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23:09:32玉山薄雪草

讀書筆記:『廢墟少年』書摘之八

『廢墟少年』書摘之十 (~離院之後,一個人的戰鬥 簡永達)
***離開安置體系的少年去了哪裡?
「童年的創傷就像一筆龐大的債務,依然深深地壓在孩子身上。即使每位安置機構社工都竭盡心力照顧孩子,卻又不約而同地透露出擔心:我們把孩子照顧的好好的,但他們離開以後怎麼辦?」
「...兒少離開安置體系,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她們被迫提早進入社會,獨自生活。...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少年受到政府援助(申請到政府的自立方案)。」
「...如果當初將孩子移出是因為家庭徹底失去功能,那麼有多少孩子在離院之後能真正返家?...沒有一套嚴謹的系統追蹤,可以看到這群孩子的未來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困境。」(P214)
***在社會邊緣、就業困境、生活與生存間掙扎著長大,夢想是奢侈:
「...離院少年的確存在低薪、低學歷、低技術的情況。即使沒有像國外研究那般成為年輕街友,但彭淑華不認為沒有這樣的孩子存在,因為真正狀況不好的孩子,我們沒有找到,...
離院之後,少年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每天睜開眼都是一場生存搏鬥。」(P215)
「他們十五六歲離開,看起來也都回家了,但很快又出來流浪,我眼睜睜地看他門成為小街友、混幫派。
自謀生路是個困難挑戰,會讓離院少年感到力不從心。
龐大的經濟壓力,常常壓得他門喘不過氣來,只有少數非常幸運的孩子,能夠申請到低收入戶補助。
他們明明就是那麼辛苦第一個人生活,而且家人都已經沒甚麼功能了,但計算低收還是要算進家人的不動產。」(P216)
「為了兼顧課業與生活,找了份學校工讀的工作,...每分錢我都要計算怎麼花,...不能有任何意外的支出,我不允許自己生病。
...我根本不敢對未來有甚麼夢想,我每天都在想著要怎麼生存下去而已。」
「他們破碎的原生家庭只是運氣糟透的手拿到的其中一張爛牌而已。有些離院少年還未成年,已經集滿一手爛牌:輟學、毒癮、跟暴力的朋友混在一起、在低薪的工作裡載浮載沉。」(P217)
「我也想過一般人的生活,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辦法。」(P218)
「...多數的少年都能熬過無家可歸的痛苦並避開牢獄之災,鼓足勇氣投入陌生職場中。
但初入職場仍把他們嚇壞了。
低薪工作讓他們經常徘徊在貧窮邊緣,很少有人能夠考慮道長遠的人生規畫。當薪水只能勉強打平生活,他們最容易捨棄的就是教育這筆投資,結果陷入更不利的惡性循環。」(P218)
「童年時的創傷,讓他感到一種自我毫無價值的感覺,那令人窒息。」
他被迫承擔與年齡不符的責任,還有不必要的窘迫。原來,長大的滋味一點也不浪漫,反而更像場無法停下來的馬拉松。
...我也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做的事都不像我這個年紀會做的事...,十五歲應該是在讀書,應該住在家裡,不是整天在煩惱工作、煩惱生活,...」(P220)
「少年筋疲力盡,勉強找一份糊口的工作,苦苦掙扎。...
低薪、低技術、取代性高,是這類工作的特色。...
年輕人第一個工作是非典型工作,對於這個年輕人就是貼標籤,因為這類工作容易失業,要再找工作很困難。...
離院少年沒有家人支持,還沒準備好就必須就業,即使再疲憊也不能喘息。原本應該作夢的年紀,卻很快就被現實掏空夢想,...
我已經很久沒有夢想了,...現在只想過個平凡的生活,不會餓死就好了。
抱怨對他們來說是種奢侈,更常把失業與窘迫的生活歸咎於自己,...
他們出生的家庭沒有選擇,後來被送進機構也沒有選擇...」(P222-223)
「...政府經常用最低的生活標準期待他們,好像認為她們可以過日子就好了...,我經常覺得好像養了一群不重視自己健康,不重視勞動權益的孩子,他們就一質生活在社會底層,很難翻身。」(P224)
***斷裂的離院少年服務:
「...臺灣提供給離院少年的服務,卻是相當斷裂。
切割式的服務及缺乏長期穩定的陪伴,離院少年生活的艱難很難被看見,...」(P226)
『我們一直都在』青少年社工的穩定陪伴、擔心與驕傲:
「他們倔強且深諳街頭生存法則,外表看似堅強,卻隱藏著不穩定的風險。」
「我們做少年工作的,要做到『我們一直都在』,...青少年社工要用穩定跟專業去陪伴他們。...經常陪伴少年走完從離院到穩定就業的最後一哩路,她發現少年是最不懂得求助的一群人...」(P228)
少女求助的經驗,讓安置社工「回頭修正要幫還在園裡的少女們做好哪些離園的準備。」「少女間的互助也有一種治癒效果。」
「一方面驕傲離院少女的韌性,卻又經常擔心她們的處境。」
「她們(疲憊的女孩)不是要福利依賴,只是需要一個沙發,讓她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再飛出去。然後,我們會一直在這裡,幫她們加油。」
***好喜歡這一句『我們一直都在』,就像賀照緹導演承諾少女的「我不會離開你」,那是繫著風箏的一條線,是牽著風箏線另一端的手。
原文出處:『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李雪莉、簡永達 著 衛城出版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