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13:21:51幻羽

【上 座 部 佛 教】

             File:Buddha in Sarnath Museum (Dhammajak Mutra).jpg

                                                                                          【上 座 部 佛 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थेरवाद,IAST:theravāda;梵語:स्थविरवाद sthaviravāda;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theravāda),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高棉族、寮國族及泰族聚居地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阿魯納恰爾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銅鍱部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傳承。

起源

佛教起源於印度,後來向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亞傳到中國漢地、西藏及蒙古,再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屬於北傳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在釋迦佛佛滅之後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上座耶舍比丘,往東方毗舍離城,見當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薩日向民眾求施金錢,此即「佛教毘舍離結集」。耶舍比丘認為此舉非法,遂向民眾宣說此為非法,卻令當地比丘大怒而趕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動員其他大德比丘前往東方,跋耆族比丘也動員,與西方比丘辯論戒律。結果有七百人集會,最後談判破裂,而上座部則宣傳東部比丘僧團對於戒律的十種看法是錯誤的(又稱「十事非法」)。而在這個事件後,相傳東方僧團也召集了一萬僧眾,自行集結出經典與戒律。由於他們人數眾多,後世因此稱他們為「大眾部」。這是佛教僧團分裂的開始,揭開了「部派佛教」時期的序幕。 

在阿育王時期,邀請目犍連(不是那位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首都華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長老,進行第三次結集,合誦三藏經典。在這次大會之後,阿育王又派遣僧侶四出傳教,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率領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被派前往僧伽羅國(又稱「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建立僧團,傳入三藏經典,僧伽羅國王室將王室的亭園捐出,建立寺院,讓僧團居住,稱為大寺。其後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前往斯里蘭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團,她並且將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時所在菩提樹的分枝,帶往斯里蘭卡,種植於大寺之中,這是斯里蘭卡佛教的開始。   

斯里蘭卡時期

傳入斯里蘭卡的佛教屬於上座部的一支,又稱分別說部,宏傳於印度西南部,與印度東部的大眾部、北部的可住子部和西北部的說一切有部並列為最早的四大派系,在教義上,傳承了上座部早期學說,與大眾部的差異不如後起上座部派系同大眾部的差異那樣大。因此傳入斯里蘭卡的分支,與其他二部都有相同點——律藏註釋稱摩哂陀以目犍連子帝須為和尚而出家,摩訶提婆為阿闍黎受十戒,以摩闡提為阿闍黎受具足戒,表明此時沒有不可調和的分歧。 

至西元前一世紀,因為斯里蘭卡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教典散失,由羅揭多與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寺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這是巴利文三藏最早的起源。南傳佛教稱此為第四次結集。在此同時,阿拔耶王(公元前44年~前17年)在無畏山修建了新的寺院,摩訶帝須率領大寺中的五百名僧侶前往住持,斯里蘭卡佛教於是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派兩支。後部份無畏山僧侶移往達古那山寺居住,以薩伽羅為領袖,另立一派,叫薩伽利耶派。至摩訶舍那王建立祗陀林寺,由薩伽羅派的古哄帝須住持,此派於是又被稱為祗陀林派,與無畏山派、大寺派並立為斯里蘭卡佛教的三大派系。這些僧侶以僧伽羅文寫作了許多的義疏,但是大部份都沒有流傳到後世。 

大寺派與無畏山派之間存在很嚴重的分歧,彼此爭鬥。在摩訶先那(公元334年~361年)時代,住在無畏山的來自南印的僧伽蜜多法師傳布吠多利耶(Vaitulya)學說,將大寺派僧人逐出首都9年,形成無畏山派獨盛的局面。法顯到達斯里蘭卡時,無畏山派的勢力仍然盛於大寺派。現代學者解讀玄奘《大唐西域記》稱無畏山派為「大乘上座部」。 

