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家~王莽的一生
現在我們漫步街頭,仍然時常見到相面算卦的人在招搖撞騙,稍有理智的人對此從來都是不屑一顧,只是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才會趨之若鶩。既然是騙人,算卦的人也許有時會碰巧說對了,想來古代的情況也無非這樣。西漢中晚期住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的王禁就非常相信算卦,當然這一卦又是碰巧說對了的,因爲那大多數不靈驗的卦根本就不爲後世所知。
王禁一家本來隨父親王賀住在濟南郡東平陵(今山東省章丘西),後來王賀與當地人發生糾紛,才舉家遷居河北。王禁沒有太多的功業,惟一值得一提的是妻妾衆多,繁衍了一個王氏大家庭,包括四個女兒:王君俠、王政君、王君力、王君弟,八個兒子:王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即使子女衆多,若沒有二女兒王政君,王禁恐怕也是永無出頭之日,不過是個農村裏的土財主罷了。
王政君生於本始三年(前71),是王禁嫡妻李氏所生。李氏生了政君和王鳳、王崇後,因爲嫉妒丈夫娶妾過多,一氣之下改嫁了別人。王政君幼時跟隨爺爺王賀住在山東時,曾許配過人家,但沒等結婚,未婚夫就死了。後來東平王見她清秀聰慧,又聘她當姬妾,仍是還未結婚,東平王又死掉了。這兩次都沒把女兒嫁出去,王禁覺得很晦氣,找了一個算命先生來爲政君相面,這個算卦先生一見政君,大吃一驚,說: "這個女孩富貴無比,我不敢亂說。"對這類話,一般人只當耳旁風,可王禁卻很相信,找人專門教王政君讀書、彈琴,等待著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
時機終於到來了。在王政君18歲的時候,被選進了漢宣帝的後宮當宮女。又過了一年,當時皇太子劉奭的愛妃司馬良娣病逝。劉奭是個難得的念舊情之人,不忘愛妃;不搭理其他姬妾。這一招急壞了等著抱孫子的漢宣帝和皇后。無奈,皇后從後宮裏的良家女子中挑出了五位美女,強迫著兒子劉奭選一位,王政君就在其中。選者無心,應者有意,劉奭仍深深地懷念著司馬良娣,心不在焉地掃了一眼這五位精心打扮的美女,沒有發現哪一位能比得上死去的愛妃,但爲了不負母后的一片心意。無奈隨意地擡了擡手,說:"就是那個吧!"皇后派來的侍從並不清楚太子指的是誰(其實太子自己也不明白是誰,因爲他對誰都無所謂),見王政君站得最靠近太子,又穿著與衆不同的大紅衣服,便以爲是王政君了。皇后派人把王政君梳妝打扮,送去太子宮中陪伴。
俗話說,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除司馬良娣外,陪伴太子的姬妾不下幾十人,時間長的都有七八年了,可誰都未能生育,王政君陪了太子一夜,竟然就有了身孕。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甘露三年(前51)王政君生下了一個兒子。因爲這是太子的長子,漢宣帝大喜,經常抱著這個孫子在膝上玩,並親自起名:劉驁。宣帝去世後,劉奭繼位,就是漢元帝,劉驁的長子身份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子,王政君自然母以子貴,被冊封爲婕妤(地位次於皇后的妃嬪),三天後又被冊立爲皇后。王禁這時方嘗到了女兒帶來的好處--被封爲陽平侯。
然而,元帝時,王家地位並無顯赫之處。在忘記了司馬良娣之後,元帝又喜歡上了傅昭儀(昭儀也是一種地位在皇后之下的妃嬪),雖然給了王政君皇后的名份,卻沒付出格外的寵愛。竟甯元年(前33),元帝一命嗚呼,太子劉驁繼位,就是漢成帝。此時王家很快時來運轉:王政君被尊爲皇太后;兄弟中王鳳任大司馬領尚書事,總理朝政,集國家軍政大權於一身;王崇被封爲安成侯;異母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被封爲關內侯,因屬一天之內同時受封,被人們稱爲"五侯"。
自此,以太后王政君爲首的王氏一家控制了漢朝大政,王氏之興蓑與西漢晚期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而王政君不是有八個兄弟嗎,怎麽只有七位升官發財顯赫一時呢?原來老二王曼早逝,無福享受其姊妹帶給家族的富貴。不過沒必要爲他惋惜,王曼雖沒福氣,可他有一個更加曆害的兒子,就是王莽。
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西元前45年)是王曼的次子。他的哥哥與父親一樣早早地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紀輕輕就成了家庭的頂梁柱。不知是本性厚道後來才變得野心勃勃呢,還是少年老成居心叵測?總之年輕時的王莽與他那些飛揚跋扈的堂兄弟們很是不同:他在比較貧苦的家庭中,對內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孀,耐心教育頑皮的侄子;對外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爲師,攻讀經書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禮,格外謹小慎微地侍奉權高位顯之叔伯們。大凡暴發戶,總愛炫耀財富;卑賤者一旦平步青云,總愛濫用其權力,其中若有例外,那麽這個人若不是特別好,就肯定是非比尋常地壞。王莽一家雖沒升官發財,可畢竟有個當皇太后的姑母,日子過得應該也不至於太差,但王莽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而是潔身自好,表現得恭謹勤儉、溫文爾雅,從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譽,爲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成帝陽朔三年(前22),把持朝廷大權的伯父王鳳病重,王莽一生的轉捩點到來了。他日夜伺候在王鳳身旁,親自嘗過後才喂伯父服藥,照顧得無微不至,比王鳳的親兒子更孝順。幾個月如一日,王莽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面、面黃肌瘦。王鳳爲之所感,又想到幾個弟弟全發達了,只有二弟王曼沒有享福的命,因此要在侄子身上做點彌補,臨死時拜託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托他們關照一下王莽。隨後,王莽第一次有了職務--黃門郎,不久又升任主管弓弩兵的射聲校尉,這已經是個有二千石俸祿的高級官員了。在年僅24歲的時候,王莽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莽的陰謀詭計在涉足官場後有了用武之地。他決不是那種得志便倡狂的等閒之輩,而是想以此爲跳板,向著更高的權力攀登,因此更加謙遜恭謹,獲取美名:王莽的哥哥早死,只留了一個兒子王光,王莽給他請了一位博士當老師,每次從朝廷回來,總是沐浴淨身、衣冠整齊後才去博士府拜謝,對博士恭恭敬敬,盛情款待。雖然侄子年齡比自己兒子王宇還小,但王莽給他們一塊辦婚禮,錢財花費一視同仁。酒席之上,奴僕來耳語:"太夫人不舒服",王莽就會三番二次地離席,到後堂去服侍母親,並親自給母親喂藥。王莽如此善待侄兒,孝順母親,在"百善孝爲先"的古代,被奉爲"孝悌"的楷模。同時,王莽還刻意結交公卿貴族,禮賢下士,散放財物給窮人,使得上下左右齊聲稱讚。當時接替哥哥王鳳執掌大權的大司馬王商,也感到這個侄子不同凡響,向成帝上書願將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王莽,實際上就是要求皇帝給王莽封侯。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這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紛紛向皇帝讚譽王莽。盛譽之下,成帝封王莽爲新都侯,封地在南陽郡新野(今河南新野),食邑千伍百戶,同時升任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騎都尉與原先的射聲校尉官職相當;但加上光祿大夫一職後,就可參與朝政,討論國家大事;再加上侍中一職,就能夠經常出入皇帝左右,進入了朝廷政權的核心。年僅30歲的王莽,這時已躍居幾個叔叔之上,成了炙手可熱的朝廷重臣了。
王莽的權力欲不斷增長,在叔父大司馬大將軍王根病重的時候,他又瞄上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職務,可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勁敵--淳於長。說來都不是外人,淳于長的母親王君俠是王禁的長女、皇太后王政君的同父異母姐姐,憑藉姨媽的關係,淳於長也擔任黃門郎一職。在王鳳病重時,淳於長與表兄弟王莽一樣盡心地侍奉,所以也被推薦給皇太后和成帝。王鳳死後,淳於長先是擔任校尉諸曹,不久就升任水衡都尉侍中,很快再升衛尉。連升三級之後,成爲九卿之一,統率守衛皇宮的南軍,相當於現今的國務委員兼京畿衛戍司令,權勢遠比擔當射聲校尉的王莽高出許多。古往今來,耍陰謀起家的人,無非兩種情況:一種人靠投機鑽營博得別人的歡心,但升得快敗得也快,往往成不了什麽大氣候;另一種人記憶體奸詐外示敦厚,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贏得別人的讚譽,終究達到其險惡的目的,這種人最可怕。淳于長屬於前者,王莽則屬於後者,但同時也具有前者的機智。所以,在攫取最高權力的比賽中,淳於長雖然起步早、速度快,但終究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雖然同是靠了皇太后王政君的裙帶關係才得以發迹,然而出於急功近利的想法,淳於長又投入了漢成帝及其寵妃趙飛燕的懷抱。成帝本來很寵愛皇后,無奈許皇后生的一男一女都夭折了。抱孫心切的皇太后千方百計地離散這對恩愛夫妻,想讓皇帝寵愛其他妃嬪以誕生皇子。不料事與願違。許皇后失寵後,皇帝偏偏選中了陽阿公主的侍婢趙飛燕,爲漢朝江山埋下了隱患。趙飛燕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人,成語"燕瘦環肥"中的燕瘦就是趙飛燕,她非但姿色出衆,更是能歌善舞,體輕如燕,據傳能在手掌上跳舞,所以有"飛燕"一名。成帝在陽阿公主的筵席上,見到趙飛燕的妙曼舞姿,爲她驚人的美貌所迷惑,當即帶回皇宮大加寵倖,後又將其妹趙合德一起收入宮中,這姊妹二人都被冊封爲婕妤。在許皇后失寵的情況下,趙氏姐妹進一步對其陷害,終於讓皇帝廢掉了皇后。然而成帝冊立趙飛燕爲後的想法,遭到了皇太后王政君的阻礙,認爲趙氏出身卑微,不足以母儀天下。淳於長看出這是一個博取皇帝歡心的大好機會,利用血親關係在太后面前說項,太后經受不住淳於長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應允了此事。皇帝對淳于長的斡旋之功很是感激,賜他以關內侯爵位,不久又封爲定陵侯,成了皇帝的寵臣,大有代替舅父任大司馬大將軍之勢。
然而淳於長畢竟沒有王莽那般沈穩,初登高位便躊躇滿志驕奢淫逸起來。他先是與一個寡婦額思夫人許嬤私通,後來娶她當了小妾。許嬤的妹妹恰好是被廢黜在長安宮中的許皇后。許後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想利用姐姐的關係,求皇帝眼前的寵臣淳於長說情,力圖恢復一個婕妤地位。淳于長對來自許後的賄賂照收不拒,騙說可以立許後爲"左皇后",許嬤每次去長安宮看妹妹,淳于長都要修書給許後,言辭刻薄,極盡百般戲弄之能事。得意之餘,他又怎會想到,還有一個急紅了眼的表兄弟王莽在時刻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呢?
