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06:00:00玉山薄雪草

[ 立春 ]好茶舊社印象 109-2-7~9 之三:外來文明的洗禮與角力

*駐在所、南幡重助紀念碑、好茶國小(蕃童教育所)、長老教會、水泥建物*

 
比我們早幾天來訪的另外一家人和官姐去部落東邊的水源地玩回來,又熱心地再帶我們去走一回。
 
路旁放置著一個以牛樟樹幹挖空製成、貯存穀糧的桶子,湊近還聞得出牛樟散發的特殊香氣。在小獵人家和我們這兩天造訪的許多石板屋,都可以發現這樣的桶子,只是隨著儲穀的需要減少,多已閒置或改為其他的用途。有些人家在上面放一塊石板或木板作為桌子,有些存放其他生活器物,也有些充作狗屋。

P2070606牛樟儲穀桶.JPG
 
前去的路兩旁許多大樹都作了環狀剝皮處理,有些是被選作整修石板屋替換梁柱的取材,有些則是危及石板屋的樹木。而這一家人的爸爸和小獵人一同鋸下許多樹幹與枝條,要當作升火用的柴薪。
住在山上的石板屋,趁著晴日的天黑之前收集足夠的柴,是重要的生活環節:傍晚前要升火煮好晚餐、升火燒熱月桃葉洗澡水、升火溫暖石板屋室內與煙燻驅逐蟲蛇、入夜後圍著火堆烤火聊天、...。因此,我們隔天下午也跟著小獵人一起去搬一些木柴回石板屋。

P2070609將樹木環剝(修石板屋的梁柱 或 防止樹木危害石板屋).JPG
 
我們往東走遇見的第一棟建築物,是光復後以鋼筋水泥改建過的日據時代駐在所--舊好茶派出所,在日據時代稱古將網駐在所(應該是古茶部安Kucapungane的日語音譯),原為木造建築。
而正對著駐在所前面,有一條特別寬且長的石板階梯,通往下方的部落石板屋。

P2070610舊好茶派出所.JPG

P2070612從派出所往下,又寬又長的石板階梯.JPG

P2070613從派出所往下的石板階梯(由上往下,下方左側可見一間工作小屋).JPG


P2070671正對著駐在所的寬大石階(由下往上).JPG
往東續行,再經過幾間幾乎被茂密的藤蔓植叢淹沒的水泥建物遺構,是好茶國小的教室;路的右下方是從部落通往學校的校門,留有兩根完好的水泥門柱;而路的右前方,被地被植物盤據的空曠地,則是好茶國小的操場。
日據時代1920年設立的駐在所,與蕃童教育所(好茶國小前身)的校舍,原來皆為木造,水泥建築物則都是光復之後才改建。

P2070614好茶國小教室.JPG

P2070615
好茶國小操場.JPG

P2070617好茶國小校門口.JPG

P2070619教室.JPG

P2070669教室.JPG
國小操場後方一處位於稜線上的小平臺,立有一座石碑,是1934年自戕的日據時代駐在所巡查部長與蕃童教育所所長南幡重助的紀念碑,他在任內教導部落族人耕作、改善部落衛生、推動戶外葬,搬遷達都古魯部落至舊好茶...等的貢獻,都得到族人們的認同…。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意味著外來文明潮浪對古老的舊好茶部落傳統的首度拍擊,與成功叩關。
是實體的紀念碑,也是一個象徵著傳統文化接受文明洗禮的里程碑。

P2070624南幡重助的紀念碑.JPG

P2070621昭和九年舉槍自殺的小學老師-南幡重助的紀念碑。原因不明。是當時高雄州屏東郡蕃地古將網駐在所巡查部長。(「古將網」應該是將魯凱語
Kucapungane譯為日語之後再直譯為中文發音)。
這石碑或許也是一座「代表外來文明進入舊好茶的里程碑」。
 
