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06:32:31幻羽

參加第74屆威尼斯影展競賽之英國電影導演--安德魯·海格其作品



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是英國電影導演。安德魯·海格的第三部劇情長片《45年》獲選65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演員夏綠蒂·蘭普琳與湯姆·寇特內分別獲得最佳女演員與最佳男演員銀熊,其中蘭普琳後來更獲得奧斯卡金像提名。2017年,他以《Lean on Pete-《賽馬彼特》進入第74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201783099辦)

電影作品

2011年:《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

2015年:《45年》(45 Years)

2017年:《Lean on Pete-《賽馬彼特》 

《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45年》(45 Years)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在今年—2017年以最新執導作品《Lean on Pete》入選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這也是他首次角逐金獅,日前釋出了首支電影片段。

此片是改編自美國作家威利弗勞汀(Willy Vlautin)在 2010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劇情描述 15 歲少年雷湯普森(Charley Thompson)一直渴望能有一個家、在餐上用餐,以及一所能讓他就讀超過一年以上的學校,但是跟著橫跨太平洋西北部貨倉工作的單親爸爸,穩定的生活對他來說根本是一種奢求。而了能有個新開始,他們搬到了奧勒岡波特蘭,雷也在那裡找到了暑假打工,並與一匹叫做「Lean on Pete」的失敗賽馬成了好友。

主演卡司包括理普朗姆(Charlie Plummer)、史蒂夫布西米(Steve Buscemi)、克蘿伊塞凡Chloë Sevigny)、湯瑪斯曼恩(Thomas Mann)等,接下來也將到泰柳瑞德、多倫多、倫敦等影展放映,預計 2018 2 月英國上映。 

 


2011
--《愛在週末邂逅時》
 

愛,理應是一種美妙的情感,但是在道德、風俗、文化與宗的制約下,愛的某些樣貌無端被打入禁忌的監牢。不管是師生戀、老少戀,還是雙性戀、同性戀,這些愛情由於身分、年齡或性別等的因素而不容於社會,更使得身處其中的人感到困惑,特別是自己的定位。英國新銳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便以此作發想,發揮在同志議題之上,拍攝出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愛在週末邂逅時》。

在游泳池擔任救生員的羅素(Tom Cullen飾)與藝術家葛蘭(Chris New飾)邂逅於同志酒,兩人在看對眼後便相偕回到羅素的公寓發生關係,原本只是一夜的露水情緣,經過兩天的相處之後,彼此的內心都起了微妙的化學變化……

異性戀霸權底下的同志
同志始終是被社會──異性戀主導的社會所壓抑的一群人,時至今日依舊如此,使得部分的同志在面對自己的身分時,會像羅素一樣有些不自在,「我在家的時候就很好。我不想當直男,當同志很開心。但是,出門時感覺就像消化不良。」羅素說道。因此,羅素並非不願面對,甚至否定自己的同志身分,而是當他以這個身分進入社會時,就是會感覺不舒服。家中好比是專屬自己的私密空間,羅素在其中可以和男人發生一夜情,也可以用筆記型電腦進行他所謂的「通往同志的儀式」,將他與男人的情事仔細地記錄下來,這個位於高樓中的空間就是羅素的「櫃子」,將他的同志身分隔
於社會之外。

片中,葛蘭曾說:「異性戀一天到
晚強迫大家接受。」無論是電視劇、廣告、電影等的影像媒體,抑或小說、童話等的文學作品,當中描繪的戀人幾乎都是異性戀,讓人們以談戀愛只限定於一男一女。這樣的觀念長期灌輸之下,連帶使得異性戀在公開場合牽手、親吻或談論性事都成理所當然的事,異性戀霸權主導的社會於焉形成。於是,我們看到羅素的異性戀同事在休息時間大聊他如何用手指玩弄女性的下體,羅素卻覺得聊自己的性事有些骯髒;當異性戀男女在電梯口纏綿、吻別時,羅素與葛蘭只能像朋友一樣交換電話,然後說再見。導演運用種種鮮明的對比,突顯同性戀在異性戀霸權底下所受到的壓抑與不平等。

