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3 16:05:27玉山薄雪草

【教育人類學筆記】野性與馴化 106-5-3

因為水彩班的機緣,連續兩年都參與輔導處為高三學生舉辦的大學甄試前校內的模擬面試。
縱觀學生們的表現,的確優異得沒話說,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有條不紊地整理思緒、言之有物地侃侃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和二十餘年前升大學的情況相仿,熱門科系仍以電機、資訊、醫學、財金...為主;根據輔導處的資訊,昆蟲系和森林系是非常非常少學生選擇的極冷門科系。
從小咕嚕國小中、高年級到國一的這段時間,我已聽過許許多多孩子的家長分享,她們的孩子有多麼喜愛生物、昆蟲、動物、植物...。
我相信這一屆即將升大學的高三學生當中,類似的孩子也曾經不在少數。然而再經過五、六年的中學生涯,這些喜愛昆蟲、喜愛動物和植物的孩子們,已成鳳毛麟角。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樣的疑問:這些曾經充滿野性的孩子們後來都到哪裡去了?是甚麼改變了他們?是甚麼讓他們放棄了最初所愛?體制嗎?父母期待嗎?同儕嗎?前途生計嗎?還是整個社會的氛圍?

觀察上國一的小咕嚕,除了他原來就得心應手的學科領域,從一開始不喜歡反覆做習題、不十分在意考試分數,他也慢慢受到考試成積、學校老師要求、同儕間比較的影響,開始自我要求每天花額外時間多做練習。只為在完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還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到好的分數與等第。


我想,這或許也是一種「馴化」。
在主流教育看重那些與真實生活脫節的、抽象的學習之下,孩子們習得,未來終究要透過考試、選學校決定人生,而逐步磨去了野性。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沒有補習,至少,他還能夠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我只是試圖傳達一種擔心。
希望原來充滿野性的孩子們,在經歷了超過本能的額外知識傳遞、複雜的教育經驗,跨越了重重的關卡之後,仍能夠適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