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4 20:55:11三商美邦人壽~~阿銘

現金卡殺人事件

十一月二十三日,韓國最大信用卡發卡行LG爆發破產危機,信用卡濫發導致兩百萬韓國人信用不良,如今銀行更是自食惡果。

在台灣,依金融局統計:已經有超過四成的持卡人必須拿每個月薪水的五分之一還卡債,這更加凸顯一個事實——越來越多人在借貸中度日,並以扭曲的生活付出代價……

如果能夠一了百了,就不用再為錢煩惱……」兩個月前,阿裕〈小名〉留下一紙短箋,吞下一個月份安眠藥,在加護病房裡一躺二十天不醒,這是阿裕第二次自殺。第一次吞藥時,阿裕選在遠離家人的台中,被救醒之後,醫生判定他患有重度憂鬱症。第二次再自殺,阿裕差點沒救,出院的時候,瘦得只剩皮包骨。阿裕出院後至今已經一個多月沒踏出過家門,阿裕的姊姊說:「可能是怕銀行找到,讓他潛意識裡不敢出門吧!」

‧ 從資產到負債
 八十萬卡債碾碎三十歲青年的人生

銀行不是地下錢莊,沒有阿裕想的那麼可怕,但是八十多萬元的負債,已毀了才三十歲的阿裕。他曾經有過十多張信用卡、現金卡,卡片讓他過了好幾年不愁吃穿的日子,也幫他買了車子、房子。拿到人生第一張信用卡後,阿裕的人生開始不一樣,但短短八年,他卻耗盡了所有。

民國八十五年,台灣信用卡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銀行大打「終身免年費」,一舉將台灣信用卡發卡量推上一千萬張關卡。當年發卡量以將近五○%的驚人速度成長。女性卡、聯名卡、認同卡紛紛出籠。到了今年八月,信用卡發卡量已經是當年的五倍以上。

當年二十二歲的阿裕躬逢其盛,才剛出社會工作不到一年,他辦了生命中第一張信用卡,額度不過三萬元,但當時他的月薪只有兩萬元。

在百貨地下街當廚師的阿裕,常覺得懷才不遇,每個工作都只能待半年,有時候兩、三個月可以找到工作,有時候卻大半年都處於失業狀態。八十九年,革命性的金融商品——現金卡問世,門檻更低、還能隨時提領現金,比信用卡更好用。像阿裕這樣經常需要借錢的年輕人,現金卡簡直是救命妙藥。在不斷借錢過日子的情況下,他一個月的薪水不過三萬多,合計的信用卡、現金卡額度卻超過三十倍!

幾乎每張卡都爆掉的阿裕,一個月至少最低應繳金額是三萬元。為了解決龐大卡債,阿裕聽從銀行行員建議:只要維持半年房貸繳息正常,就可以辦二胎房貸,用這筆錢來繳清之前的卡債。阿裕根本無法分辨這樣究竟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被錢逼急了的他,不管未來二胎房貸利率依舊高達一八%,就買下一間總價兩百萬、位於雲林鄉下的房子。誰知道,這房子是台鳳蓋的,這家公司根本財務就有問題,阿裕都搬進去半年了,房子還過不了戶。他完全弄不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只知道房子未過戶,他也無法去辦二胎房貸,最後只能不要這間房子,損失三萬多元了事。

去年底,阿裕陸續接到銀行催繳電話,也收到存證信函,最後被債務逼得只好尋死。「他的結打不開,永遠也沒辦法振作,」阿裕的姐姐說,如果當初債務能及時止血,阿裕或許不會這麼慘。現在阿裕是不是有機會重新來過,家人不敢奢望,只求有一天他能振作起來,人生不要在三十歲就玩完!

阿裕並不是因為信用卡、現金卡消費過了頭而被逼得選擇輕生的唯一案例。

十一月十七日,高雄縣大寮鄉一位莊姓青年上吊自殺,身上留給家人的一封簡短字箋,道出他刷爆了五家銀行的信用卡,因為無法承受欠債壓力,只好選擇自我了斷。

十一月十八日,一位大二女學生,因為還不出三萬元的現金卡債務,被銀行委託的財務公司催討,最後受不了而吃安眠藥自殺。雖然送醫後無大礙,不過她還是選擇休學,才二十歲的生命蒙上陰影。