西元五世紀前後,北印度菩提伽耶的覺音到達僧伽羅國首都阿努拉達補拉,進入大寺學習三藏經典。他將僧伽羅文義疏譯成巴利文,並且以巴利文寫作了許多註釋。覺音所秉承的主要都是大寺派的觀點,他寫作的《清淨道論》,對於南傳佛教有很大的影響,而《善見律毗婆沙》也在南北朝的南齊時被漢譯傳 至中國。在這段時間中,大寺派僧人又寫作了《島史》,來記錄斯里蘭卡早期的佛教發展。《島史》及其後的《大史》是記錄斯里蘭卡及南傳佛教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獻之一。此後,大寺派僧人逐漸取得優勢。 

至巴辣甘波布(Parakkamabahu)王時,重新統一了斯里蘭卡。他受他的老師舍利弗(Saliputta)影響,認定無畏山派及祗陀林派是異端,加以整頓,獨尊大寺派。此後,斯里蘭卡只剩大寺派一支傳承。 

南傳佛教因其三藏及註釋使用巴利語,故又稱巴利佛教。也有人稱為南方佛教,因為這一系統的佛教,是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里蘭卡,再傳到東南亞,這些地區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屬部派來說,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團的,都可稱為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如盛行中國雲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File:Tipitakadhara Tipitakakovida Examinations, Mahapasana Guha Cave, Yangon.JPG

對外發展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已由孔雀王朝傳入現屬緬甸的孟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傳入,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自東漢開始有了由犍陀羅語或梵語譯成漢語的上座部佛經,最早為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較多,這些佛經特別是《人本欲生經》、《陰持入經》和《安般守意經》有著重要的影響,帶動了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部《阿含經》和五部廣律中的四部被先後翻譯成了漢語。南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翻譯了註釋斯里蘭卡上座部律藏的《善見律毘婆沙》,後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和曇摩崛多等人翻譯了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南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翻譯了優波底沙造的《解脫道論》,這本論著被認為是寫於西元二世紀前後,可能屬於分別說部無畏山派。到了隋唐時期後所有部派佛教在中國逐漸沉寂,法相宗文獻中稱楞伽島的上座部為赤銅鍱部,並記載了其特色性的「有分識」和「意根」的學說。 

另一方面,上座部佛教亦傳至南亞和東南亞地區。11世紀緬甸阿努律陀王朝征服孟族直通王國,放棄阿利僧派信仰並引入孟族僧侶所傳承的上座部佛教,其勢力使南傳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斯里蘭卡於12世紀Parakramabahu I國王在位於舉行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斯里蘭卡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返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傾向上座部佛教。14世紀中葉寮國國王法昂娶柬埔寨吳哥王的女兒為妻並引入上座部佛教,從而傳播遍布於整個湄公河流域。 

在西元1361年,斯里蘭卡僧王被暹羅(今泰國)素可泰王請至國內建立僧團,這是泰國佛教的開始。此時,緬甸、暹羅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斷進入斯里蘭卡,學習佛法,並重新受戒。他們回國之後,也根據他們所受的戒律,在他們國內建立僧團,稱為僧伽羅僧團。這些僧侶,將斯里蘭卡大寺派的佛教傳承,帶往東南亞各地,成為南傳佛教的開始。 

隨著南傳佛教的快速發展,斯里蘭卡因為國力衰弱,又受到外國勢力侵入,本土的佛教反而衰落了下去。至11世紀時,毘舍耶婆訶一世(公元1055年-1114年)曾經派使者至緬甸,請阿努律陀王派遣僧人至斯里蘭卡傳戒建立僧團,並為三大派建立很多寺院。其後波洛羅摩婆訶一世(公元1153年-1186年)使三大派重新團結一致。至18世紀,斯里蘭卡本土的佛教絕跡,教典散失,僧團、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羅,請求僧人至斯里蘭卡傳戒。暹羅國王於1753年派優波離等十名僧侶至斯里蘭卡授戒,並且將巴利文三藏重新攜至斯里蘭卡,這也是目前斯里蘭卡暹羅派僧團的開始。1802年,摩訶格羅瓦‧匿納唯曼羅帝須,自緬甸受戒,建立比丘僧團,名為阿曼羅波羅派。1865年,阿般格訶梵多‧即陀沙婆自緬甸傳回藍曼匿派。雖然現代斯里蘭卡佛教可分為三大派系,但在見解上,他們都淵源於大寺派,所以教義仍然是相同的。 