不過,導演其實在片中也隱藏了反抗異性戀霸權的訊息。不管裸露的尺度
何,多數的愛情電影必定會出現床戲的部分,《愛在週末邂逅時》也是如此,而且出現不只一次。將講述同志性事的錄音帶當作藝術創作的葛蘭認這種藝術展覽不會有人來看,因是「同性戀的性事」。然而,導演卻毫不避諱地拍出羅素與葛蘭的性愛場面:兩人深情對望、愛撫、親吻、口交,鏡頭游移在兩人的身體上,就像異性戀電影中拍攝女體曲線(這顯示所謂的「異性戀霸權」根本是以異性戀男性中心)一樣,甚至連喘息聲也楚呈現。導演藉由鏡頭「迫」觀眾觀賞這場「同性戀的性事」,而觀眾除非閉眼或離場,否則只能坐在位置上乖乖地接受。當然,男體上的精液是最顯著的反抗符號。在異性戀(男性)拍攝的A片中,男性在高潮之後,射出的精液多留在女體之上。因此,當羅素與葛蘭激情過後,男體上的精液便成同志性愛最好的象徵,而原本應該留在女體身上的精液出現在男體上,更可視作對異性戀霸權的挑戰。

尋找自己的定位
如同前述,羅素只有在家時才能自在地面對自己的同志身分,在外面時,他即使想親吻葛蘭,也不敢付諸行動,因
未通過「出櫃」這個儀式。事實上,羅素的友人都知道他的性向,那他還需要向誰出櫃呢?答案是父母。對人子女的人來說,父母代表權威,如果將這層關係擴大到社會中,父母的位置其實象徵了社會中所有的規範與秩序──包括道德與法律──所以,對父母出櫃等同於向社會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雖然羅素無父無母,從小游離於寄養家庭之間,葛蘭代父仍讓他順利完成出櫃儀式,「兒子,我覺得這不重要。即使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替感到驕傲。」葛蘭如是說。

至於葛蘭,他早在16歲時就向父母出櫃,另外從他的言論來看,看似早已由內而外完全認同自己的同志身分,不似羅素那般內縮。然而,事實
的是這樣?葛蘭將羅素談論兩人從邂逅到發生關係的錄音帶視藝術創作,然如此,就表示葛蘭是站在第三者,也就是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段同志關係,顯而易見,葛蘭企圖把自己從中抽離,好像那只不過是別人的情事,由此可見,曾受過情傷的葛蘭似乎想否定自己的情感。

導演在訪談中提到:「我想看他們慢慢愛上對方,互相陷入對方的不同點,甚至就像互相在對方身上探尋自己所缺少的部分。」羅素與葛蘭猶如相對的兩個角色,如果說羅素缺少的是對外的勇氣,那
葛蘭缺少的就是對內──正視自己的情感──的勇氣。即使葛蘭離開英國到美國去,即使葛蘭口中總是說著:「我不想交男友。」但是那卷最後交到羅素手中,沒向室友分享的錄音帶還是透露了他對羅素的情感。羅素與葛蘭從彼此身上互補欠缺,確立自己的同志情感與自我定位,縱使電影的結尾是分離,他們仍完滿了自己的情感。

令人眼睛之一亮的《愛在週末邂逅時》
電影的劇情多仰賴湯姆.庫倫(Tom Cullen)與克里斯.紐(Chris New)兩位年輕演員的互動與對話來驅動、發展,主要的場景也集中在羅素的公寓房間內,儘管一切看來精簡,但是身兼編劇的導演在劇本與台詞編排上下了極大的功夫,讓細膩的情感描寫與同志議題得以完美融合,可說是兼具感性與理性,加以兩位演員的精湛表演,共同激發出無限的能量,《愛在週末邂逅時》著實令人眼睛
之一亮!