王莽不露聲色地搜集了有關證據後,乘著殷勤侍奉的機會,對病床上的大司馬大將軍王根說:"淳於長見您病了這麽長時間,很是高興,只盼著早一天當上大司馬總攬朝政呢!我聽說他連上臺後誰做什麽官、誰幹什麽事都已經安排確定了。"接著,又把淳于長私通許嬤、戲弄許後等等惡劣行徑,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王根頓時大怒,埋怨侄子爲何不早彙報,王莽反而假惺惺地說:"我不知您對他是何態度,再說他畢竟是我們的血緣親屬,只希望他能收斂改正,現在見他不思悔改並且變本加厲,才敢向您通告"。王根聽了,非常喜歡侄子的忠厚誠實,也就更加痛恨外甥淳于長,責令王莽馬上報告太后。太后聞訊更爲大怒,馬上讓成帝削奪淳於長所有官職,勒令回封地反省。
淳於長不僅丟了馬上就要到手的大司馬,甚至連衛尉一職也沒保住,心中的懊惱就可想而知了。但他仍不死心,以大量金銀財寶賄賂另外一個舅舅紅陽侯王立。王立這次在成帝面前的說情非常不成功,被皇帝看出了他們的私情,令有部門立案審查。王立怕事情敗露而忍痛割愛,逼著與淳於長交接財物的兒子王融自殺,然而這樣並不靈驗,酷刑之下,淳於長對賄賂王立及戲弄許後等事一一供認。王立在白白死了一個兒子後,又被趕出京城回到封地。淳於長更慘,被定爲大逆不道罪,梟首示衆,妻子兒女發配邊疆。王莽與淳於長的競爭,最後以淳於長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在王氏一家掌握大權的漢成帝時代,鬥倒了強有力的對手淳于長,其餘的叔叔、堂兄弟們又沒有什麽大的作爲,前進路上便暢通無阻。王根在病床上推薦了王莽,綏和元年(前8),成帝提拔王莽擔任大司馬一職,頂替王根輔佐朝政。這樣,王莽在38歲的時候,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王莽本來老謀深算,爲了鞏固已經攫取的權力,就更加克己修行,延聘德才兼備名聲遠揚的學者政客當幕僚,收到的賞賜盡皆分給手下官吏侍從,家中餘財也經常分發給窮人,而對自己的要求卻更嚴格了:有一次他母親生病,各公卿大臣們爲了巴結而紛紛派夫人前來探視,負責招待客人的王莽夫人,身穿短衣布裙,以至於貴婦人們把她看做了奴婢。這事傳開之後,王莽的恭謹儉約美名更加響亮了。天有不測風云。王莽榮升大司馬主持朝政,剛過了一年,上下左右的權力網還沒有建立完善,漢成帝就死了。更爲嚴重的是,成帝生前只寵愛趙飛燕姐妹,這姐妹二人自己無法生育,就特別痛恨懷上成帝骨肉的妃妾,每見有妃嬪懷孕就及早將之處置,導致成帝沒有自己的兒子。無奈之下,成帝過繼其異母兄弟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爲太子。劉欣繼承皇位,就是漢哀帝。哀帝與王氏沒有血緣關係,所以王莽的仕途也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哀帝本來就忌恨王氏一家的權勢,再加上他的奶奶從中挑唆,心中就有了排斥王莽的打算。前面說過,漢元帝確立王政君爲皇后時,實際上最寵愛的是傅昭儀,也就是定陶恭王的母親、哀帝的祖母。現在孫子當了皇帝,傅昭儀自然就東山再起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很識時務,面對著傅昭儀咄咄逼人的氣勢,不得不忍讓三分,在自己蜇伏不動潛待時機的同時,下詔讓王莽等人辭職避讓。然而哀帝知道,王氏一家長期掌權,各種關係盤根錯節,還不是輕舉妄動的時候,所以假惺惺地對王莽說:"您本是父皇選定的執政大臣,今日父皇歸天。我真誠地希望與您通力合作管理國家。您要求辭職,是覺著我不能繼承父皇的遺志嗎?我非常傷心。我已傳旨下去,今後大小官員均聽命於您。"同時加賞350戶食邑。
但這只是一時的寬容,一旦政局穩定下來,哀帝就實施其打擊王氏勢力計劃。一個月之後,司隸校尉解光上書彈劾原大司馬王根,指控他當政期間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排斥異己、淫於聲色;同時彈劾王莽的另一個叔叔王商之子成都侯王況,說他娶掖宮廷中貴人爲妻,犯了大不敬罪。哀帝馬上下詔,遷奪王況爵位,貶爲平民百姓;免除王氏新薦所有官員職位;因王根從前支援劉欣(即哀帝)做太子,所以保留爵位,趕出京城回封地養病。王氏的羽翼被剪除後,王莽深感勢單力薄,危如累卵,但他仍在頑強地支援著。時隔不久,哀帝在未央宮設宴,主管禮儀事務的內者令爲了逢迎皇帝,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旁邊給傅昭儀(這時稱定陶恭皇太后)設了一個座位。王莽敏感地覺察到這是對王氏勢力的侵犯,當即拍案斥責:"定陶太后只是孝元皇帝的昭儀,一個藩王的母親,怎能與尊貴無比的太皇太后並肩齊坐!"命令撤掉座位,傅昭儀聽說後勃然大怒,拒不出席宴會,弄得哀帝也很尷尬。次日,王莽再次以辭職要挾,向哀帝及傅昭儀示威。但這次他失算了,哀帝認爲這是可以撤掉王莽的時機了,欣然批准了他的申請,並賞下一些黃金作爲安慰。又過了兩年,乾脆把王莽趕回了南陽郡新野縣的封地。
王莽雖然下臺,但東山再起的實力仍在,哀帝沒有辦法動搖王政君太皇太后的正統地位。傅昭儀自然也很著急,在哀帝繼位後,她取得了"定陶恭皇太后"的尊號,後來又去掉了"定陶"二字,但她仍不滿意,覺得還是比不上"太皇太后"稱號尊貴,然而又不能同時有兩個太皇太后,竟然別出心裁地想出一個"皇太太後"名號,這倒是中國歷史上的獨此一家。但傅昭儀與王政君的鬥爭是必敗無疑的,雖然在當前不利的形勢下王政君採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可她的優勢是長壽。這一優勢雖然簡單,但效果很好,傅昭儀既然活不過她,也就自然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現在鬧得越歡,死後的下場也就越悲慘,甚至連屍體都不得安寧。一時間,哀帝的祖母稱皇太太後,生母丁姬稱帝太后,成帝皇后趙飛燕稱皇太后,加太皇太后王政君,四個太后並立,成爲中國歷史上一大奇聞,太皇太后退避長信宮,不再理會朝廷大事。
王莽堅信,只要姑姑王政君還在,王氏家族一定有重見天日的機會,爲了促使這一天早日到來,他更加假仁假義起來,企圖博取更多的美名,爲以後的上臺打下堅實的基礎。南陽太守也認定王莽還會東山再起,特地派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休管理王莽的封地。王莽對孔休也是恭敬無比,竟然以一把鑲有寶玉的劍相贈,孔休見狀誠惶誠恐,堅決不收。王莽解釋說:"我見您臉上有塊傷疤,聽說寶玉能夠消除疤痕,所以想把劍柄送您。"孔休還是推辭,王莽想了一想,問:"您是嫌它太貴重了嗎?我是敬重您學識淵博,還有什麽能比品行學問更珍貴呢?"說完,用木棒把劍柄打碎,親自包好送給孔休。禮賢下士之名也由此傳開了。更有甚者,王莽爲了名聲,不借犧牲兒子:王莽的二兒子王獲,因故殺死了一個家奴,這在當時的達官貴族中本是件區區小事,可王莽擔心這與自己的名聲有損,竟然迫使兒子自殺償命。普通的百姓聽說後,無不爲王莽的高風亮節而歌功頌德。
從公卿大臣到王公貴族,從平民百姓到官婢家奴,舉國對王莽讚譽不止,同時爲其被撤職而抱不平者舉不勝舉。恰巧,元壽元年(前2)發生日食,這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擁護王莽的人卻借機大作文章,說這是上天對皇帝不用賢臣的警告,所謂的賢臣,自然就是王莽。可哀帝好不容易才趕走的人,又怎願重新起用呢?迫於輿論壓力,哀帝以侍奉估母太皇太后的名義,讓王莽回京城長安居位,但仍不恢復官職。然而,既然回到了長安,就是靠近了權力中心,以王莽的陰謀家手腕,終究有機會重新投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的。