在1954-1956年,緬甸政府在仰光建造了 Mahāpāsāna guhā (大石窟),舉行了一次結集,有來自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等國的上座長老比丘參加。這次結集由:

大寶導師(Abhidhaja Maha Rattha Guru)堯揚西亞多(Nyaung Yan Sayadaw Bhaddanta Revata)主持

大班智達(Agga Maha Pandita)馬哈希西亞多(Mahāsi Sayadaw bhaddanta Sobhana)為詢問者相當於第一次結集的大迦葉。

持三藏長老(Tipitakadhara Dhamma Banda-garika)明昆西亞多(Mingun Sayadaw Bhaddanta Vicittasarabhīvaṃsa)負責誦出三藏相當於第一次結集的優婆離和阿難。

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和柬埔寨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南傳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最初經典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泰潤文書寫的佛經經緬甸傳入西雙版納,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莊、多列、左祗四派。   

File:Theravada monks meditation.jpg

基本教義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預言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會有大迦葉尊者召開第一次結集、釋迦牟尼佛入滅一百年後會有耶舍迦蘭陀子召開第二次結集、釋迦牟尼佛入滅二百十八年後會有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第三次結集、第三次結集後會有大摩哂陀尊者去斯里蘭卡傳法、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後會有那先尊者向彌蘭王開示,尊者們將會說明正法打擊假佛法讓正法堅固住立五千年。   

上座部佛教對待戒律恪守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以大迦葉為首的五百阿羅漢長老共同決議之如下基本原則:

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製;
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
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

上座部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言傳身教,真正的佛法一定會合乎傳統佛教以大迦葉、優婆離、阿難為首的五百阿羅漢第一次結集經典,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的大乘經典是「非法說法」的假佛法。 

上座部佛教經藏《長部》記載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還存在的時期世界上除了釋迦牟尼佛不會有其它佛存在,漢傳佛教《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記載佛說「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 漢傳佛教《長阿含經》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記載佛說「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之二記載佛說「世無二佛之號」「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漢傳佛教《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記載佛說「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漢傳佛教《佛說人仙經》記載佛說「無有二佛同出於世」,上座部佛教只歸依釋迦牟尼佛不歸依其它佛。   

釋迦牟尼佛入滅一百年後跋耆族惡比丘主張違背佛教戒律的十事,因此耶舍迦蘭陀子尊者召開第二次結集宣布十事是非法非律放逐跋耆族惡比丘,之後跋耆族惡比丘召開大眾部一萬人大結集更進一步竄改佛教教義。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育王時代其它部派出現更多違背佛教的教義,例如大眾部開始違背佛教教義主張一切方存在十方諸佛,因此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二百十八年後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第三次結集發表《論事》宣揚正法說明假佛法的錯誤,《論事》記載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有四無礙解智六神通的阿羅漢尊者批判了大眾部「一切方住諸佛邪執」:

“「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

結果大眾部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的問題說明:「十方諸佛名字?十方諸佛種姓血統?十方諸佛姓氏?十方諸佛父母姓名?十方諸佛兩大上首弟子姓名?十方諸佛近侍弟子姓名?十方諸佛穿什麼三衣?十方諸佛拿什麼鉢乞食?十方諸佛出生地地點地名?十方諸佛成佛地點地名?十方諸佛在什麼樹下成佛?十方諸佛第一次說法講轉法輪經地點地名?」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後有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尊者那先向彌蘭王開示說明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佛。   

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清楚說明佛陀出現於世間的目的乃是為了幫助其他眾生增加智慧、解脫痛苦、止息輪迴、導向寂止——涅槃,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斷除貪、瞋、癡走到了佛教的最終目的——涅槃,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的解脫煩惱沒有差別,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沒必要成佛。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究竟解脫,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死後會進入無餘涅槃界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佛沒有說「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追求成佛」,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成為佛或成為辟支佛或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 

眾生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自性相、剎那生滅(有為相)及無常、苦、無我(三共相)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