《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描寫兩位男子-羅素與葛蘭一夜情後,他們一同共渡的週末時光,寫到這裡,覺得這句簡介聽起來很像廢話,畢竟片名已經說得很楚…,不過電影著重兩位主角的對話和互動,探討與揭露身同志最深層赤裸的面貌。也許他們的故事與想法不是所有人能認同,但這部電影對於男男關係、自我認同等方面,遠比現今很多描寫同志的電影更深刻、坦白與直接。

我很喜歡劇中的選角,兩位個性都很鮮明,羅素是比較內斂安靜,甚至有點傻傻的;葛蘭比較伶牙利嘴、幽默外放。兩位主角都不是刻版印象中令人垂涎的Abercrombie式的肌肉男,也沒有希臘神話般的孔或保養完美的肌膚,更沒有所謂gay圈齊聚一堂上演飛越比佛利式ABCAD A的瞎劇情,(不過現實生活的確是有這樣的生態,但是這部電影刻意抹去大眾對於所謂「主流」同志圈的觀念,也從他們的交友,像是直男與異男間的純友誼等,透露非常一般的生活型態。) 電影完全專注於男主角之間,短暫卻意味深長的對話與互動,細膩捕捉他們之間的化學作用,並從他們的談笑間,赤裸呈現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週遭,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只是一部在講「邂逅」的電影。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到(自己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些內在的憤怒、不安與無奈;雖然主角葛蘭的個性會讓人覺得有點自以是,滿口「藝術」、「何要順應體制」等,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朋友都只想一同活在糞坑,不願看爬出去」、「異性戀或許會去看難民營展,但假使出現同性戀性生活的展覽,他們才不鳥,因與他們無關」,但這些看似尖酸的言論,不是要向異性戀宣戰,也不是刻意批判,只是誠實宣洩了很多同志內心的憤慨、悲哀甚至矛盾,其實也引發我不少共鳴。當然,電影也藉由羅素的角色,除了彰顯他的性格,更是提供相對葛蘭的另一觀點。其中一幕他們兩人探討「婚姻」與「穩定關係」,非常引人入勝,他們之間的衝突點也在此一觸擊發,其實很感傷,又是非常誠的。

除了直接坦誠的對話外,電影在好幾幕中,在電車上或是路上的場景,可以看到或聽到世俗對於同志的成見,尤其是在電車一幕,男主角身旁站了一些年輕人,他們在講友人或是一般日本gay很娘之類的話,(字幕沒有秀「日本」出來,也許怕惹爭議?),但其實類似對話在我們週遭,甚至自己嘴巴都層出不窮,而這就如同男主角們談話中,所出現同志所必經的自我認同、出櫃議題、性經驗或是生活上被異性戀資訊圍繞與搪塞的大眾生態,不是要讓人同情憐憫,而是坦率呈現,最終還是讓觀眾自己去感受、省思與了解。

兩位主角的情發展得非常微妙、自然,兩人的演技都渾然天成,甚至都覺得像在看紀錄片,活生生記錄著一對有緣人的短暫邂逅。兩人的小動作(「聞腋下」癖好實在是100%共鳴)、甚至性愛,都非常寫實地呈現,看了覺得如果這兩位演員在電影殺後沒有在一起太沒有天理了,不過我也別再幻想了…。哈,也就是這層浪漫的情,加上無懈可擊的風格攝影與粉粉的色調,讓電影在寫實的口吻中,添加了不少氣氛與情感,尤其是最終部,用非常簡單又關鍵的鏡頭,傳達出非常烈的情 (感覺有點像《愛情不用翻譯》和《Somewhere),馬上讓我熱淚盈框。

劇中角色都在尋找認同感,主角葛蘭只是以比較憤慨的情來反應,事實上,大家即使是那不一樣,想要獨立思考或是作自己,最終也想異中求同,達成某種程度的合諧與和平,但是我們離那樣的日子是否已近,還是未知數。但是不管現實如何,打從心底覺得《愛在週末邂逅時》給了同志電影,甚至同志圈,最誠實與貼近人心的聲音,的力量對我來說,遠比遊行等活動來得烈與切題,至少這部電影給了最實、不矯作的寫照,也留給觀眾很大空間試圖理解與闡釋,很高興這樣的聲音被聽到了(也被看到了) 


2015--45年》 

45年》回歸感情議題,訴說兩個人在情感世界裡所可能遭遇到的所有問題,不需過於喧嘩誇飾的劇情,透過一對結婚將滿45年老夫老妻娓娓道出看似開水、白麵包般平凡卻又生變化的婚姻生活,光是夫妻間最親密的對話、即便架仍要每相擁入睡等小細節,都讓人動容,不溫不火卻超催淚。