王莽等待的時間很短,元壽二年(前1),年僅26歲的哀帝劉欣一命嗚呼。哀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不貪女色的皇帝之一,但他的愛好更是邪乎--專寵男色,也就是大搞同性戀。哀帝的戀人名叫董賢,其爲人正好與他的名字相反,一點賢德也沒有,是個靠姿色爬上高位的奶油小生。傳說有一次哀帝起床時,發現衣服袖子被熟睡的董賢壓在身下,可又實在不忍心驚擾董賢的美夢,只好用刀將袖子割斷,才得以起身穿上衣服,所以後來人們常以"斷袖之癖"來稱同性戀。以哀帝的這種特殊愛好,沒有生下兒子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時,哀帝的祖母皇太太後和生母帝太后已經去世了,皇太后趙飛燕還處於恍惚之中,唯有太皇太后王政君再一次顯示了其過人的膽略:這位年過71歲、平日不理政事的老太太,一聽說哀帝駕崩,立即乘車趕往未央宮,別人尚未清楚,就將代表權力的璽印掌握,然後召見執掌朝政的大司馬領尚書事董賢,責問哀帝的喪事該怎麽辦?董大司馬陪皇帝玩樂還能花樣翻新,對天子喪葬大典又哪里想過,只好摘了帽子磕頭謝罪,承認失職。太皇太后卻是胸有成竹,從容地說:"這樣辦吧,新都侯王莽辦理過成帝的喪事,讓他來幫你!"董賢只好乖乖地服從。於是王莽順理成章地進入皇宮,按太皇太后的詔令執掌兵符、節制軍隊,同時管理各部大臣。
王莽掌權後,急不可耐地授意官吏彈劾董賢,說他擔任大司馬以來,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是大漢帝國的災星,請求即刻予以罷免。董賢走投無路,當天就自殺了。太皇太后讓各大臣推舉大司馬人選,其實王莽已經在行使大司馬權力了,這不過是走走過場的形式罷了。明眼人早就看出了這一點,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提名王莽,只有兩個不識時務的前將軍何武和後將軍公孫祿互相提名,結果自然是王莽當選,兼領尚書事,重攬大權。合該漢朝氣數當盡,成帝沒有兒子,哀帝又沒有兒子,王莽與姑母太皇太后選定與漢成帝血緣最近的一個侄子中山王劉衎繼承皇帝位,就是漢平帝。平帝年幼無知,又體弱多病,根本無法當好皇帝,政權自然就落到了大司馬領尚書事王莽及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裏,一切事務由王莽提出方案、太皇太后發佈實施。
一朝掌大權,便把令來行。王莽自己是由姑母的裙帶關係掌權的,也就深知外戚集團的可怕,也出於對哀帝時被趕出京城的報復,因此打擊的矛頭首先對準了各類外戚。第一個是成帝皇后趙飛燕,王莽指斥她姐妹二人挾持成帝、殘害其他妃嬪及皇子,使得成帝沒有子孫;再則有失皇后禮儀,對太皇太后不敬。結果是由太皇太后下詔貶爲庶人,逼她自殺。其次是哀帝皇后,也被貶爲庶人,逼其自殺。至於已經死去的皇太太後傅昭儀和帝太后丁姬,王莽先是廢去她們的尊號,改稱"定陶恭王母"和"了姬",但覺得一口惡氣尚未出盡,向太皇太后建議:"恭王母和丁姬死時按太后禮儀,陪葬有皇太太後和帝太后印璽,並且墳頭堆上比皇帝還高,此種規格太高,應該改葬。"太皇太后拗不過王莽,不得不應允,遷墳時丁姬墓中起火,用水澆滅才取出了棺材。王莽再次上書: "以前恭王母活著時,居住在與太皇太后相似的宮殿裏,後來火災燒了她的正殿;丁姬墓中起火,燒毀了棺槨。這表明她們規格不合道理,引得上天給予懲罰。。我請求剝去她們屍體上的金縷玉衣,用普通棺木收殮,削減墳頭堆土埋葬。"接著,打開了傅昭儀的棺槨,屍體臭氣熏天,傳到幾十裏之外。那些巴結王莽的達官貴人紛紛出錢雇人,或者派遣子弟來掘這兩位太后的墳幕,用了二十天才掘平,這就是她們與王氏爭權奪勢的下場。整治了她們幾個,那些由此升官發財的幾十位親戚,自然也難再享富貴,老實點的被革去爵位、罷免職務,兇惡點的便死罪難免,龐大的外戚勢力就只剩下王氏一家了。
構築權力網的方式古今一致,無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培植親信,排斥異己。王莽的做法不過是更高明一些:打擊敵對勢力乾淨徹底,把先前覬覦大司馬職位的前將軍何武與後將軍公孫祿罷免查辦,哀帝外戚及董賢引進的同黨悉數免官,並流放邊疆,使他們失去了興風作浪的可能。即使自己的叔叔紅陽侯王立也不放過,王莽一來敬畏他輩份高貴,二來擔心他向太皇太后說些不利的閒話,所以授意別人上書:"王立以前勾結罪犯淳于長,後來又僞稱官婢所生孩子爲皇子,想擾亂漢朝皇室的血統,簡直就是呂後一類的人物,請馬上將之趕出京城"。太后現今只有這麽一個弟弟還活著了,當然不願採納,王莽馬上就說:"現今皇室衰落人丁不旺,連續幾代無繼承人,太后代替幼小的平帝行施皇帝職權,即使事事公正嚴明,仍須擔心天下人的非議,又怎能爲了私人關係,不採納大臣的正確意見,將有罪之弟強留京師呢?還是讓他回到封地,等以後形勢好轉,再慢慢地想辦法召他回城。"太后迫于王莽大公無私的謊言,只好讓王立離京。王莽有自己一套收羅親信之法:其一是聽話,事事處處以王莽的意願爲原則;其二是要有才能,辦事精明幹練;其三是要有美名,要得到大臣及百姓的信任;其四是要被太皇太后喜歡。按這些標準,王莽推舉品德學問高深的孔光輔佐自己,並羅致了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平晏、劉歆等人,形成一個利益一致的權力集團。至此,再也沒有哪種勢力可以動搖王莽牢固的根基了。
唐人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但使一朝身先死,一生功過有誰知。"意思是說:周代獨攬大權的周公也曾畏懼那些沸沸揚揚的流言蜚語,王莽原形畢露前也曾有禮賢下士的美名,要是他們早早地死掉了,那麽他們是忠是奸誰會知道呢?有趣的是,王莽自己也想效法周公,當然他不是學習周公的忠心耿耿,而是想與周公一樣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王莽授意四川的地方官員讓西南少數民族首領貢獻白雉(白野雞,恐怕就是今日云南仍有的白孔雀),讓大臣們勸太皇太后:"王莽的功德如同周公輔佐成王,所以才會有吉祥的白雉出現。賢明君主的做法是:臣子立有大功就應賜與相應的尊號,就像周公一樣。如今王莽立下了平定國家、安寧漢朝皇室的巨大功勳,應該賜給'安漢公'美稱,並增加爵位和食邑,才符合天意。"太后立即答應,倒是王莽反而虛僞地一讓再讓,表現出了極大的謙遜,太后不得不頒下詔令:"大司馬新都侯王莽,歷經成帝、哀帝、平帝三代,擔任與周公同樣的重要職務,制定了萬世不變的策略,品德高尚是所有忠臣的楷模,並影響到全國人民百姓,即使偏僻荒涼的邊境民族,也仰慕他的高風亮節,獻來吉祥的白雉。現在,增添新息、召陵二縣的兩萬八千戶作爲王莽食邑,封爲太傅,總理國政,尊號爲'安漢公',將開國功臣蕭何的房産賞給王莽。這道旨意有法律一樣的效力,不可違背,萬世不變。"現今的人當然已經知道,王莽此人與他的尊號"安漢公"中的"安漢"二字是多麽不符。
日子久了,王莽對上頭還有一位太皇太后指手劃腳覺得非常不耐煩,可又不能輕易動搖姑母的地位,爲了獲得更大的職權,他指使爪牙上書:"以前,官吏升到二千石俸祿這一等級,地方上推薦秀才考核成績等事,往往有些不切實際,應該由安漢公重新清理。而且太皇太后年高,精力有所不濟,爲了更好地培養教導皇帝,同時也爲了更好地保重身體,一些小事就不必親自處理了。"太皇太后自己也感到體力漸弱,王莽又是自己的親侄子,想來也不會有什麽差錯,就採納了這一建議,頒告命令說:"自今以後,除了冊封侯爵外,其餘事情均由王莽處理。地方官員可以直接向王莽彙報工作,考核及任免官員,一律由王莽管理。"這樣,王莽的權力與皇帝也差不多了。對於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道理,王莽是明白的;自身的經歷也告訴他,有個好名聲在政治上是多麽重要。爲了交好貴族官僚,他奏請太后冊封了很多開國功臣及前代勳爵的子孫;相當於二千石以上級別的官吏,退休後可以領取原收入三分之一的養老津貼。爲了籠絡民心,他派官員巡察全國,督促、指導農民種好莊稼,幫助農民捕殺蝗蟲,減免災區賦稅;他還帶頭捐獻田宅,賑濟流民,在長安城新建了二百多區房舍安置流民,賞賜財物安葬死者。他的所做所爲,有一次贏得了全國上下的衷心擁護。但是,職位越高,權力欲越強,他的陰謀家的本來面目,又能掩蓋多久呢?