《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成佛所需時間不可能比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更短。由於成為佛所需要修行時間比較長,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所需要修行時間比較短,大多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要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想成佛,只有少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要未來成佛。   佛說過所有的佛都是人在人間以人身成佛,不可能在三界外的淨土成佛也不可能中陰身成佛。   

根據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佛教中主張推行吃素不吃肉的人只有破和合僧的提婆達多和其信徒。漢傳佛教《四分律》記載佛說「有三種淨肉應食」,漢傳佛教《五分律》記載師子將軍買市場三淨肉供養僧團被吃素苦行裸體外道耆那教筏馱摩那(尼犍)批評,佛指示僧團「隨意飽食。」僧團吃完三淨肉之後,佛說隨喜偈隨喜師子將軍買市場三淨肉供養僧團的功德。《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並因此禁止弟子吃肉。漢傳佛教《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不吃肉,佛言:「癡人。我聽噉三種淨肉。」佛拒絕提婆達多禁止吃肉的戒律,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捉籌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破和合僧。漢傳佛教《摩訶僧祇律》記載佛滅之後佛教僧團並沒有禁止吃肉的戒律。

緬甸班迪達尊者(Sayadaw U Pandita)開示在上座部佛教裡並沒有「吃素能助禪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見到法」的思想。 上座部佛教律藏《破僧犍度》記載提婆達多要求佛規定僧團必須終身不吃魚不吃肉被佛拒絕,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毘舍離之跋耆子有比丘五百人追隨提婆達多取籌支持終身不吃魚不吃肉破和合僧。上座部佛教《臭穢經》(葷腥經)記載吃素外道批評佛食肉是臭穢,於是佛回應吃素外道貪瞋癡才是臭穢食肉不是臭穢。上座部佛教《本生經》二四六油教訓本生譚記載佛吃了師子將軍供養的三淨肉後被吃素苦行裸體外道耆那教筏馱摩那(尼乾子)非難,於是佛解說釋迦牟尼佛前世被燃燈佛授記未來成佛當了菩薩後修菩薩道時一樣因為吃肉被筏馱摩那(尼乾子)非難,佛說菩薩吃肉「不為罪污染」,釋迦牟尼過去修菩薩道走向成佛時並沒有遵守不吃肉戒律。   

事實上,佛教徒並不求助於神,佛認為人和神的區別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樣得落於輪迴;不管是人和神要解脫都得修四念處才能達到涅槃,由此脫離輪迴,解脫所有痛苦煩惱。學術界有觀點認為,釋迦牟尼佛開創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屬於無神論的。

Gandhara Buddha (tnm).jpg

主要經典

現代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就是巴利語寫成的律藏、經藏五部《尼柯耶》和論藏阿毘達磨七部論。五部《尼柯耶》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對照於漢譯的四部《阿含經》,漢譯的《長阿含經》,與巴利文五部中的『長部』相當;漢譯的《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等相當;漢譯的《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相當;漢譯的《中阿含經》與『中部』相當;漢譯的《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相當。雖說相當,但經數及內容都有所差別。另外,在藏外文獻中有著龐大的經典註釋和複注。

上座部佛教認為論藏阿毘達磨是佛用更深入更仔細更精確的方法說明佛法,《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犍度記載佛教第一次結集就有結集論藏阿毘達磨,《巴利律藏》附隨第3卷記載佛宣說了包含論藏阿毘達磨在內的三藏,中部32經、中部69經、長部34經、增支部3集141經、增支部3集142經、增支部3集143經、增支部6集60經、增支部10集98經記載佛在世時佛教就有論藏阿毘達磨,本生經第1卷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還是菩薩時,曾經追隨憍陳如佛、弗沙佛、迦葉佛出家學習論藏阿毘達磨,釋迦牟尼菩薩最後一世成佛後,第四七日後花了七天在菩提樹之西北方的「寶之家」,思考論藏阿毘達磨的內容,《法句經‧故事集》記載佛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舍利弗,並指示舍利弗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其他弟子。 

File:Shwedagon-Pano.jpg

上座部的特點


以佛法僧為信仰中心 

在上座部佛教地區,人們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和崇敬,菩提樹、佛塔、佛像、經書在人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身披棕褐色袈裟的僧人社會地位是崇高的。 

