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修行觀※
※現代人的修行觀※
一、見地不清
好多人誤以為透過學習佛法、祖師大德的經典文章,僅憑經典及心性修行就有機會得道成佛;殊不知沒有經過萃煉(煉功.靜坐.禪定)、魔考(心性.脾氣的考驗)、印證(把所學的經典理論~落實在自渡渡人當中),舉凡未達到以上種種階段者,其實都是ㄧ種表象的基礎學修而已;好奇心與嚮往而去尋師訪道虛心求教,被誤認為是一種貪求神通的妄念,這就是見地不清。
二、相信因果
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們,都要知道『人身難得』!
所謂「一世論」就是認為物質世界乃是唯一的真實,而人生不過是個體存活的這段期間而已,一旦死亡便「一了百了」,一般唯物主義者多持有這種觀點;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卻以永恆的觀點來看待生命,認為人短短的一生並不是我們存在的開端,而是永恆時間中的一個瞬息而已,佛教的觀點亦是如此;因此強調所謂「三世因果」〈亦即前生、今世與未來〉的存在,認為所有的眾生都有一個永不消滅的靈魂存在〈眾生會死的只不過是他的肉體部分而已〉,而且每一次的出生均以不同的身體,甚至以不同的族類來轉世和輪迴〈眾生以造業、果報的類別,可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等六道中生死輪迴〉我們稱之為六道輪迴。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認為一個人今生今世一切的遭遇,不管是好是壞、是福是禍,與其過去〈包括前世〉所種的業因關係極其密切,所以有恩者必報恩,有仇者必報仇,有債者必還債,害人者終必被害;
因果之間如影隨形,永難逃避〈除非事後努力行善以贖前愆,加以彌補〉。然而要接受這種觀點,事實上頗不容易,一般人大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體驗,甚至一再地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後才能逐漸領悟出這種道理,這就是輪迴「人道」所必須經過的路程!
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只要是有其生命皆有靈,這是宇宙不變的定律,無論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淨土也好,學修之人在學術上,經過歷煉、參悟的極其少數,更何況要在實事上能求證到的,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三、神通之真相
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深入研究靈性(自性)。若是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又比如已經有神通了,這些現象都是經過內觀、內煉、內證的過程,若是沒有累世的修行基礎《根基》,絕對沒有辦法一世成就!
真正的修行,必須經歷真修實證,達到金線接引、天人合一之真道,而不是經典文字之學修而已。真正的行願就是~認主歸宗之後,才真正開始行使天職願力!
四、尋師訪道求法
我們平日煉功、靜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才無法精進、提昇,為什麼不能入定?是因為心性沒有轉變。
只憑著佛學理論的人在經典文字上鑽研,是無法真正參悟及證道的,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無論你如何用心學修也無法證得聖人之境界。
五、不知不覺跟著煩惱轉
煩惱不離生活,菩提也不離生活,生活能引生煩惱與菩提。煩惱當下覺悟~煩惱即菩提,離煩惱無菩提。
菩提由煩惱中淨化而得,這就是煩惱與菩提間微妙之關係,煩惱即菩提~若能正觀深入,即能入道。
菩提~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修行不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皆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修行若是不能離開現世的生活環境,不得另尋他處以安心,則應以客觀的對待周遭的人事物,而得正等正覺。
正等︰是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宗派皆平等。
正覺︰瞭解這一切的實相,不執著妄相,心不向外求。
《維摩經》云:"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菩提是由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得的覺悟心境。
但是我們的心總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煩惱在轉、在波動著,修行人如何才能修煉到~心不隨境轉,而由心來轉境,這才是真正的真功夫啊!
心隨境轉,即是煩惱,即是凡夫,會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困擾。學習佛法的人,不可以心隨境轉;可是我們卻經常陷在境中,不是在內境,就是在外境,由於觀念模糊,又不善於用方法,於是忙得團團轉,不知該將心安放何處?
內境是指心中的妄想、煩惱;外境是環境中的人事。大多數的人認為煩惱來自外境,為此對外境產生佔有、排斥或對立。其中,事雖不會惹來煩惱、困擾,但因為有人心的作用,因為加進了「人」,啟動了妄念,「事」就變得複雜,就會衍生出很多令人煩惱不已的問題來。
事實上,最難應付的是內境的虛妄念及顛倒想。一般的人都只想到瞋愛等的境界現前時是苦惱,卻沒有意會到妄念、狂想也很麻煩。例如有一樣食物在你面前,吃也好,不吃也好,沒有什麼關係;可是萬一有人叫你非吃不可,或者你想吃而他偏不給你吃,或者給你少一點,這時候你的心便起了煩惱。這些源自心內的狂想、妄念,很少人能夠明察秋毫,總認為是外境的問題,因而埋怨環境、責怪環境,無法安心。
心隨境轉,涵蓋了心外之境和心內之境。一般心內之境是指貪、瞋、愚癡,稱為三毒;此三心一經觸動,煩惱隨之而至。不能安心的人,此三毒隨時都可能從八識田中冒竄出來,然後在心田中猛打煩惱鼓。煩惱鼓一打,心就不能安;心不能安,身體也就跟著不安;身體不安,就要找醫生看病了。
此外,身不能安,便容易跟自己過不去,也易與人樹敵,跟人生氣,對任何事情也都覺得不對勁。而且身體害了病,醫生便會要你治療、調養,本來是小病,一下子更增添了另一層病,心病又接踵而來。
本來是心病,然後變成身病,身病又變成心病,這身心兩種病的惡性循環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所以,看病愈看愈多、範圍愈看愈大,心離開佛道也就愈來愈遠。
病是業報,業隨心轉。有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解脫。」這是因為實證「空」性的緣故。所以要常常練習觀空;心注意空,安於空,觀無常,觀無我,重病就會變輕病,輕病漸漸地就會轉為無病。這是收心、攝心的方法,一定要學會,不要被境界所轉了。
下一篇:※參禪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