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16:20:11小黃狗

感動分享《賴桑的千年之約》把森林種回來,水也回來了

山上的一日

過去三十年,賴桑的每一天都是這麼開始的:

清晨五點,旭日的微光才滲入房間,他便如鬧鐘般準時睜開眼睛。第一個浮現腦中的念頭,是感謝:「感謝上天又給我新的一天和健康的身體,可以多種幾棵樹……。」

 

五點半 出發上山,六點穿上工作服,傍晚五點下山返家。

 

在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至少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從台中大雅,直上五十多公里外的林場,現在則只需要四十分鐘。應該完全沒有人會想到,這個人是去做一個只花錢、不賺錢的事業,也沒有老闆天天盯進度,依然能三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直到中午十二點用午餐,所有同仁準時回到山屋,在小廚房做一頓簡便午餐在山屋前的茶亭迎著涼風共享。

 

曾經,雪山林道兩旁九成的農戶都種高接梨,近十年,還多了種甜柿的人家,賺錢的選擇愈來愈多,但是賴桑卻從來沒有迷惘過。他三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只想種樹。開車經過時,甚至刻意搖下車窗,不跟農戶們打招乎。將人際接觸減到最少,為的,就是保持低調與專心。

 

「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一場會千秋萬世!」他熟練地轉動方向盤,彎進林場大門。

 

但這並不是賴桑一人的異想世界,而是阿里山、溪頭的千年神木教他的事。只不過,神木是老天的鬼斧神工,他則要用一個人的力量,複製森林的美與好。

 

這些年來的花費,包括買地、買樹苗、請工人等,賴桑都記在一個小本子裡,總計約二十億。若拿這二十億去蓋山廠、買房地產,甚至定存,投資報酬率都遠勝過在山上種樹。但賴桑把多數人五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全部定存在大自然。

 

而大自然也回報了豐厚的利息。

 

對賴桑而言,做想做的事,做到力氣一點不留,時間一分不剩,才是痛快的人生。

 

森林裡的牛仔

頭頂寬邊牛仔帽,肩披小碎花袖套,身穿補丁西裝褲,腳套束口高筒雨鞋。寬版工作腰帶上,左配一枝園藝剪,右插一把摺疊鋸。當他雙手叉腰巡視林場,那威風凜凜的氣勢,彷彿刀一出鞘,橫生亂長的樹枝就要落地。

 

他是現代森林裡的牛仔。他用褲子的補丁寫日記,那是件層層疊疊、縫了二十幾處各色補丁的西裝褲。無論何時見到賴桑,都只有這身打扮,這身經年累月與自然磨合出來的混搭風,不時尚,卻很實用。

 

把森林帶入凡間

這一身打扮,已經成為賴桑的註冊商標。受邀演講或出席活動,就是一身牛仔帽、袖套、補丁褲、雨鞋,大步跨上講台,有如「落入凡間的森林牛仔」。

 

做對的事,種對的樹

林場裡的樹超過百種,肖楠、紅檜、台灣櫸、牛樟、扁柏、香杉、雪松、九芎、青楓、五葉松、紅豆夏、山櫻花、台灣圓柏等。他們的共同點是:根深、樹齡長、台灣本土種。他們都是高度超過十公尺的中、大型喬木,根系健全,能夠保護山坡地。壽命動輒超過千年的紅檜,更神木的代名詞。

 

符合這些要件,才是「對的樹」。

 

種最有價值的樹

台灣肖楠是台灣的特有樹種,紋路細緻有芳香,連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貯在樹體內的「固定碳素」能力也名列前茅。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台灣常見的九種針葉樹中,台灣肖楠的固碳力最高。每立方公尺樹材,可固定262公克的碳,相當於一台125CC機車行駛4.5公里的排碳量。

 

但因為肖楠木長得慢,為顧及林相多樣性,賴桑才陸續增加其也樹種。除了其他針一級木,他還加種「闊一級木」,例如台灣櫸和牛樟。

 

櫸木固定碳素的能力更高了。每立方公尺木材,可固定348公克碳素,幾乎可以抵銷125CC機車跑6公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雖然有些外來樹種固碳力比本土樹種還高,但是為了保持原有生態與適地適種原則,賴桑堅持只種本土樹種。

 