民間流傳,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最初反抗秦朝時,曾在山谷中流竄躲藏。有次,在山上被一巨大的白色蟒蛇擋住去路,劉邦揮劍將蛇斬爲兩段,可這條成精的大蛇口中仍能大叫"還我命來!"劉邦驚恐萬分,心中暗想,這種山間毒物到了平地上便沒了本領,因此一邊向山下跑,一邊向蛇喊:"到平地上還你性命。"大蛇聽後,抽搐幾下就死了。但一股戾氣糾結不散,一百多年後托在王莽身上,再次向劉邦的子孫要求償命。劉邦一句"平地還命"的戲言,被蟒蛇誤信爲"平帝還命",轉化成王莽與平帝的權力鬥爭。
平帝本是漢成帝異母弟弟中山王的兒子,因爲成帝、哀帝皆無後代,被太皇太后及王莽立爲皇帝,當時年僅9歲。王莽吸取哀帝時被趕出京城的教訓,爲了避免傅昭儀、丁姬兩家勢力興起此種事情的再次發生,勒令平帝生母衛姬、舅舅衛寶、衛玄等人不得一同進京,只賞給爵位,不安排職務。扶風功曹申屠剛覺著此法未免過於不盡情理,就向太皇太后要求允許衛氏一家人京。王莽聽後勃然大怒,當即將申屠剛撤職查辦,王莽的長子王宇也覺得父親太過分了,擔心平帝長大後怨恨王莽、危及王氏全家,因此背著父親派人聯絡衛寶,叫衛寶請求入京。衛氏的請求又被王莽拒絕。王宇私下裏與老師吳章、妻兄呂寬商量,吳章認爲王莽剛愎自用、不可勸諫,但他迷信鬼神,可以假做怪異嚇唬他,然後以上天意願來勸解,也許能達到衛氏外戚進京的目的。方法計定,呂寬趁一個漆黑的夜晚,弄一些鮮血灑在王莽家門上,不料一不小心弄出了響聲,被守門人發現。王莽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處置起來毫不留情,立刻將王宇送入死牢。王宇明白父親不會赦免,又想起二弟王獲因殺一個奴隸而早死,不禁潸然淚下,只好服毒自殺。王宇妻子正懷有身孕,也未能免罪,在獄中生下孩子後就被殺死。然後,王莽借此機會,把一切與自己有矛盾的,甚至一些雖無矛盾但不服從自己的人,統統誣衊爲呂寬的同黨,大開殺戒,連漢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漢室宗族梁王劉立、王莽叔父紅陽侯王立、堂兄弟平阿侯王仁,都被迫自裁。二千石以上級別的官員如前司隸校尉鮑宣、護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南陽郡太守辛伯等人,都被下獄致死,牽連被殺的人不下幾百。至於平帝母親衛姬一家,多數被殺,少數被流放,只留下衛姬孤單一人呆在中山國。王莽與平帝爭鬥的第一回合,付出了長子及兒媳等親屬的代價,但也清除了所有的異己分子,算是取得了初步勝利。
王莽對哀帝時的教訓記憶猶新,再說太皇太后年紀也太大了,他擔心姑母死後會發生意外,就想把女兒嫁給平帝,自己給皇帝當老丈人,在宮中設置姑母、女兒雙保險。因此上書太皇太后:"皇帝即位三年了,還未娶皇后,以前國家危機,都因爲皇后少德儀,皇帝沒有生下太子。請按經典上的禮儀制度,選定十二名後妃,以使皇帝子孫昌盛。應在名門望族之中選取。"遵從太皇太后的旨意,有關部門列取了各世家女兒不下兩千人。王莽擔心自己女兒落選,更痛恨有那麽多人敢來競爭,就又想出了個新花招,假惺惺地向太皇太后上書: "我本人品德修養不夠,女兒氣質容貌也差,不配當皇后。請勿選我女兒了。"太后不知王莽的真正意圖,對他的"至誠"之心大加讚賞,下詔不選王莽之女。果然不出王莽之所料,詔令一下,普通百姓及貴族官僚不下千餘人,紛紛爲王莽和他女兒大加讚譽: "安漢公品德高尚如巍巍泰山讓人仰望,功勳累累無人可比。現在選定皇后,爲何單單排除安漢公的女兒呢?我們衷心盼望安漢公之女作爲天下母后。"王莽越是派人勸解,請願的人反而越多,太皇太后只得答應可以選王莽的女兒。王莽表面上堅持從衆女子中擇優選擇,有關人員愈加辯解不便範圍選廣。事情完全按王莽的設想進行,把好端端一個選皇后的過程,演化成了王莽之女是否可以當皇后的爭論。迫不得已,太皂太后派有關人員占王莽家實地考察,結論是:"安漢公的女兒賢惠仁義、窈窕端莊,是皇后的最佳人選"。再派人占卜算卦,結果是"金水相生、陰陽諧調、大吉大利"。如此,王莽取得了又一次勝利,自己當上了皇帝的老岳父,女兒成了年輕的皇后。接踵而至的是大量的賞賜和封地的增加,安漢公爵位再加"宰衡"一職,地位高於劉姓諸侯王。此時的王莽可謂春風得意,刻一枚"宰衡太傅大司馬"印章挂在腰間,暫時沒有什麽更高的要求了。
平帝年紀漸長,日益不滿王莽的專權,特別怨恨他不讓自己母子相見,並且陷害舅舅一家,一個未成熟的孩子,心裏想的往往寫在臉上,王莽對此深感不安,遂即下了除掉平帝的決心。元始五年冬,平帝舊病復發,王莽假裝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還親自到郊外祭天的場所請命,指天畫地發誓,願以自己代替平帝得病,其實心裏卻盼著平帝早死,恨不能代替平帝的職位。不久,平帝漸有康復迹象,王莽著急了,他不能容許平帝長大成人對自己報復,因此借著臘八節進貢椒酒的機會,在酒中下了毒藥。平帝飲了岳父送來的美酒後一命嗚呼。年僅13歲。這就是王莽對平帝的最後一次勝利,也是最乾淨徹底的勝利,使民間傳說中"平地還命"一說有了事實根據。
毒死平帝後,王莽感到自己當皇帝的條件還不成熟,就決定再立一個傀儡。選誰好呢?王莽煞費苦心:平帝沒有兒子,而漢元帝的直系子孫也都死絕了,只好在漢宣帝的後裔中選擇,最後確定擁立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原因不難猜,劉嬰是比平帝低一輩的皇室子孫中最小的一個,只有兩歲。把一個連生活都難自理的小孩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對王莽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老謀深算的王莽完全可以把皇帝像手中的玩具一樣任意擺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乏投機取巧的卑鄙小人。武功縣縣長孟通見平帝一死,以爲這是一個投靠王莽的好機會,向朝廷奏報:有人挖井時發現一塊上圓下方的大白石頭,寫有"告安漢公莽爲皇帝"八個血紅大字。精于陰謀詭計的王莽對這種騙人的小把戲,自然是一清二楚,但既然對自己有利,又何必揭穿它呢!在不便於匆忙地登上皇位的情況下,王莽就按自己的計劃來解釋:"符命上說的'爲皇帝',就是攝行皇帝職權的意思,"馬上指使親信爪牙向太皇太后秉報。
年逾古稀的太皇太后自從讓王莽掌權以來,已經越來越覺著這個侄子不好控制,但萬萬沒有料到,一向忠厚的侄子竟然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不禁怒氣衝天,大聲斥責:"什麽白石符命?根本是欺君罔上的鬼蜮伎倆!攝行皇帝之事不可施行!"但王莽的堂兄弟,當時已擔任太保一職的王舜,卻不屑一顧地瞅了瞅老太太,軟中帶硬地說:"只是當個執行皇帝罷了,又不是要當真皇帝,何必大動肝火呢?再說事情已到了這一地步,誰還能阻止得了?"太皇太后此時也無能爲力了,不得不答應。王莽的黨羽馬上草擬了一套居攝的禮儀:安漢公處執行皇帝之位,應戴皇冠、穿皇服,背後有斧鉞儀仗,穩坐龍椅之上朝見大臣,聽取行政事務;車馬服飾及出入的警備,完全等同于皇帝,尊號稱爲"假皇帝",行施皇帝職權,自稱爲"予",發佈命令等於聖旨,群臣拜見對自稱"臣妾";只有覲見太皇太后時才按大臣拜君主的禮節。太皇太皇對此也不得不批准。自古以來,禮儀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王莽既然可以享用皇帝禮儀,也就標誌著獲取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西元6年正月,王莽作爲"假皇帝"代皇帝祭天。三月,立劉嬰爲皇太子,稱號是"孺子",改年號爲"居攝",尊年僅17歲的平帝皇后也就是王莽的女兒爲皇太后。而"攝皇帝"與皇太子非但不是同一家族,甚至不是同姓,也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聞。官當到執行皇帝的份上,王莽奉行已久的僞善再也掩蓋不住其狼子野心了,各地的叛亂也就接踵而至。先是漢朝的皇室子孫安衆侯劉崇起兵反抗,他與執掌自己封地事務的國相張紹商量:"安漢公獨攬大權,必然要危害我們劉家的江山,天下人對此心如明鏡,然而無人敢於反抗。實在是劉氏宗族的恥辱。現在我想率先起兵,追隨的人肯定不會少"。張紹完全贊同,集中了幾百人進攻宛城,結果失敗了。張紹的堂兄張竦卻是識時務,馬上與劉嘉向王莽上書,除對劉崇、張紹大罵一通外,還把王莽的功德吹得天花亂墜,因此不僅沒受株連,反而合家升官發財成了侯爵,難怪當時人說:"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仗,還不如坐在家裏拍王莽的馬屁。"另一些親信們則向太皇太后請願,說劉崇等人之所以敢舉兵造反,是因爲王莽的地位還不變,權力還不夠,應該增加附設的官吏和警衛人員,改王莽住處爲"攝省",家爲"攝宮",辦公室爲"攝殿",拜見太皇太后時,不再稱臣,改稱"假皇帝"。可見,劉祟的造反非但沒有觸動乇莽,反而幫他向皇帝地位又邁進了一大步。
事態並未如王莽親信所言,王莽地位愈高,各地反抗日盛。居攝二年(7)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漢代皇室後裔嚴鄉侯劉信爲天子,向全國各地發出通告:"王莽毒死平帝,執行天子特權,妄圖斷絕漢代的江山,我們要遵從上天的旨意,誅滅王莽"。各郡國紛紛回應,隊伍迅速發展到十幾萬人。攝皇帝王莽嚇得魂飛魄散,寢食不安,晝夜抱著年幼的孺子劉嬰哭泣,並禱告列祖列宗,祈求神靈保佑,宣佈等孺子長大成人後,就自動辭職回家休養。同時派遣諫議大夫桓譚率領王邑、孫建等八位將軍統兵東進,圍剿翟義。不料大軍剛走,長安城附近的趙明、霍鴻等人,又乘京城空虛之機,糾集十多萬人進攻長安,與翟義遙相呼應。王莽急調王奇、王級率兵抵擋;任命甄邯爲大將軍在城外駐紮;王舜、甄豐則領著衛土們在皇宮中晝夜巡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兩起聲勢浩大的叛亂,王莽至此才長舒一口冷氣,把一直提著的心放回肚裏。
