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9 14:44:41楊風

金賽與傅柯(2)



但是,「本質主義」並不是沒有對手。傅科──一個喜歡與少男玩SM、最後死於愛滋病的法國前衛同志,就有完全不同於「本質主義」的看法。

傅科在他的《性史》一書當中強調:同性戀者不過是社會、政治、經濟等條件,所建構出來的「人種」(species),並沒有固定的「本質」。(Cf. M.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Ⅰ”, New York: Vintage Books, p.43, p.107.)


傅科舉例說:文藝復興以前,兩個男人的肛交行為,雖然已經存在,但卻沒有被視為「同性戀」行為,最多只被判定為不名譽的「雞姦」(pederasty)罪行。直到1870年,羅馬併入義大利,教皇被迫退居梵帝崗,基督宗教的影響力大減以後,特別是在20世紀以後,兩個男人的肛交,才被冠上「同性戀」的名銜。具有肛交偏好的男人,也從這個年代開始,才開始自(被)認為是「同性戀者」,並把自己(自願或被迫地)歸類到「同性戀者」的「人種」當中。因此,同性戀族群不是「被發現的」(discovered),而是「被建構的」(constructed)。

傅柯這種同性戀族群「被建構」的主張,被稱為「(社會的)建構主義」[(social)constructionism]。而他把同性戀的固定「本質」解消掉,認為同志並沒有不同於異性戀者的本質,也符合他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者。

眼尖的讀者一定已經察覺到,傅科的說法,有部分雷同於金賽的性學研究。金賽「異性戀──同性戀平衡表」所透露的重要訊息是:沒有絕對的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同性或異性戀的性偏好,會隨年齡、環境、職業、地位而改變。這種說法,似乎間接支持傅科的主張:同性戀族群沒有固定的「本質」,而是由社會所「建構」出來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從1970年代開始),同志平權運動服膺於「本質主義」,承認自己的同志行為不同於異性戀者──因為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質」(基因)。同性戀的這種「本質」是天生的,因此異性戀者不能歧視或迫害同志,也不要癡心妄想,試圖「治療」、「矯正」同性戀行為。


楊風 2006-09-20 16:09:09

Johny:
沒靈感了,也沒題材了,暫時不寫小說了.你提供好資料,我就再寫.

楓下浪子:
是呀,傅科並不否認同志的個人可能有不同於異性戀者的基因.他只是以為,同志”族群”是被社會所建構,而沒有固定的本質.

Johny 2006-09-20 15:37:39

楊風大哥:
好深奧喔,還是小說好看.
什麼時候還有?

楓下浪子 2006-09-20 09:48:01

”金賽與傅科”讀了好多遍,勉強了解它的意思.
看來,傅科所說的同志沒有不變的本質,不是指同志個人的性偏好,而是指同志這個族群沒有固定的本質.這從他舉的肛交例子就可看出.
楊風大大,不知這樣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