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15:56:29哈比人

伊莎貝艾珍妮計畫:《夏日殺手》

 

《夏日殺手》One Deadly Summer(1983)

 

導演:尚貝克Jean Becker

 

法國凱薩獎:第 9 屆最佳女主角 得獎

 

角色遭遇:

母親年輕時,在暗夜被三名男子於家中強暴她,因而生下伊蓮娜。父不詳的她,心中想著要抓出這三名兇手,於是她開始做出一連串匪夷所思的報復行動,殊不知最後也毀了自己。

 

 

 

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電影,曾經入圍1983年坎城影展競賽片。法國作家塞巴斯廷‧賈畢索(Sebastien Japrisot ) 改編自他自己的小說(他在台灣最知名的作品是《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如果是好萊塢,這樣的故事可能會拍成女性復仇的片子,著重殺戮與報復過程,但本片(或是原作)的目的不在此,反而聚焦在這個事件下的受害者,尤其是藉由艾珍妮飾演的女主角所產生的糾結與影響,探討人性的殘酷與脆弱。

 



片中好幾次更動主述者。每段主述者就會提供完全不同的觀點切入,但又和《羅生門》不同,因為他的轉換觀點,是順著劇情走向變換,跟著時間發展,一步步慢慢揭曉真相。比方第一段主述者是男主角,雖然伊蓮娜在別人眼中是個身材惹火,舉止輕挑的女孩,但在他的眼中,性的吸引力之下充滿著純真。第二段主述者換成女主角伊蓮娜,我們開始知道她接近男主角,似乎是為了某種秘而不宣的報仇理由。第三段主述者則變為兵乓重聽的阿姨,藉由她冷眼旁觀的視角與敘述,我們漸漸理解整個事件發展,甚至更理解伊蓮娜不羈外表下隱藏的脆弱情感。電影就這樣不斷換著主述者。(有點王家衛的感覺)

 

我覺得整個角色背景設計有著濃濃的社會民族暗喻,因為來自德國的母親被三個義大利的男子於法國境內強暴,遂生出這個私生女,雖被法國父親寵愛,但這個父親卻不願意給這個女兒名份,導致伊蓮娜懂事後發現父不詳這事實,不僅難以接受,更讓法國父親往後的親密舉動,開始讓伊蓮娜不安,甚至覺得是性騷擾,進而失控將法國父親毆致殘廢,法國社會一直存在的民族融合問題,不言而喻。

 

 

 

伊蓮娜的報復行動和手段,在旁人眼中其實拙劣可笑,原先以為她的步步作為,都是為了查明那三個男子的行蹤,卻慢慢地讓我們知道,其實她一點策略都沒有,她有的只剩青春的肉體,與不顧一切的衝動,也因此,當她最後發現她法國父親早就於10年前先一步把那三個男子殺掉時,頓時她失去目標,也發現之前著魔的復仇行為,其實都只是她的空想,甚至她認為懦弱的父親,也一下翻轉原先的形象,原來他是這樣的好人。失去目標的伊蓮娜突然陷入迷網中,記憶與智能突然回到她小時候的狀態,也許她心中渴望回到那時候的單純世界,因為那時候她一如其他正常長大的小孩。

 

我原來不太懂伊蓮娜在前段那樣的賣弄風騷是為何,尤其是當他和男主角一夜春宵後,一大清早如同示威般地,全裸地在男主角母親面前走動,並用極其挑釁的眼光看著她。又或是故意到男主角母親與阿姨面前洗澡,讓保守的兩人大驚失色,她似乎樂在其中。一直到後段,我們才漸漸明白,伊蓮娜根本沒有長大,她的那些自以為的報復或是示威行動,根本就如同小孩再耍脾氣耍任性般的自己為是,而她忽悲忽喜,難以捉模的情緒,也就暗藏著她無法自持的精神狀態。有一段是這樣的,她和自己母親發完脾氣後,母親為了安撫她,竟然就把衣服脫下,把乳頭讓她吸允。(這段兩人非常的習以為常,可看出這個安慰方式應該是常態)也就難怪伊蓮娜最後的精神狀態會失控。

 

 

伊莎貝艾珍妮再度飾演如此極端個性的角色,她總是能夠把角色演成非她不可的局面,不論是外形的塑造:刻意曬黑的膚色,搭配濃妝豔抹與輕挑的服飾與舉動,又或是幾場豪不扭捏的全裸與情慾段落,艾珍妮竟然可以演出既挑釁卻又脆弱的感覺。甚至她最擅長的情感戲,不管是和男主角在餐廳中又哭又笑的調情,與重聽阿姨的私語交流,最後與又愛又恨的養父真心告白,艾珍妮詮釋地極為用情,尤其是大眼珠中的藏不住的淚光,充滿著渲染力。

 



看到最後,全劇最可憐的人物,我覺得非男主角莫屬,只因為他愛上了女主角,甚至不顧家人反對執意要和她結婚,最後卻落得一場空,甚至在看了妻子遺留下來的書信,誤以為伊蓮娜發瘋是因為她認為的強暴犯所致(但其實另有他人,也早被幹掉了),憤而把兩人幹掉,但其實根本殺錯人。我想他最後的下場不是死刑就是坐牢,他父親一定非常後悔當初為何要買到牽連一切的風琴吧!

 

當年凱撒獎入圍了9項大獎,包含了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改編劇本等獎項,是一次大滿貫紀錄,最後拿到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剪輯。艾珍妮1982年才剛憑《著魔》獲獎,兩年後馬上奬座又到手,艾珍妮再次把瘋狂與妄想演得讓人肅然起敬,讓人不得不把獎再頒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