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析】 君子有三戒 戒色 戒鬥 戒得
【論語解析】 君子有三戒 戒色 戒鬥 戒得
《論語》(季氏 第十六):
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從《論語》中,可以知道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每一卷的卷名由來,大多是 以卷中第一篇開頭 的幾個字 來命名的,沒有 特定的含義。
意譯:
孔子說:「立志成為君子的人,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色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鬥。年老時,血氣已衰弱,要戒貪婪。
注釋:
1. 君子:指 有學問 有修養的人。
2. 鬥:爭鬥
3. 得:貪婪。
解析:
立志成為君子的人,要有三戒,依人生少、壯、老三時期,戒三件事。
年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血屬陰,氣屬陽,人的身體 必須 陰血陽氣 流通,始能維持生存。少年身體內的血氣 尚未充實,要戒的是色欲。因為色欲最損血氣,不戒則身體發育不全,往往夭折,故須戒色。古時「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即有 戒色的用意。
到了壯年時,即在三十歲以後,「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此時血氣正好剛強旺盛,難忍一朝之忿,與人爭鬥,必然召凶惹禍,故須 戒鬥。戒鬥的積極意義,即是以此 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 正當的事業。
到了老年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老年 血氣已衰,體力不濟,如 貪得無厭,不但 身體不能適應,而且 事情也辦不好,所以要 戒得。禮記曲禮說:「七十曰老,而傳。」而傳,就是 要把事情傳承出去,這就有 戒得的意思。
參考資料: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 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 儒家文化圈。
有知識.推.
謝謝來訪回應 2013-08-27 07: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