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5 11:19:10逸竹(yt)野叟

【名文解析】 殺君馬者 路旁兒也

 

【名文解析】    殺君馬者       路旁兒也

唐 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三 獸部上:
《風俗通》曰:「殺君馬者,路旁兒也。語云 長吏食重祿,芻槁豐養,馬肥。希出,路旁小兒觀之,卻驚致死。
案 長吏馬肥,觀者 快馬之走驟也,乘者 喜其言,驅馳不已,至於瘠死。」

   歐陽詢,(西元557年~西元641年),唐代 書法家。字信本,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出生於衡州(今衡陽)。自幼敏悟,長大後 博通經史,在隋時 書法 就很有名,曾任 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給事中,與裴矩、陳叔達 共同編纂《藝文類聚》。
   唐太宗時,歷任 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 渤海男,因此 也稱「歐陽率更」。因其子 歐陽通 亦 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注釋:
1.《風俗通義 》:書名,漢唐人 多引作《 風俗通 》。 東漢 泰山太守 應劭 撰。原書三十卷,今僅存十篇,析為十卷。
2. 瘠:原意為瘦弱,在此 可解釋為 疲累。

意譯: 

《風俗通》曰:「把君王的馬累死的,是路旁小孩。君王高薪僱用照料馬匹的專員養馬,豐盛牧草的飼養,馬長得很肥壯。
路旁小孩難得,看到了 騎士騎馬外出,馬在街上飛馳,大聲 呼喊著『馬兒跑得真快!馬兒跑得真快!』騎士 聽了很爽,拼命鞭馬急行,馬 驚恐狂奔,結果 馬疲累死了。」

解析:
「殺君馬者道旁兒」。是一則 寓意很深的故事,重點在「道旁兒」,「道旁兒者」,影射「無知群眾」也。
「五四運動」是發生於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示威遊行運動。「五四」當天,北大校長蔡元培,站在學校門口,希望阻止學生出門,他認為 示威遊行,不能扭轉時局,而北大 因提倡學術自由,已經被守舊人物和政府所厭惡,如果鬧出事來,反倒給了 政府懲戒北大的借口。
   蔡元培 已身心俱疲,他雖然 同情學生的愛國熱情,但一向認為 大學是做學問的地方,不是搞政治的地方。現在 自己 忽然成了學生的靠山,而政府 又視他為幕後主使,無形中 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蔣夢麟,後來在自傳中,轉述了,蔡元培對未來的擔心:「今後將 不易維持紀律,學生們 很可能為勝利而陶醉。他們既然嚐到權力的滋味,以後他們的慾望,恐怕難以滿足了。」
   蔡元培 既同情「五四」事件中,學生的愛國熱情,但心底深處,也敏感地意識到,其中所 裹挾的負面效應。
   1919年 5月9日,蔡元培 留下了一張 字條 辭職而去。上面寫著,「殺君馬者,道旁兒」。蔡元培 說的 是自己的處境,也是 對學生的擔心。

*(蔣夢麟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於1912年,獲教育學士學位。後進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1917年6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旋即歸國。五四運動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蔣夢麟的著作《西潮》是歷史記錄、自傳,同時亦具社論的性質。《西潮》記錄了1842年至1941年 中國的百年歷史。)

參考資料:
《太平御覽》獸部 八九七卷,亦 載 有此文。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等編撰《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蒐集 經、史、子、集,一千六百九十餘種,編成一千卷。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 北宋前 文化知識的總匯。

DB 2014-04-06 06:59:01

名文史事,
寓意深遠,
鑑古觀今,
不勝唏噓!

版主回應
蔡元培在 自述 中說:
「《易傳》說『小人知進而不知退。』
我國近年來有許多糾紛的事情,都是由 不知退的小人 釀成的。
而且退的舉動,
不但是消極的免些糾紛,間接的 還有積極的努力。」
2014-04-06 17:08:02
Pen Knight 2014-04-05 23:27:42

頗具深意
切合時事
憂國憂民
盡在不言中!

版主回應
蔡元培曾於《晨報》登了一則廣告,
引了《風俗通》與《詩經》裡的幾句話:
「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汔可小休;
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學校長,已正式辭去。」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老百姓太勞苦,也該稍稍得到休息了。
2014-04-10 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