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13:28:10于善祿

讀《包公遺骨記》

完讀。陳桂棣、春桃,《包公遺骨記》,臺北市:究竟,2007。共292頁。

 

包公,包拯,包青天。華人看到這個名字,大概腦中多半會響起「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旋律與歌詞,同時聯想到《包青天》這部電視連續劇,我印象較深的是1970年代儀銘所主演的版本,前後播了總共有三百多集吧,主題曲由蔣光超演唱,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電視劇;反倒是後來1990年代金超群所主演的版本,我就沒怎麼看了,同一首主題曲改由胡瓜演唱,大概播了兩百多集吧,雖然較前者少了一百多集,但收視率仍然極高。至於其它各式版本的包青天電視劇,甚至是許多戲曲劇種都有的包公戲,也是琳瑯滿目,多到不行;我們大部分的人,所認識的包公,幾乎都已經是戲劇化、甚至是神聖化了的包拯。

 

不讀真的不知道,讀了才恍然大悟,原來包公(他在生前,當時的人就已經是如此稱呼他了)生前為官公正廉明,剛正不阿,備受景仰,然而死後,經過千年,其墓及遺骨,竟然歷經諸多波折。文革期間,合肥一家鋼鐵廠只是為了要興建一座石灰窯,竟然就要把包公墓遷走;沒想到,不遷還好,一遷就得牽動文物整理、比對、研究等考察工作,可是期間卻牽扯出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文化秘史,真的是得用一本書的篇幅來記錄,陳桂棣與春桃(本名吳春桃)這對夫妻就做了這項記錄書寫的工作,其實他們先前更有名、更暢銷(越禁越熱銷)的書是《中國農民調查》(2004),但不管是哪一本書,在調查與追索資料的過程中,或者是書籍出版之後,都觸怒了一些中共權貴。

 

照理說,像包公如此正面清明的歷史人物,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逝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安徽合肥人,享年六十三歲,以他生前的行誼,應該是會受到歷朝歷代的人們「永遠」地敬仰與尊崇才是;卻沒想到,遷墓、合葬墓、衣冠塚、假墓、盜墓、墳頭被公路削平、遺骨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等,種種離奇的事,卻在清理包公墓(或者說包公家墓群)的過程中,才慢慢一件件浮出秘史地表,偏偏還有些只能算是間接證據,而是靠出土的墓誌銘、歷史文獻、包公後代(三十三世孫、三十四世孫等)、恩生(照顧及維護包公祠堂、墓園、相關史料文物)等,拼湊、推敲出來的。尤其是「永遠」遇到「文革」,就大打折扣,即使是像包公如此的清官正吏,在這樣扭曲的年代中,也要被打落成封建遺毒,即使文革結束,但已經扭曲的人心,卻沒那麼容易就恢復正常,在書末,作者的筆調越趨無力、感嘆、唏噓,即使像程如峰(當時1973年文革期間,實際參與包公墓挖掘與清理的考古與文物保護專家,現為合肥市包公研究會副會長)這麼耐心、用心、交心地用盡全力,想要將包公遺骨妥善安排,想要將包公正史研究做到最好,但看在包公後人眼裡,仍然無法百分之百地信任外姓人。

 

整個包公遺骨「記」實在是太具有戲劇性,簡直應該拍成紀錄片或劇情片。大陸的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在2016年製作過三集的《千年包公》(標題依序為:清心直道、鐵面無私、以民為本),畫質清晰,除了旁白的男聲實在是充滿了渲染、煽情的語調,較常令人不適之外(大陸節目旁白,常有的毛病,他們大概自認為很自然、理當如此,但聽在外人耳裡,只覺噁心巴拉),內容倒是可以參考,算是用心,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臺灣雲林的海清宮),拍攝、訪查了許多與包公有關的祠堂、墓園、公園、廟宇、古蹟、文物、戲曲等。而最近即將有台北曲藝團葉怡君和動見体符宏征導演,以這本書為基底,而合作、創作的《再見包青天》(2021411日至12日,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似乎頗令人期待。

 

應該算是題外話吧,臺灣的藝人包偉銘、包小松、包小柏三兄弟,竟然是包公的三十三世孫呢!(姓包的人,若家有「包氏家譜」,查查看,或許也是包公的若干世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