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05:50:46幻羽

※千里共嬋娟─中秋月餅圓※



                ※千里共嬋娟─中秋月圓※

每年的中秋節都是吃月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在中秋時節才能吃上一塊月。與其說吃的是月,還不如說吃的是思念,對家的一懷念,對童年的一追憶。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月圓時分,開優雅精緻的月禮盒,與親朋好友共品月的多種滋味,共用團圓時節的其樂融融!月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月圓又圓,又是全家共用,象徵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 

1、蓮蓉月:蓮蓉月是市面上最常見的月,以蓮蓉和蛋黃為餡料,皮薄油潤鬆化、餅餡幼滑甘香,味深沁人心,可謂是中秋月的經典品種。蓮蓉就是蓮子(打碎的)。

蓮蓉月的雙黃蛋白蓮蓉瀰漫的香,香脆口的杏仁,奶油、綠豆的軟,香橙蜜柚的。蓮蓉月,皮薄油潤鬆化、餅餡幼滑甘香,味深沁人心,是中秋月的經典品種。按照料的原料來分,蓮蓉月可分純蓮蓉月和普通蓮蓉月。純蓮蓉月料中除糖、油脂之外,其他原料全部,而普通蓮蓉月可加入豆類等其他澱粉作原料,有些廠家會加入一個或若干個蛋黃,成蛋黃蓮蓉月

2、栗蓉月:栗蓉月採用板栗作為餡料的主要原料,板栗富含澱粉和物質,但是脂肪含量卻低於其他堅果,相對而言更加健康。

3、鮮肉月:江浙滬一帶的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完全是由一大團鮮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腴的肉汁慢慢透其間,可謂一



4
、五仁月
:所謂五仁,並非只有五種,而是由多種不同料製成,一般包括核桃仁、花生仁、松子仁、芝麻仁等,有圓滿、和諧的寓意。五仁月,顧名思義就是用5種果仁混合陷,當然現在的五仁月種類繁多,料也多種多樣,但是一般來說,市面上常見的是用葵瓜子仁、花生仁、芝麻仁、杏仁、核桃仁,口味偏

5、紅豆沙月:豆沙月是將紅豆蒸熟打爛後加入白糖再炒,就製成了豆沙月料。豆沙月口感同樣出色,具有濃鬱的豆香味,咽下的時候也沒有其他月粘喉的不適感覺。豆沙月是大家很熟悉的月了,將紅豆蒸熟打爛後加入白糖再炒,滿滿紅豆的香,口感偏,比較受女性朋友的歡迎。同樣的,現在的豆沙月中會加入蛋黃等其他成分,品類還是較為豐富的。

6、黑芝麻月:優質黑芝麻月表面金黃色,底部紅褐色,牆部呈乳白色,火色均勻,皮溝不泛,表皮有蛋液及油脂光澤。其度適當,皮酥軟。料油潤細膩、不發粘,氣味香。

7、火腿月:火腿月料是用雲南特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豬油、白糖等為餡心,用昆明呈貢的紫麥麵粉皮料烘而成。其表面呈金黃色或棕紅色,外有一層硬殼,油潤麗,千層酥皮裹著心。火腿月用火腿加上蜂蜜、豬油、白糖等為餡心,用白糖、蜂蜜、豬油等和麵粉和成麵皮,噴香帶鹹的火腿肉加上酥軟的麵皮,這種月餅既有香味撲鼻的火腿,又有中帶鹹的誘人蜜汁,入口舒適鹹淡適宜,食而不膩。

8、紫薯月:紫薯月即以紫薯泥主要材料製作的月。紫薯月外觀色澤鮮明,圖案精美有佳,一口咬下去,口感細膩,味道甜甜美味。

9、水果月就像水冰月一樣,巧妙地將以膩著稱的月和水果結合在一起,帶來水果的香和酸酸甜甜的口感,是受不了膩的小夥伴不錯的選擇。市面上的水果味月多是"冬瓜蓉+食用香精"製成,看來要買到的水果月得看運氣了。



雙黃蓮香十足的雙黃白蓮月
,經典的伍仁月爽的奶油綠豆蓉月、糯而不膩的紫薯粒粒蓉月香杏仁的桃子杏仁月、細膩柔滑四溢的香芋蓉月,不僅味道極佳,還新鮮耐久,是老一輩們的經典回憶。

五種傳統的月口味:雙蛋白蓮蓉、紅豆蓉、五仁、紫薯粒粒蓉、黑芝麻蓉。傳統的月餅餡料承載著從古自今的思念祝福之情,讓享受到的不僅僅是美味,更多的是中秋團圓的美滿幸福。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保留著吃月的習俗,一直保留著對中秋節的傳統。這也讓月得以發揚光大,儘管月的種類很多,大家都在盡力地推陳出新,唯一不變的是月的經典製作工藝不會更改,就是酥皮的製作,和手工的製作,兩樣缺一不可。

在千變萬化的月款式裏面,讓人最難忘的還是五仁月,也稱百果月。百果月主要是料的搭配繁多,主要包含了核桃肉,松子肉、葵花肉、西瓜子肉等等,將很多中果肉參合在一起做為餡料,外面再用酥皮包裹就製作成了月。不管裏面的料如何變化,外面的酥皮依然香酥脆,這也是大家喜歡月的理由。

今年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2017104日,正巧是10月黃金周,農曆8月雖然天氣依然火熱,但中秋製作早都已開始了。年復一年,還是經典的味道,還是童年的回憶,也是中秋月給大家帶來的一快樂。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
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一天。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收,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

華人文化關於中秋節起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萬物衰敗,英雄后羿射九日,拯救蒼生。后羿因功從王母娘娘手中求得一包不死仙藥,服用後能成仙並長生不老。但后羿不舍妻子嫦娥,將仙藥留給嫦娥保存。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后羿心術不正的弟子——蓬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藥,危急之時嫦娥一口下仙藥,立時成仙,飄離地面、衝出窗口、飛天而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永駐廣寒宮。后羿歸來得知後命朝月亮追去,當夜月亮格外皎潔明亮,還隱約能見到嫦娥的身影。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樣也追不到跟前。自此夫妻永隔,只能對月望影長相思。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根據歷史學家究指出,中秋節應在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始定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構思,成功發明月,並廣發軍中作軍餉,並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自此中秋節才成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禦膳房用紅綾將賞賜給新科進士。

一般認,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北宋時月被稱「宮」,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俗稱「小」和「月團」。蘇軾詩云:「小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節另外又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相傳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元朝末年,中原人不堪蒙古人的殘暴統治,適逢中秋節快到,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糕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有些版本作「月圓殺韃」的字條藏在月裡分發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時期,中秋節已經成華夏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記載中秋夜時南京人必定會去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圓月」,出遊待市稱「走月」。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如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等。《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賞桂花,食用桂花製造的各種食物,以糕點和糖果最常見。

賞月和吃月已經是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香又」。月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