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 18:05:56于善祿

《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讀後感

【書目資料】

Serhii Plokhy著,曾毅譯,《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以往教希臘悲劇時,我常常會以Aeschylus《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劇中的普羅米修斯被罰綁在高加索山上,或者是Euripides《米蒂亞》劇中的米蒂亞來自黑海東岸科爾基斯(Colchis,今喬治亞的一個地區),這兩個地方(高加索山、黑海東岸)視為古希臘人所知世界的最東邊;如今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古希臘人在黑海北岸曾經興建了貿易殖民地,相關記載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當中便有提及。

 

事實上,古希臘神話中的亞馬遜女戰士族,應該主要就是活動於烏克蘭大草原上的。曾經在這片大草原馳騁過的,至少包括了波斯人、斯基泰人、薩爾瑪提亞人、哥特人、匈奴人、阿瓦爾人、保加爾人、斯拉夫人(斯科拉文人、安特人)、哈札爾人、羅斯人、維京人、蒙古人(欽察汗國)、匈牙利人、韃靼人、立陶宛人、波蘭人、哥薩克人、俄羅斯人、奧斯曼人等等,在歷史上,這些不同種族或國家的人們來來去去,無非都是看上了烏克蘭的天然資源與戰略交通要衝位置,這也造成了此間的政權多變,當然也造成了無數人民的顛沛死難。

 

在讀這本書之前,粗略印象中,只知道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是發生在基輔附近(1986)、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1894-1971)好像是烏克蘭人(讀了本書之後,確認是)、有些好萊塢間諜電影會將反派角色設定成烏克蘭人、台灣好像有模特兒藝人是來自烏克蘭(比如來自敖德薩的瑞莎,現已入籍台灣)、喜歡詩歌的人可能聽過舍甫琴科(1814-1861)、喜歡寫實畫作的人應該知道列賓(1844-1930)、《屋頂上的提琴手》原著作家蕭洛姆‧阿萊漢姆(1859-1916),我確定果戈里(1809-1852)是烏克蘭人,哥薩克是很強悍的戰鬥民族(讀過伊薩克‧巴別爾(1894-1940)的《紅色騎兵軍》),去年讀過的《企鵝的憂鬱》作者安德烈‧克考夫(1961年生)也是烏克蘭人,另外還有搞不清楚、也記不得名字的基輔大公們。大概就是這些零零星星、不成體系與脈絡的點狀印象,這可能也是許多人對烏克蘭的理解了吧。當然,還有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演員/總統澤倫斯基(1978年生)。

 

其實,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史學界的中、西、南歐史觀(尤其著重在德、法、英、西、葡、荷、奧、希、義),以及教科書的冷戰史觀(民主vs.共產),對於東歐世界(以前地理課本教的是:蘇聯、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如今三、四十年過去,歐洲地緣政治和國界線都不知變了幾番了)的文化與歷史都不甚了解,更遑論極其複雜的語言、種族、宗教、政治、身分認同的糾葛。說來汗顏,但也諷刺,這本書買了已經好一陣子,卻是一直到了烏俄戰爭正式開打(2022224日),才開始閱讀,當時已經臨近開學,再加上學期中備課與諸事繁忙,所以一直以穩定但非常緩慢的速度讀著,全書約五百餘頁,直到7月初才仔細逐字、逐段、逐圖看完;閱讀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十八世紀之前(約莫第二卷之前),我必須不斷地對照許多歷史地圖來閱讀,主要的原因就是,十八世紀之前的中、西歐史,我是熟悉的,但是東歐史卻是盡如空白。

 

不單是歷史的空白,也接近地理的模糊;讀了這本書,真覺書名取得之好,《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歐洲之門,歷史上烏克蘭曾經介於俄羅斯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繼之以普魯士王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緩衝區,但事實上也是眾家強勢帝國互爭奪地的黑土草原(堪稱最肥沃的黑色土壤)與軍事要衝,而現在則是處在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歐盟、北約、美國等)之間;宗教上介於西方天主教與東方東正教(基本上系出同源)之間;語言介於烏克蘭語及俄羅斯與之間;種族就更為多元了,除了烏克蘭人及俄羅斯人佔比較多之外,另有白俄羅斯人、波蘭人、斯洛伐克人、羅馬尼亞人、摩爾多瓦人等,甚至還有受迫害而幾次大遷移的猶太人。

 

再加上兩千年來,烏克蘭從地區名詞,到種族名詞,再到國家名詞,甚至是身分認同名詞,界定其範疇的界線是不斷浮動著的,但也隨著近一、兩百年來,俄羅斯(從俄羅斯帝國,到蘇維埃俄國(蘇俄),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再到俄羅斯聯邦)對於烏克蘭步步進逼的掌控,甚至不惜一切,發動戰爭,卻正使得當代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認同更為激憤昂揚,且強固堅定。

 

在過去的四個半月,我持續而緩慢地閱讀此書,但凡在烏俄戰爭新聞報導中所提到的人事時地物及相關細節,便一一將其查詢,對照地圖,感受遠方正在發生的戰爭,悲憐這個充滿顛簸、屢遭蹂躪瓜分、死傷流離慘重(有過無數次戰爭、宗教屠殺、種族清洗、反猶迫害、大饑荒、勞改營等)的民族國家。這場戰爭可能沒有這麼快結束,因為它不只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主權之戰,也是俄羅斯與歐美的意識形態之戰,牽動到全球的農產品、能源(石油、天然氣)、交通貨運、通貨膨脹、軍備競賽等。疫情未結,戰爭又起,極端氣候,環保危機,……,看起來這個地球村幾乎已經是千瘡百孔。

 

這本書是我目前在市面上所能找得到關於烏克蘭歷史最好的一本,作者Serhii Plokhy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克蘭,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烏克蘭史的教授,以及該校烏克蘭研究院院長。這本書可說是他的課程「歐洲的邊境——1500年後的烏克蘭」教學成果,全書不調書袋,循序漸進,從上古時期寫到2015年,細節掌握得相當精準,剖析立論有據,譯者(曾毅)文字亦暢達可讀;我花了一整個學期細讀(2022/02/24-07/04),宛如上了一堂烏克蘭史課程(自學方案),非常符合我不喜歡只停留在新聞表面、而需深知歷史脈絡的個性。

 

【排隊待讀中】

Timothy Snyder,《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趙雲中,《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