平息叛亂後的王莽,更加覺著自己的威望如口中天,完全有力量統治全國。況且當個"假皇帝"都有人造反,索性當個真皇帝算了!從此開始了篡漢自立的步驟。武功人孟通僞造了白石丹書,把王莽送上了"攝皇帝"高位,自己也得到很多好處,由此揭開了虛構符命的序幕。漢代宗親廣饒侯劉京上書說:"齊郡臨淄縣昌興亭的亭長辛當,一個晚上連續做了幾個相同內容的怪夢,夢見有人向他轉達天公的意思:'攝皇帝應做真皇帝,不相信的話,你的亭樓裏會有一新井'。亭長早起一看,亭中果然有新井,深有百尺左右"。車騎將軍手下的扈云上奏巴郡發現石牛,太保屬下的臧鴻上奏扶風郡雍城發現石文。這些命符王莽自然明白是怎麽回事,可他以此爲藉口,向太皇太后提要求:"我遵從你的旨意,兢兢業業地爲國操勞,受孺子託付當個攝皇帝。然而劉氏宗族及一些官員紛紛上奏命符,巴郡石牛和雍城石文運到了未央宮前殿,我同王舜同去看時,一陣黃風刮得遮云蔽日,風停後出現了銅符帛書,上面寫著:'這是上天轉告皇帝的命符,獻符的人可以封侯。
皇帝應該順從天意,服從神靈的命令。'這是事實,騎都尉崔發等大臣都驗證過了。從前哀帝曾用'天將'紀元,即爲'大將居攝改元'的意思。《尚書•康誥》中周公自稱爲王,不稱攝政。孔子說:'要敬畏天命、敬畏貴人、敬畏聖人。'現在命符代表天命,哀帝自然是貴人,周公是聖人,我萬萬不敢違背天命因此請求:見太皇太后和孝乎皇后時,我自稱'假皇帝';統治天下,處置政務時,不再使用'攝'子;居攝三年改爲初始元年"。太皇太后當即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
既然命符是升官的捷徑,梓潼人哀章接著將之發揚光大開來。哀章本是個說人話不幹人事的無賴,見王莽當上了"攝皇帝",就製作了一個銅匱(銅匣子)放入兩條書簡,其一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其中的"某"指漢高祖劉邦。圖書中都寫了"王莽"應做真天子",同時寫上八個大臣的名字,又虛構了王興、王盛二人,再寫上自己的名字,共11人,分別有職務和爵位,是真天子王莽的輔政大臣。做好之後,哀章不清楚王莽的內心企圖,沒敢貿然行事。等到劉京、扈云、臧鴻等人的符命被王莽接受後,覺著時機到了,一日黃昏,哀章身穿黃衣,雙手捧著銅匱,扣開了漢高祖劉邦的廟門,神秘兮兮地把銅匱交給仆射。主管宗廟事務的官員仆射打開一看,馬上感到事關重大,當即獻呈王莽。王莽思前想後,一夜沒能合眼,權衡利弊得失的結論是:代漢自立。
次日淩晨,王莽穿戴皇服皇冠,鄭重其事地前往漢高祖廟堂拜受哀章所獻銅匱,然後又謁見太皇太后,接著來到未央宮前殿,在皇帝寶座上就位,發表其堂堂皇皇的就職演說:"我們王家原來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嫡系後裔,追宗溯源可上達先古時賢明的舜帝,即使近期也出了個歷經四朝的太皇太后,因此可謂實實在在的名門望族。自我輔政以來,也一直以聖人周公爲楷模,只想等孺子長大後就交還政權,退休回家安度晚年。不料上天屢屢降下符命,高祖劉邦的聖靈也傳下銅匱策書,一再囑我榮登皇帝之位。我若仍再謙讓,就是違抗天意,辜負漢高祖的信任,必然使自身受到上天的懲罰,國家也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無可奈何之下,我不得不改變主意,順應天命,自己代替漢室當個真皇帝。"
從此以後,改國號'漢'爲'新',以今年12月爲始建國元年正月。按哀章所獻銅匱降書,封王舜爲安新公,任太師;封平晏爲就新公,任太傅;封劉歆爲嘉新公,任國師;封哀章爲美新公,任國將;此四人爲一等公爵,輔佐朝政。封甄邯爲承新公,任大司馬;封王尋爲章新公,任大司徒;封王邑爲降新公,任大司空;此三人爲執政三公。封甄豐爲廣新公,任更始將軍;封王興爲奉新公,任衛將軍;封孫建爲成新公,任立國將軍;封王盛爲崇新公,任前將軍;此四人是四大將軍。"哀章的政治投機取得了非常的成功,把王莽送上了真天子寶位,自己也如願以償做了開國功臣,只是白白地便宜了王興、王盛二人。哀章爲了把自己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擡高起來,填寫王莽的大臣時順手杜撰了王興、王盛兩個名字,老奸巨猾的王莽爲了顯示對神靈的敬畏,竟派人四處尋找,同名同姓者找了幾十個,經算卦相面的巫師鑒定,選擇出了上應天命的兩位:王興只是個看門的小軍官,而王盛則是個賣大餅的,一夜之間成了朝廷重臣、封爲公爵,富貴突降,實在是他們自己始料未及的。
當了皇帝,原先佩帶的"宰衡太傅大司馬"之類的印章顯然不適宜了,王莽派王舜去取"漢傳國璽"。這塊玉璽是很有一番來歷的:東周末年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寶玉,幾經爭奪傳到了秦始皇手中,被刻成大印,漢高祖到咸陽時從秦朝君主子嬰手裏收繳,確定爲漢朝傳國之璽,是最高權力的象徵。因爲孺子沒有即位,所以玉璽暫時由太皇太后收存。王舜來求玉璽,挨了太皇太后的一頓臭駡:"你們父子兄弟,屢受漢家恩惠,榮任輔政職位,不是盡心盡力地回報漢室,反而趁人之危篡奪皇位,真正是豬狗不如的東西!天下哪有你們兄弟如此的無恥之徒?既然改朝換代自己當了皇帝,又要這亡國象徵的玉璽何用?我是漢朝的一個老寡婦,年邁體弱,沒多久可活了,難道用這玉璽隨葬都不行嗎?"
王舜被罵得狗血噴頭,仍堅持說:"王莽非要得到玉璽不可,你最後還不是得交出來嗎?"太皇太后無奈,氣呼呼地說:"我反正是離死不遠了,你們兄弟也決不會有好下場!"隨即將玉璽摔在地上。王莽得到玉璽,大喜,在未央宮大擺慶功宴,喝酒奏樂通宵達旦。但這玉璽從此被摔去了一個角,只好修補一下勉強用著。東漢末年,曹操、袁紹、孫堅、公孫贊等各路人馬又爲爭奪此璽而打得不可開交,傳來傳去最後不知去向。王莽當了皇帝後,並不敢虧待老太太,給了一個"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尊號,但太皇太后對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侄子憤恨不已,始終不給一個好臉色,整天抑鬱寡歡,死於新莽始建國五年(西元14年),享年84歲。王莽是由這位長壽的老太太才能篡奪大漢江山,而她自身卻一心扶助漢家幼主,又該如何評價呢?
歷次改朝換代,最可悲的是那末代皇帝,孺子劉嬰兩歲時被立爲皇太子,飽受"假皇帝"王莽的百般戲弄,五歲時就成了亡國之君。王莽當皇帝時,迫使劉嬰跪下稱臣,冊封他爲"安定公"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五縣的百里地盤、萬戶人家爲安定公封邑,在那裏重建漢室劉家的祖廟。但不准劉嬰回到他的封國,把京城的大鴻臚府改建爲"安定公第",將劉嬰關在裏面,又通令禁止任何人與他講話。如此一來,劉嬰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的生活,以至於長大後,連豬、狗、牛、羊都不認識,話也說不清楚,等於白養了一個傻子。
以沽名釣譽靠著姑母勢力起家的王莽,從小小的侍從官黃門郎做起,歷經射聲校尉、騎都尉侍中光祿大夫、大司馬領尚書事、攝皇帝,步步高升,最終代漢自立,當了真皇帝,建立了新朝,陰謀家的面目徹底暴露無遺。
既然已改朝換代,當上新朝皇帝的王莽又籌劃新主意了!精于詭計的王莽,對變換花樣是相當在行的,他依照《周禮》設計了一幅龐大的社會藍圖,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是一個極不成功的改革家。相比起來,漢代的土地稅不重,每年只收取收穫量的十五分之一,最少時是三十分之一。但自西漢中期以來,達官貴人們倚仗權勢,大量地兼併七地,很多平民失去了土地後,或者向地主租地,或者賣給地主成了奴隸。在一個農業爲主的東方大國中,農民是立國之本,是賦稅和勞役的主要承擔者,現在農民少了,財富集中到了貴族官僚手中,國家也就不可能有富國強兵的希望了。而且,奴隸自身生活及生命都得不到保證,租地種的農民要交一半以上的收入給地主,溫飽都難以解決,他們不得不起來反抗。因此土地和奴隸問題是社會危機的最主要根源。這一點王莽是十分清楚的,一上臺新頒佈了"王田令"和"私屬令"兩項改革措施:全國的土地稱"王田",屬新朝國家所有,任何人禁止買賣;一個家庭中成年男人不足八名的,占田不得超過九百畝,多餘的要無償交出來,分給親屬或鄰里;以前沒有土地的,一對夫婦接受一百畝耕地;膽敢違犯者,流放邊疆。改各家的奴婢稱"私屬",一律禁止買賣,對不服從者,也流放邊疆。這兩項改革,實在是考慮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又是實在行不通的:試想,那些擁田數萬的豪強,以及擄掠人口買賣奴隸的惡棍,哪個不是地位顯赫?讓有權有勢的人白白交出自己的財産,停止其罪惡勾當,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對工商業的改革,表現在始建國二年(10)頒佈的"五均"、"六筦"、"賒貸"三項法令。"五均"就是由政府來經營工商業經營:在當時全國最大的五個集市:洛陽、邯鄲、臨淄、宛(今河南南陽)、成都,設立專管市場的機構,在每一季度的中間月份,評定出各種商品的標準價格,對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售價由官方平抑。此舉看上去替人民利益著想,實際上官府賤收貴買,謀取利益。"賒貸"是由官府借錢給百姓,限制商人們放高利貸,但到期還不出來也是要罰爲刑徒的。"六筦"就是在"五均"和"賒貸"之外再加上國家專賣鹽、鐵、酒,國家統一鑄錢,國家統一收取山澤使用稅。這些政策表面上看都很好,然而卻根本行不通。因爲執行人員沒有工資,他們能不互相勾結坑害百姓嗎?
