為禪宗之家常便飯也。其實佛說一藏教,不過說破一個心字,所謂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華嚴經云﹕「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萬法是一心,一心是萬法,山河大地則是我心,我心則是山河大地。」又云﹕「心如巧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斯明一心生萬法之所由也。昔灃州龍潭崇信禪師,作餅為業, 禮天皇和尚。皇云﹕「汝執侍,以後為汝說心要法門。」凡經一歲。師云﹕「來時和尚許說心要法門,至今未蒙指示﹖」皇曰﹕「吾為汝說來久矣。」師云﹕「何處是和尚為某甲說﹖」皇云﹕「汝若不審,吾則合掌,我若坐時,汝則侍立 ,汝擎茶來,吾為汝受。」師良久皇曰﹕「見則便見,擬思 即差。」師乃大悟。禪宗以法法是心,塵塵合道,著衣持缽去,橫參豎參去,皆吾自心之作用也。永明心賦開首一句就說明一心字曰﹕「大開真俗之本,獨標天地之先,常為諸佛之師,能含眾妙﹔恒作群賢之母,可謂幽玄。」未有天地以前,迨有今日﹖皆是唯心之所變現,離心以外,更無別法。

古德云
「心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 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但三界熱惱,猶如火宅,甘心忍受,若免輪迴,非佛不成。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 如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各歸本位﹔一物長靈,蓋 天蓋地。然而今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拊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 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而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鍊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過午不食,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釋尊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是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佛, 只要明此心的人,現在諸聖,亦是要修此心的人,未來諸聖 ,亦復如是。

古時有一位異見王問婆羅尊者曰﹕ 「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而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 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 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又有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即汝是」。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所以古德一言之下,心地開通﹔ 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此方不負平生參學之志願也。其或 心地不開,性天不朗,各各緊把繩頭,依據畫描兒,驀直做去,勿若再逢親友,指示前因,一念相當,萬念消得。恁麼時三塗苦趣,同證菩提﹔四重深恩,一時酬畢。到此方知佛 法之妙﹗     


禪宗的人間唯物觀 

佛法中不壞假名而說真實,無一法而非佛法,無一事而非佛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乃至宇宙間森羅萬象,陳列其中,如晃煌天中,金烏玉兔,金龍飛空,閃雲光明,高聳雲表,巍巍山岳,洋洋大海,彩云靉靆,乃至鳥語花香,皆吾人主觀現象之寫真﹔真空中之假相也。 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者,於諸物 境上參求焉。茲於古時善知識,末後示現,倒單立化,坐脫吉祥,接物利生,莫不於人間事物中識取﹔遊戲三昧,現希有事,皆物質上之變現也。然則世界壞時,天龍福盡,劫火 洞然,於是諸變化中有不變者在耳。

古德云﹕「劫火洞然無一物,青山依舊白雲中。」又佛藏經云﹕「於無名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蛟腳為梯,登至梵天宮殿。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 懸須彌山,以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 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希有﹗」又云﹕「奇哉世尊 ﹗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故云說法是大神變,無中說有 ,有中說無,豈非神變耶﹖又肇法師物不遷論云﹕ 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也。余則不然,何者﹖放光云﹕「法無去來,無動轉者」,此語為法本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也。中觀云﹕「觀彼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

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 所見未嘗有異同焉。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 往,往物即可來,今物何所往也﹖昔不從今以至者,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 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岳而常 靜,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又謂若動而靜,似去而留,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閒人之常想﹔稱往不必往,釋 人之所謂往耳。豈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

又云﹕ 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而徵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又謂﹕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 無古,以知古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今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也﹖案上之說,可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為唯物 觀之實證也。 又古時大德在於日常生活中,而求實證者,謂諸法皆同一味,各住本位,所謂「蜜齊海內之甜,火均天下之熱﹕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熱盡囊中之火皆熱。」此明諸法 之體一如也。又以反正法而說唯物義,如新豐和尚云﹕「井底縫塵生 ,高山起波浪,石女生得兒,龜毛長數丈﹔欲學菩提,應須看此樣。」若會得此義,於佛教之義理,豁然無礙,唯心歟 ﹖唯物歟﹖皆是佛教遍滿人間也。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大約在二千餘年前傳入中國,到隋唐時期達到鼎盛,那時,高僧輩出,各家爭勝,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三論宗、密宗、律宗、淨土宗、禪宗等佛教宗派。特别是惠能創立的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說,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使佛教的傳播更爲廣泛,更爲深入。宋代以降,佛教雖不絕如縷,但總體上呈衰微之勢,除禪宗、淨土宗外,其他宗派均一蹶不振,每況愈下,不過,經數百年的傳播,佛教已滲透入中國社會各階層,無論是帝王學士,還是農商工兵,其中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信仰佛教,而佛法與儒、道思想一起,對於中國人的心理性格和生活習俗的形成和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清末,佛門戒律松弛,義學荒廢,修持懈怠,頹敗之象有增無減,其時的佛教,山林氣息濃重,教徒隱遁潛修,與社會嚴重疏離,加之屢屢遭受“廟產興學”風潮的沖擊,佛教的前景更爲渺茫。要擺脱困境,挽救危機,重振昔日的雄風,中國佛教非革新不可。

從僧界而言,太虛法師(1889-1947)是公開樹起佛教革新旗幟的高僧大德。他深切地感受到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和優勝劣汰的危機,佛教如不革新必遭新時代淘汰的命運。1913年,在寄禪和尚追悼會上,年輕的太虛即提出佛教三種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而震動了整個佛教界。自此,太虛牢牢把握佛教如何適應變化了的時代思潮的關鍵問題,百摺不撓地開展佛教革新運動。他提出,以中國二千年來傳演流變的佛法爲根據,在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要上去吸收采擇各時代各方域佛教的特長,以成爲複興中國新佛教。太虛所說的“中國新佛教”,即是他提出並爲之奮鬥了近半個世紀的“人間佛教”。他要革除傳統佛教中的鬼神迷信,使佛教切近人生,切近現實,爲人類生活服務,發揮救心、救世的作用。盡管太虛倡導的佛教革新運動沒有完全取得成功,但是他關於建設人間佛教的思想則提出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影響至今。 

太虛法師逝世距今已有70年。70年來,中國佛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當人們考察這種變化時,往往不得不與六十年前太虛所倡導的佛教革新運動聯繫起來,去追溯這位佛教革新先驅在本世紀上半葉所走過的足蹟。

釋太虛(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俗名呂沛林,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浙江崇德縣(今桐鄉市),著名佛教臨濟宗禪師、哲學家,是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佛教後學們的崇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w-fUHbObs

                                                                                        *純鋼琴輕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