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17:01:38于善祿

讀《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

完讀。Joseph J. Ellis著,鄧海平、鄧友平譯,《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6,共381頁。因為川普任期的尾聲實在是搞得烏煙瘴氣、荒腔走板,於是就想要瞭解美國獨立建國時期的前人行止,看看這一路下來,後代子孫是如何逐步崩壞的。稍微掃視了書房中的書,發現這本Joseph J. Ellis1943-  )所寫的Founding Brothers: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也就是《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他數十年來鑽研於美國建國初期的歷史,著述了好幾本相關的歷史著作,較具代表性的包括《華盛頓傳》(His Excellency: George Washington)、《杰斐遜傳》(American Sphinx: The Character of Thomas Jefferson)、《美國創世記》(American Creation: Triumphs and Tragedies at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締造共和》(The Quartet: Orchestrating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Revolutionary Summer: 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等,我想以他的學術功底和敘述手法,應該可以帶我領略與懷想當年的人物風貌及文化景觀。

 

全書分為六章:「決鬥」、「晚宴」、「沉默」、「告別」、「合作」、「友誼」,單看章名,有些是行動,有些是關係,有些則是狀態,一般對美國建國史不熟悉的讀者,肯定不曉得其內容所指為何;也許這兩年有注意到美國百老匯賣座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戲劇愛好者,可能可以猜到「決鬥」是在描述1804711日早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前任財政部長)與阿倫‧伯爾(時任美國副總統,而當時的總統為杰斐遜)的那一場決鬥,結果漢密爾頓中彈,沒能活過第三天、就死掉了,而伯爾的政治生涯也從此一蹶不振。我尚未有機會欣賞該部音樂劇,然而透過Ellis的生花妙筆,而且他大篇幅地著墨在決鬥前、中、後的許多細節與推敲,參照比對了許多一手與二手的歷史文獻及權威研究,儼然像名偵探柯南推理一樣,同時從歷史人物的家庭背景、政治立場、性格脾氣、行事風格等分析角度切入,細膩而纏繞的書寫筆法,把兩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寫得非常鮮活,同時也讓讀者完全理解這場決鬥背後所牽涉到的政治鬥爭與名譽衝突。實在是太精彩了!才開卷首章,就已經寫得令人入迷而不忍釋卷!

 

接下來的各章,則針對建立新都(漢密爾頓、麥迪遜、杰斐遜)、國債財稅(漢密爾頓、麥迪遜)、廢奴議題(富蘭克林、麥迪遜)、卸任退休(華盛頓、杰斐遜)、政治合作(華盛頓、漢密爾頓、麥迪遜、杰斐遜、亞當斯)、真摯友誼(亞當斯、杰斐遜),以及包括1776精神、獨立宣言、大陸會議、費城制憲會議、貴格會、聯邦派、共和派、君主制、總統制、民主制、中立主義、建制海軍等討論,都陸續出現在書裡的不同章節之中;該書並不是那麼按照年代順序敘事論人,反而更是順著作者想要釐清的歷史謎團與政治主題來佈局描寫,我雖然偶爾要查詢一下相關人、事、物的歷史年代,但卻因此而更能夠掌握那些主題與爭端的來龍去脈,同時理解1770年代至1820年代(作者其實最側重在1790年代)美國與英國、法國,甚至是和荷蘭、墨西哥、秘魯、西班牙、德國之間的國際關係。這些複雜的歷史線頭,在Ellis的筆下,簡直是信手捻來,敘述口吻平實,卻又引人入勝,除了他長年浸淫於其中,也跟他大量引用當事人的書信、回憶錄、演講詞、報章投稿等第一手歷史文獻有關,讀者可以輕易感受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存在、口吻、脾性、修辭能力、學養知識等,歷歷在目,活靈活現。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到Ellis花了許多篇幅,在為(或者是在讓)約翰.亞當斯(曾任華盛頓第二屆任期(1792-1797)的副總統、以及第二任總統(1797-1801))發聲。亞當斯曾在副總統任內抱怨過副總統是人類發明最無意義的職務,在眾議院議員開會期間,他也只能以「監督」的身分坐在議事廳中,卻不能對議案或爭議有所發言,這完全違反了亞當斯善言雄辯、性格急躁的行事風格,可以感覺得出來,他身為副總統卻無法暢所欲言的苦悶與氣憋。再加上從建國時期至今(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於「奠基者們」的聲量印象與正面形象,幾乎都只有富蘭克林(可惜當時他年紀已老、體力不堪負荷,所以未能有機會擔任總統;這點放到今日的美國,倒是不成問題)、華盛頓、杰斐遜(歷史公認他是《獨立宣言》的撰寫者,甚至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也應邀為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提供撰寫框架及意見),亞當斯幾乎長年不受重視,甚至形象較偏於負面。

 

我在讀這著作的同時,也觀賞了HBO Films所製作的迷你影集(共7集)《John Adams》,Tom HanksGary Goetzman共同擔任執行製作,Tom Hooper導演,Paul GiamattiLaura Linney主演,Kirk Ellis編劇,改編自另一位美國擅寫歷史題材的作家David McCullough的同名著作,他還寫過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杜魯門(Harry S. Truman)等美國總統的故事,也寫過紐約布魯克林橋、巴拿馬運河的歷史故事,在臺灣翻譯出版比較有名的著作是《1776:美國的誕生》、《飛翔之夢:萊特兄弟新傳》(均為時報文化出版)。在這部影集當中,主要有兩條敘事線,一是亞當斯的政治生涯,側重他與華盛頓、杰斐遜、富蘭克林、漢密爾頓、班傑明‧拉什等人之間的政治分合互動,以及諸般內政、外交的問題與關係,一是亞當斯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他與妻子阿比蓋爾(Abigail Smith)的鶼鰈情深(讓人都想直接找他們夫妻倆之間的通信來讀,「古騰堡計畫」網站上找得到),以及長年從政在外、疏於親子教育(或者說就是採取嚴苛管教的方式),導致親子關係疏遠及緊張的惡況。透過戲劇化與視覺影像的處理,讓我更能立體化地感受與掌握那個時代的氛圍;而該影集的製作用心與水準表現突出,幾乎橫掃2008年的艾美獎,總共奪得了十三個獎項,包括最佳迷你影集、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最佳化妝、最佳音效、最佳視覺效果等。這套迷你影集,有替亞當斯重新發聲的感覺與意圖,成效似乎還不錯。

 

回想當初閱讀此書的理由,再看看當今美國的政局,川普下台,拜登上台,單單是要修補川普捅出的婁子,可能就要花費一番力氣;再加上疫情仍然嚴峻,以及美中關係緊張(臺灣受連帶影響),局勢仍然是那樣的複雜,人心仍然是那麼的不定。歷史已經發生,已經過去,總有些歷史經驗與智慧,能夠從中萃取;就這一點而言,當代美國人已經比「奠基者們」要好多了,因為做為史上第一個以戰爭戰勝帝國君主制,而建立共和民主制的就是美國,「奠基者們」為了1776精神、獨立宣言、費城制憲等,堅持再堅持,爭執再爭執,留下了許多可以依循的政治遺產,這點倒是無法忽視及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