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5 09:22:13羅小曼

有瞉蝸牛

  房價漲翻天,年輕年喊著沒錢買瞉,沒辦法娶老婆。

  從小以來,看著父母為生活打拼,為買一處居所讓兒女們遮風避雨辛苦。長年的耳濡目染,我也認同。於是能力範圍裏買了小小房,就怕沒個瞉讓自己無憂打懶。

 

  長久的生活過去了,房子在老舊。人應隨著房子的機能退化而老去。廁所壞了,也不必找師傅通,自己去買個手壓塑頭的泵浦或通樂就行了,就像老人家懶得排隊掛號,只得到藥房去買成藥來得快速。門鎖壞了也不用修,因為家裏人走來走去就那幾個,什麼空間有燈就是有人,連招呼都不必打也知哪個地方不能去人。想來,所有事情習慣成自然。長年頭疼的人,只知會頭疼,睡一覺自會痊癒,不必舟車勞頓還跑一趟就醫。

 

  想來,很可怕。從一個房子看一種生活;一種逐漸閉鎖並且老死的型態。

 

  前陣子,在美國的妹妹,聽說換了新工作要搬家了。她從年輕過去就學,工作,到結婚,換過好幾個地方,好幾個洲。我總會問,那房子呢?她答,賣掉,去了新地方再看再買。

 

  姑且先不論她是不是擁有比台灣年輕人更好的生財能力,但起碼我很清楚,當初她帶著二百萬過去求學,從學士到雙碩士,學費和生活費的不足,全靠自己張羅;等同於,她也算是白手。

 

  有瞉的人,揹著瞉,不管瞉的風化,只為求得安全。

  為必要換瞉的人,只將瞉視為棲身之所,大半身心放在瞉外打拼。

 

  突然之間,我覺得自己有換瞉的必要。因為,太久安逸於安全,安全到,生活已經一成不變。偶想買個新家具,又不免念著古董的舊情。想丟個什麼餘物,又思考著可能何時又會再用到它。瞉不再為人所住,而是物倉。物愈多,人愈少,因為念舊,不捨,不再新鮮而發懶,失了經營。為一個居所,出差時,老想著它;在家時,又老想出去。這是瞉的問題?還是人的錯?

 

   沒瞉蝸牛羨慕有瞉蝸牛,有瞉蝸牛想當換瞉蝸牛。

 

   瞉,是怎麼回事?

 

   我跟兒子說,過兩年,他們出去唸大學,大致一年能回來兩趟,我已算是萬幸了。屆時,我把房子賣了,浪跡天涯。

 

   瞉,是怎麼回事?不是拿來老母對兒子,怨婦等老公用的。世界通訊已經這麼方便了。心在哪裏?瞉就在那裏。

上一篇:塞翁失馬

下一篇:該不該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