結婚之後夫妻該如何共處?該像《控制》夫妻兩人從此過著轟轟烈烈相互猜忌般的生活,還是從此白頭偕老畫下圓滿結局?曾以《愛在週末邂逅時》驚國際影壇的導演安德魯海格,在新片《45年》中再度回歸感情議題,訴說兩個人在情感世界裡所可能遭遇到的所有問題,不需過於喧嘩誇飾的劇情,透過一對結婚將滿45年老夫老妻娓娓道出看似開水、白麵包般平凡卻又生變化的婚姻生活,光是夫妻間最親密的對話、即便架仍要每相擁入睡等小細節,都讓人動容,不溫不火卻超催淚,讓國際媒體再度讚譽安德魯海格講述感情題材的深厚功力,Time更直指安德魯海格的《45年》「絲絲入扣讓人心碎!」
在電影裡一直被過去回憶困住的丈夫,由金球影帝湯姆寇特內飾演,在拍戲時,湯姆笑稱當飾演他妻子的夏綠蒂蘭普琳對他說出「不要一直活在過去」時,突然一股熟悉感上身,因這是他實生活中妻子最常對他講的一句話,「看來我跟戲裡的丈夫都犯了同樣的毛病!」湯姆笑著說。而在戲裡,湯姆所飾演的丈夫在45年的婚姻後,才因一封信而向妻子吐出一直藏在心裡的秘密,面對如此打擊的妻子夏綠蒂蘭普琳,那如針扎心般的糾結神情,更是道盡許多情侶可能藏在心底已久的感情事。

45年》電影對白細膩摯、感動人心,更寫進男主角湯姆寇特內的心裡,湯姆在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透露,當初收到《45年》的劇本時,他人在外頭手邊沒有電腦,原本只是先用手機打開檔案快速瀏覽一下,沒想到因對白太動人,深深吸引住他,湯姆竟一口氣用手機花了近兩小時看完整個劇本,看完當下他就決定一定要參與《45年》演出,而當他知道女主角是由之前《里斯本夜車》合作過的夏綠蒂蘭普琳出演,更直接一口答應邀約,「不管樣我都要演,沒有任何事情可能阻我!」

《愛在週末邂逅時》導演安德魯海格再次驚全球之作,醞釀六年打造,柏林影展首映後好評橫掃,一連奪影帝、影后雙大,甚至差點連中三元奪下最佳影片金熊!夏綠蒂蘭普琳在《45年》裡完美詮釋一位與丈夫結婚屆滿45年的妻子,因丈夫接到關於前女王死亡的消息,進一步發現丈夫一直藏在心底的秘密,戲裡優雅又哀傷、令人動容的演出連評審都心碎,和他約好了要牽手走到最後,卻發現他和日漸貌合神離,愛情讓人忘記時間,而時間,也讓人忘記愛情。
 

故事的開始都是那的平凡,一個英國城市諾里奇裡愜意的日子,一對即將迎接結45周年的老夫妻,卻因一封來自瑞士的信件在他們以的寧靜裡泛起漣漪。傑夫收到的這封信寫著遠在瑞士的救難隊在阿爾卑斯山上找到了當年墜山罹難的女友冰封已久的屍體,聽到傑夫說起了前女友,凱特甚是詫異,45年裡的相處時光,傑夫一次也沒提過,但或許是不願提起當年的創傷,凱特選擇支持傑夫,但是好奇心蠢蠢欲動,凱特還是慢慢的對傑夫提出了疑問,沒想到,卻是衝擊的開始。

改編自詩人大衛康斯坦丁的短篇小說 【In Another Country】,電影《45年》(45 years, 2015)是《愛在週末邂逅時》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耗時六年的全新力作,上次呈現同志戀人的愛情絮語,這次深入老夫妻的秘密世界。電影聚焦在即將辦結婚45週年紀念會的老夫妻,在即將到來的紀念日,憶起45年前的種種,影片隨著一日又一日的遞,情感越來越濃烈而複雜,加上小細節的裝飾,雖然整部影片拍來工整,外表也看來恬淡爽,事實上卻暗潮洶湧,充滿張力。除了導演和劇本的細心之外,女主角《星塵往事》的夏綠蒂蘭普琳和男主角《齊瓦哥醫生》的湯姆寇特內兩人內斂卻火光四射的演技完美撐起了整部電影,看完電影,餘韻四溢。而這也讓兩位演員獲得柏林影展銀熊最佳男女主角殊榮。

