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豪放的北蘇南辛】
從秦朝至宋朝的一千年來,人們認為張良的成功,是來自於黃石公授予他的那本《太公兵法》,但一千年後的蘇軾,卻推翻過往的思維,他認為黃石公根本不是鬼怪,張良的成功也並不是因為那本太公兵法,而是因為黃石公挫其銳氣、磨其心志,教導張良忍人所不能忍,以一個嶄新的角度、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秦末亂世,讓「狀貌乃婦人女子」的張良成功輔佐劉邦創建漢朝,這也是我們都熟知蘇軾的一篇翻案文章〈留侯論〉。
事實上,不只蘇軾如此,整個宋朝,不管在文學、科技上常以一個開放的態度去學習,並反思過去的傳統,不斷地懷疑、推翻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不一樣的可能性。像是上述翻案文學的興盛,又如沈括廢除千百年來中國所奉行的陰曆,懷疑陰曆對農事的準確性,並著手創立十二氣曆,試圖讓曆法更貼近農業等等…。跳出框架、開放的思考模式,才是宋朝文明真正會強盛的原因。
蘇軾和辛棄疾的生命時間沒有重疊,他倆沒有在同一時空里生活過。蘇軾生於公元1037年,卒於1101年,其去世後39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辛棄疾才來到世上。
但是,不同時空生活的兩個人卻共同創造了宋詞豪放派的兩座高峰。談起中國古代文學,宋詞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人們習慣於把北宋蘇軾和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蘇軾和辛棄疾是通過他們的詞作被後人聯繫在一起的。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音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雖同屬豪放派,但蘇軾和辛棄疾的詞風也有很大的不同,蘇詞清放,瀟洒疏朗,曠達超邁;辛詞雄放,氣勢磅礴,沉鬱豪放。
詞人的風格既與個人性格特點、學識修養有關,也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周圍環境有關。
蘇軾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 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兒子砥礪名節。當蘇軾21歲出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
蘇軾所處的時代,正處於北宋王朝發生根本變化的時代,王安石變法,改革之風大盛,史稱「隆宋」 。表面上,宋王朝歌舞昇平、鶯歌燕舞,但實際上,朝野內外卻是矛盾密布,危機日深。王安石變法強兵富國的初衷雖好,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廣大農民的不滿。蘇東坡的政治思想是比較保守的,他關注社會現實,同情勞動人民,由於反對新法而被調離出京。
蘇軾率真孤傲、豁達超脫,有理想有抱負,有獨立政治見解,但卻不容於當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蘇軾這一輩子是改不了也不想改了,於是便率性而為。許多震爍千古的散文、詩歌、詞作從蘇軾的心裡流淌出來,有的甚至是噴薄而出。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獵》
從蘇軾這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豪放詞的魅力。 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氣。
作為一個有著悲憫情懷的政治家的蘇軾,每到一處都留下了值得人們懷念的業績,作為偉大文學家詞人的蘇軾更是以自己獨特的姿態永遠立於天地間,接受後世人們的頂禮膜拜。
《赤壁怀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惊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髮。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蘇軾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爲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載東坡語:“黃州西山麓,鬥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敗歸,由華容道,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蒹葭,若使縱火,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嶽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於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辛棄疾出生時,北宋淪亡已13年。