"六筦"中最坑人的要算是鑄錢了。對貨幣的改革,早在篡權前就有過一次:居攝二年(7)王莽下令,在五銖錢外,增鑄錯刀、契刀、大泉三種,與五銖錢一同流通。建立新朝後,王莽認爲漢朝皇帝的劉字,繁體寫法是"卯、金、刀",而五銖錢、契刀、錯刀三種貨幣的名稱全部與劉(劉)字有關,爲了表現改朝換代,這三種錢都應廢除,只保留"大泉"一種,另增發兩種"小泉"。次年,又發行"寶貨",共計"五物" (金、銀、銅、龜、貝)、"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28個品種。這些錢幣種類繁多,面值也不統一,換算起來十分困難,人們都不願接受,私下裏仍舊使用漢代的五銖錢,但一經發現就判重罪。至於敢私下鑄錢的人,自己判罪之外,鄰近的五家也受株連,鬧得人心慌慌,安分守己地過日子,還說不定什麽時候,因爲鄰居鑄錢而被殺頭。據說王莽一再改變貨幣,是想讓那些富裕戶所存錢幣變成廢物,間接地掠奪富人的財産,達到消除貧富不均現象的目的,然而這樣一來,富人還可用不動産維持生活,貧苦的人卻連日常吃喝都難以解決了。因此,窮人爲了生存而造反,富人也開始爲了保護自己的財産而反對王莽了。得到好處的倒是兩千年之後的現代人,這些種類繁多、造形別致的王莽錢,成了文物愛好者重金搜集的物件,一套完整的莽錢其價值甚爲昂貴。這真是一種時人不愛今人愛的怪事。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的改革就更是花樣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了。一方面,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官名,以及地名、行政區劃,都改動很多,並且一改再改。例如,把大鴻臚改稱"典樂";把大司農改稱"羲和",再改爲"納言";把大理卿改稱"作土";把水衡都尉改稱"虞予",等等舉不勝舉。王莽的改名癮一犯,又把長安改爲"常安",把長樂宮改爲"常樂室",把未央宮改爲"壽成室",未央宮前殿稱"王路堂"。這些改革徒費精力,毫無意義。另一方面,王莽又濫加封賞,使得公、侯、伯、子、男各級爵位人員衆多,隨便什麽人一旦取得王莽的歡心,就馬上搖身一變成了貴族,像哀章獻匱時隨便亂寫的王興、王盛二人,只因合了"王氏興盛"的意思,就一夜之間由賣大餅、看城門的卑微身份而平步青云,封侯封將。
在對外關係上,王莽也不肯放過。他認爲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境外附庸也敢稱"王",有違古制,應改稱"侯",收回漢朝發給的玉璽,重新賞給侯爵印章。這些境外民族,名義上尊漢朝爲宗主,其實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進貢給中央的東西還不如收到漢朝賞賜的東西多,可王莽偏偏要在一個"王"還是"侯"這樣無關緊要的名稱上做文章,嫌國內亂子還不夠多,竟要亂到國外去。一些弱小的民族,雖不滿意,但也忍下去了,可一向強悍的匈奴不願容忍,囊牙單于索要舊璽不成,就起兵犯境,擄掠百姓,在北部邊境燃起戰火。西域、東方的高句麗、西南方的句町國也因王莽的無理挑釁而反抗,或者斷絕關係,或者戰爭四起。寧靜了百年的邊境再也無法寧靜了。
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族,都認爲王莽的新政尚且不如過去的漢朝,因此,可以說,王莽的種種改革以徹底失敗而告終。我們常說做個好人很難,其實當個壞人也很難。就像王莽,因爲自己是靠陰謀詭計上臺的,所以就總是防範同類事情的出現,整日裏提心吊膽,唯恐別人爭奪權力。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首先向他發難的竟是自己的心腹和兒孫。
在王莽的政治生涯中,有三個倚爲心腹爪牙的得力幹將:王舜、甄豐、劉歆。這三個人直接參與並策劃了一幕幕醜劇,幫著王莽取得了"安漢公","宰衡"等尊號,爲王莽的步步高升獨攬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爲自己加官進爵撈足了好處。然而這三人還不怎麽貪心不足,覺得如此在位已經足夠。因此在王莽謀劃著當"攝皇帝"時並未像以往那樣積極配合,直到事情已接近水到渠成了,才有氣無力的呐喊幾聲。直到王莽篡權自立後,他們雖然也是開國元勳、地位顯赫,但也因當了漢朝的叛臣而內心恐懼,漸漸地疏遠了新朝皇帝。特別是甄豐、性格剛強、桀驁不馴,引起了生性多疑的王莽的猜疑,被降職爲更始將軍,與一個賣大餅的王盛差不多。擔任京兆大尹(京城及周圍地區的地方長官)的甄尋,認爲這是極大的恥辱,決心爲父親報這一箭之仇:既然王莽相信符命,甄尋就也僞造了一個符命,說關中地區應分爲左右兩部分,任命父親甄豐爲右伯、太博晏平爲左伯,像周代的周公和召公一樣共同管理關中。這套把戲王莽見得多了,豈能不明白其中的用意?但老奸巨猾的王莽,認准甄尋還會有進一步行動,就決定暫且不去揭穿,以觀其下一步行動,於是宣佈按符命執行,果然不出所料,沒等甄豐上任新職,甄尋又異想天開地送上了第二條符命,說漢平帝皇后、如今新封的黃皇室主,也就是王莽的女兒,應該嫁給甄尋當妻子。這下王莽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咬牙切齒地說:"黃皇室主是天下之母,豈能容許一個無恥之徒的玷污?僞造這種符命就是欺騙上天、目無君主,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當即下令逮捕。甄尋弄巧成拙,只好潛逃在外,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他父親甄豐未逃脫,落下了一個被迫自殺的可恥下場。一年之後,甄尋在華山被捕,終於難逃一死。死前他一再聲張,他的手相非常尊貴,紋路中有"天子"二字,應該有當皇帝的命。工莽派人割來他的手掌查看,冷笑一聲說:"哪是什麽'天子',倒是像'一大子'三字,說他只是個身高體壯的傻瓜罷了"。沈思一會兒,又說:"這是'一六子'三字,六和戮共音,說明他們父子全是該殺的貨!看來殺了他們才是替天行道啊!"株連到此案中去的還有國師劉歆和兒子劉棻、劉泳,大司空王邑的弟弟,王奇,劉歆的門客丁隆,總數不下幾百人,全都命赴黃泉。王莽猶不解恨,又宣佈將他們統統流放到四方邊疆處死,當然只是把屍體運到遠方再殺一遍罷了。
甄尋事變對王莽震動很大,他開始感到手下的心腹也不太可靠,更加疑神疑鬼,處處防範。每次外出,都要先派衛士在京城及所經過地區反復搜查以防意外,稱爲"橫搜"。始建國四年(12),爲了一次外出,竟在京城搜索了5天,搞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不僅如此,王莽限制大臣入宮時隨從人員的數目,有次官居太傅的平晏入宮,因隨從超過了規定人數,就被在宮門值班的仆射嚴加斥責,平晏手下的屬官見他對太傅口出不遜,一怒之下把這位仆射綁了起來。王莽聽說此事後,怒不可遏,立刻派兵包圍了太傅府,勒令交出屬員,交當場處死。但是,此舉非但未能鞏固王莽皇位,反而更使皇帝與大臣之間産生隔閡:王莽整天猜忌哪位大臣想篡權,大臣總是擔心王莽要拿自己開刀,新朝的統治階層開始分崩離析了。就在滿腹狐疑的王莽盯著大臣們一言一行的時候,卻沒想到自己的親孫子王宗也在覬覦祖父的那張龍椅。
當初,王莽初登皇位,四個兒子中老大王宇、老二王獲早就死了,三兒子王安懵懵懂懂不幹正事,就立四兒子王臨爲太子。封王安爲"新嘉辟"(辟就是君的意思,王莽專喜歡用些亂七八糟的怪名稱),長子王宇的六個兒子都被封爲公爵,老四王宗爲功崇公。也許想到自己的父親是王莽長子吧,王宗總想取代祖父當皇帝,暗中請畫師畫了一幅自己身穿天子衣服的標準像;然後又刻了三枚印章,分別寫著"維祉冠存己夏處南山臧薄冰"、"肅聖寶繼"、"德封昌圖",充分表明了他想當皇帝的願望;同時,又與舅舅呂寬的家屬暗中勾結,想利用他們與王莽的舊仇來籠絡他們幫自己達到目的。也許是王宗太粗心大意,還沒等有什麽實際行動,事情就敗露了,王宗被迫自殺。王莽爲孫子的背叛而大生肝火,憤怒之餘也不免有些寒心,從此對兒孫們也倍加小心,想找機會把他們從身邊趕走,以便減少可能發生的危險。地皇元年(20),一場颶風把王莽視爲神聖寶殿的王路堂給毀掉了,王莽借題發揮,編造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詔書,大談他那得心應手的災變命符、上天警告理淪,廢掉皇太子王臨,貶爲統義陽王,趕出京城;貶"新嘉辟"王安爲新遷王,也驅逐離京;連與婆婆不合的女兒王妨也被逼自殺。看來,對自己的兒孫,王莽倒是一直毫不留情。
