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1 21:24:18玉山薄雪草
【教育人類學筆記】關於天性、本能與教育 107-8-20
週日午後於南投阿公家看了細田守的動畫【狼的孩子雨和雪】,許多特殊的感受逐一浮現,尤其當了十四年母親的此時。
關於天性與本能,每個人的原型當中,或許都有一部分是屬狼、或者是任何的野生動物的,所以,有時展現著與其他生命的相親、有時畏懼,或者有敵對、狩獵的關係,或者,有不願被侵犯的領域性。這些,都驗證著我這十四年來的觀察,從孩子們早年的天性,到步入青少年期的特質。
關於教育,有些是磨去稜角與天性中的「野」,讓「小野獸們」適應團體生活,橋接文明社會,使符合「大多數人期待」,像是學校教育的某些部分;有些是持續澆灌著他們的本能與野性,使其成為獨立、能夠獨當一面的個體。
這兩條路無法比較,「雨」和「雪」所行的路,成為「人」或者成為「狼」,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決定。
奇妙的是,有時,我從「雪」的身上,同時看到了小咕嚕和小瑀魚*;也從「雨」的身上,同時看見了小咕嚕和小瑀魚**。
有時,我甚至看見的是我自己,某些階段的自己。
*那個熱中於抓攀蜥、收集動物頭骨和死去的昆蟲帶回家,把昆蟲飼養箱抱上床,曾經衝衝撞撞的小男孩;那個從來就不怕抓蛇、蜥蜴和蟾蜍,很小就徒手抓蝴蝶和蛾,把不認識的狗狗馴服得服服貼貼,蹦蹦跳跳的小女孩...
**怕黑、害怕一個人、害怕媽媽晚回家...
***男孩和女孩永遠玩不膩的「貓戰士」,就是「雨」和「雪」之間的追逐與挑釁,也是長成為「狼」必須經過的練習吧。
「野」103-8-17
我們需要更多野地的經驗去感受與學習,於是孩子們也不知不覺、或深或淺地隨著我們涉入野地。雖然,某些地方或許還不見得稱得上是全然的荒野。
沒有一本書,沒有一所學校的課堂,會告訴他們要如何涉度一條野溪,如何翻過崩塌地與橫亙的倒木,如何游過比他們的身高還高的箭竹林和芒草叢,如何走下潮濕的溪谷,避開咬人貓和多刺的植物...他們得從觀察與肢體經驗中去摸索及領會,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默會知識,摸索出心中足以區辨安全與危險的界線。
我們是否持續在呼應著、探索著、經營著自己內心對於「野」的召喚?也不知不覺地在孩子們的性格中捏塑了他們的「野」。
在物質生活已過度精緻化的現代,試圖保有與經營內在的野性,使我們仍能憑著某種直覺過活,並且聽見來自野地的召呼,不忘人類的生命也源自於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