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30 12:23:51寄生

走進 ◎ 歷史

走進 ◎ 歷史 ---記 第七回 夏季學校
王信允

蟬在讀夏,乘著沒有方向的風,背起簡單行囊,從一個城市滑行到另一個熟悉卻陌生的歷史古城,夏季學校冥冥的招喚,我開始走進一段在我記憶不曾被明顯過的歷史片段… …。
『歷史能夠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可悲的是身為七年級生、新世代的我們,連最基本記憶、追溯了解歷史的權力全然喪失,無奈的台灣歷史只屬於教科書篇角落裡的一紙黃頁,如果真有「預言」一事,那 林獻堂先生所創辦的夏季學校也許就是為了救援那段被時代綁架了的記憶而延續至今。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的代表性活動,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1923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台南市召開第三次大會,會中決議利用暑假舉辦夏季學校研習營,開辦各類課程,傳授新知、教育民眾。自1924年至1926年止共舉辦過三回夏季學校活動傳授新知,提升了台灣的知識水準,文協所帶動的啟蒙運動,除了啟發了台灣島民的民族意識,也自海外引進了各種思潮。可惜,到了1927年卻面臨了分裂的局面,蔣渭水等退出文協後,於1927年7月10日在台中另組「台灣民眾黨」,至此文協正式宣告分裂。1928年台灣共產黨員謝雪紅返台,積極從事滲透文協的活動,左翼份子王萬得等人漸漸在文協取得優勢地位,並進一步控制轉型後的文協,與連溫卿等人衝突日甚,1931年文協被改組為「小市民階級的鬥爭團體」,決議支持台灣共產黨而淪為台共的外圍團體。1931年6月以後,台共被取締,文協形同消滅。 自2001年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承繼起先人精神,接續舉辦該項活動,在今年以勝過林獻堂時代所辦的三屆更超越過一屆(1924年起文化協會舉辦1~3屆後停辦,2001年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4~7屆),因此,更特別具有意義,本次著重於台灣中部文化、歷史議題的研習,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發展的研探,形塑建構台灣主體文化。
水螺響起,拋開繁重的枷鎖, 呂紹理老師首先帶領眾人走回日治時期追尋「士紳家族的休閒活動」,從日治”星期制 ”的引入、標準時間的制定到各種貴族休閒活動的發展,並從 林獻堂先生的日記中重新認識經常被忽略的台灣新文化--休閒。對照現今社會中一寸光陰與一寸金的兩難,在 休閒recreation 與 再生 re creation 中 反思現代人花愈多時間賺錢,卻沒有時間花錢的迷思。並從休閒生活的安排繼承「文化協會」和「夏季學校」的使命與精神。

從聚落與群居的角度, 洪麗完老師以翁社的萬選居為例「從清代漢移民大宅第的創建看埔漢族群勢力變遷」。十八世紀的清代,是中國福建、廣東等地漢人移民開發台灣的關鍵時期,也市台灣和人社會建立與轉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台灣漢人社會建立的過程也正式西部地域平補族走向少數族群(minority)的終程。以萬選居為例,從萬選居主人及其家族史,說明漢移民「起大厝」的多重意義,並在此個案中,從其創建歷史,考察台灣中部(今之苗栗縣西湖溪至彰化、雲林界河濁水溪間)的開墾史與埔漢族群勢力的變遷,把漢人入墾、部落生活領域之變動與平埔勢力的消長,完整重現現代。