『這世上有一百種戀愛,其中九十九種都是騙人的,因那都是了自己而談的戀愛。 』我們都不希望身處在言當中,即使深陷其中,最好也不要知道這是言,可是女主角凱特卻沒如此幸運,他們手共度將近半百的年歲,幾乎可以說是快一輩子的時間,老公卻從未向提及『前女友』的事情,雖然這個『前女友』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但是看到老公聽到的消息心中燃起了悸動,任何人(不只是凱特)都會吃味,都會想一探究竟。但是一探究竟是需要勇氣的,想聽到的不一定就是將聽到的,人都不喜歡被取代,尤其是在愛情面前,人人都想成某個人的唯一。

於是,我們隨著電影從星期一開始,慢慢往他們紀念會所訂的星期六邁進,陪同凱特逐漸了解傑夫與這個前女友的故事,平淡的鏡頭有了各種不對勁的蛛絲馬跡。就連平常遛狗都不喜歡的老公,當年是征戰群岳的好漢,刻意隱藏喜好,是不是表示仍活在前女友意外驟逝的陰影裡?沒有什合照的夫妻倆,卻有著一臺幻燈片的投影機,那是老公用來播放前女友照片,藉以懷念的工具,甚至凱特更發現當年意外發生時,傑夫的這個女友不只戴著傑夫描述的婚戒,還身懷六甲,傑夫失去的不僅僅是女友,對照現在他們膝下無子的狀況,無限悵然。半夜,好不容易盼到久違的溫存,凱特卻發現傑夫閉著眼睛,央求他開雙眼看看,卻是幾下苦幹後,永垂不朽,這不只是需要龍抬頭的中年危機,更代表著傑夫若有所思,那凱特在這場溫存裡,扮演的是什角色?

於是凱特終於忍不住問了傑夫,『如果當年沒有發生這場意外,會娶她嗎?』得到的竟是令人心碎的答案。眼看兩人的感情就像阿爾卑斯山上的雪逐漸融解,45年的感情幻化成苦水,堆積在凱特的心裡,等待一個將山崩解的時機,而這個時機就是45周年結婚紀念宴會上的那支舞蹈,舞蹈本身並沒有錯,這是當年結婚時兩人跳的第一支舞,本應充滿紀念性,但凱特聽到了這首來自五黑寶樂團(The Platters)的歌曲“Smoke get in your eyes”,歌詞是這唱的:『如今,我的愛已遠颺,我失去了吾愛。』凱特恍然大悟,當年傑夫的心情早就寄託在歌裡,45年的光陰,都活在別人的影子裡,儘管傑夫的愛對而言有多實,對傑夫來說他都是在談他自己想要的戀愛,他想讓凱特成當年意外失去的的樣子,或是藉由某些事情(例如不想拍照、不生子)避開他不想再憶起的傷悲。

如果,也是凱特,曾以長相廝守的人,他卻只把當作替代品,如果在愛情裡,赫然發現,原來,並不是唯一,而是別人的影子,會如何做出決定?他們都不再是20歲的年輕人,放手讓他去,對他太殘忍,繼續若無其事的相偎相依,是對自己殘忍。『總有一天,會發現戀愛中的人都是盲目的,當的心著火了,煙霧會迷濛了的雙眼。』歌曲如此訕笑著凱特,於是在那支看來人人稱羨的合舞過後,凱特悻悻然的放手,45年的矇蔽也該是時候攤牌。電影在夏綠蒂蘭普琳的詮釋之下,讓觀眾經歷了一個女人從溫柔的支持,經歷得知相的脆弱,到最終情潰堤的過程,儘管是那內斂含蓄的演法,也而有力地渲染了觀眾,沉默的瓦解所有情感卻有如天崩地裂的震撼,成功凝結觀眾的情,即使在傑夫那個充滿感情的致詞當中,也無法一如劇中的那些親友痛哭流涕,他們的感情喝采,因我們都知道,他們感情的裂縫,已不是言語可以修補的。《45年》是一部極美卻極度心碎的愛情詩篇,不容忽視。
 