辛棄疾之父辛文郁事跡無考,據辛棄疾稱,他在青少年時代受祖父辛贊影響甚大。宋室南渡時,辛贊因故未能脫身而仕於金,但卻不忘故國,並教導辛棄疾待機效忠宋廷。辛棄疾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北方大片國土淪陷在金人的鐵蹄之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滿目瘡痍,廣大人民和仁人志士關注著國家的命運,「光復故土,還我河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但南宋皇室卻首鼠兩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張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內部演化為「主戰」和「主和」兩派的激烈鬥爭。辛棄疾是堅決的主戰派,因為當時的皇帝是最大的主和派人物,所以辛棄疾受排擠是情理之中的事。
辛棄疾為人剛烈,執念唯一,堅定倔強,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報國無門,悲憤之情在胸中奔涌而流於筆下,一首首慷慨悲歌激情飛揚。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辛棄疾
我們常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先秦時期,成就最高的是詩經和楚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寥廓,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的神秘。到了兩漢魏晉,賦和駢文大行其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極盡華美之能。等到了唐代,詩歌脫穎而出,詩人層出不窮,詩仙詩聖詩佛詩鬼等人,一起將詩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以後,好詩漸少,無人能在詩歌上與盛唐爭鋒。但宋人別出蹊徑,將詞之一道發揚光大,最終取得了不遜於唐人的成就,在文學史上以「唐詩宋詞」並稱。
詞本來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唐詩追溯其源流,其實是和先秦詩辭、和漢賦駢文一脈相承的。詩經和楚辭蒼涼古拙,但限於句式,表現力不足。漢賦駢文部分擺脫了詩經四四拍的固定節奏,但還沒有完全自由,仍然有駢四儷六的限制,而且不易於吟唱。到了唐代,七言詩和五言詩在數百年摸索下完全成熟,不僅靈活性大為改進,更是滿足了傳唱的需要,於是才有「旗亭畫壁」之樂。在當時,詩是文化人高大上的創作,詞是由文化程度較低的樂師們,根據各種街頭小調和異域旋律的需要所寫成的一些長短句,和詩相比,可以算是當時的「三俗」了。例如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詞》中,就有一首典型的早期詞作《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當然,再「三俗」的東西里,也隱藏著不可否認的情感。不過把這首詞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相比,其文學水準高下立判。儘管唐代有不少詩人,包括李白白居易等都寫過一些詞作,但多是出於遊戲,詞也被稱為「詩餘」,其地位之低可見一斑。
五代以來,隨著南方地區經濟的日益發達和社會風氣的逐漸奢靡,人們對更適合歌唱的詞需求越來越大,這也刺激了很多文人將精力投入到詞作上來。著名的《花間集》就是在這一階段成型,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詞人如李璟、李煜、馮延己、韋莊等人,為這一文學體裁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等到了宋代,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尤其是在經濟、娛樂等方面,北宋時的東京汴梁城,某種意義上和今天的大都市區別不大,人們看足球、看摔跤、吃宵夜、逛商場,在這座燈紅酒綠的不夜之城中盡情狂歡。可以想像,在這座光大型綜合娛樂場就有72家的城市裡,有多少歌手在嗷嗷待哺,等著可以讓她們一曲成名的神作!
於是詞道大興,上到君王宰相,下到士子庶民,大家都覺得最風雅的莫過於當席填詞,讓歌姬款款唱來。要是詞填得好,立刻便能像現在的白金神曲一般,短短旬日就傳唱天下。詞作者的地位也如同今天的周董,被萬眾追捧,被百姓們奉為大神。