佛陀乃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人天導師、一切知者、世尊。正法乃是世尊所善說,能導向涅槃,智者通過禪修能於現世中親自證知。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當行道者,即證悟四種聖道與四種聖果的四雙八士弟子,是值得供養、布施、恭敬、尊重的世間無上福田。

根據上座部佛法,我們現在的教法是由果德瑪佛陀(Gotama Buddha),也即釋迦牟尼(Sakyamuni)所證悟並開示宣說出來的。所以,現在凡是修學正法、律的弟子,無不以果德瑪佛陀為本師。根據經典所說「二佛不並化」,即在一個世界中的某一段極漫長的時期內,唯有一位佛陀出現於世間並教化眾生。所以,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專指果德瑪佛陀。

根據上座部佛教,僧伽可以分為勝義僧(paramattha-saṅgha)和世俗僧(sammuti-saṅgha)兩種。勝義僧又稱為聖者僧,乃是指證悟道果的聖弟子,亦即「四雙八士」的世尊弟子僧(Bhagavata sāvakasaṅgha),還沒成佛的菩薩是凡夫不是勝義僧;而世俗僧則是指已達上、身披佛制袈裟、現出家沙門相的比庫、比庫尼僧。

除了佛法僧三寶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並不皈依、敬事諸天、神鬼。作為一位上座部比庫,他甚至不用向一位天神合掌禮敬,哪怕這位天神是一位已經證悟聖果的護法天神。根據戒律,比庫只應禮敬佛陀以及先達上的上座比庫。上座部比庫可以接受諸天、婆羅門、在家人的恭敬、禮拜、供養,包括國王在內。

以律經論為教法根本

上座部佛教依照佛陀所說、所教,「法說為法,非法說為非法;律說為律,非律說為非律;佛說說為佛說,非佛說說為非佛說」,如此才能給人天帶來真正的利益,給眾生增加真正的福樂,使佛陀的正法長住世間。

上座部佛教依照《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對比庫們宣說了檢驗佛法的標準——四大教示,來判別與驗證號稱佛法的真偽。

以戒定慧為禪修次第 

上座部佛教比庫禪修 根據上座部佛教經典,祭祀、祈禱、火供、念咒等的儀式,以及斷食、燒身、自殘一類的苦行,皆屬於「戒禁取」,並不能斷除煩惱,也不能解脫生死。要成為一名比庫首先應當尊重戒律。正因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國家,至今依然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制定的行為規範過著剃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錢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庫僧團,使我們仍然能夠親切地感受到最接近於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世時佛教僧團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上座部佛教至今仍傳承著一套完整系統的止觀禪修次第,禪修者能夠依據止觀禪修,亦即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禪定,培育定力之後再修習觀慧,乃至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現證涅槃。   

以現證聖果為禪修目標

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變而分為正法、像法與末法三個時期,但這主要還是指在印度本土的歷史發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並非末法時期,現在仍然屬於正法時期。根據上座部佛教,正法將住世五千年。

第一個千年 可證四無礙解六通阿拉漢
第二個千年 可證六通阿拉漢
第三個千年 可證三明阿拉漢
第四個千年 可證純觀阿拉漢
第五個千年 可證三有學道果
五千年之後 正法逐漸隱沒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教法、修行與證果的角度上來說的: 

1、南傳佛教相信三藏聖典還在,佛陀的言教還在;
2、現在的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很完整的禪修方法,也就是現在南傳的止觀禪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 
3、在這個時期還可以證果,證得聖道聖果。 

在這個五千年當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後,三藏就會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終隱沒殆盡。到那個時候,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既沒持戒,也不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以說法利生來化導有情

上座部佛教比庫,第一要務當然是精進修行以期早日解脫生死(自利)。此外,比庫尚擔負著住持佛法的職責。住持佛法包括學習三藏聖典以傳續佛陀的正法,以及說法利人(利他)。比庫們通過從事高尚聖潔的梵行生活來培育心智,同時也通過實踐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揚佛法來回報社群、自利利他。  

