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7 06:32:55kevin

名家觀點/香港的「斜坡」防治經驗

名家觀點/香港的「斜坡」防治經驗
 
【經濟日報╱陳自創】 2009.09.16 04:00 am
 
 
日前,吳敦義於被發布為新任閣揆前曾赴訪香港,參觀香港防治「土石流」(Landslides)及「斜坡」(山坡)安全的預警做法,但也因此引起在野黨質疑。據悉,新閣揆認為香港的「斜坡」防止及防治措施很不錯,很適合用於台灣。

筆者旅居香港十多年,深知香港一向以防治「山泥傾瀉」(意即「土石流」)及維護「斜坡」安全,聞名於世,無論是技術層面或是管理水平,香港均占有國際領先地位。近十多年來,歐美各國、亞洲及台海兩岸的不同城市,紛紛組團赴港考察「取經」。由於台北市地形有55%為山坡地,類似於香港有60%「斜坡」,據知,馬英九總統曾於台北市長任內兩次訪港,參考香港針對「斜坡」防治及管理模式,為台北市規劃建立一套整體的山坡安全監管機制。

香港「斜坡」分天然山坡及人造山坡兩類,新舊總計約有5萬7,000個。在香港歷史上,於「斜坡」上下發生「山泥傾瀉」的情況相當普遍,平均每年約300次,大都發生於遠離人口聚居區的山坡地。但自1972年「618水災」導致「山泥傾瀉」約6,000立方公尺、造成138人喪生及數千人無家可歸之後,1976年又發生大型「山泥傾瀉」約5,000立方公尺,造成18人死亡。兩大災難之後,終於促使港英政府痛下決心,於1977年成立編制龐大的「土力工程處」(「土木工程拓展署」之下),聘任200多位專業工程師,負責管理境內所有與「斜坡」安全相關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及維修程序,並負責為所有「斜坡」登記造冊及輸出顧問服務。

自1995年起,港府每年撥款約10億港元進行「防止山泥傾瀉計畫」(Landslides Preventative Measures, LPM),鞏固及維修那些不合標準的「斜坡」,提高「斜坡」安全,並減低其風險,以1977年「山泥傾瀉」風險100%為底線,至2000年時,其風險指標已降至50%,預計2010年時,其風險指標將再降至25%。

針對「斜坡」安全預警,香港開創許多先進的防治「山泥傾瀉」系統,包括創新研發的「流動勘探」系統,即時結合全球定位系統、流動地理信息系統及辦公室設備,令地質專家或工程師無論身處何處,可立即瀏覽及與數碼資訊互動。此外,香港首創「山泥傾瀉」警報系統,由政府在特定地點設置「山泥傾瀉」警告牌,標明四類危險「斜坡」,當遇有持續暴雨及預計「山泥傾瀉」即將發生時,政府將與香港天文台通過電台與電視台發布紅色警戒訊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開創全球獨有的「滑坡指數」(計算雨量及受影響的「斜坡」數量,每5分鐘自動更新資料,輸入電腦,再結合系數,計算未來發生「山泥傾瀉」或然率),且不惜花費1億港元搜集相關資料,建構一套完整的「斜坡」紀錄冊,包括全港57,000個「斜坡」的地圖、圖片及修葺技術等,一般民眾均可在網頁上一目了然。

2006年底,香港又成功研發「空載激光掃描」科技,以穩定「斜坡」的泥層及提升處理「山泥傾瀉」的能力及效率。據知,該項科技乃利用多重反射回應掃描技術,對「斜坡」進行虛擬的「植被濾除」,對地表輪廓作出有效的測量,同時描繪出高解像度的地形模型,能夠模擬泥石的流動,令工程人員能在適當位置施行「防止山泥傾瀉計畫」(LPM)。

至於2012年之後,香港早已擬定「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畫」(Landslides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ogram, LPMP),預訂每年目標是:一、鞏固150個政府人造「斜坡」;二、為100個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三、為30個天然「斜坡」進行風險緩減工程(替代大規模「斜坡」鞏固工程)。

總言之,香港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斜坡」安全系統,大幅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由「防止」(LPM)機制,提升至「長遠防治」(LPMP)機制,其防治及管理卓有成效,誠為香港一項驕傲,深值我國參考學習。

(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董事)

【2009/09/1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