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1 21:46:36章嘉呼圖克圖

宗廟團體《五蘊商業師徒》法會殺人事件~【青蛙本生】(7)

五屠夫就是五蘊。為何菩薩觀察五蘊猶如屠夫?因為屠夫,經常會使恩愛的人分離,使怨憎的人經常集會在一起。五蘊也是這樣,使人貪近不善之法,遠離一切純善之法。

如五屠夫以種種武器武裝自己,像刀、楯、弓、箭、鎧甲、長矛等,都能加害於人。五蘊也是這樣,以種種煩惱牢牢地裝備自己,傷害一切愚癡之人,使他墮於諸有生死果報。如屠夫對於有過失之人,得便就加以殺害。五蘊也是這樣,有許多結縛的過失,常常能加害於人。因此菩薩深觀五蘊猶如五屠夫。

舊時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前提与一般素樸《第一眼下的師父形態》信仰的前提相同,即認為宗教思想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身成果及道理,且認為佛相事物的真實存在性質就是我思想所認識的原本那樣....

人的心靈和自然一樣是變化莫測的精靈精怪.....,須有一種切身近前的反思,才可發現呈現在當前的事物並非事物的本身。

這裡所提舊時回顧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觀點...恰好与現代宗教商業師所說的..所解答的事物結果相反!也就是人返舊結果下,我們很可以說,乃是教人憑弔祖先情相;教人單憑秕糠去充填食物...

今日時下應試著有進展而且細察《觀世音》舊時回顧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了悟方法,便可看出這種依靠商業形象廣告的第四台宗教師緊抓佛教言談求利技法下,並未能超出單純現境抽象人性的思維...;他只知直接採取一些令你對佛法充滿『抽象情思』的〝情緒悸動思維〞規則,以為只消運用傳播媒體這些抽象人文宗教規定、法會日期廣告,便可有效地作為表達佛陀真理的代名謂詞。須知~一說到《正》思維,我們必須把有限商業形相佛的、單純理智的思維与無限的理性的思維區分開,凡是直接地、個別間接地得來的『遊玩相片』思維規則,都是有限的規定。

但真理佛性本身是無限的,它是不能用有限的範疇所能表達並帶進淨意;淨身;淨土意識的。

凡俗人依緣舊時形象舊識人生活啟示的現在境況!

佛告訴一切大眾說:各位善男子!你們如果懷疑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苦無苦、有集無集、有滅無滅、有道無道、有實無實、有我無我、有樂無樂、有淨無淨、有常無常、有乘無乘、有性無性、有眾生無眾生、有有無有、有真無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作無作、有業無業、有報無報的話,如今你們儘管發問,我當為你們分別解說。善男子!我還沒有看到有天、人、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等有問題來問我,我不能回答的。

譬如~當我見到28年前已往生的好友及其棺木死亡人事場境之時,則死亡名詞已足描述那行為的主要死苦真諦內容,對於一相對立...是審判官的審視覺察,這樣的知識已然算是充分....

同樣~是代表那有限人事物被此有人的因果認為,心思力与表現的詮釋關繫,如果用這些死亡規定去表述它們,則就其有限定性而言,它們死亡便算是被妳認識...也同參加了一場喪禮了。

但是理与智的對象卻不是這些有限的謂死名詞所能規定,倘若企圖用有限的人死安息!吧~名言去規範限定理性与智性的對象這就是.....依緣舊時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宗教初學者便認為在人生這裡的存在為一純粹肯定的的缺陷!

是否意謂~凡人說的也算是凡事人才會懂的....;相對地佛說的法是要看到有天、人、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等之時...佛才會回答的。那麼世上凡人在講台上假佛名在說...佛法?