「三不」精神 保森林命脈

「這三不是林場的精神。萬一三代、五代後,子孫好吃懶做,把樹賣了,就不能永續了。」因此,他已決定要成立基金會管理,確保他親手種下的這三十萬株新生命,永遠都在。

 

尊重大自然的平衡

數十年歲月中,森林教會了賴桑許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重要而影響長遠的事,要慢慢做。能花錢解決,就不要靠破壞自然來達成目的。

 

賴桑很豁達,「一萬棵樹,總有三、五棵會生病。死了,就給微生物做食物,是很正常的。」他認為,大自然自有一套平衡的運作方式,該生就生,該死就死,「為什麼要噴農藥?你們人類才奇怪!」對啊!為什麼都已經來到山上了,還要凡事照著人類的遊戲規則來?一席話,點醒一群習慣把「效率」和「標準化」放在第一位的人類,大家立刻哈哈大笑。


賴桑沒有宗教信仰,但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著追求萬物平等的用心。用宗教的語言來說,就是沒有「分別心」:無論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或是動物、昆蟲和植物,在林場裡一律平等、互助共生。

 

有一回賴桑修整了一條林間小道,前一天堆好土堤邊坡,打算隔天再架上杉木和鋼筋作擋土牆。不料隔天一早突然發現,邊坡竟被鏟得亂七八糟,貪吃的野山豬便把藏在地底的蚯蚓都翻到了土地表層。由於林場不施肥,不用除草劑,也不去清除落葉和枯枝,腐植質豐厚,蚯蚓一隻隻都有食指般粗,簡直像條泥鰍。美食當前,山豬豈有不吃的道理?趁著夜黑風高的夜晚,用長長的鼻子對著邊坡又拱又鏟,把蚯蚓挖出來好好飽餐一頓!

 

賴桑沒有找人抓山豬,而是一笑置之,重做一次邊坡了事。

 

另一種愛吃蚯蚓的生物叫台灣鼴鼠。牠也會用尖銳的五隻腳爪在地底挖地道,只要看到地面上出現一道道微微隆起的小土丘,就知道牠的「地下工程」來到附近了。有一次,樹下一陀貓頭鷹排泄物中出現疑似鼴鼠的殘骸,原來這種不起眼的哺乳類動物,竟把頂端獵食者引來了。

 

這件事,又給林場的訪客們上了另一場生態教育課。當環境變得友善,生態圈中一個個失落的環節,就會慢慢扣連起來。

 

賴桑說:「給動物生存權,就是尊重牠們的生活空間。」
 「豬來吃、鳥來吃,就讓牠們吃。我們要懂得分享,這些動物也有生存權。」
 

當大冠鷲出現時
其實,每一種生物的出現,對環境都代表一種意義。

 

有一天,平靜的森林裡發生一椿「兇案」。案發現場只留下一地散亂的羽毛和骨肉殘骸。根據線索研判,受害者應該是一隻斑鳩,頭號嫌疑犯,就是常在林場上空盤旋的猛禽大冠鷲。

 

大冠鷲是台灣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天空最常見的大型猛禽。夏秋之間,夾空中常傳來「呼..呼呼….」的叫聲,一抬頭,便會看見一隻隻黑色身影襯著碧藍的天色。在空中滑翔。

 

一位網友在建忠分享的照片下留了言,「記得教授說過,只要看到老鷹在山上翱翔,就表示此區的生態是平衡的,老鷹是森林物種的高層,牠的食物是鳥類,鳥類吃蟲子,蟲子居住在土壤裡或吃樹液。哇!開心,大家住在這裡真是安居樂業啊!」

斑鳩吃蜘蛛,大冠鷲又吃斑鳩,大自然是如此環環相扣,當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出現時,就代表下端的生態已經完整了。

 

「我稱這座山是萬緣山。」賴桑的工作伙伴涂榮欽說:「賴桑沒有分別心,所以各種動物、植物都在這裡聚會。」

 

動植物在此聚會,大冠鷲、山豬等食物鏈頂端獵食者也一一現身,那是因為,林場的地底已經默默住進一位最寶貴的住客___水源。


大自然之母___水源來了

就在賴桑用十五年、種下十五萬棵樹後,最珍貴的大自然之母___水,悄悄現身了。

 

2000年前後的某一天,賴桑走到林場下方,忽然聽到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音。「難道是水管漏水?」他循著聲音往前走。

 