第二天早晨,我們漫步在部落中的小徑與石板屋間,循著長長的石板階梯往下、往部落最東邊尋找長老教會的水泥建物遺構時,也同時發現臨著長階梯一側,有一間唯一以水泥與磁磚整修過石板屋立面及室內空間的房子。
 
六百多年前,古茶部安的祖先從臺灣東部越過中央山脈往西遷徙,來到古茶部安時,依照先來後到的時間順序,由西往東建造起石板屋,因此,靠近舊好茶部落西邊的石板屋似乎都較為古老。
而代表不同時代外來文明潮浪的遺跡--早年的木造駐在所、學校,後期的教會、水泥建築物,也大致依照先來後到的時間順序,由西往東,在舊好茶部落的空間裡「沉積」。
因此,外來的、水泥建物的遺跡,都出現在部落的東邊,無論過程是透過武力、高壓、懷柔、滲透...,它們似乎都代表外來文化勢力與物質文明,在與傳統部落生活角力之後,贏得在部落實體空間中的一席之地,與在生活層面、思想觀念或價值及意義上、...的改變。
然而這一切,似乎也為1970年代的遷村、人口外移,逐步向西融入更大的異文化社會體系,與30年後再往西遷居禮納里,種下了遠因。
當大多數族人隨著時代浪潮的拍擊西去,外來文明撤離,曾經佔有的空間,又被大自然「收復失土」。
 
紀念碑旁稜線上的小路是通往阿禮與霧臺的社路,而再往東則是部落的水源地,發源自井步山南麓,是魯凱族稱為「拉喀拉勒」的溪流,相傳為雲豹舔水休息後就賴著不願離去之地。溪水匯集成一個潭,也是部落男人的浴池-太陽河(池)。我們到達時,邱爸和兩個男孩正要離開水源地。潭中有許多蝌蚪和魚群,孩子們都在這裡捲高褲管,將雙腳浸在水裡,掬撈蝌蚪、撿小石片打水漂兒。

P2070627太陽河(男人的浴池),發源自井步山南麓,水源地乃魯凱族稱為「拉喀拉勒」的溪流,相傳為雲豹舔水休息後就賴著不願離去之地。


P2070647打水漂兒.JPG
 
日據時代的越嶺道(警備道)以一座鐵線橋,從太陽河(池)下游側的出口凌空橫跨至溪的對岸,只是也難敵時間的淘選與侵蝕,橋面早已佚失,僅殘存藕斷絲連似的鐵線。
順著鐵線橋橋頭往前續行,越嶺道的路跡頗為清晰,即使穿過台灣獼猴下種的一片咖啡樹林,仍不至於迷失方向。

P2070628日據時代從古茶部安通往舊達來和霧台的警備道的鐵線橋.JPG

P2080863這是第二天拍的,警備道鐵線橋跨越太陽河之後到對岸岩壁上.JPG

P2070629日據時代警備道鑿岩壁而過.JPG

P2070633警備道穿過台灣獼猴種下的咖啡.JPG
越嶺道來到一片石壁,與一道傾瀉而下的清澈溪流十字交會。
抬頭遠眺,映入眼簾仍是巍峨的北大武山。
順著石壁側邊上探水流來處,是一泓清澈潭水。
這裡想必是部落女人的浴池-月亮河(池)。
奇妙的是,這處位處荒僻深山,河道陡峭的溪流潭水裡,也同樣有魚群悠游。

P2070631月亮河下游.JPG

P2070632從月亮河看北大武山.JPG

P2070654月亮河.JPG

P2080846第二天早上的陽光下月亮河的魚群.JPG


P2070678好茶舊社建在面向著北大武山的山腹,隨時抬起頭,都可見北大武山。
傳說北大武是山神居住的地方,是諸神的殿堂。
在北大武山的西北方有一突出的平台「巴達因(Padaini)」,是排灣族的發祥地。
古茶部安族人也相信有一部分人是從那裡來的,所以他們板祭時有一份祭品便是奉獻給巴達因創造人類的世祖毛都都古(Maototoko,男性)和默阿該該(Moakaikai),以祈求祂們的庇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