上座部佛教的在家信眾有每月四齋日前往塔寺布施、持戒、聞法與禪修的優良傳統。同時,寺院也會在這幾天選派比庫為信眾授戒、講經開示。上座部佛教傳統上只有三種比庫被選派為大眾作開示: 

1、德高望重的督導長老(nāyaka sayadaw);
2、學完禪修學程、堪任教禪的業處導師(kammaṭṭhānācariya,業處阿吒利亞、禪師);
3、通達經論、取得「法師」 (dhammācariya,達摩阿吒利亞)資格的比庫。 

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這固然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及歷代諸王的護持有關,但佛教僧團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傳統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兒童接受傳統教育的學校,又是當地村民小區活動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會議、公共活動,都是在寺院中舉行。作為上座部比庫,他們既是知識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導者,他們充當著廣大在家信徒精神導師和心理醫生的角色。佛教的影響在上座部教區無所不在,幾乎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 

此外,上座部佛教還有許多特色,比如重視傳統、敬重長老、僧俗分明、盛行頭陀、龍象輩出、禮敬佛塔等。

File:Buddha001.jpg
 
南傳菩薩道

雖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脫道為主流,但是在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和注釋中也有記載有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要成為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abhinīhāra),並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獲得人身、生為男性、具備只須通過聽聞佛陀開示即能夠證悟阿羅漢果的能力、遇見活著的佛陀、出家、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增上行、想要成佛之極強善欲。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波羅密。這十種波羅密分別是:布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出離波羅密、智慧波羅密、精進波羅密、忍耐波羅密、真實波羅密、決意波羅密、慈波羅密、捨波羅密。當菩薩修習諸波羅密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等正覺,成為一切知佛陀。十波羅密可以再縮小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與智慧。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由於成為佛所需要修行時間比較長,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所需要修行時間比較短,大多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要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想成佛,只有少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要未來成佛。 

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錯綜的關係。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生經》即集錄各種佛波羅密行的事蹟,《增支部》主張「心性本淨,為客塵染」,有人將其比照於「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思想。   

僧俗關係

在《長部·教誡西伽羅經》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門與在家信眾之間的相互義務。在家信眾應當以五種方式來奉待作為上方的沙門、婆羅門:以慈善的身業,以慈善的語業,以慈善的意業,不關閉門戶以及供養必需品。相應的,作為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應以六種方式來慈湣在家信眾:令遠離惡行,令確立善行,以善意悲憫,未聽聞者令聽聞,已聽聞者令正淨,以及指示生天之道。 

佛陀曾對諸比丘說:"諸比丘,諸婆羅門、居士對你們有許多助益,因為他們供養你們衣服、飲食、住所、病人所需的醫藥資具。你們對諸婆羅門、居士也有許多助益,因為你們為他們宣說〔此〕最初善妙、中間善妙、結尾善妙,具足深義與文句的正法,〔為他們〕顯示完全圓滿、遍淨的梵行。諸比丘,如此,通過彼此間的互相資助,使導向超越諸流、正盡苦邊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語》第107經) 

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這固然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及歷代諸王的護持有關,但佛教僧團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傳統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兒童接受傳統教育的學校,又是當地村民社區活動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會議、公共活動,都是在寺院中舉行。作為上座部比丘,他們既是知識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導者,他們充當著廣大在家信徒精神導師和心理醫生的角色。佛教的影響在上座部教區無所不在,幾乎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  南傳佛教國家一般有男子短期出家傳統,出家作為成年儀式而且時間次數不限。

File:Mandalay kuthodaw.jpg

「大乘」「小乘」諍論 

有關諍論和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如今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主要傳承自赤銅鍱部大寺傳統堅持不修改任何佛教戒律和教義,歷史上佛入滅幾百年後的新教派自稱「大乘」,貶低傳統佛教教義以及辟支佛、阿羅漢聖弟子,稱之為「小乘」,故近現代尤其是學術論著中有些人對上座部佛教沿用「小乘」稱呼,這引起了上座部佛教的不滿。 

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詞稱呼南傳佛教,不應再使用「小乘」的稱呼。目前,東亞各國官方已響應決議,停止使用「小乘」稱呼南傳佛教,雖然因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宗派,但全球佛教界達成《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大乘」信徒說法

