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0 13:00:00玉山薄雪草

閱讀 「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105-9-6

還記得那是前幾年爬玉山之前,趁著回南投的週日,造訪位於水里的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當時,我在一樓一處展示空間遇見「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一書,封面右下角的一張照片,是位面容清渠、盛裝的布農族老人。一時間,只覺得照片中的人物有點眼熟,卻始終想不起是誰。
 
當時並未停留很久,僅閱讀了幾頁便必須離開。離去前,特地去販賣處詢問這本書,卻得到缺書已久的回答。
 
許久之後,我才記起照片中人是出現在王家祥的歷史小說「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封面,炭筆素描的拉荷阿雷。
 
幾年後,那本書改了書名「大分、塔瑪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再重新出版。只是我總買不到書,應該是兩位老師的作品深受讀者們肯定,剛出版就被搶購一空了。
 
前幾天從報紙得知楊南郡老師去世了,便又想起這本書。隨手搜尋了一下,多數通路都已售罄,剛好,在南天出版社的網站看到還有書。收到後,幾乎是廢寢忘食地一口氣讀完。
 
一邊翻閱著書裡一禎禎黑白照片,一面不覺回憶起那年走了八日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之行:翻過中央山脈進入東段後,除需時時留心足下路況、讚嘆森林蓊鬱美絕與拉庫拉庫溪谷的深邃,便是一路數算著爬滿苔痕,陰森森、悽惻惻的戰死碑、殉職碑、納靈碑...,感受如今人跡已杳的古道,曾經的腥風血雨、愁雲慘霧。也讓我憶起好幾年前曾經走過一小段的中之關古道,以及去年暑假落腳下馬部落,從民宿主人處片段聽聞大關山事件與拉馬達仙仙的種種傳聞。
 
閱讀著這本翻閱大量文獻、訪談多位當事者後代、多次實地踏查,才寫成的報導文學,隱隱為我串連起幾次橫跨了十餘年的旅程、廓清歷史小說裡的模糊與曾經聽聞的口傳故事。
 
從阿里曼西肯、拉馬達仙仙到拉荷阿雷,從喀西帕南、大分事件到大關山事件,從伊加之番到塔馬荷...,施武郡群抗日十八年,原是一首以血水與淚水寫成的綿長的史詩。
 
十多年前的古道踏查記憶,原以為文字封存多時後,早成瓶底的沉澱。在閱讀的當下,似乎又被搖晃、攪和混濁,重新檢視、回味。


2007年由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的【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引自GB國家網路書店)


IMG_0071 左邊為楊南郡老師和徐如林老師合著的書【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改名 【大分塔瑪合布農抗日雙城記】 於
2010年重新出版。
右邊其實是王家祥的歷史小說,封面右下角為「最後的拉比勇」書中的主角--拉荷阿雷。

在網路上有人寫道,這本書是「
結合小說性、資料性的手法呈現布農族抗日長達十八年的「大分事件」」,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有謬誤的。應該這麼說:這本書是結合了小說與文獻的手法,呈現大分事件始末,以及自大分事件以降,布農族施武郡群抗日長達十八年的史實。

IMG_0073楊南郡老師1993~2002的著作。
在2001年之前,阿德和我分別收藏多本楊南郡老師的作
品,2002年結婚時,我們挑出重複的部分,捐贈給社區的圖書室。
在2012年春天,
造訪南澳時前後,重新閱讀了【與子偕行】的【大南澳】;2012年底,造訪阿朗壹古道前後,重新閱讀了【尋訪月亮的腳印】的「斯卡羅遺世」



IMG_0074楊南郡老師2011~2016的著作。
前年暑假走能高越嶺道前後,閱讀了【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這本書。
前幾週,我跟阿德討論到佐久間左馬太的死因,他推薦我去找【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這本書。身為太魯閣步道志工、始終期望「十年修復合歡越嶺道」能夠逐步付諸實行的阿德,讀完這本書,應該很喜歡也很有感觸吧。

我曾在網路上讀到,有人將浸水營古道這幾本,歸類為「
踏查日誌」, 其實是一種謬誤。這幾本書,都用了極多的章節篇輻,爬梳過古道的歷史、統治者與原住民的關係與衝突事件,再以說故事的筆法整合敘事,是結合大量文獻與訪談寫成的非虛構文學。亦有人稱之報導文學。最後的拉比勇亦是類似的寫法。



楊南郡老師和徐如林老師2002年的霞喀羅古道調查報告。雖然字跡已漫漶,兩位老師的名字依稀可辨。
很感謝我們的巡山員朋友,跟隨老師進行踏查的聲銘,提供我們這本報告。




這是我們手邊收藏的楊南郡老師的書。
還有一本【生番行腳】,在哥哥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