‧ 從信用卡到現金卡
 借錢消費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人的生命,為什麼會被一張小小的塑膠卡片擊垮?又是什麼樣的一股狂潮讓這些卡片數量不斷爆增,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根據財政部金融局今年八月統計,目前國內信用卡流通卡數達三千五百多萬張,是十年前的十二倍;循環信用餘額達到三千六百零四億元,已連續第十七個月成長。金融局十月份公布的數字,平均每個人持有二‧八張信用卡,其中高達七成的人使用循環利息,而每個月完全還清帳款的不到五成。更驚人的是,有四成以上的人,平均每個月薪水的五分之一都用來還卡債;更有一成六的人,用薪資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來還債。

當借錢、欠債成為社會中的常態,甚至一些經濟條件才剛在起步階段的年輕人把借錢視為天經地義,面臨信用卡循環信用、現金卡利息高達一三%到二○%的條件下,就會產生有人債台高築的情形,一個個血淋淋的案例,也訴說著借錢的後遺症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發生。

「……我們家本來是開國術館的,丈夫去年做了開顱手術,現在家裡沒有人可以繼續開業。我的小兒子是重度智障,大兒子因為誤交損友,所以才去跟銀行借錢。……我們家現在很困難,真的沒辦法,拜託你們,讓我們不要還這麼多錢。」「……我兒子一直亂花錢,借錢又沒辦法還,怎麼跟他說都不聽,現在我願意幫他還掉這三萬多塊,可是拜託你們把他的額度關起來,不要再借錢給他了……」

在過去,一般老百姓很少有寫信給銀行的經驗;現在,銀行負責人說「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類似的信」。拜託、求情,有一堆無助的母親,她們寫到金融局或是銀行的信件,泣訴的都是無法償債的壓力以及管不動孩子的無奈。

信件中提到的「借錢」,指的是在短短三年內向銀行借貸的金額超過一千四百五十三億元的現金卡,以及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借貸方式。強調申請容易、還錢輕鬆的現金卡,這幾年成為手頭緊的人最常用的借錢管道之一;再加上使用信用卡循環利息的金額近五年來成長了一五一%,借錢,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習慣」。

根據金融局今年八月份統計,目前現金卡發卡量達三百八十多萬張,其中有一五‧四%發給二十四歲以下的年輕人。另外,根據中華銀行針對該行現金卡客戶所作的分析,近三五%持卡人介於二十到二十九歲,約三三%介於三十到三十九歲。這顯示,三十九歲以下的族群是使用現金卡的大宗;而從學歷來看,約五八%的持卡者是高中職學歷。

‧ 從利息到生命
 借貸的隱性成本擴及生活各層面

有利可圖、利潤豐厚,是銀行業者一窩蜂搶進現金卡的原因,短短三年吸引三十一家銀行進入這個市場;過去奄奄一息的銀行靠著現金卡大翻身,搶第一的萬泰銀行在八十九年慘賠三十七億元,今年提存前竟然可以賺到八十億元,就是靠現金卡這個「救命恩人」。

針對台灣的現況,現金卡第一品牌萬泰銀行協理施坤良認為,美國的消費性貸款金額是台灣的三倍,「美國都沒垮了,我們怕什麼!」他表示,以前銀行姿態總是高高在上,民眾無處借錢,所以地下錢莊氾濫;現在銀行借錢管道放寬,也拯救了不少原本要和地下錢莊往來的人。至於信用卡和現金卡所衍生出的一些家庭問題,
施坤良則認為,「事情沒有這麼誇張,這種現象也許是少數。」

立委李桐豪強調,消費性貸款金額雖小,但若造成個人信用破產或導致家庭問題,對社會安全的影響力比一家企業倒閉還要大。

當消費變成一種時尚以及自我肯定,建華銀行執行副總經理賈堅一分析,相較於上一代,現在年輕人不用擔心顛沛流離,他們需要受到尊重、肯定,如果念的不是名校,或是工作不夠體面,他們就傾向「以消費獲得認同」、「以品牌建立自信」。所以有人寧可失業也要過得痛快;有人三十多歲了還是回家當寄生蟲,吃父母的、住父母的,自己的錢就能盡情花費。

借錢和還債,都是教科書很少教的一堂課。借錢的成本包括本金、利息,但是從活生生的案例來看,隱性成本卻包含了你的家庭、親人、朋友、工作、健康,還有你的信用紀錄。而用結束生命來躲避債務的方式,使得借錢的「成本」除了利息負擔之外,多了心神不寧、作息錯亂,甚至於更嚴重的是威脅到可貴的生命。

這些「成本」,不會在銀行的DM上,也不會在申請信用卡、現金卡的契約書上寫清楚;在消費的歡樂氣氛中,也不會知道這些隱性的成本,在刷卡、借錢的那一剎那,已經開始發生了。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文/曾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