部分研究文獻和民間仍然有人沿用「小乘」一詞,不過貶義色彩已經大大降低。不應該執著於大、小之別,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遵從佛說三乘俱是一乘的旨意。   

上座部佛教僧團長老開示:佛沒說「大乘」「小乘」

上座部佛教判定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說法不是佛說。   

緬甸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在《帝釋所問經講記》表示: “大乘佛教徒以極樂世界等同於涅槃。他們描述那是天堂,並說:在那裡的所有眾生成佛之後,將在此世界裏永遠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恆的快樂。極樂世界與那些相信生命永恆而讚頌的天堂沒有很重大的不同。這信仰很可能是基於那些想宣揚常見的佛教徒的著作。” 

上座部佛教慧光尊者(Venerable Jutipañño Mahāthero)在《佛教歷史的演變》表示: “其實後期的佛教就是大乘的佛教跟密教,為什麼呢?這些是在佛入滅後五百年到七百年,大乘佛教才興起,所以大乘的佛教的經典呢是在那一段時候五百年到七百年。不管你是北傳的學者,或是南傳的學者,都同意北傳的佛教是後期從原始佛教發展出來的,那是後期這個祖師他們自己編寫的。但是到後來呢來到密乘的佛教那就演變得更複雜了,很多佛陀沒有教導的東西密乘裡面都有,就好像大家可以看到,在原始佛教裡面佛陀是嚴禁比丘跟比丘尼誦咒語,但是這個咒語呢,在北傳的後期這個期間咒語就開始有了,後來演變成密教咒語更流行,所以你看密宗不可以離開咒語。這個咒語都是婆羅門教的東西,佛陀在世的時候嚴禁比丘、比丘尼持誦這個咒語、教導別人咒語,這些都是我們的戒律裡面有明文規定,佛陀把這個咒語形容成畜牲的知識。很多人不明白這個意思,他問師父說什麼叫畜牲的知識,其實在巴利文叫做 Tiracchana-Vijja , Tiracchana-Vijja 就是畜牲的知識,大家要明白一點,畜牲跟人最大的不一樣是在那一點?智慧?不是!人是站著走路,對嗎?佛陀比喻這個畜牲是橫著身體走路,我們走路是走直路,我們假如橫著身體,佛陀講:「咒語是我們依靠外在的力量。」不是佛陀否定咒語的力量,咒語是我們依靠外在的力量來幫助我們,但是佛陀的教導不是叫我們去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啟發我們原有的素質,把我們這個原有的素質提升培育出來,不是要去靠外在的力量。所以假如我們一個佛教徒,若要去持咒靠外在的力量,佛陀講這是已經走了歪路,它阻礙著我們,使我們不能夠達到正道,就是障礙著我們。” 

泰國上座部佛教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在《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教?》表示: “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眾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詮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沒有多大的差異。南傳佛法是肯定我們個人的修行,不依賴佛、菩薩、護法神等的參與,這一點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教派的爭辯是無謂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別是大眾部佛教徒強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認這種分法。”

上座部佛教僧團長老對中有(中陰身)的批判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預言釋迦牟尼佛入滅二百十八年後會有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第三次結集宣揚正法說明其他部派假佛法的錯誤讓正法堅固住立五千年。 

原始佛教沒有中有(中陰身),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育王時代東山住部和正量部開始主張有情眾生輪迴中間必須經過中有(中陰身),佛教第三次結集的《論事》記載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阿羅漢尊者批判了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的中有(中陰身)邪執。 

結果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中有(中陰身)存在欲界?「中有(中陰身)存在色界?「中有(中陰身)存在無色界?從欲界輪迴到色界中間有沒有經過中有(中陰身)?從色界輪迴到無色界中間有沒有經過中有(中陰身)?中有(中陰身)是不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外的第五生?中有(中陰身)是不是五趣天人、人、鬼、畜生、地獄之外的第六趣?中有(中陰身)是不是七識住之外的第八識住?中有(中陰身)是不是九有情居之外的第十有情居?有沒有讓有情眾生成為中有(中陰身)的業?中有(中陰身)有沒有生、老、死、沒、再生?中有(中陰身)是不是由色、受、想、行、識組成?」說明中有(中陰身)特性。   

