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8 02:01:32章嘉呼圖克圖

仙人鳥~【章嘉時輪】

在佛經中記載:佛陀將成道時!,世人皆感得此仙人鳥,即青雀之瑞兆。根據大日經疏卷九記載,釋迦太子經歷六年苦行之後,乃受牧牛女之乳糜其後於河中澡浴,相好圓滿。爾時去佛道漸近,有無量青雀之瑞應。此鳥形似青雀而小,即一般印度民間所說之仙人鳥...

世尊說頌:生命猶如花果的成熟,常常擔心零落;只要出生就要受苦,而且誰都會死亡,最先始自一片愛念,寄寓胎內;生命猶如閃電,晝夜流轉不息。此身為死物,心是無形之法;死或復生,罪福相隨。因果不是一世的事,它來自於痴愛;不斷地承受苦樂,身軀雖死了,神識卻持續著。

試想一下,人在數千年裡是容易陷入最高度恐懼的動物,一切突然的、意外的遭遇迫使他隨時準備戰鬥,也許還要準備死亡,即使在後來的社會環境中,一切安全也以思想和行動中的預料和習慣為基礎,那麼,我們就不會奇怪,倘若言論和行動中一切突然的、意外的東西的東西並未造成危險和損害,人就會頓時輕鬆,轉化為恐儸的反面:因為害怕而顫抖的、收緊的心一下子放鬆舒展....於是人笑了。這種從瞬時的恐懼向短暫的放縱的轉化就叫做小鳥滑飛之行。然而,在終有一死的生靈中,巨大持續的放縱要比恐懼的緣由少得多,所以世界上滑飛之行比悲劇慘落...多得多,人們快活的笑比悲痛經常得多。

例如古代悲劇史詩人,是為戰勝而創作的,沒有了惡烈環境的競爭,那他們的內在全部悲奮心性藝術便不可想像:善良的成功利明心,給他們的創造力插上了雙翼。這種成功利明心首先要求他們的作品在他們自己眼中保持盡善盡美,他們就這樣理解優秀,對於時下流行的趣味以及吹捧下的現代人文藝術作品以及社會大眾輿論...均不屑一顧~

所以凡俗宗教修行人在長期沒有成就下,一直到他們終於一為自己培養出按照他們心性制定真理的標準~評價他們的驗証佛法相應的禪思作品的天性藝術戒律審善員們。所以,住世入道的他們是力求按照他們自己的首善評價,在他們自己的戒行中觀席前戰勝競爭的煩惱對手,他們想真正更是優秀的。然後他們才要求外界修幻人同意他們的真性評價,追認他們的真理判決。在這裡....爭取良知道德榮譽就是~自成優勝者,並願有目共睹。

目中無前者而仍然求取後者,謂之虛榮。心無後者而終不想失去後者,謂之驕傲。

熱衷於談論宗教佛學人文藝術品必然因素的人,倘若是內在藝術美學家,則意在提高心性藝術的光榮暉耀,倘若是外行~則出於無知。

一件內在佛像藝術品的形式,用以表達其智慧思想的,因而是其經文語言方式,如同一切內心語言方式一樣總有一些外在表露馬虎之處。

佛相雕塑家可能增添或捨棄許多細小筆觸,大師禪心演釋藝術家同樣如此,不論是假立演員還是心性曲調音靈領域的大手印指導引路者。這許多細小的筆觸和潤飾美化今天使徒子高興,但明天就未必,它們的存在與其說是為了心性美幻藝術,不如說是為了造就心成就的藝術家,因為他在為表現主要大乘思想而不得不嚴肅自制小乘之際,間或也需要法華藥草甜點心和玩具,以免太苦了自己和跟隨人子。
我們只是把物件看作身體的一部份.就是透過錢財的一般形式來看身體面的表現,的確,雖僅是透過錢財數目多少的觀念或概念價值來看,我們在錢財價值的內容方面,也可獲得與其有關的知識。因為,只有在知覺價值方面,它本身才具有內容和意義,如果沒有知覺錢財,它便是空洞和沒有價值的心,因此,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知覺錢財,目的在於獲得知覺有價值的內容、精確定義以及它所表現出來形式方面的運作利益。

知覺錢財外表會使我們特別想要尋找關於它的特殊意義的解釋。如果不是這樣,這種特殊意義便只能被感覺到有錢而己,而不能得到解釋利益。但是,由於它具有這種特殊意義,才不會使人覺得這些錢財用途印象情景是完全生疏和沒有意義的。像在別人要求...不同情形下所表現的一樣。相反的,它們會直接顯現在我們面前,同時為我們所了解。

我們之所以留意數目有多少、自然利用和宗教理想,因為這些學習使我們抱有一種希望,希望它們帶給我們如自己所期望得福的一部分解釋。首先,讓我們看看宗教,則我們會覺得,宗教好像一種多頭怪物,每個頭都說出一種不同的語言。的確,在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問題方面,亦即在知覺看到宗廟的意義方面,它們並不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除了懷疑者和要得利者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們,在構成宗廟外表的基礎以及在整個存在和教義本質上與面貌外表不同的外物方面,看法大多是一致的。但是,這對我們並無幫助,因為我們根本不能區別這個外來事物和樣貌形象:

我們發現,宗教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為所有佛相外物總是以主體宗廟為先決條件,所以,仍然是色界外表現象。因此,我們發現客觀看法下乃是屬於外表現象的最普遍身為形式,即主客的分立。我們內心拿來支持這個說服力的充足理由原則,對我們來說,只是觀念的形式,只是一個外表現象與另一表面樣貌有規則的結合,但不是整個有限制或無限制外表現象系列和某種根本非屬外表現象因而無法在知覺中表現出來的東西的結合。

上面我們所說到的懷疑心態《母》及絕對利益當下者《父》.....所爭論的只是外在世界的實在性擇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