 

2017--Lean on Pete》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文譯名:《賽馬皮特》) 

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一直是個嘗試說實話的導演。他的前兩部作品《愛在週末邂逅時》與《45年》皆以寫實風格著稱。人如其電影,他本人親切、健談、幽默,並且非常「接地氣」。怎麼個接地氣法呢?他是我第一個看過會在記者面前、訪問進行中翻白眼的導演。美國人對《Lean on Pete》的結局看法?白眼。川普?大白眼。泰勒斯?他的白眼大翻到後腦勺。他說自己一直嘗試更接近生活、更寫實地(more grounded and realistic)去拍一部電影,我想這句話也是他自己個性的寫照。

回來講《Lean on Pete》。這部電影描述自小遭母親棄、父親剛過世的理,因緣際會與一匹賽馬「彼得」踏上旅程,目的只有一個:找到久已失聯、理的阿姨。這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簡單到像一句詩:只有幾個字句,但字與字間暗潮洶湧、浮想翩連、感情充滿。我看完這部電影時腦海裡一直浮現幾個字:「This Brutal World」(這個殘酷的世界),來自出版社 PHAIDON 所出版的野獸派(Brutalism)建築專書的書名。所謂野獸派建築,即使用未加工混凝土(通常冷硬的深灰色)所建成,在英國人雷納班漢(Reyner Banham)使用這個詞後廣泛普及,建築類型多是二戰後社會住宅、購物中心、停車場等。不難想像野獸派建築遭到上個世紀的人們普遍的唾棄與排斥:這些建築都規模頗大(在倫敦的社會住宅曾有31層樓這樣的規模;之前引起熱議的倫敦 Grenfell Tower 大火,建築本身也是野獸派風格),色不是深灰就是土褐色,這一棟建築往那裡一擺,不就是招人厭?對於以前的人們來說,野獸派建築簡直是一種視覺上的提醒,一種實體的存在,提醒這業已晦的世界有多殘酷(brutal)。《Lean on Pete》的理,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殘酷的世界,隱形的野獸派建築隨處可見。他在旅程中遇見許多人,這些人不是壞人,他們甚至嘗試幫助他,但這些人有他們的極限。安德魯在訪談中提到,「事實是,人們不是生來就是惡人、做壞事。這背後是有來龍去脈的。理遇到的這些角色,他們都只是嘗試在這世上活下去而已。他們也許對身邊的人做了可憎的事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純粹的邪惡。因此對我來說重要的是用一種較平衡的眼光去看待所有角色,而非把他們定義成「壞人」。」野獸派建築,竟變成一個隱:人不殘酷,殘酷的是這些建築,這些硬邦邦的制度,這個冷酷的世界(this brutal world)。隱形的野獸派建築充斥我們的生活。

我向安德魯提了這個想法,「孩子們在還沒長大之前,就被迫嘗試在這殘酷的世界生存」,並提到《Lean on Pete》讓我想起《水窪》(Watership Down,英國少年讀物,後改編成動畫長片。故事述一群野踏上旅程尋找新家園,途中遇到的種種險惡之事)和肯洛區執導的《鷹與男孩》(Kes),他大笑:「這是我最喜歡的兩部電影!」又問是否有受到這類作品的影響?「我不知道是否有受到影響」,他沉思,「但《水窪》是個好例子。這是一部我這個世代的英國人會一直放在心中的電影,關於子們被殺害的悲劇動畫片,在成長過程中也帶給我許多發。現在很少看到這樣的作品了。但我想童年與春期是當越長越大反而會想回顧的一段時期,因這段時期充滿可能性;而對我來說《Lean on Pete》最悲傷的一點就是理其實是個善良、充滿可能性的孩子,但因他所遭遇的事情,使他成了社會上的邊緣人。他就像一塊掉入社會隙縫的小石子一樣,沒得到應有的注意與照顧。」安德魯聽起來簡直是《麥田捕手》的荷頓