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大部分詞曲都是描述的男女情愛之事,風格婉約柔美——這也是為什麼最早的詞集叫《花間集》的原因。但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是有大能橫空出世,靠少數幾人之力對抗詞壇主流,硬是將詞分成了婉約和豪放兩派,互相分庭抗禮,並且有後來居上之勢。自南宋以來,公認作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只有兩人:一個是本系列第一篇就介紹過的蘇東坡,另一個就是辛棄疾。
與生在北宋最為繁華輝煌時代,雖有流離之苦,卻無戰亂之憂的蘇軾相比,辛棄疾很不幸的出生在一個倒霉年代的倒霉地區——南宋初年的濟南。自從宋初簽訂澶淵之盟以來,北宋和遼國之間使節往來不絕,百餘年間,百姓們都能得享太平,不聞戰亂。那時候的濟南雖然比不上汴梁繁華,但也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勝富庶之地。但隨著金國的崛起,遼國轉眼就被更野蠻的女真人踏為平地。在這場豪賭中下錯了注的北宋,也隨之咽下了自釀的苦酒:靖康之恥。金軍順利地攻破汴梁,半壁江山淪入敵手,皇室成員被一網打盡,徽欽二帝被擄,受盡屈辱後死於異國。一片風雨飄搖里,南宋小朝廷只能偏安於江南,依靠長江天險苦苦抵抗金軍。
在這場席捲中華的劫難中,辛棄疾的家族也未能倖免。和同樣生活在濟南的另一位詞壇大家李清照相比,辛家沒能及時逃往江南,被金兵抓了個正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當時是宋朝的官員,被抓後看到家族上下百餘人性命難保,於是就只好投降了金國,成了金國治下的一名「偽官」。這一行為在後世的爭議是很大的。到底是以死明志更能彰顯氣節呢,還是苟活下來以圖復仇更有意義?但不管怎樣,辛贊用這種方式保全了家族,並且將內心的仇恨和痛苦灌輸給子孫後代。
辛棄疾就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家族的薰陶和教育令他文武雙全,祖父也常常帶著他觀察各地的山川地理,好為將來的起事做好準備。辛贊到死為止都沒有等到良機,但老天不負有心人,在辛棄疾20歲那年,一個絕好的機會出現了。
公元1161年,金國之主完顏亮親帥大軍,出發攻打南宋。據說,這次戰爭也是由於一首詞所引起的。完顏亮本身就是一名不錯的詞人,愛好文學。有一天,他聽到樂師演唱柳永的名作《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一聽之下,完顏亮就深深迷醉於江南的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該是怎樣的景色!有生之年,若能一睹此景,死亦無憾!於是完顏亮召集大軍,準備一舉覆滅南宋,將杭州納入金國的版圖。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殘酷。不熟水性的金軍,被名將虞允文帶水軍攔截在江邊,屢戰屢敗,不得寸進。消息傳開,不僅僅前方軍心浮動,後方本來就被金兵多年欺壓的民眾們更是趁機揭竿而起,騷擾甚至殲滅各地留守金軍。
辛棄疾就是最先響應的一個。他召集了兩千同鄉民眾起義,並且毫不戀棧權利,立刻率軍與當時北方最大的一支起義軍會合,奉義軍首領耿京為主。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眼光遠大的年輕人,很快就成為起義軍的核心人物。
與大部分人所想像的不同,辛棄疾這時候並不以詩詞出名。恰恰相反的,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個人的勇武,是因為他是整個義軍中最能打的人。這一點,在兩個例子中可見一斑。
辛棄疾認識一個名叫義端的和尚,並且介紹他加入了起義軍。但是,這個禿驢確實是個異端,他竟然偷走了耿京的大印,趁夜潛逃了。耿京聽到後大怒,並且遷怒於辛棄疾,下令先把這個不靠譜的介紹人砍了。辛棄疾當即請求耿京能寬限三天,如果三日內不能將義端抓回來,則甘願領死。
耿京同意後,辛棄疾單騎出發,他猜到義端肯定會向金兵大營逃竄,於是沿途急追,果然在半路截到了義端。義端苦苦哀求,希望辛棄疾饒他一命。辛棄疾沒有搭話,乾脆利落的拔刀砍了他,將首級和大印帶了回來,從此在義軍中無人不服。
沒過多久,金主完顏亮被譁變的部下所殺,金兵從前線退回,開始鎮壓各地的義軍。辛棄疾等人受耿京所命,作為使者趕赴南京拜見南宋朝廷,商討義軍將來的前途。出使成功後,辛棄疾等人高興地返回,但迎接他們的,卻是難以置信的一幕。
在他們出使時,一部分義軍將領貪圖金軍的賞賜,竟然殺死了首領耿京,拿著耿京的首級去投降金軍了,群龍無首的義軍在金兵圍殺下潰散。看到這一幕的辛棄疾不禁怒髮衝冠,他召集了幾十名和自己一樣視死如歸的猛士,五十位騎手直闖駐紮了數萬敵軍的大營,於敵人軍中生擒了正在和金兵主將飲酒作樂的主謀叛賊張安國!而且這還不算完,在金軍的圍追堵截之下,辛棄疾等人竟然鼓動起一大批義軍舊部,帶著俘虜轉進千里,從山東一路闖回南京,將叛徒獻俘給朝廷明正典刑!