地面愈走愈軟,空氣中的溼度愈來愈高,過去二十年來原本乾涸的山溝,竟然又注滿了乾淨的山泉,一條蜿蜒小溪赫然出現眼前。而林中深處,還不斷傳來嘩嘩的水聲,顯然藏了一座小瀑布。

 

「全世界最有價值的不是鑽石,是環境。沒有水,就沒有生態,要鑽石能做什麼?」賴桑說。

水來了 生命就誕生了
「水是生命的起源,森林是水的故鄉。」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山林躲不過開發的命運,森林消失,土地涵養保水功能喪失,土石流災情連連。

 

賴桑的山上,經過長期種樹後,復育的真實案例出現了:樹木行光合作用時,將水蒸氣排放到空氣中,形成雲霧,而水蒸氣累積到一定密度,則會開始降雨。當水來了,生命也就誕生了,從此不斷循環。

 

森林的樹冠、林下植物和枯枝落葉,則能過濾水質、覆蓋土壤,減緩雨滴土壤的直接衝擊。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也會形成高滲透性及高導水度的團塊。這樣的土地會「呼吸」,能把水都吸納進無限大的胃裡,預防地表沖蝕。

 

而當種下的是根部深而發達的樹,就像釘下一根穿透土地的錨,可以增加土壤的凝聚力,抵抗大雨沖刷。林場裡的牛樟、櫸木、肖楠、九芎等樹,都屬於這種深根的水土保持植物。

 

驚人的是,這些深藏土壤、岩層孔洞中的地下水,蓄水量甚至可能超過一座水庫。當乾旱來臨時,地底就會湧出涓涓細流,讓河流中生物繼續生存,這就是「生態流量」。

 

大里澤蟹、烏龜紛紛現身……。龜,象徵祥和、長壽,也代表溪流生態圈更多元、更完整。

 

空氣、水、樹木、土壤,地球上所有萬物都息息相連。小溪與生物的出現,意味著無農藥汙染、不過度除草的森林生態系,才創造了新的溪流生態系。


奇蹟似地改變環境

二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賴桑上台北辦事。當他走進一條窄巷時,兩排住戶的冷氣通風孔同時灌出呼呼的熱風,他嚇得慌忙轉身退出。「台北人,怎麼這麼可憐啊?」他搖頭。

 

當賴桑開始種樹時,黃土遍布的山上也曾整日刮著炙人熱風。但在樹木一棵棵長大後,現在即使山下氣溫高達三十七度,一進入林場,皮膚就彷彿噴上一層沁涼的水霧,還能聞到草香與陣陣的涼風。

 

那個溫度、溼度和清新的空氣,身體和心理都會告訴你,「這是你需要的」。

 

高度能降溫,森林也會。

 

森林還能緩和氣流、阻擋強風,將一股強勁的氣流分散成多股小氣流。當風吹向森林時,在林場數百公尺外,便會因為森林的阻擋而向上流動,開始減速,越過森林後再前進。這時的森林就像一個巨大的冷熱空氣交換機。這個過程,使大量潔淨空氣灌入市區,並與市內乾燥空氣交換,達到通風及消除乾熱的效果。

 

當樹葉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較鮮為人知的是,無法行光合作用的多餘二氧化碳,也會儲存在樹木的根莖處,稱為「碳吸存」。

 

樹木的碳吸存能力 依種類、大小各不相同。根據環保署的「喬木碳吸存量計算機」網頁,一棵10公尺高、圓周60公分的樟樹,一年碳吸存量約為100公斤;但一台每天跑20公里的小汽車,就會排出5公斤,一年就累積約1800公斤。

 

意即,要種下18棵樹,才能平衡一台車排出的二氧化碳。而台灣有600多萬台小客車,至少要種一億多棵樹才能平衡。

 

每一位駕駛人,只要種下18棵樹,就能平衡自已一輩子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是後代幾輩子的子孫。

 

「生活,做企業多少有汙染,要靠種樹來還。離開這世界時,才不會舉債地球。」賴桑說。

 

種樹的好說說不完。人類基本生存歲要素:陽光、空氣、水,就有兩項來自於樹的貢獻。賴桑說:「我感謝樹。不論什麼天氣,都不需要特別照顧,他們都會長大,還把最好的水和空氣還給人類。」

 

人,真的改變水環境。從沙漠變出甘泉,將熱浪轉成涼風,是賴桑30年前花5000萬引水種樹時,無法想像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