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愛其白,我愛其紋。
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曾告誡子貢說: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賜(子貢別名),你愛的是一只羊,我愛的
則是告朔之禮。
用於現代,則可解釋說你愛的是牲祭羊
生命,不忍其受苦,我愛的是文化禮儀,
希望能繼續傳承、與時俱進、及發揚光大。
網路上有一幅漫畫,畫上兩頭山羊,一隻
是雪<白>羊,另一隻是條<紋>羊。兩頭山
羊共用一根粗繩栓者,以防走失。
但兩隻羊食盆是分置兩旁。兩羊食物有不
同喜愛食材,及共同喜愛食材。剛開始時
兩羊背向飛奔,但雙方總吃不到食料,直
至筋疲力盡後,雙羊才領悟到要有食物吃,
必須同向而行。
最終兩頭羊去了條紋羊食盆大吃後,在繼
續同至雪白羊食盆續攤。
這些圖像是否能給語文、白之百分比爭論
一些啟示。
我愛傳統詩文,立志加以發揚光大。文句
中文言、白話不拘。因為深知幾百年後,
經時間淘洗,所有現代使用之名詞用語、
佳句,都會成為後人需仔細研究條紋的
<文言文>,因後人沒我們所處時空背景,
要立即領悟有其難度。
知識要與前人比肩或同級,其實很簡單,
就是努力了解前巨人位置及高度,站在
他們的肩上當平台往上進就可以了。因
為所有知識不是憑空得來,都是累加起
來的,即使是天才型創新,也是由從前
基礎上與時俱進,或跳躍式獲得。
來首小詩:
敬教師:
春去秋來景色異,科技當道不變稀。
---------------------------------------------
附記:網上節錄資料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告朔」
邢《疏》引《周禮春官太史》:
「頒告朔於邦國。」古時天子在季
冬時,以來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
令書,古注稱為朔政,亦稱月令書,
頒告諸侯。諸侯受之以後,藏於太
廟,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
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餼羊,祭告於太
廟,然後上朝奉行。諸侯告朔於太廟
之禮,如《春秋》文公六年《公羊傳
》何休注說:「禮,諸侯受十二月朔
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廟,每月朔,朝
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
受之。」
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舉行告
朔禮。皇《疏》說:「禮,天子每月
之旦,居於明堂,告其時帝布政,讀
月令之書畢,又還太廟,告於太祖。
諸侯無明堂,但告於太廟。并用牲。
天子用牛,諸侯用羊。」
先儒通校諸經,以為告朔之禮本有兩
種。一是天子以朔政頒告諸侯。一是
天子告朔於明堂,諸侯告朔於廟。而
《論語》及《公羊傳》所說就是後一
種。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史記歷書》說,周幽王、厲王時,
「君不告朔。」
《春秋》記載,魯文公六年,閏月不告
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
不視朔。文公以後,魯君告朔之禮,逐
漸由曠而廢。後來魯君雖不告朔,但每
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餼羊供奉祖廟。
子貢認為,告朔之禮既不舉行,何必仍
供一羊。故欲除去告朔之餼羊。
餼羊,鄭注為生羊。皇《疏》以為,生
是未熟之義,生腥通用。因此,餼羊就
是殺而未煮熟的腥羊。如果將生羊解釋
為活的羊,猶可以生養,則子貢何以愛
之。愛,是如孟子所說的「不忍見其死」
之義。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
只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
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
應當去之。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
有另一種看法。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
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後世之人尚
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
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
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
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
教授 敬記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