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4:43:50幻羽

略說*四果*修持階次(中)

          

                             略說*四果*修持階次()

 

佛曰:“今當為汝說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如果一個人證到初果,因為已經要體證大自然的無常法流、法印,這時候斷三結,然後證到初果,因為對法、對真理求真求證的精神,不斷的會吸引著你往究竟解脫道邁進,因此你不會再墮在惡道。至於你什麼時候才能夠邁向究竟解脫呢?“不過七生”,《雜阿含》通常都講“七有天人往生 ”,也就是說在七世內的人天往返。《中阿含》比較直接講“不過七世”,也就是在七世以內,你遊玩過了,會不好意思,還是會邁向究竟解脫。

 

佛曰:“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淨,歡喜信佛!”證

 

初果就是要成就“四不壞淨”的第一階次,意即“四雙八輩”的成就。一是向初果、證初果,叫一雙、兩種人;二是向二果、證二果,也是一雙、兩種人;三是向三果、證三果,也是一雙、兩種人;四是向四果、證四果,也是一雙、兩種人;這就叫做“ 四雙入輩”的修持階次成就。

 

一個人證到初果之後,他會“三惡道盡”不墮惡道,就是不退轉,意即證初果。“三惡道盡 ”,然後不退轉,“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在七世以內就會到達究竟解脫。所謂“法鏡 ”,一個人能夠證初果,就能夠為別人演說這方面的事情,清楚走過的路,就能夠清楚指引別人,你不是迷迷糊糊,不是東撞西撞,瞎貓碰到死老鼠,那樣碰出來的。如果你宣稱自己證果了,人家來問這條路怎麼走,卻沒有辦法講,或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就是還不穩當或還有問題未竟。

 

修行者一般都會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其目的就是為了要造就成佛的願力,也就是要達到究竟涅槃、解脫自在的彼岸。其實菩薩道的菩薩精神相當好,也相當重要,但是菩薩道方面的行善、佈施、持戒,都是累積各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緣、資糧,就算你生到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那裏去,你還是一樣要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修善根福德因德,累積菩薩的這些資糧,目的就是為了成佛,為了究竟解脫,一定是要從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階段步步往前行。

 

“有四種須陀洹道分”就是向初果的四個條件,有那些呢?1.親近善知識→2.聽聞正法 →3.內正思惟→4.依法次法向而行。

 

親近善知識、聽正法-親近有修有證、正知正見的這些善知識,才能夠聽聞到正法,所謂的“正法”,就是邁向究竟解脫的解脫法,不是方便法、不是世間法。“聽正法”當你聽完正法之後,就會“內正思維”經過理智去思惟、去判斷、去分析,逐次去修與證,當你印證了就開發出智慧,就會跟著“法次法向”的法步向解脫道的次第逐漸深入!聞法也是一樣逐步的深入,修行也是一樣逐步的深入,然後來到向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一路上來,叫做“法次法向”。

 

在“四雙入輩”中,有兩個最不容易突破的關卡,第一關是證初果,證初果必須要見法,如果法眼不開、沒有證到初果,後面的成就便免談了,所以這是第一關、滿重要的。當你有第一關的條件、資糧之後,後面才能夠談到“不待時節因緣邁向究竟解脫”。

 

第二關是三果要邁向四果,這一關最不容易突破,是“我慢、自我”生死存亡的大決戰,這是“無門關”!必須用生命去找尋,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大家累積向初果的因緣,後面再繼續深入解析,要怎麼樣才能夠找到善知識?要從哪裡開始做起?真正的善知識往哪裡找起?真正的善知識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做起啊-!為什麼呢?

 

如果你迷戀在名、追逐高官,就會去找當權派的某一個人,最能夠幫你辟通管道的那些人,成為你的善知識。如果你一直想要發財,就會去找那些股票分析師、財神爺,成為你的善知識。如果你想要打出一流的網球,成為世界級的國手,就會去找那些國手級的教練,他會成為你的善知識。如果你想要賭博,就會去找賭神。如果你很想喝酒,就會去找那些酒鬼....