上座部佛教僧團長老對「十方諸佛」的批判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預言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會有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和那先尊者宣揚正法說明假佛法的錯誤讓正法堅固住立五千年。 

原始佛教沒有十方諸佛,上座部佛教經藏《長部》記載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還存在的時期世界上除了釋迦牟尼佛不會有其它佛存在,漢傳佛教《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記載佛說「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漢傳佛教《長阿含經》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記載佛說「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之二記載佛說「世無二佛之號」「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漢傳佛教《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記載佛說「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

漢傳佛教《佛說人仙經》記載佛說「無有二佛同出於世」,佛教分裂後在印度阿育王時代大眾部開始主張一切方存在十方諸佛,佛教第三次結集的《論事》記載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阿羅漢長老批判了大眾部的「一切方住諸佛邪執」: “「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

結果大眾部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十方諸佛名字?十方諸佛種姓血統?十方諸佛姓氏? 十方諸佛父母姓名?十方諸佛兩大上首弟子姓名?十方諸佛近侍弟子姓名?十方諸佛穿什麼三衣?十方諸佛拿什麼鉢乞食?十方諸佛出生地地點地名?十方諸佛成佛地點地名?十方諸佛在什麼樹下成佛?十方諸佛第一次說法講轉法輪經地點地名?」說明十方諸佛基本資料。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有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尊者那先向彌蘭王開示說明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佛。   

上座部佛教僧團長老對「大乘經典」的批判

早期大乘經典認為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可能繼續輪迴在未來世成佛,大乘《百喻經》記載佛貶低佛的阿羅漢弟子是「愚人」「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不可能成佛, 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記載佛說四雙八輩、阿羅漢弟子、辟支佛不可能成為菩薩也不可能成為佛, 大乘《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記載阿羅漢弟子、辟支佛「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 大乘《維摩詰所說經》貶低佛的阿羅漢弟子、辟支佛是「根敗之士」「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 大乘《佛說處處經》記載佛說佛的阿羅漢弟子「已得阿羅漢道不可復得轉」不可能成佛。   

之後大乘《妙法蓮華經》為了宣揚「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追求成佛」所以主張佛說所有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都會在三界繼續輪迴在未來世成佛,不過漢傳佛教比較原始的《中阿含經》記載佛說阿羅漢「永無來生」。   

緬甸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在《內觀要義》表示: “阿羅漢再繼續這樣禪修有什麼好處呢?他可能成為辟支佛嗎?或正等覺者(佛)嗎?不,都不可能。他將是以阿羅漢的身分脫離輪迴,進入涅盤。阿羅漢不再有未斷或未鎮伏的煩惱。一切的煩惱已斷除和鎮伏。因此,他沒有需要再作什麼,以斷除或鎮伏未斷或未平熄的煩惱。他已無需再改善任何戒德、定力與智慧。應當圓滿的一切戒德、定力與智慧都已圓滿。所以他無需再進行改善未盡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圓滿的。”  緬甸上座部佛教明昆尊者在《南傳菩薩道》表示:「當證悟阿羅漢道後,阿羅漢就不會再有來生,死後五蘊都全部息滅,就好像熄滅的火一般。那無為界即是涅槃。」   

泰國上座部佛教隆波通(Luangpor Thong)在《正念動中禪的原理與方法》表示: “如果阿羅漢一百年、二百年後會再生,那是假阿羅漢,不是真的,或許只是宣傳要讓人來相信而已。因為沒有真正的瞭解,或者只是因為從經典上看來的,就這麼說,以為一百年、二百年會再生。如果真正的瞭解就不會這麼說。阿羅漢不會再去那裡,也不會再生了。沒有苦所以不會再生。如果再生就是有苦,因為阿羅漢沒有苦了,所以他沒有辦法再生。再生是因為無明,無明讓我們再生。現在來培養覺性,就是要來破除無明了。”

File:Ruwanwelisay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