王莽廢掉太子的真正原因在哪兒呢?話還得從頭說起。被逐出京師回到南陽時,王莽逼死了殺害奴隸的二兒子王獲;平帝繼位,王莽當大司馬時又逼死了長子王宇。王莽的妻子因接連痛失了兩個兒子,很是傷心,整日以淚洗面,終於哭瞎了雙眼,王莽有時也會良心發現,當皇帝後派太子王臨陪伴瞎眼的皇后。然而既然已貴爲天子,對老太龍鍾的皇后就有點看不上眼了,又因顧全美名而沒娶妃嬪,所以與皇后侍婢中一個姿色出衆、名叫原碧的有了苟且之事。王臨侍奉母親,時間一長,竟然也與原碧勾搭成奸,只可憐一個瞎眼老太太,看不見這父子二人的齷齪事。畢竟是侵犯了父親的地盤,王臨總怕醜事泄露招致殺身之禍,就與妻子劉愔(國師劉歆的女兒)密謀策劃,尋機殺父奪權。劉愔受父親劉歆的影響,耳濡目染中也學了點占星術,對於星相算卦略知一二,推測不久之後在王臨宮中會有"白衣會"(仙人聚會,意指神聖相助)。王臨大喜,自以爲既有天神照應,自己的計劃就一定能夠成功。誰知王莽吸取了孫子王宗事件的教訓,派了許多暗探監察兒孫,及早地偵查到了太子王臨的陰謀,來了個先下手爲強,借大風吹垮王路堂一事,把王臨趕出了京城,自然也廢掉太子職位。
地皇二年(21),王莽那可憐的瞎眼皇后病危,王臨正苦於沒有回京的藉口,便趁此機會給母后寫了一封信,十分悲傷地說:"父皇對兒孫太無情無義了!前些年大哥和二哥,全是30歲左右被迫自殺身亡的,如今兒子也到30歲了,安份守己地呆在家裏,還怕性命不保,以後死在哪里也不可預測啊!看來,兒子是再也見不上慈母一面了。"老太太聽侍女讀完後,更加悲傷怨恨王莽。王莽偶而來看望病中的老伴,竟發現了王臨的來信,更疑心兒子會有不軌行爲,但一時礙于皇后的情面,沒有馬上下手。
不多時,皇后在悲哀中病逝。王莽辦完喪事,立即跟王臨算帳,下令逮捕侍婢原碧。原碧嚴刑拷打之下,不得不供認不諱。王莽聽完事情的原委,驚悸之餘,也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派人給王臨送去毒酒和葬服,勒令王臨服毒自殺。王臨既知難逃一死,乾脆再次違抗聖旨,拒不接受毒藥,仰天長歎之後拔劍自刎,偏不遵照父皇安排的死法,即使死了也不願讓王莽稱心如意。爲了滅口,王莽下令把參與審問原碧的官吏盡皆處死,屍體就地掩埋在監獄中,可憐的這一班人無緣無故地成了王莽父子爭鬥的犧牲品。劉歆占星術推出的"白衣會"還算準確,不過不是飄飄降臨的神仙聚會,而是身穿白色喪服的家屬聚會罷了。王莽又遂信給國師劉歆:"王臨本來就不懂星相算命,都是你女兒劉惰搞的鬼,害得我失去了一個親愛的兒子。"劉愔頓感不妙,索性也自殺了之。
宮廷內部的危機暫時過去了,但王莽的心腹爪牙和嫡系兒孫也所剩無幾了。正當王莽認爲平安無事的時候,農民起義的大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這才是他無法平息的真正危機。一個王朝的衰亡,總有其必然原因;至於亡到誰的手裏,則會有些偶然性。西漢中期以來,官吏貪贓枉法腐敗墮落,貴族豪強大肆掠奪聚斂財富,老百姓則是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了,這就埋下了漢朝滅亡的禍根。而王莽倚仗著一個少有的長壽老人太皇太后,大耍其陰謀詭計,終於篡奪了漢朝的江山。但這時的社會已像是個病入盲的老人,若能對症下藥多加保養,也許還能苟延殘喘一陣子,否則死路一條。王莽上臺後,雖然進行一些改革,畢竟只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乾脆是頭痛治腳、腳痛治頭,無濟於事。
對待邊境各國,王莽的做法就像俗話所所說的"狗不咬,用棍搗",惹起戰爭之後,不得不窮于應付。就在王莽上臺的第二年,屯集在邊陲的士兵因供給不足而開始騷亂。同時,兵將擄掠激起了邊境百姓的反抗,農民起義爆發。
天鳳四年(17),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起義。呂母一家有幾百萬資産,這樣富裕的人本來是不會造反的,原因在於她那在縣裏當差的兒子,僅僅由於芝麻大一點的小錯誤,就被判成死罪,屍體扔在街上示衆。呂母是個很有膽略的婦女,她決心爲兒子報仇,於是在城裏開了個小酒館。與其他的酒館不同,呂母對沒飯吃的人免費招待,並且還給很多貧民送衣送糧,從來不計數目。當地的貧民太多了,不幾年,呂母的家產施捨殆盡,同時也得到了廣大貧民的衷心擁護。這時,她才哭著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我這樣招待大家,別無他圖,只因爲縣官太不道德,不單屈殺了我的兒子,也逼得你們沒有活路啊!現在我要爲兒子報仇,你們願意助我一臂之力嗎?"剛說完,就有一百多人回應。不幾天,就聚集成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攻進海曲縣城,殺掉了貪官污吏。隨後退入海島,以防王莽軍隊的圍剿。
更多的起義並不像呂母一樣有預謀、有組織,只是的確過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造反。在呂母起義那年,湖北一帶發生災荒,饑餓不堪的貧民只好以草根、樹皮填充肚子,而且時常爲了爭奪草根而鬥毆打架。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兄弟倆因經常爲饑民調解糾紛,因此被擁爲領袖,幾個月間發展起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出沒於綠林山(湖北大洪山)中,攻打土財主,搶掠糧食,聲名漸廣,很多饑民來投靠。被稱爲"綠林軍"。地方長官派兵五萬人鎮壓,大敗而歸,起義軍隊伍壯大到五萬多人。次年,琅琊(山東諸城)人樊崇起義,率領數百人進入泰山,迅速彙集成一支幾萬人的軍隊。王莽派大將軍景尚前來鎮壓,反而賠上了景尚的性命。王莽再派更大的將軍王匡、廉丹帶領精兵十萬前來討伐。樊崇準備大戰,命令士兵全部用染料把眉毛塗成紅色,作爲起義軍的標記,從此有了"赤眉軍"稱號。大戰的結果,廉丹一命歸天,精兵全軍覆沒,只有太師王匡落荒而逃。除此之外,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也活動著幾十支起義軍,人數多的達十幾萬人,少的也有幾萬人,總數不下百萬。農民起義的烈火燃遍了祖國大地,甚至中央政府的中心地帶--關中地區,也是亂民四起,爭鬥不斷。
開始,四方百姓只因饑寒交迫而聚衆起義,只盼著情況好轉後再回家種地,所以義軍領袖們也只是自稱爲"三老、從事、祭酒"等鄉間小官名號,打起仗來連旌旗、戰鼓等都沒有。此事傳到京城,王莽還感到驚奇,大臣解釋說:"他們只是些無以爲生的人聚集起來搶點吃的,哪里知道什麽旗幟、名號?"王莽聽了還很高興,以爲這些烏合之衆沒有什麽作爲。誰知有作爲的人很快就登場了,他們就是劉秀兄弟。
地皇三年(22),劉縯、劉秀兄弟在南陽郡舉事。他們本是漢皇宗室後裔、地方豪強首領,鑒於王莽廢除漢宗親爵位,又禁止姓劉的人做官,而且他們的財産安全也受到各地義軍威脅,索性領兵起事。這些有文化、懂策略的地主豪強一旦起兵,便與各地的貧民造反大不相同,他們不是橫行鄉村搶劫財物,而是紀律嚴明、攻佔城池,政治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奪取統治權。他們把鬥爭的矛頭直指王莽,向全國發出通告,歷數王莽殺害漢平帝以及禍國殃民的衆多罪行,得到了廣大貴族和平民的擁護。不久,由綠林軍分化出來的一些部隊前來投靠,使其壯大成爲一支有組織、有紀律、有政治目的的強大軍隊,足以令王莽感到膽寒。隨後,中原幾支義軍彙集起來,擁立一個漢朝沒落貴族子弟劉玄當皇帝,號爲更始帝,設立了一些文武大臣,儼然一個小朝廷。
王莽當然不能容忍另有一朝廷與他分庭抗禮,馬上派兵鎮壓。他也知道這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因此讓朝廷重臣王邑、王尋率領全部精兵強將出關中迎敵,近百萬人的大軍向著更始帝臨時首都宛城進發。正是王莽末路已到,大軍赴宛途中路過昆陽(今河南葉縣北),一些將軍說:"僭稱尊號的更始帝在宛城,我們還是擒賊先擒王,攻下宛城後,其他小城自然也指日可待。"然而王邑認爲:"我有百萬大軍,應是所向披靡,路過哪里就佔領哪里,豈有放過昆陽的道理?"隨即派四十二萬精兵包圍昆陽。當時昆陽城裏只有王鳳、王常、劉秀率領的八九千人,勢單力薄,因此劉秀讓王鳳二人堅守,自己突圍出去搬取兵。可惜當時義軍各地風聲鶴唳形勢吃緊,抽不出太多的兵力,劉秀僅僅求到了三千士兵。但劉秀這時充分體現了他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竟然身先士卒沖入敵陣,三千將士也隨之猛衝猛殺。王尋對劉秀以卵擊石的衝擊根本不放在眼裏,只率一萬人進行阻擊,誰料在劉秀的拚死搏鬥中迅速瓦解,王尋自己也身首異處。昆陽城裏的守軍也乘勢出戰,內外合攻,殺聲震天,官軍很快崩潰,王邑率所剩的幾千人退守洛陽。昆陽一戰,王莽的主力被完全消滅,再也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只是數著日子等死吧!
