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07:06:30玉山薄雪草
故鄉菜蔬人物誌:采采卷耳 105-6-14
那兩本書已停留在書架上多年。
直至近日辨認野菜、採集野菜、食用野菜,也開啟了種種連鎖反應似的閱讀,以及烹調上的嘗試。
「采采卷耳」出自詩經.國風.卷耳篇:「采采卷耳,不盈頃框」。原意是貧窮人家的女子上山採蒼耳,蒼耳原來就不是可口的野菜,多半是生活窮苦、或者年歲歉收而不得不靠之救荒。然而,採了許久仍不滿一籮筐,真是苦上加苦。
方梓女士的【采采卷耳】這本書寫的倒不是野菜,是物質貧乏的童年、是兒少時的故鄉菜蔬,也藉每一種蔬菜的特性,描寫童年記憶中的親人。不僅透過菜蔬的質性滋味,聯結、摩寫、關照了性格或處境與菜蔬相仿的女性親人或友人,也為讀者描摩出一卷農村生活的聲影圖像。
每書寫一種菜蔬,作者亦從古代典籍中,尋找、考究植物的源頭:
言說空心菜,連結了【封神榜】、【植物名實圖考】、【嘉祐本草始著錄】;
書寫茄子,引述【紅樓夢】、【貽子錄】、【酉陽雜俎】;
說到長年菜(芥菜),翻閱了【上海縣誌】、袁枚的「食單」;
走筆至竹,聯想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張潮【幽夢影】;
寫到俗稱高麗菜的甘藍、擘藍、芥藍、玉蔓菁,為釐清高麗二字從何而來,翻出【台海見聞錄】、【大漢和辭典】、【農政全書】、【群芳譜】、【本草拾遺】;
書寫苦瓜,又從【救荒本草】中,找出「錦荔枝」與「癩葡萄」的別名;
寫韭菜,篇名「七月流火」來自詩經.國風.豳;
寫蔥薑蒜,則引【正字通】、【本草綱目】;寫蘿蔔,將之比擬為【陳三五娘】、【紅樓夢】、【西廂記】中美貌智慧兼具的婢女,亦從詩經.國風.唐風.采苓篇與邶風.谷風篇,尋找先民對蘿蔔的評價;
寫醬菜,從【齊民要術】中尋得中國北方的醬菜作法,加以比對;
寫絲瓜,在【老學庵筆記】中覓得以絲瓜絡滌洗的妙處;
說番薯,從【直省書,蒲田縣】、【直省書,清流縣】找尋番薯品種來處;
寫冬瓜,引述【滇南草本】、「冬瓜本經上品」所言冬瓜療效。
凡此種種,都讓這本看似平易的書,增添了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及閱讀樂趣。
(照片引自「數位台北文學館」華文文學資訊平臺)
書寫茄子,引述【紅樓夢】、【貽子錄】、【酉陽雜俎】;
說到長年菜(芥菜),翻閱了【上海縣誌】、袁枚的「食單」;
走筆至竹,聯想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張潮【幽夢影】;
寫到俗稱高麗菜的甘藍、擘藍、芥藍、玉蔓菁,為釐清高麗二字從何而來,翻出【台海見聞錄】、【大漢和辭典】、【農政全書】、【群芳譜】、【本草拾遺】;
書寫苦瓜,又從【救荒本草】中,找出「錦荔枝」與「癩葡萄」的別名;
寫韭菜,篇名「七月流火」來自詩經.國風.豳;
寫蔥薑蒜,則引【正字通】、【本草綱目】;寫蘿蔔,將之比擬為【陳三五娘】、【紅樓夢】、【西廂記】中美貌智慧兼具的婢女,亦從詩經.國風.唐風.采苓篇與邶風.谷風篇,尋找先民對蘿蔔的評價;
寫醬菜,從【齊民要術】中尋得中國北方的醬菜作法,加以比對;
寫絲瓜,在【老學庵筆記】中覓得以絲瓜絡滌洗的妙處;
說番薯,從【直省書,蒲田縣】、【直省書,清流縣】找尋番薯品種來處;
寫冬瓜,引述【滇南草本】、「冬瓜本經上品」所言冬瓜療效。
凡此種種,都讓這本看似平易的書,增添了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及閱讀樂趣。
(照片引自「數位台北文學館」華文文學資訊平臺)
我特別喜愛其中一篇「被封藏的青春」寫的是醃製醬菜。她寫道,她母親醃製的醬菜,多不是拿來食用,其實是用來「封藏往事和記憶」的。
這段話,讓我忽然想起就在前幾天,野菜講師展示了她自己醃的蕗蕎;其實就在兩週前,我在觀霧初嘗酋長大哥醃漬的蕗蕎,辛辣的滋味。以及去年十一月造訪來吉部落時,武大姊掀開一席長布幔,架子上瓶瓶罐罐都她是用洛神汁、糖、鹽醃漬的白菜及薑蒜。還有以廚房為生活中心的婆婆,在家裡陰暗處擺滿了圓胖的玻璃瓶,有醃梅子、醃冬瓜、醃蒲瓜、醃黃瓜、有筍干、菜豆乾...,做菜需要的時候,就用湯匙挖一些提味。也讓我想起了早年曾經無師自通、用後院的青葡萄釀過數十瓶葡萄酒的母親,大學時代廚房裡的梅子酒與李子酒,以及她向我展示過一大玻璃瓶的醃大蒜、醃嫩薑。
雖然我不諳製做醃菜,卻隱約能夠捉摸她們在醃菜裡頭藏著的一份情感。既是惜物,亦是生活的沉澱、轉化,歲歲年年。
我想念兒時的青葡萄酒,驚豔武大姊的洛神釀華美的色澤,也越來越熟悉婆婆的筍干燉豬腳、瓜仔肉的味道。
我還沒做過自己的醃菜,我想,是時候未到吧?