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10:03:27幻羽

*大種*之說 + *毗盧遮那佛* + 古箏旋律音樂


                                                                                          胎藏界   中台八葉院

                                                                                                       *
大種*之說

大種(巴利語與梵語:Mahābhūta),印度教術語,佛教吸收;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地、水、火、風,又稱四界(巴利語:catudhātu),現在也稱為四大元素,被認為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此四界所構成。也有五界之說,加上虛空;以及六界之說,再加空界和識界。


釋義

「大種」是「大」(mahā)與「種」(bhūta)這二個概念的複合:大而是種,其含義如《大毘婆沙論》所釋: 

“問:何故名大種?答:大而是種,故名大種,如言大地,如言大王,義別體同,應持業釋。問:云何大義?云何種義?答:能減、能增,能損、能益,體有起盡,是為種義。體相形量,遍諸方域,成大事業,是為大義。 問:此四,云何成大事業?答:與大積聚造色為依,令壞、令成,是大事業。由此唯四,不減、不增,謂:減不能成大事業,增於事業復為無用。問:餘法何緣不名大種?答:餘無如是大種相故,謂:無為法,大而非種;其餘有為,種而非大,故唯此四,得名大種。”

「大」的含義近似於古希臘自然哲學中的元素。 

定義

基於《象跡喻經》和《入母胎經》等的論述,《大毘婆沙論》記載:地、水、火、風四大種,自相分別是堅、濕、煖、動,其作用分別是持、攝、熟、長。四大種及其所造色,是有色法;四大種是不可見、有對色,而所造色,或可見或不可見,或有對或無對,四大種及七所造觸攝於觸處中;四大種所造色,於四大種外有別自體,二者相依而住;四大種永不相互分離,不因物態相變而失去自相。說一切有部等對四大種及其所造色,圍繞極微理論而進行了大量研討和論述。 

各種解釋

四大種亦是色蘊中的「色」的內容之一。在佛教中,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對這四大種的解釋如下: 

《阿含經》中說明五蘊中包含了名、色兩種法的區別,其中色蘊即包括了種種的色法,一切的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的色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眾色都是由於四大種而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則更進一步說:一切眾生的身乃是因四大種和合而成為身;而也是因為四大的緣故,使得眾生的身能生種種的病。

《瑜伽師地論》卷27:「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

密宗的主張,借用佛教阿含經典所說六界名詞,以四大和空界配比金剛界,識配比胎藏界。

斷見與常見

人死後四大種和合之身分離,四大種各歸其界,這是沙門教派的共同觀念之一,大種學說可導致斷見和常見二類邊執見。順世論是典型的斷滅見,其核心教義是:四大種外無別有物。

具如《大乘廣百論釋論》記載:  “順世外道作如是言:諸法及我,大種為性,四大種外,無別有物,即四大種和合為我,及身心等,內外諸法。現世是有,前後世無,有情數法,如浮泡等,皆從現在眾緣而生,非前世來,不往後世。身根和合,安立差別為緣,發起男女等心,受用所依與我和合,令我體有男等相現,緣此我境,復起我見,謂:我是男、女及非二。”

與其相對的是五大學說,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記載的無作論觀點:  “無施,無受,亦無祠祀。……於此有命,名之為生,此身謝已,五大分離,更無生理,名之為死。地歸於地,水歸於水,火歸於火,風歸於風,諸根歸空。四人輿至焚燒之處,以火燒訖,但有殘骨,更無所知,愚、智同此。與者名施,取者名受,諸說有者,皆是虛妄。”

在地、水、火、風外,再加空大即虛空,人死後諸根歸虛空:根無大種為所依故,便隨空轉,在古印度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其含義被喻為:所依樹倒,鳥歸虛空,此說不是死後諸根滅無的斷滅見,而是諸根特別是命根或意根常存之常見。五大學說中,此虛空非色法,不是六界聚之空界,與四大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種」的含義:無增無減、無損無益、無興無衰,非先業異熟而生。 


                                                                      毗盧遮那佛,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

與其他文明的聯繫

歐洲四元素說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四大元素說」,即火、風(氣)、水、地(土),與四大種一致。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展了元素說,提出世界本源即是冷、熱、乾、濕四種性質,而四元素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而成;他又提出五元素說,在四元素之外加上以太,並認為「沒有和物質分離的虛空」、「沒有物體裡的虛空」。 

四元素說長期左右歐洲的科學、鍊金術的發展,並且在現代醫學體系建立之前的醫治理論都依此進行。 

東亞五行論

和四大相似的五行學說起源於中國,到西周時五種元素已成型;戰國晚期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對應了五色,並用以證明王朝相生相剋的道理;董仲舒將五行與五常相匹配,此時的五行與萬事萬物對應的模型已經基本建立。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在儒家文化圈內傳播,並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如中醫學(漢醫)等。 

應用

四大理論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如泰傣民族醫學中,繼承了印度的地、水、火、風構成身體的理論,並據此根據藥物的性質來配比治療;和中醫學的五行之說有相似之處。 

相關概念

五大,部派佛教時期,在四大之上添加「限定虛空」,稱為「五大」、「五輪」,但不能稱「五大種」。

六大,密宗佛教在五大之上再加上識,稱為「六大」;密宗認為,大日如來,以及眾生身心和世界萬物,都由六大構成,故彼此無差別,是圓融一體的。


                          12世紀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畫像,現藏於根津美術館

                                                                                                        *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轉寫:Vairocana;巴利語:Verocana),又作大毗盧遮那佛或摩訶毗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ocana),義爲「太陽」或「光明遍照」,意譯大日如來、大日覺王。通常被稱為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但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

毗盧遮那佛的憤怒化身是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魔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密巖覺鍐)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 

在尼泊爾,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爾人地方神馬琴德拉納特。 

在泰國,共有崇笛佛,玉佛,成功佛,索通佛,白欖佛,星期三守護佛,派裡碧納佛泰ร Phiripharma 等佛是至高的無相法相。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密宗顯現為菩薩形象,白色皮膚,雙手托寶輪。在一些唐卡中毗盧遮那佛被描繪成四張臉,因此又稱為「四面佛」。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佛教唐卡中以四面佛的形象出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1DrB9xVA

                                                                                                   
古箏旋律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1NgBmYKz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