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畫紀要
2017年11月28日,禮拜二,晚間十點左右,在北藝大研究大樓四樓的國際書苑讀劇發表會的現場,我簡要且誠摯地對在場的香港嘉賓及參與人員,說了一些關於這個計畫籌辦的感言,同時也提到台灣對當代華語語系劇場較不關心的某些審美癥候,那裡頭多半還是崇洋媚外的心態在作祟,甚至還有些許台灣民粹本位主義的成份,一昧地仰望歐、美、日的劇場當代與前衛;而同屬華語語系的大陸、港澳、星馬一帶的戲劇作品,則通常不在台灣劇場人或藝文愛好者的美學視野與觀注範圍之內。
那兩天(11月27日及28日)充實的活動行程,稍微可惜的是,沒有跟更多戲上的老師及課程聯課結合,讓老師帶領課堂學生一起來共襄盛舉;然而,在我能夠動用及配合的課程之中,至少學生的反應是投入與熱烈的,他們從大學部學生、碩士生到博士生都有。
27日的下午,我讓博士班「議題與研究方法」課堂的學生,和三位香港的嘉賓之間,有個認識香港劇場的談話會。在前一週上課,我利用了課堂的時間,先給這些博士生簡介了香港簡史、中英談判、九七劇、回歸後的香港劇場概況,讓他們先有點基本的了解,畢竟大多數的台灣人,對香港的印象,多半是觀光旅遊的、消費娛樂的、大眾流行文化的,而對於香港劇場,則總是陌生或零星片段的。
這個在博班課堂的談話會,主要是讓香港話劇團的文學經理潘璧雲介紹話劇團的簡史、定位與任務,以及她所負責部門的主要工作項目,包括讀劇會、研討會、《劇誌》、專書出版等,大致相當於台灣劇場部份製作在推行的戲劇顧問制度,可惜相應出版的相關產出還是很少,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另外,也請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潘詩韻老師介紹香港劇本創作與翻譯搬演的簡史、近年香港幾個鼓勵及培養編劇的平台(當然包括了潘惠森及新域劇團所推動建構的「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本計畫名稱事實上乃根源於此),而她本身其實也是一位編劇創作者,幾年前亦曾與台灣「找我劇場」藝術總監張育嘉及一位日本女古琴演奏師跨域合作演出。
隔天(28日)下午,則是邀請潘璧雲分享她三年前改編香港女作家韓麗珠小說《感冒誌》的創作經驗,聆聽的學生大致來自我在大學部開設的「東南亞華語劇場」課堂。潘氏的口語表達淺顯易懂,舉例說明清楚,態度專業卻也風趣,演講內容對學生而言富有啟發性,從學生聆講的態度與神情投入,應該就能判斷這場演講頗得其心。由於「東南亞華語劇場」是大班課,這也造成這場演講算是這兩天活動中,參與人數最多的一節。事後潘璧雲也向我建議,往後再辦類似活動,應該要廣為宣傳,並與其他老師及課程結合,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聆講。
而緊接在潘璧雲的改編創作經驗專題演講之後,安排了三位和這次編劇及讀劇活動相關的參與學生分享經驗:來自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生李偉樂,分享他的劇本《火車之約》創作經驗,這個劇本曾獲選參與過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編劇工場5」的公開演讀,這是一個剛失戀的男人和火車約會聊天的奇想故事,劇本核心想要處理的主要是當代都市人的孤獨與寂寞,人對週遭事物的情感也因此變得更為冷漠。
至於本系所兩位獲得本計畫全額補助的學生周品嘉(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二年級)和劉品昕(戲劇系四年級),由於都是第一次造訪香港,從其分享的內容即可得知,對於香港的新鮮感及文化衝擊感,仍然佔大多數,稍嫌浮光掠影。
甄選時(甄選委員為我、何一梵、童偉格),就有要求甄選的學生要在報名表單中,寫上赴港移地觀察寫作的企畫書,鎖定某個主題,聚焦觀察及感受,以做為返台後創作劇本的素材;可惜本計畫並未安排創作導師及在地專題導覽,主要是由我來盯創作進度,以及在港期間(7月21日至27日)相關的文史解說,再有就是安排了好幾位香港劇場工作者與他們茶敘座談,算是給他們一點關於香港劇場的入門簡介。
在港期間,我們參訪了動漫基地、香港大會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等場館與機構,拜訪了潘璧雲、潘惠森、姚潤敏、陳國慧、潘詩韻、司徒慧焯等人,還欣賞了香港話劇團的《埋藏的秘密》和想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導呈,接觸與收獲應不可謂不豐;除了規定好的共同行程之外,剩下來的行程空檔,則由學生自理,我跟學生住在同一層單位,所以每天也都有機會和他們聊聊當天的見聞,以及隔天的行程,藉此了解與彼此分享。
這趟行程,除了我、計畫助理沈琬婷、兩位全額補助生周品嘉及劉品昕、一位半額補助生何應權之外,還有自費隨團生阮慧敏,甚至還有一位研究生陳亮伃,她在香港有住房,則提供了沈琬婷與阮慧敏免費住宿,減輕本計畫的經費壓力。
兩人在11月27日及28日的「台港交流讀劇會」所發表的劇本分别為劉品昕的《黑色喜劇》,和周品嘉的《玻璃箱》。前者主要是從一場在蘭桂坊的會面對談,所牽扯出的一對情侶與一對兄妹之間的糾葛,企圖討論性別、愛情、家世、階級等議題,野心頗大,且概念先行,可惜創作經驗及手法稚嫩貧乏,問題較多。後者則採類荒謬劇的極簡與符號形式,刻意地將香港時空去脈絡化,辨證地描寫玻璃箱中的兩個人對於出口的行動付諸與否,淬煉式與象徵式的筆法,所寫情境倒是頗能「對位」到香港現今處境,寫作技術的基本功是具備的。
讀劇會還有另外一位本計畫半額補助生何應權,發表他根據香港作家吳煦斌筆記體小說《暈倒在水池邊的一個印第安人》所改編的同名劇本,不過只完成了部份,同時加附了另一篇比較像是形似劇本的極短篇小說,如此構成他的讀劇發表。三位發表者當中,他算是比較多創作經驗的,而且若干作品曾獲獎及演出,所以他有點將這個交流讀劇會當作「試讀會」(tryout),並希望與會者能多給他提些意見。
最後,做為本計畫的主持人,我仍要感謝所有指導及參與的單位,以及在計畫執行過程當中,所有投注心力的師長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