明月池影一樓靜,風動梅花隔埯香。
香飄丹荔風三面,綠蘸清池水一奩。
午後的陽光從綠蔭間流洩,站在台灣民族意識、民主、文化、政治孕育發展的搖籃地--林家萊園,在發古思之幽情的同時, 賴志彰老師帶領眾人,捕捉林家家族史的片段,「從霧峰鄰家發展看台灣歷史轉折」:一如小說般劇情從乾隆年間林石與黃端娘的渡海來台拉開序幕,一段段訴說著移民社會下去留兩論的悲情與中國皇權、官權、紳權下林家三氏情四段事,其中涵括林文察林文明與小刀會的匪亂、左宗棠與五虎將林文察的權力相乘關係、林朝棟與林文欽的官場分歧、林獻堂與文化協會的創立與日治時期的不流血抗爭… … ,在其縮影中拼湊出台灣近代歷史的面貌。一份歷史的呈現,如同 家族史研究學者 許雪姬老師、和家族與台灣歷史發展一課程的溫振華老師所言,如果大家都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一份家族史,當所有家族史會合拼組後,我們才能透過自己與先人的靈魂看見一部非教科書式的真實的台灣歷史。

「阮是文明女 東西南北自由志 逍遙恰自在 世事如何阮不知 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 男女雙雙 排作一排 跳狐步舞我上蓋愛」郭珍弟導演的紀錄片--跳舞年代跳脫殖民時代統治者與殖民者的論述,接露一個我們不熟悉的時髦、流行、與社會同步的台灣!影片以台語流行歌曲開場,跟著當年的偶像歌手愛愛阿嬷,橫跨跳舞時代旋律所搭起的橋,穿越時空回到3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青春男女隨著舞曲節奏偏偏起舞,追求他們嚮往的「維新世界,自由戀愛」。<Viva Tonal跳舞時代>並採用了數十首珍貴的原版唱片、難得一見的影像資料,以及大量的訪談與重演,原音重獻那個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在窗外綿綿的雨絲中,將兩個不同的時空緊緊相繫。
除此之外, 李筱峰教授從陳忻和他的年代完整剖析陳忻的生命路程和開啟以往被視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的一隅。親切和藹的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老師則是從佃農之子楊肇嘉先生探討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另外 在李乾朗教授的台灣中部傳統宅第的建築與藝術課程中,欣賞過歷史珍貴建築資料後,台中縣文教協會理事長陳炎正老師、樹王文史工作室謝文賢老師、水鹿文史工作室陳仕賢老師更帶領眾人作一趟珍貴的歷史散步,從帶領台灣走向民主之路的省諮議會、霧峰萊園、豐原岸裡社文物館、三角仔呂氏筱雲山莊、翁仔社張家大宅、社口林宅大夫第到大肚磺溪書院,在文化古蹟與藝術的踏訪中穿梭時間與空間的層遞與交錯,加深了對台中地區歷史的了解。
「台灣主體性」正式納入教育部首度擬定的四大教育施政綱領台灣主體性不是狹隘的政治、選舉語言,而是一種由近及遠、由今及古,從台灣出發的「同心圓」觀念。台灣歷史文化包括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歐美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在內,台灣文化是這些文化集大而成的。教育部長杜正勝說,在英國,如果有人費唇舌要大家認識英國歷史文化,那是非常奇怪的,因為認識本國的歷史文化本來就是很自然的。台灣四百年來受外來政權的統治,台灣的生存均步步依靠別人,任人擺佈,並無自己追求的目標,並未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觀。自荷蘭時代一直到兩蔣執政的國民政府時代,台灣並無主體性可言,台灣人不認識台灣也不認同台灣。不但如此,台灣自己的母語--台灣話(河洛話、客家話、原住民話)均被忽略,被輕視,在台灣,台灣人的母語失去其做母語的尊嚴。又台灣的傳統文化或藝術如布袋戲、歌仔戲等地受歧視,幾乎消失。台灣人缺乏認同國家,缺乏愛惜並保衛自己國家的共識。凡此種種,都是台灣主體性建立的主要課題。在台灣進入另一發展階段,在此時,深切盼望更多的國人來重視,來關心,一起合作促進台灣主體性的建立的工作。在夏季學校中,從認識自己的歷史開始,讓台灣的影子,不再只是奧運場上升起的令人感動的中華台北,而是在文學與歷史中建構起,屬於台灣人民與這塊土地,那片永遠的福爾摩沙。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信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