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14:45:08zorawu

【閱讀影像】Tonight、Tonight──記20180825伯恩斯坦百年誕辰



伯恩斯坦,上個世紀重要的古典音樂指揮家,一生爭議不少,從他個人性傾向:同志?抑或雙性戀者?甚至是
1947年維也納交響樂團便向他招手,直到1964年才真正踏進維也納國家劇院。只因那裡充滿了納粹的氣味。雖誕生於麻州但身為猶太裔的伯恩斯坦對於國族的認同,是我們21世紀存活者早已打破藩籬的全球化下的寵兒難以想像的。

其實提及伯恩斯坦最值得敘述的是他的跨界,他不僅是一個桂冠級指揮家,他更是跨入百老匯音樂劇《西城故事》的創作者,故事主體十分簡單,循著既有的世仇幫派卻兩家青年男女相愛,不見容於兩家,最終走向悲劇的作品。本劇是從《羅蜜歐與茱麗葉》延伸而出的悲劇作品。

劇作家勞倫斯將這看似家族形式世仇衝突悲劇予以展延至種族幫派間所面臨的仇恨與悖反。美國作為龐大的移民地域,許多操著西語系的南美民族也將美國視為淘金夢,為了爭奪一席之地,幾乎都必須以民族幫派休戚與共除了對抗美國「本土」排外,以及其他族群的掠奪。《西城故事》便在此背景誕生。

有意思的是,伯恩斯坦接受勞倫斯的建議,重新啟動音樂劇的企畫,卻忙於另一部音樂劇的音樂創作,無法撰寫歌詞,改由桑坦創作出膾炙人口的《tonight》、《Maria》、《cool》等,卻相對契合伯恩斯坦的原創精神,伯恩斯坦身為猶太移民第二代,深深理解美國本土的種族衝突,以及對音樂劇的喜愛,伯恩斯坦並不囿限於古典音樂的詮釋,更致力於音樂劇的創作。

《西城故事》首演是在倫敦西區劇院,稱得上是歌舞劇的發源地,在當時傳播力不足的情況下,限於戲劇院演出的《西城故事》竟在導演勞勃‧懷斯的青睞下,搬上大銀幕。使得這部作品一下子全球皆知。除了為劇中人東尼、瑪莉亞因幫派世仇無法圓夢掬同情之淚,一瞬間讓伯恩斯坦揚名全世界,尤其在當時東方接收西方訊息晚差不多半年,仍有機會透過影像認識歌舞劇,是電影的力量,也是導演向伯恩斯坦致敬。

父親年少時光接觸古典音樂甚至熱愛歌舞劇,深刻的影響筆者,今天(2018/08/25)逢伯恩斯坦百年誕辰,讓《tonight》重溫半世紀前歌舞劇蓬勃發展的時代,當我們帶著既定的成見認為指揮家怎麼可能「下海」進行創作歌舞劇的同時,百老匯的舞台海納百川的接引大量的藝術家與創作者。

西城故事《to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