 

如果你是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內心裏面有這一種魄力、決心,你自然不會跟酒鬼、財神爺、賭神相應。如果你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內心有這樣的決心、魄力,就會散發出這樣的一個磁場。當你遇到講述解脫法的善知識,很自然就會跟他相應。所以,善知識從自己內心開始做起,所謂 “親近善知識”,是要從我們內心開始做起,真正要解脫、在找法,你就會找到。

 

證到初果的須陀洹,他會成就“四不壞淨”。所以,實踐向初果的四個步驟,依“法次法向”而行,努力精進用功、止觀雙運,然後見法、斷三結,成就四不壞淨,這是證到初果。但是,你必須要一步步的邁向解脫。

 

當你真正破除‘無明結’,才會真正的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才會從自我的夢幻世界裏醒過來,這是真正的覺悟、覺醒者,不再顛倒夢想。在邁向解脫的途中,從初學開始,你在找法、想要出家,或是對世間的種種現象,很想去找解脫法,也就是初學一樣,所應當知道的核心內容,就是“四聖諦”。

 

證初果的人,他所體悟的核心是 “四聖諦”,證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也是一樣。整個體悟的核心就是“四聖諦”,包括辟支佛、佛,“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不要以為四聖諦,我知道啊!我知道啊!你知道四聖諦往往都只是懂個名相,或只是一種知見,還未切確去實際修證過!這是要從初學到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還要去成就佛陀都了悟的“四聖諦”修行實證的喔!

 

“四聖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核心!“無常”、“無我”兩個法印是真理實相,一般眾生不能夠瞭解這個實相,而產生顛倒夢想。因為背道而馳,就產生苦。凡夫的“三法印”是無常、苦、無我, “苦諦”就是這樣產生,你要體會到很多苦之後,修行的動力才會慢慢積累出來。很多的逆境是在成長你的動力,那是“逆增上緣”,在促成你邁向解脫的動力,事實上你所吃的苦,能不能讓你不要去白受那些苦呢?能不能從受苦、吃苦裏面,去見到苦諦呢?如果你受苦、吃苦,你又在逃避,那個苦就白吃了,你就是白吃苦,沒辦法見到苦諦。

 

如果你能夠從受苦、逆境裏面去檢討原因,就可以見到苦諦。當你真正見到苦諦,就會進一步去探討苦因,苦因就是集諦,去探討苦的原因在哪?再來你會進一步想要去探討這些苦有沒有止息的可能?苦有沒有消失的可能?那些走過來的人跟我們講說是可以的,這苦是可以消失的,於是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境界?一個滅諦的世界、境界,就是苦的滅、苦的止息的世界。我要到達解脫、苦的止息世界,必須要怎麼樣呢?你必須要走在“八正道”上,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去修,而且那時候因為你有整個的體悟,修行的力道才會真正的扎實。

 

如果一個人了知“四聖諦”,他的根基自然會很穩。真正能夠見到苦諦,就能夠慢慢逐步去了悟“四聖諦”。當你真正能夠去了悟“四聖諦”,就是走在實修實證的路上,必然會斷了那幾個結,一直的斷-就會邁向究竟解脫。所以,“四聖諦”不要以為那麼容易,不要以為那麼簡單,行淺則見淺、行深則見深。就算證到阿羅漢也是一樣,都是在了悟“四聖諦”的真諦;佛陀的成就也是了悟“四聖諦”的真諦。

 

透過修行,可以把祥和、慈悲的心念,回向法界、回向世間,不要以為修行是個人的事情而已,你真正能夠淨化自己,自然無形中,就會有這一種祥和、慈悲的念波,會回向整個世間的。這個世間,是一個互動的因緣網,如果我們生起的是慈悲心、愛心、大慈大悲的心,回向給這世界,自然磁場就一片祥光普照。

 

我們要見到法,必須要回到當下、活在現在,才能夠見到活生生的佛法,“止觀”就是把動盪不安的心透過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法門,選擇哪一種覺得比較適合、比較理想,就好好心繫在上面。禪定方面,尋伺、覺觀、喜、樂、一心,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寧靜下來,通常在禪修之前,都是會有些拉扯的現象,要慢慢讓心寧靜下來,你才能夠進入“止觀雙運”的禪修,如心是動盪不安,就沒有辦法如實去觀到四聖諦的法意。

 

實相是一條直線,但是凹凸的心鏡展現出來,就變成一個凹凸的線,你以為實相是那樣,在你心目中看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紅色的線,你認為這是我所親知、親證、親見,但不知道已經受染汙了、扭曲了實相,沒有按照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我們的心鏡都沒有如實觀,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的心鏡是這樣凹凸,然後遇到這樣一個凹凸的,剛好符合你內心的欲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出來了。

 

初果、二果上來的人,還沒辦法真正完全如實觀,只是他可以看到跟事實比較接近而已。必須貪、嗔、癡斷除,貪、嗔、癡止息,心靈平靜,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因此經典所講的“如實知”、“如實觀”,都是這個意思,只要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