菩薩觀察五蘊猶如五屠夫。因為五屠夫人毫無慈悲之心,無論是怨親一律加以殺害。五蘊也是這樣,毫無慈悲之心,無論善人、惡人一律害之.....。如五屠夫惱怒一切人一樣。五蘊也是這樣,以種種煩惱經常惱怒一切流轉生死的眾生。因此菩薩觀察五蘊如五屠夫。

菩薩觀察五蘊如五屠夫,五屠夫人常懷害人之心。五蘊也是如此,常懷種種結縛,惱害眾生之心。如人沒有足、刀杖、侍從等,一定會被五屠夫人所殺害。眾生也是這樣,如果無足無力,無有侍從,就一定要被五蘊之賊所害。足名為戒,刀名為慧,侍從名為善知識,眾生沒有這三件事,所以為五蘊之賊所害。因此,菩薩觀察五蘊如五屠夫。

大菩薩觀察五蘊之害乃超過五屠夫。為什麼?因為眾生如果為五屠夫所殺害,不墮落於地獄,如果為五蘊所殺害,就要墮落於地獄。因此,菩薩觀察五蘊之害超過五屠夫。作如此的觀察以後,立誓願說:我寧願終身親近屠夫,連片刻時間也不願靠近五蘊。

此立誓願大菩薩乃章嘉大師....正思無限的思維...

對於那些堅持時代新近一種看法,於是認為下思維總是有限制的人們,也許對無限會明顯得驚覺不思議.....

須知~正知思維的本質事實上本身就是無限的。就形態上講來,所謂有限事物是指凡那物有它的終點《失落;在匱缺中》,它的存在到某種限度為止,即當它与它的聯繫起來,因而受對彼此的制限時,它的存在便告終止....

有限之物的存持~在於与它的對方有繫縛,這對方就是它的否定,並表明它自己就是那有限之物的界限,但是思維卻是在自己本身內,自己与自己本身相繫縛,並且以自己本身為對象。當我以一個教派思想作為思考的對象時,我便是在我自己的本身內繫縛在大石柱上。


舊時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思維第一印象的《初師》浮現是有限的思緒,因為有限初起印象限制了人生活有限發展,因它老是活動浮現於有限個人心思規定的某種核對界能之內,並把這種界限看成固定的東西。而不對它《凡俗師》再加以否定。

譬如...有神佛在嗎?這問題而言,依緣舊時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初學者便認為在這裡的存在為一純粹肯定的、究竟至極的、無上優美的東西。但之後於心現後我們更可看到,所接觸的寺廟存在並不單純是一種肯定的東面,而是一太低級的規定,反而不足以表達正知理念,也不配表達神佛。

再就世界是有限或無限這一問題而言,視覺下也以為神佛這裡的有限与無限是固定對立的。但從正知心思維中容易看出,當有限与無限兩者相應禪釋對等時,這本心已認識作代表全體的無限,僅就表現為偏於一面,被有限所限制著的一面心鏡。但被限制的無限仍不過只是一有限之鏡物而已。

五位屠夫祇能加害於欲界愚癡之人,此五蘊賊則普遍加害於三界的凡夫眾生。五位屠祇能殺戳有罪之人,此五蘊賊不問眾生有罪無罪,一律都能加以危害。屠夫不殺衰老、婦女和幼小,此五蘊賊不問眾生老幼、婦女,一律加以殺害。因此,菩薩深刻地觀察此五蘊之害超過五位屠夫,從而發願寧可終身親近五屠夫,連片刻時間也不願去親近五蘊。

善男子!五屠夫祇是殺害別人,而不會傷害自己。五蘊之賊,自害害他,超過五屠夫。五屠夫害人時,可以用美好的語言、錢財、寶貨等以求得脫離。但是五蘊不是這樣,不可以勉強用美好的語言誘導或用錢財、寶貨以求得脫離。

五屠夫人於一年四季中不一定經常殺人,五蘊則不是這樣,常於念念中害諸眾生。五屠夫人祇在一個地方,可以有逃避的機會,五蘊不是這樣,殺害眾人以後仍隨逐不離。因些,菩薩寧可終身親近五屠夫,但連片刻時間也不願親近於五蘊。