大宋朝已經很多年沒見過這樣的猛人了。經此一戰,辛棄疾名揚天下,趙構也親自召見這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為了獎賞辛棄疾的功績,趙構特地授予他江陰簽判的職務,讓這個剛剛二十三歲的小伙子從此踏入了官場之中。
二十多歲,正是充滿了幹勁和夢想的年齡。辛棄疾興致勃勃的上任,覺得未來一片光明。他將自己這幾年的思路和對北伐的建議寫成《美芹十論》等奏摺,滿心歡喜地呈上朝廷。有這麼英明的天子在位,那必然能上下一心,整兵秣馬,稍等幾日就可以北征了吧!
他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輩子。
南宋朝廷,不思進取。紹興和議與隆興和議後,朝廷從上到下都接受了偏安的現狀,專心經營自己的江南小天地,不再提北伐之事。上下官吏,大部分都是江南的本地豪族,只要能過得好就行了,誰管他北方洪水滔天、遺民生不如死!正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身於北方,還堅持想要北伐的辛棄疾等寥寥幾人,才是大家眼中的異類,受到朝廷一致的排擠。
但辛棄疾又是少有的傑出能臣。朝廷雖然排擠他,可在很多事情上又不得不倚重於他的才能。二十年來,辛棄疾就像是救火隊員一般,從各個要職上來來去去,專門干屯田、練兵、建軍、平亂這樣的髒活。每當剛做出成果,他就被調往別處,繼續去收拾爛攤子。他曾做過一首《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聊以自嘲: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就這樣為朝廷辛苦工作二十年後,當道諸公們終於厭倦了這個說話直衝,為人又楞又倔的北方漢。不管到哪裡任官,他都不能和上司下屬們一片和氣,麵糰團地詩文唱和。這個大個子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看起來就像是擇人而噬的猛虎。難道你不知道,在官場中混,和諧才是第一要務嗎?給你的官位還不夠高嗎?天天北伐北伐,憑什麼讓江東子弟流血送命去和那些胡人們死磕?
既然不聽話,那就不用你!在42歲那年,因為受到言官彈劾,辛棄疾被罷官。辛棄疾於是歸隱於田園,與家人為伴。表面上看,是享受山水之樂的富家翁,但內心中,他的苦悶又有誰能知曉?在罷官回家的路上,他寫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比痛苦更痛苦的,是說不出來的痛苦。比令猛虎拉車更屈辱的,是將猛虎關在籠中。
辛棄疾被強迫賦閒在家,轉眼又是二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呢?在第一個二十年間,他生長於敵國,以復國為目標努力;在第二個二十年內,他蹉跎於官場,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在第三個二十年里,他幽居於鄉野,從一名幹吏變成垂垂老去的朽翁。曾經怒斬敵人頭顱、持槍踏破敵營的猛將,在一場大病後,連上樓的力氣都漸感不足了。當年所寫下的激昂文字,現在又有何用?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在這二十年的日日夜夜裡,他常常夢中驚醒,仿佛又回到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場,仿佛又和同伴們一起,冒著風雨並肩衝鋒。他內心的火焰時刻會燃燒起來,又不斷被殘酷的現實所澆滅,仿佛只餘下一捧死灰。他看起來似乎滿足於田園之樂,只有幾位知心好友來拜訪時,才能看到他流露出來的真實性情。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也許是上天都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在他六十四歲時,韓侂胄任宰相,朝廷又開始考慮北伐。他作為主戰派被重新起用,出任鎮江知府,頂在對抗金兵的最前線上。老人的生命力仿佛一下子全部燃燒出來,他面見皇帝,在朝廷上慷慨激昂地論述北伐方略,並親自去前線奔走,查看邊境形勢。在鎮江北固亭上,他放眼眺望神州,想到江北那永遠不能再見的故園,不由得潸然淚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雖然心向故國,但他也清楚地認識到,從天下大勢來看,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二十年內北伐都沒有勝利的希望。想當年,宋武帝劉裕起於微末,尚能一統南方,北伐中原,平後秦,滅南燕,打的北魏戰戰兢兢。但如今,劉裕當年的故居已經衰敗無人,北魏武帝拓跋燾南侵時修建的行宮前香火鼎盛,這是何等諷刺的一幕!百姓們竟然不知道所祭拜的是異族的侵略者,反而把保佑民族氣運的真英雄漸漸遺忘。回想四十三年前,自己率軍從江北殺回,意氣風發之時,可曾想到如今只剩一副空有憂國之心的舊皮囊?