王莽的心腹走卒們,見大勢已去,厄運馬上就要降臨,便考慮著怎樣保全自己的性命,對其主子王莽,也顧不了許多了。一場新的宮廷政變在加緊醞釀。衛將軍王涉家中養了個叫西門惠君的老道土,這老道不讀經修行,就知道搞些算命、相面等迷信,他對王涉說:"我夜觀天象,見掃帚星尾巴遮蓋宮殿,這是劉氏復興迹象。國師嘉新公姓劉,就是應在劉歆身上。"王涉與大司馬董忠一拍即合,慫恿劉歆反叛王莽。但劉歆歷經風雨坎坷,又搭進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的性命,對王莽的詭計處處防備,他恐怕王涉是受王莽指使前來試探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落入王莽的陷阱,所以堅決拒絕。王涉親自前來勸說: "王莽的母親嗜酒如命,喝醉了就跟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王莽的父親自幼多病,恐怕沒有生育能力。所以我想,王莽也許根本就不是我們王家的子弟,還不知是哪里的野種呢!如此來歷不明的人竊取高位,我們應該群起而攻之。現在,董忠是軍隊高級統帥,我領導宮廷衛士,您的長子又負責宮殿警衛,如果我們協調一致,一起劫持王莽交給東方的更始帝,不單可以免遭他們的處分,說不定還能更加興旺發達呢!"實際上劉歆本來就非常仇恨王莽,見王涉是真心誠意反抗王莽,哪有不合作的道理?只可惜劉歆太相信他的占星術了,一定要堅持等到太白星出現在東方時,才可發難,事情暫時擱淺了。這期間,大司馬董忠爲了更加保險起見,又去籠絡另外一個軍官孫汲,膽小怕事的孫汲又請妻兄陳邯拿出主意。陳邯可是王莽的忠實走狗,他動員孫汲告發,導致了董忠被殺,王涉、劉歆自殺。一起本來也許會成功的事變,由於劉歆的優柔寡斷而坐失良機,終於胎死腹中。
起義的烈火越燒越旺,各地的官吏紛紛叛亂,朝廷裏面也是衆叛親離危機四伏,王莽的末日將到。王莽的長相奇特:嘴巴大、嘴唇向外翻;腮又短又寬;眼珠子向外鼓,佈滿了道道血絲;身高只有七尺五寸,(合今日之1.7米上下);說話聲音嘶啞而慘厲。依照現代醫學的說法,他大概與秦始皇差不多,都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爲了掩飾身材瘦小,王莽喜歡戴高帽子,穿高跟鞋,往衣服裏填充羽絨,(原來他才是羽絨服的發明者),好讓自己看起來高大粗壯一些。他走路姿式也與衆不同:手放背後,仰臉沖天,只用眼睛餘光掃視左右人群,一幅清高孤傲不屑一顧的樣子(也許當皇帝之前並不這樣)。有個相面先生見過王莽後說:"他就是相面書上所說的鷹服、虎嘴、豺狼嚎叫,這種人是吃人的人,但最後也必定被人吃掉"。王莽派人殺了這位算命先生,然而從此經常用扇子遮住臉,一般人難以再見他的尊容,可他被人吃的命運終於無法擺脫。
對於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王莽最初試圖以招安的方式,兵不血刃地予以平定。他派使者去山東招撫呂母,宣佈只要她們放下武器回家安居樂業,朝廷可以既往不咎,赦免殺官造反的罪過,受到了嚴辭拒絕:"王莽對待百姓殘酷暴虐,橫徵暴斂讓人們無法生活;法律禁令又多於牛毛讓人防不勝防。百姓辛苦勞作,收穫的産品卻抵不上交稅的,閂起門在家呆著還說不定因鄰居有罪而被牽連。我們放下武器回家還不也是死路一條嗎?"使者回京後如實彙報。王莽聽後氣得火冒三丈,只好拿使者消火,把他撤職查辦。到別處義軍去的使者一見這個陣勢,便學聰明了,信口雌黃地矇騙王莽,說什麽"起義軍只是秋後的螞蚱,蹦蹤不了幾天了","在您的聖威下,不廢一兵一卒,他們也要完蛋。……"。王莽喜歡聽這些,因此重重獎賞各位使者。實際招降成功的只有一例:大臣儲夏去會稽郡長州縣(今江蘇吳縣),勸說起義軍領袖瓜田儀投降,取得了成功。可惜,瓜田儀的降書送了長安,人還沒有動身,就患病死掉了。王莽在這件事上,大造聲勢,詔令厚葬瓜田儀,賜給"瓜寧殤男"爵號,期望著別的義軍也效法瓜田儀。然而,竟沒有一家義軍被他的這一招假仁假義所矇騙。
招撫失靈,只好武裝鎮壓。王莽在全國推行軍事一體化措施,中央各大臣兼任前後左中右五大司馬,地方上州級官吏兼大將軍,郡級長官兼偏將軍,縣級長官兼校尉,把全國變成一座大兵營,加強對起義軍的討伐。但起義軍依舊在戰鬥中壯大成長,隊伍日益擴大,王莽的統治更加風雨飄搖。
其實地方宮中也有有勇有謀的將才,如青州(今山東)的田況就是一位。田況在義軍四起的時候,徵發轄區內18歲以上的男人四萬多組成一支大軍,加緊操練嚴陣以待。結果當地農民因未有足夠兵員而造反不成,外地義軍亦畏懼不來,所以地方平安無事。田況自以爲有功,沒想到招來了王莽的訓斥:"沒有中央的命令而擅自組建軍隊,是嚴重的違法亂紀行爲,應該受到嚴厲懲治。鑒於目前形勢,准你戴罪立功,暫且代理青州、徐州(今山東、江蘇)地方長官。"表面上責備,實際上提拔,也是王莽用人的一招手段。田況感激王莽任命的高官,爲表忠心又獻上了自己的治國方略:"針對起義軍力量分做、各自爲戰的特點,宜予地方官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依靠地方豪強,實行堅壁清野的堡壘戰略,讓起義軍陷入在鄉間搶不到東西、攻打城池又力量不足的困境,不失時機地採用剿滅與招撫並重的方式,不愁義軍爲被消滅"。王莽歷來狐性多疑,最懼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讀了田況的建議後暗自思忖:田況果真有一套辦法,但他也是個危險人物,必須嚴加控制。於是派使者調田況入京另行安排職務,但山東一帶也隨之被義軍佔領。如是,少有的幾個頭腦清醒、能力超常的人,都因遭受王莽的猜忌而免職,剩下的大臣要麽專會拍馬屁,要麽裝聾做啞,整個形勢自然就江河日下而不可收拾了。怪不得有人發牢騷說:"把狗拴得緊緊的,又想讓他抓到更多的野物,怎麽可能呢!"
放著好的建議不採用,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責成大臣想辦法,大臣們只有出些歪主意了。奇怪的是,越是那些荒唐的建議,王莽愈加欣然接受。天鳳四年(17)王莽下令鑄造"威鬥"。爲了表現對天命的恭敬,王莽親自主持鑄鬥典禮。工匠們依據王莽的設計,用不同合金比例的青銅,造了一個長有二尺五寸、形狀像北斗七星的"球鬥"。王莽把這件東西看做是可以戰勝起義軍的神物,出行時派專人保護著走在車隊前面;在宮裏,由一專門人員侍立一旁,"威鬥"隨著時辰轉動,王莽的龍椅也隨著轉動,以保證他始終坐在北斗七星的鬥柄上,認爲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但鬥轉星移的同時,起義軍卻是月盛一日。
一招不靈,再想一招。有個自稱會看風水、望地氣的騙子向王莽上奏,稱京城長安有"土功"象,需要大興土木、多搞一些建築物,由此天下太平,王莽的江山穩固,萬壽無疆。病篤亂投醫的王莽,馬上下詔修建宗廟,任命大司馬王邑、大司徒王尋主管,另派十幾名官員監工,動用十幾萬名工匠,在百頃面積的土地上,修建了宏偉華麗的九座宗廟,以便祭祀從黃帝到他父親王曼九位祖先。搞這樣龐大的建築,需要一筆數目巨大的開支,可連年的戰爭、持續的乾旱、黃河兩次泛濫,天災人禍導致國庫空虛,錢從何來呢?王莽不得不出賣官爵:六百斛米可買一個郎官,交的越多,官職越大。當官沒有好處的話,誰還,買官呢?這些買了官的人,所花費錢財自然要在百姓身上搜刮回來,並且要撈得更多才划算,因此就變本加厲地坑害百姓。王莽修廟,本欲借此壓制起義軍,結果卻事與願違,愈加激發了百姓的怒火,甚至連京城長安附近都出現了起義者的蹤迹。
最爲王莽樂於接受的-招是侍從郎官成修提出來的,他說黃帝就是由於有一百二十個妃嬪才成了神仙,所以繼立"民母" (皇后)才是天下太平的最佳選擇。王莽交口稱是,立即在全國大選美女,最後確立一位皇后、三位貴妃(分別稱和嬪、美禦、和人)、九位嬪人、二十七位美人、八十一位禦人,共一百二十一人,比黃帝還多了一名妃子。舉行婚禮時,王莽爲了掩飾自己的老態龍鍾,別出心裁地把花白鬍子染成黑色,真像是在演一出鬧劇。最讓王莽悲痛的一招是大臣崔發想到的,他見王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說:"《周禮》、《春秋左傳》上都記著,國家危亡時,應該痛哭來消災。《周易》上也寫著'先哭後笑',看來現在只有哭才能解決問題了"。王莽面對不可開交的局面,也正想哭呢!隨即帶領群臣來到祭天的地方,對天禱告:"上天既然讓我當天子,何以又讓叛亂者倡狂呢?若是我有過錯,就請打雷劈死我算了!"說完,號啕大哭。想到皇帝寶位還沒坐夠,內心真是無限悲痛,竟一下哭得昏死過去。爲了壯大聲勢,王莽又命太學生和附近百姓,每天早晚兩次集中一起哭天,免費招待吃飯。只要是哭得傷心,並且能夠背湧王莽禱告原文的,授給郎官職務,結果幾天之內,就有五千多人當了郎官。
哭聲並沒有感動天地,建宗廟、娶後妃愈加激起了民衆的憤怒,"威鬥"也壓制不住義軍。劉秀等起義軍與王莽軍隊的昆陽一戰,決定了新莽政權的崩潰。地皇四年(23),起義軍包圍長安,不單燒毀了新建不久的宗廟,甚至挖掘了王莽父親和妻子的墳墓並燒棺焚屍。10月1日,義軍攻下長安城,3日黃昏又攻破皇宮。一個城裏的商人--杜吳,衝進王莽藏身的房間,一刀結束了王莽。杜吳並不知道他殺死的人是王莽,可有一個名叫公孫賓的校尉,認出杜吳手中拿的是皇帝綬帶,問明來源後,跑到屋子裏割下了王莽的首級,其餘士兵一擁而上,把王莽的屍身斫成了肉醬。68歲的王莽,至此走完了他複雜而罪惡的一生。
王莽的頭顱被送到義軍總部宛城(河南南陽),更始皇帝劉玄下令將之懸挂在城門上示衆。士兵和百姓提起王莽的頭顱抛來抛去當球玩,更有幾個人爲了發泄怒氣,竟然割下王莽的舌頭,剁碎吃了,終於應了相面先生"終被人食"的預言。爲什麽單單吃他的舌頭呢?可能是由於這條長舌頭騙了太多的人吧!
上一篇:北韓“扇了美國一嘴巴”!
下一篇:略識~緬甸的風雨及翁山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