當我裏覆思維的那件國王新衣....我便与一個對象發生關聯,而沾附思維對象就是我自己本身。通常的說~對象就是我的對方,我的否定者。但當佛法新衣的思維思維它自己本身時,則思維的對象同時已不是對象了。...我告訴別人我在學佛~用學佛外衣包裏我身下...正法与邪思能否包容..或是彼此爭扎;或是彼此消滅!換言之,此對象的客觀外在性已變成被揚棄了的、觀念性的東西了。若似鬼追...鬼附身....人不識鬼乃法;終因有鬼而有人言邪見~但若女鬼是佛法呢?是謂人言乃邪~

依緣舊時形象生活示現境況!的初學者的主要興趣,即在於研究剛才唸到的佛經所提到的那些名謂專有詞!是否應用來加給它們的利益對象....

但這些想截取的名謂詞句都是自認為的有限制的知性概念,凡人只能用來表示一種佛法對他們的竹筐限制,而變得不能表達真理。尤須特別注意認知的...這個方法就像算命仙為人改命改名一樣...特點乃在於把名字或祝慰詞句佛謂名詞加給被想認知的對象~就如介紹佛相藝文的商業老師....

因此波羅蜜果~我、正思維、是無限的面前....

因此波羅蜜果~純粹正思維本身是沒有限制顯露的....

常俗思維是有限的,只有當它停留在有限的場境規定裡,並且能確認這些有限空間地點形態中為的是那究竟至極的東西。反之相對於~無限的空域或思辨學六度遊戲的思維正智,一方面同樣是有道軌跑道路徑規定的學習力,但一方面即在規定和限制過程之遍入中就揚棄了規定和限制場域的缺陷。所以無限空域並不似通常所〝想像〞的空性那樣,佛法被商業蟬師看成一種抽象的往外伸張和無窮的住外伸張,而且現今是就上述商業品包裝佛相簡餐式的簡單言說方式。

當我思問及:我的心靈應驗是唯一的,或複雜交合的?

這一問題時!心性還是認為『唯一;簡單』是一向足以表示真理的最後完全規則。但須知~法現簡單正如存在杯子一樣,都在是一個異常貧乏、抽象、片面的規定,我們往後便可於生活中看出,它像佛陀所說觀自身如竹筐,不能夠把握真理。如果把內在心靈認作僅是簡單的,則心靈應驗將會被這種竹筐式抽象看法說成僅是片面的和有限的了....

所以杯子本身完整沒破損;在心靈核對下看見破損瓷杯"都缺角"


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即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湼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為大乘佛法修習的主要內容。

包括布施《施佛堂場地供外來人修行》、持戒、忍辱《不受別人干擾》、精進、禪定《靜心下眼前無煩吵人》、智慧的學習...

執掌廚方廚藝乃羊宮....章嘉上師教授布施佛果...

我們懷抱的情相只是對於對象的外在思,因為用來稱謂對象的規定或名詞稱謂,乃是我自己的壓力現成的黑青的表相,只是外在地加給了那掛懷對象罷了....

反之呢?要想得到對心想的一個對象的真知,必須由這對象自己去規定自己,不可從外面採取一些佛法或批判謂詞來加諸給它。也就是章嘉由章嘉之心之證明~這章嘉真名唯由章嘉名始初本人給定了的....不是隨便取一個不是真心名代替表相人為...應是心法由心現~所以內心章嘉人由唸名而浮現蒙古西藏印記之釋法!


如果我們試圖用我心儀懷抱事物謂詞的方式來表達真理,則我們的心思便不禁感覺到這些名言無法窮盡對象的意義。從這種觀點出發,印度的哲人每每稱神為多名的或無盡名的,是完全正確的。

凡是有限的專有名言,絕不能令人心靈滿足....所以章嘉歷代專名很多...祖古、聖者、上師、法王、大師.....皇帝所說漢蒙藏三族所依之龍樹......。

無疑地,對有限事物必須用有限的〝原來名〞言以稱謂之,這正是『知心性』中人施展其法施功能的處所。

凡人知性本身是有限的,也只能認識有限事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