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 17:37:47zorawu

【閱讀影像】闖關遊戲各個擊破──閱讀《延禧攻略》



感謝「愛奇藝」圖片提供

現在不管點開
Facebook、微信公眾號、微博、twitter等各大通訊軟體,《延禧攻略》佔據滿滿的版面。喜愛本齣作品閱聽者,幾乎連番數次不斷點閱,奇摩新聞大幅報導愛奇藝釋出的消息:「破100億」,這股熱潮再藉《後宮如懿傳》更加勢如破竹,將有可能衝上前所未有的點閱率。

筆者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隸屬於OTTOver-The-Top)建基於互聯網基礎下的網路影視,點閱率計算是利用大數據推算,所謂「破100億」無非是行銷策略的運用。究竟真從頭到尾全部收看完的受眾是不是這麼多?也不在本文追究範圍。

《延禧攻略》行銷策略成功,已經不再如《後宮甄嬛傳》深刻潛藏主副線完整敘事結構。而是側重於周邊行銷。

首先,緊扣美妝消費,強化「咬唇妝」,往常流行焦點集中在韓國美型裝扮,尤其是歐巴歐妮舉手投足,使用的妝容打理,成為效法對象,以為「咬唇妝」從韓國移植。不想《延禧攻略》的妝容首次奪回了美妝的「話語權」:原來「咬唇妝」是從清際開始,不僅搶回了自信心,也佔盡文化光環。這非得拜《延禧攻略》妝容製作群考據得當,得以扳回一成。

「咬唇妝」、「莫蘭迪色」(感謝愛奇藝提供)

再者,服裝造型低調卻不斷炫技,宣傳行銷緊掐著義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低調奢華色調。曾經追逐印象派、嚮往立體派的莫蘭迪利用低調晦色的調性,有別於強調捕捉光線的印象派,悖反的走向優雅內省的樸實風格。由於皇后富察氏在世期間力求簡樸,捨棄奢華的金碧輝煌與大紅大綠的慣有清廷著裝打扮。請出故宮級次的工藝大師,為《延禧攻略》量身打造,雖言簡樸卻是極盡豪奢。
進而利用媒體將「莫蘭迪色」轉回清宮原有追求的造型。

以上的兩大行銷方式,迎合著大中華圈的休戚同感,不需憑藉「哈日」、「韓流」,找到自我定位,如此國族認同,瞬間讓集體大中華圈的人們信心提升。

行文至此,筆者不得不說主要人物到底是不是所謂「大腕」,或者影視紅人便不再是行銷手段的話題了,而是營造想像共同體,召喚對歷史脈絡的認同,由下而上,首次讓次文化向正統文化靠攏最成功的一次。

回到本題《延禧攻略》的敘事情節在明眼人與劇評家心中絕對是被扣分的。情節虛浮毫無懸宕之伏筆,而是電玩化風。

以「電腦思考」論,進入宮廷的小宮女魏瓔珞根本是剛剛初始化的玩家,進入繡坊是第一個關卡,結合伙伴吉祥(儘管壯烈犧牲)剷除魔怪試身手:等級低的錦繡、玲瓏;等級高些是方姑姑,武器是繡工。第二關卡是長春宮,經驗值增加來自富察氏姊弟,對手是先是明玉到爾晴、高貴妃。在長春宮、儲秀宮纏鬥許久,最終落敗打到辛者庫重新練功繼續打造。

一步步晉升到延禧宮,魔怪前仆後繼,不斷增加魏瓔珞的經驗值,最終打敗大魔頭繼皇后(BOSS)大獲全勝。

繼皇后輝發那拉‧淑慎,純妃蘇靜好也是這般操作模式,本是無害到到黑化成為魔怪,也是能力經驗值節節上升,直到徹底黑化。故事主軸單一無新意,毫無伏筆,魏瓔珞是程式化人物,一面倒的不斷練就強化的武林高手,甚至是先知型人物,闖關連連總會身邊突然出現強而有力輔助者,協助破關晉級。本劇若非老戲骨們演技嫻熟,敘事邏輯實在撐不起一部大戲。

當然這部作品絕不會因為筆者的「黑化」成為明日黃花,《延禧攻略》以「愛不可得」主題來談四個女子,這些後製繼續創造話題,甚至藉《後宮如懿傳》的上映,必將聲勢愈隆。

「愛不可得」(感謝愛奇藝提供)

挪用清宮戲一次次創造中華民族的共同想像,以OTT平台的網際網路擴散蔓延性:點閱率、觸及率、黏著力,再造話題性,將是影視行銷最簡便與有利的方式。未來再利用OSMU效應(One Source Mulit-use)單一素材進行衍生性商品再製,將為大陸影視工業推向另一個高峰。中美貿易打得紛紛擾擾,軟性文化催生,或可為大陸打開一扇朝向西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