一年後,因為言官的攻擊,辛棄疾再次被免職。在這樣的打擊下,他很快就重病不起。同年,韓侂胄倉促發動北伐,結果被金軍大敗,本就弱小的南宋再次覆軍失地,受到慘痛打擊。
辛棄疾六十八歲時,朝廷又催他儘快到杭州,想讓他來負責軍事,好收拾這一片亂攤子。此時辛棄疾已經病重不起,他拒絕奉詔,沒過幾天,就在病榻上離開了人世。據說辛棄疾彌留之時,還在高呼「殺賊!殺賊!」。與其死於病榻纏綿,他一定更願意戰死沙場——這才是一個戰士最理想的歸宿吧。
他去世之後,金人指名要韓侂胄的頭顱,於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密謀偽造詔書殺了韓侂胄,將首相的人頭送給金國示眾,並簽署了一份更為屈辱的《嘉定和議》。正如同辛棄疾所預料的一樣,一直到了二十五年以後,宋軍的北伐才告成功。
但時機已晚,金國覆滅後,南宋所面對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集團——新興的蒙古帝國。南宋的最終命運,也隨之註定。兩宋的文採風流、詞賦華章,就此成為絕響。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說起宋詞,評論家們常常將姜夔、周邦彥等長於格律的詞人排在辛棄疾甚至蘇軾之前。一直到了清代和近代,文學評論家們才開始正視豪放派詞人的地位,對他們進行了公允的評價。到了現在,辛棄疾的地位愈加高大,在兩宋詞人中和蘇軾並駕齊驅,不分軒輊。
和蘇軾相比,辛棄疾沒有東坡居士那種對文字超凡脫俗的天賦,詞作中少了那一份飄逸出塵的氣息。但是辛棄疾能夠將經史子集、將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經歷都融入到作品之中,信手拈來,轉折如意,字裡行間都自然帶有一股真英雄的氣概。兩宋的其他詞人,要麼空有經歷,但比不上他的才華;要麼雖然有才,但局限於花街柳巷、傷春悲秋,寫不出他的氣象和境界。而且辛棄疾雖然以豪放為名,但寫起清麗幽怨的詞來也是得心應手,絕不次於那些婉約派的詞人。比如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頗有代表性的作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評價辛棄疾詞作的最好詞語,就是「文如其人」。他體魄雄壯,時人謂之為真英雄之象:「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所以詞風剛健豪邁。他文武雙全,熟讀經史,好在詞中借用各種典故,卻並不生硬。他久歷於兵事戰陣,一生金戈鐵馬,其文字也如同海雨天風,撼人魂魄。他一生惟願光復故土,卻報國無門,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悲在心中糾結,所以字裡行間都含有悲鬱不平之氣,讀之令人感慨萬分。正所謂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男兒之悲,莫過於此。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就他本人而言,他是一位愛國者,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能臣,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雖然不以填詞為業,但他依然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名作極多,被每一位詩詞愛好者喜愛推崇。讀他的詩詞,所感懷到的不僅僅是名篇佳句,而是會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歷史,聽到一個民族在危亡之時所發出的悲歌。至於他將詞的創作帶到更為廣闊的天地等等,反而都顯得並不重要了。
月明誰與會?
月淡誰與醉?
星雨落誰知?
千古英雄淚,
詩詞難拈志。
~jun~
誰於淡月醉?
誰知星雨別?
英雄悲歌賦,
難抒壯志魂。
*幻羽*覆 2017-04-23 14: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