然而這個殘酷的世界,在安德魯的鏡頭下如此美麗。當理帶著彼得往東穿越沙漠,嘗試到達懷俄明州安德魯用了一個極遠景的鏡頭,帶出理從有綠洲的地方漸漸走入荒蕪的過程。這鏡頭極美,即使我們知道這同時是理的內心風景。片中有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理的父親因意外過世那,警察在半夜來到現場,發現理沒人照顧,要求他跟他們回警局。理轉身就,一直到彼得所在的馬。他在黑暗中關上門,只有門縫中透進的一點光照亮他的眼睛。他的眼睛裡有什閃爍不停也或許,是我看錯了。鏡頭停在這裡良久、良久。

在這殘酷的世界中,安德魯海格始終沒有忽略那一抹微光。  

發自威尼斯2017 9月2,第7 4屆威尼斯電影節進行到第3天,來自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的主競賽單元影片《Lean On Pete》(中文譯名:《賽馬皮特》)贏得不少讚譽。海格在2015年拍攝的《45周年》,曾在柏林電影節上大放異彩,《LeanOn Pete》一定程度上延續了《45周年》的家庭片路子,這次的主角是15歲男孩。爛番茄網站上收錄了該片的11篇評論,包括《好萊塢報導者》、《綜藝》、《衛報》在內的10家媒體給出紅番茄好評。南都記者于當地時間92日一早,觀看了這部已在威尼斯首映過的佳作。

片名裏的Pete是一匹馬的名字,身邊的15歲男孩理是主角。故事改編自威利·瓦倫丁的同名小說。理是個孤獨的少年,被母親離棄,爸爸是個惹是生非的混蛋,曾經無微不至照顧理的姑姑因跟他爸爸的一次激烈衝突離開了。照顧馬匹是理找到的一零工,他與賽馬皮特成夥伴。爸爸受重傷,理在恐懼中住到了馬裏,與皮特伴。當皮特因年紀大、有傷病而要被賣掉時,理獨自帶著踏上尋找姑姑的路。

故事的後半段更像一部公路片,一個男孩和一匹馬,穿越荒涼之地,遇上突如其來的災難,遇見不同的人,始終不變的是理的善良和對尋找生活曙光的堅定。殘酷春一度讓觀眾喘不過氣來,影片結尾卻給了觀眾一個正能量的情出口,充滿力量。

導演海格在放映後的發佈會上表示,自然流露的情感是這個社會中最缺乏的東西,我對這樣遷徙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充滿尊重和敬佩,這種情感無法

全片3/4的篇幅都相當,不幸的遭遇接二連三地降臨在理身上。所幸導演用克制寫實的鏡頭語言,讓一場場殘酷的衝突來得自然可信。災難出現之前,沒有特別戲劇化的鋪墊,也沒有煽情的背景音樂,們就這發生了。理和皮特走在荒蕪的尋親路上,相互依靠,開闊寫意的畫面給人以溫暖慈悲之感。

《好萊塢報導者》稱讚該片:不賣弄,不故弄玄虛,這是一個可愛的、細火慢燉的故事,自然主義在此刻熠熠生輝。但也有媒體對海格這個第一次擁抱好萊塢和美國背景的故事略有不適應,Cine-vue說,拍過《45周年》、《尋》和《週末時光》這樣傑出文藝片的安德魯·海格,離開了英國本土和文藝片的根基。

飾演男主角理的小夥子,本名也叫——·普拉默(CharliePlummer),1999年生,演這部戲時才17歲。他曾出演過《王者傑克》(King Jack2015年),入圍當年的翠貝卡電影節。本片中他貢獻了無懈可擊的表演,被視本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有力競爭者。這部戲,可以說,全在他身上。生於單親家庭的孤獨自立、與馬匹的夥伴情、父親離世的無助與倔,都被他深刻演繹出來。他帶著皮特上路,許多時候都是獨角戲,從緬懷過去到自我催眠,他愈發孤獨、堅和善良。

LeanonPete》將于20182月在英國公映,北美上映時間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